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建立大鼠条件性厌食症两种实验模型 ,并进行初步的药物抗运动病应用试验。方法 ( 1)给 SD大鼠禁水 ,观察旋转刺激前及刺激后连续 4d各 2 4h内对 0 .15 %糖精水的饮用量 ,了解旋转对大鼠饮糖精水行为的影响及持续时间。 1周后用同批大鼠重复实验 1次。 ( 2 )给大鼠禁水 2 4h,然后测量各鼠 45 m in内 0 .15 %糖精水的饮用量。观察旋转刺激前后的变化及药物的影响。结果 方法( 1)中 ,不受旋转刺激的动物 ,连续 3d每天的糖精水饮用量无明显变化。而旋转刺激后 ,前 3d糖精水的饮用量明显减少 ,第 4天时恢复。 1周后重复实验结果相同。方法 ( 2 )亦证明旋转刺激使大鼠产生对糖精水的厌饮行为 ,生姜、半夏等六味草药煎剂能促进大鼠糖精水的饮用。结论 结果表明旋转刺激使大鼠产生条件性厌食症。厌饮表现可持续 3d,并且同一批动物可重复实验。生姜、半夏等六味草药煎剂可抑制由方法 ( 2 )引起的条件性厌食症。因此 ,用旋转刺激引起的条件性厌食症是较好的运动病模型 ,上述两种实验方法可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分别选用 相似文献
2.
大鼠运动病三种常用判断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同一实验条件下的重复实验,比较目前常用的大鼠运动病3种判断指标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用Crampton装置给予雄性SD大鼠加速度刺激,每天1 h,连续3 d,观察空白对照组、东莨菪碱+加速度刺激组和生理盐水+加速度刺激组大鼠高岭土摄入量、晕反应指数及自发活动值的变化.结果 3次实验中,大鼠接受加速度刺激后,与对照组相比,高岭土摄人量的变异较大;晕反应指数均显著升高,给予东莨菪碱可以减小升高幅度;大鼠自发活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晕反应指数作为大鼠运动病判断指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Col)浓度的变化,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7例患者气腹前10min、气腹建立后10min、30min、60min及解除气腹后10min血浆中ACTH及Col的含量。结果:气腹前与气腹解除后血浆中ACTH、Col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气腹建立后10min及30min两种激素含量均比气腹前升高(P〈0.05)。气腹建立后60min,Col含量仍比气腹前明显升高(P〈0.05),ACTH含量无差异性改变(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C02气腹对血浆ACTH及Col浓度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既往运动病易感性水平对科里奥利加速度耐受性是否有影响。方法采用运动病易感量表筛选58名不同运动病易感的健康志愿者,采用垂直轴旋转刺激(每秒钟60°顺时针旋转)使身体旋转,以恶心评定量表、恶心问卷和旋转耐受时间为指标观察不同易感者的症状程度和旋转耐受时间的差异。结果既往运动病易感组童年期运动病易感得分、成年期运动病易感得分、运动病易感总分均高于非易感组(P<0.01)。运动病易感组和非易感组旋转耐受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易感组旋转前、旋转后即刻、旋转后15 min、30 min恶心评定量表得分均高于非易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易感组恶心问卷总分、消化道不适得分、情绪困扰得分高于非易感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既往运动病易感性与旋转耐受时间不相关;与旋转前、旋转后即刻、旋转后15 min3、0 min恶心评定量表得分、恶心问卷总分、躯体不适得分、消化道不适得分和情绪困扰得分呈显著相关。结论既往运动病易感性影响科里奥利加速度耐受性,可作为试验性运动病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以食高岭土作为判定大鼠发生运动病指标的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改进用食高岭土作为判定大鼠发生诱发性运动病的方法。方法 ①用122只雄性SD大鼠观察自然条件下食高岭土的特点;②将81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用梯形旋转前庭刺激实验组和对照组做刺激前、后食高岭土情况的观察,根据大鼠在刺激前是否进食高岭土分别建立判定发生运动病的指标和计算大鼠运动病的发生率,同时与文献上常用的以进食高岭土为指标方法判定大鼠发生运动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自然饲养条件下未受前庭刺激的大鼠不只在适应期的前2d进食高岭土,就是到第6天,仍有39.3%的大鼠进食高岭土,食否高岭土对饲料摄取量没有影响。用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判定大鼠诱发性运动病发生率为22.5%,用其他文献中的方法判定的发生率或为0%,或为70%。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区分大鼠运动病易感性的不同,可排除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从而可提高用进食高岭土作为指标判定大鼠是否发生运动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生姜合剂对运动病大鼠血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运动病及生姜合剂抗运动病时血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的变化,探讨运动病、抗运动病与内分泌功能变化的关系,为运动病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诱发运动病的旋转刺激大鼠,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此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及血清醛固酮的水平,并观察生姜合剂(灌胃1.8ml/200g体重,生药含量1g/ml)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旋转刺激组及生姜合剂组血浆肾素水平(ng*ml-1*h-1)分别为(7.26±3.59),(6.59±3.69),(10.8±4.76)(P>0.05);血管紧张素Ⅱ水平(pg/ml)为(302.2±180.4),(303.7±200.7),(607.2±196.1)(P<0.05);血清醛固酮水平(pg/ml)为(546.4±277.3),(664.2±248.6),(1081.5±256.7)(P<0.05)。模拟运动病时大鼠血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未见升高,生姜合剂能抗运动病,可提高大鼠血液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结论结合文献及本研究所以前的研究结果,认为运动病亦是一种应激反应,运动病的发生可能与异常运动刺激下机体应激不足有关,提高机体的应激水平可能有抗运动病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途径使用生姜液的抗运动病效果并比较生姜与东莨菪碱和山莨菪碱抗运动病作用的强弱。方法给大鼠旋转刺激,诱发异嗜高岭土行为(按高岭土摄食量判定运动病轻重程度),观察各药剂对大鼠异嗜高岭土行为的抑制情况。结果腹腔注射生姜液的大鼠,经旋转刺激后高岭土摄入量明显低于灌胃给药的大鼠。生姜与抗胆碱药的抗运动病效果无显著差异,而东莨菪碱与山莨菪碱的抗运动病作用强度相当。结论腹腔注射生姜液的抗运动病作用强于灌胃给药。提示生姜抗运动病作用除与其对胃肠的直接作用有关外,可能还有其它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9.
新药ST93—1抗运动病效果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新药ST93-1对正常人前庭-植物神经反应的影响,比较ST93-1与东莨菪碱的抗运动病效果。方法15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在平行秋千摆动(摆长6m,摆角45°,频率0.22Hz)刺激下诱发出运动病。运动病症状严重程度用Graybiel运动病症状数字评分法评定;测定心率、皮肤温度。采用自身对照、双盲和安慰剂技术,以3-拉丁方排列顺序服药。在试验前30min分别口服ST93-12mg,东莨菪碱1mg和乳糖(安慰剂)。二次服药间隔7天~10天。结果ST93-1的保护率80%,比东莨菪碱保护率高(73.3%);从秋千摆动刺激的耐受时间和运动病症状分值看,新药ST93-1、东莨菪碱与安慰剂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ST93-1的副作用比东莨菪碱少。ST93-1对体温没有明显影响,对心率有调节作用。结论新药ST93-1是一种副作用小、有效的抗运动病药。 相似文献
10.
Yi-Chou Chen Tzu-Chiang Tseng Ting-Hsuan Hung City C. Hsieh Fu-Chen Chen Thomas A. Stoffregen 《Gait & posture》2013,37(4):795-799
Athletic head trauma (both concussive and sub-concussive) is common among adolescents. Concussion typically is followed by motion sickness-like symptoms, by changes i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by changes in standing body sway. We asked whether pre-bout body sway would differ between adolescent boxers who experienced post-bout motion sickness and those who did not. In addition, we asked whether pre-bout cognitive performance would differ as a function of adolescent boxers’ post-bout motion sickness. Nine of nineteen adolescent boxers reported motion sickness after a bout. Pre-bout measures of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body sway differed between boxers who reported post-bout motion sickness and those who did no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sceptibility to motion sickness-like symptoms in adolescent boxers may be manifested in characteristic patterns of body swa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t may be possible to use pre-bout data to predict susceptibility to post-bout symptom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