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获得大量神经干细胞并且能够控制其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可为进一步修复损伤大脑和治疗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奠定种子细胞基础,实验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对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8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①材料: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3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海马组织,胰蛋白酶消化后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传至第4代克隆球直径约为200 μ m时,滴加DMEM/F12 2?7 20μg/L表皮生长因子 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条件培养液(细胞原代培养第7天的上清液的过滤液),进行单细胞克隆培养,传代的神经干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表皮生长因子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空白对照组培养液为含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的DMEM/F12,其余3组培养液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各自对应的细胞因子培养1周,表皮生长因子浓度为20 μg/L,肺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浓度为50 μg/L.③实验评估:传代后的克隆球进行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计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情况.结果:①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②与空白对照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比较,表皮生长因子组有所降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均明显提高(t=2.309~2.779,P<0.05),且后者提高幅度尤为显著(t=2.309,P<0.05).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可以提高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成年大鼠脑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背景:许旺细胞目前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神经修复、构建载体细胞等,但如何高效快速地培养扶取大量许旺细胞尤为关键。传统方法存在细胞培养周期长、污染率高、生长状况不稳定等不足。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培养基和培养基中不同体积分数血清对许旺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8—01/07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材料:SPF级新生一两天龄ICR小鼠30只,由昆明医学院动物科提供。DMEM/F12培养液、RPMJ1640培养液、L-DMEM培养液为Gibco公司产品,小牛血清为Hyclone公司产品。 方法:取ICR新生小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坐骨神经,组织块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许旺细胞,设立4组:DMEM/F12培养液组、RPMI1640培养液组、L-DMEM培养液组、生理盐水组。每组又分为4个亚组:不含血清、含体积分数为10%,15%,20%小牛血清。各组细胞接种后进行传代培养。使用差速贴壁和阿糖胞苷处理的综合法对许旺细胞进行纯化。 主要观察指标:传代培养后1,3,5,7,9,11,13d,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包检测细胞纯度。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①不含血清时,各组许旺细胞生长状态均较差:添加血清后各组许旺细胞消化传代后6h即大量贴壁,48h后出现聚合增殖现象。②含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组、RPMI1640培养液组、L—DMEM培养液组许旺细胞能较好地生长,纯度均达到90%以上,且DMEM/F12培养液组在细胞纯度、细胞总数方面均略优于RPMI1640培养液组及L—DMEM培养液组;生理盐水组许旺细胞生长欠佳,纯度也不甚理想。③与生理盐水组比较,DMEM/F12、RPM/1640及L—DMEM培养液组MTT吸光度值均显著升高(F=92.814,P〈0.05),但此3种基础培养基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F=0.909,P〉0.05)。培养1,3,5,7,9,11,13d,DMEM/F12、RPM11640及L.DMEM培养液组在含不同体积分数小牛血清的条件下MTT吸光度值均存在明显差异(F=50.850,P〈0.05),体积分数为15%时许旺细胞数量最多,且纯度也相列最高。 结论:血清体积分数的变化是许旺细胞培养过程中是主要因素,含体积分数为15%小牛血清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许旺细胞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收集体外培养、纯化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检测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的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分泌情况,并观察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10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PC12细胞由协和医科大学细胞培养中心提供。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Sigma,USA,批号3707312)。②选取清洁级SD大鼠20只,麻醉后取股骨和胫骨,去净肌肉取骨髓,按1010L-1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低糖型DMEM培养基中,通过弃悬浮细胞及换液后可得到较纯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第10天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当第2代细胞扩增至铺满瓶底80%时,改用含体积分数为0.05胎牛血清的低糖型DMEM条件培养液,48h后收集培养液,经超滤浓缩系统(截留分子量为10000)浓缩10倍后过滤除菌。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24孔板内,贴壁后多聚甲醛固定,磷酸盐缓冲液漂洗,免疫荧光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消化后进行细胞计数,按1×108L-1接种于75cm培养瓶,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20mL,于培养第5,10天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含量。④PC12细胞置于RPMI1640培养液中,内含体积分数为0.1的马血清和0.05的胎牛血清,汇集至80%时进行传代接种,液氮罐中贮存备用。实验前首先置换培养液,使血清浓度降至为仅含0.01马血清和0.01胎牛血清,24h后将培养的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在细胞培养体系中不加入任何药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接种后24h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30,60,120μL;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组,接种后24h分别加入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使终浓度分别为100,200,400μmol/L;联合组,接种后24h加入200μmol/L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24h后再分别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30,60,120μL。⑤各组细胞于给药后24,48h,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细胞的凋亡率;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PC12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分离扩增,其表面抗原CD45呈阴性,而CD44表达阳性。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检测:第5,10天培养上清液中的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浓度为(44.57±5.96)ng/L和(45.41±6.33)ng/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PC12细胞凋亡情况:联合组200μmol/L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作用PC12细胞24h后,细胞凋亡率为(42.34±3.21)%;加入30,60,120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处理24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降为(31.96±2.89)%,(17.89±1.78)%,(10.08±0.9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组药物作用48h与24h情况相似。④给药后各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及mRNA的表达:联合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和mRNA水平均明显低于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组(t=0.05~0.32,P均<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泌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产生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的强弱与其浓度有关,具体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和mRNA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如何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完全意义上的转化,以便更有效改善病变肝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将成为未来相关研究的重中之重。目的:探讨虫草多糖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肝细胞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贴壁法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分3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虫草组培养液中加虫草多糖进行诱导,终末质量浓度为0.15g/L;阳性对照组培养液中加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联合诱导,质量浓度分别为20μg/L和10μg/L;空白对照组仅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结果与结论:分离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34阴性表达,CD44阳性表达。诱导分化7d时虫草组及阳性对照组细胞出现甲胎蛋白表达,14d时表达增强,28d时表达减弱,阳性对照组甲胎蛋白阳性率高于虫草组;诱导分化7d时阳性对照组细胞角蛋白18出现表达,14d时表达增强,虫草组则在14d时出现表达,而后持续。诱导分化7d时虫草组及阳性对照组白蛋白表达阴性,14d时出现阳性。诱导分化14d时虫草组及阳性对照组细胞糖原染色阳性,28d时表达减弱。空白对照组结果皆为阴性。结果可见虫草多糖可以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背景:关于细胞移植的功效,重点在于其分泌的促增殖或抗凋亡的细胞因子,羊水干细胞能否分泌相关细胞因子有必要深入分析.目的:观察分离培养的羊水于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12/2009-06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研究所完成.材料:10例剖宫产孕妇足月羊水,50 mL/例,用于分离培养羊水干细胞,同时留取其产后脐静脉用于分离培养内皮细胞,取前均获孕妇知情同意.方法:①贴壁法分离培养羊水干细胞,达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取传至第3代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5×10~8L~(-1),分为2组:缺氧羊水干细胞组通入体积分数为2%O_2+体积分数为5%CO_2+体积分数为93%N_2,常规羊水干细胞组通入体积分数为5%CO_2+体积分数为95%空气,两组细胞37℃培养24 h,收集各自培养上清液及细胞以备分析.②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2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2×10~4细胞/孔的密度接种于12孔板,分为3组: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EBM-2新鲜培养液2 mL,常规羊水干细胞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EBM-2新鲜培养液1 mL+羊水干细胞培养液1 mL,缺氧羊水干细胞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EBM-2新鲜培养液1 mL+缺氧诱导羊水干细胞培养液1 mL,培养3d,加入1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细胞凋亡.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测定羊水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ELISA法测定羊水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情况,RT-PCR法测定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检测内皮细胞增殖率及凋亡率.结果:培养7 d后羊水干细胞呈长梭形,以漩涡状、辐射状排列,第3代羊水干细胞呈CD29~+,CD105~+,CD34~-.常规培养的羊水干细胞可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缺氧诱导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增加(P<0.01),其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肝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及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培养3 d后常规羊水干细胞组、缺氧羊水干细胞组内皮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凋亡24 h后内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且缺氧羊水干细胞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羊水干细胞组(P<0.05).结论:羊水干细胞可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羊水干细胞培养液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内皮细胞凋亡.经缺氧处理后,羊水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增加,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干预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人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4/1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人淋巴瘤细胞系Raji(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细胞研究所)。雷公藤内酯醇(Sigma公司)分子式C20H24O6,相对分子量360.4,纯度99%,用二甲基亚砜稀释,微孔滤膜(0.22μm)除菌,等量分装,-20℃保存,使用前解冻。②将Raji细胞放入RPMI-1640培养基中常规培养,每48h换液传代1次。实验前24h半量换液,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细胞活性大于98%的细胞进行实验。③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将Raji细胞按2×108L-1接种于96孔培养板,200μL/孔。实验共分5组:雷公藤内酯醇12.5,25,50,100nmol/L浓度组分别加入适量雷公藤内酯醇使其终浓度为12.5,25,50,100nmol/L,空白对照组未加入雷公藤内酯醇,5个平行孔/组。分别于培养12,24,48,72h后每孔加入5g/L的四甲基偶氮唑蓝20μL继续培养。用全自动酶标仪测定490nm波长处吸光度值。细胞增殖抑制率(%)=(1-雷公藤内酯醇各浓度组吸光度值/空白对照组吸光度值)×100%。④采用AnnexinV/PI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Raji细胞凋亡的影响。将Raji细胞按2×108L-1接种于6孔培养板,实验分组同上,分别于孵育24,48h后收集细胞,调整各组细胞数为2×108L-1。取195μL细胞悬液,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AnnexinV室温孵育,洗涤后加入碘化丙锭5μL,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①雷公藤内酯醇对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对人淋巴瘤细胞系Raji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时效和量效关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培养12,24,48,72h后雷公藤内酯醇12.5,25,50,100nmol/L浓度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明显升高(t=18.314~77.366,P均<0.01),培养24h时的半数抑制浓度为43.06nmol/L。②雷公藤内酯醇对Raji细胞凋亡的影响:经雷公藤内酯醇作用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Raji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且呈时效和量效关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培养24,48h后雷公藤内酯醇12.5,25,50,100nmol/L浓度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t=-23.657~-37.895,P均<0.05)。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人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发生,且存在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提示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有效抑制人淋巴瘤细胞的增殖,从而有望为治疗淋巴瘤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中神经生长因子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近年研究证实嗅鞘细胞具有支持和促进多种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作用,与其分泌的神经营养活性物质相关,如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营养活性物质在维持神经元存活、生长以及损伤后修复与再生方面的作用值得关注.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是否在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的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6-0112007-03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SD大鼠30只用于嗅鞘细胞培养,出生24 h内的SD乳鼠60只用于脑海马神经元培养.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大鼠嗅鞘细胞,添加Forskolin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培养至10 d,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按1 × 109L-1密度接种,待细胞贴壁后加入含B27的Neurobasal培养基,48 h后收集上清液.待所有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收集完毕后,将其混合,低温离心后收集浓缩的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80℃保存备用.取体外分离 培养的乳鼠脑海马神经元,设立正常组、谷氨酸损伤模型组、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主要观察指标:海马神经元活性,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浓度,神经元凋亡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3组神经元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与谷氨酸损伤模型组比较,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神经元活性均明显增高(P<0.01或0.05),且前者升高幅度大于后者(F=5.85,P<0.05).与正常组比较.其余3组乳酸脱氢酶浓度及神经元凋亡率均明最增高(P<0.05或0.01);与谷氨酸损伤模型组比较,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组乳酸脱氢酶浓度及神经元凋亡率均明显下降(P<0.01或0.05),且前者下降幅度大于后者(F=5.04,F=5.16,P<0.05).结论: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可提高损伤海马神经元活性,抑制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释放和神经元凋亡;消除神经生长因子后,以上保护作用减弱,提示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中存在多种营养物质共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尤以神经生长因子为重.  相似文献   

8.
左归丸药物血清对骨髓间质细胞转化为肝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一些实验已证实骨髓干细胞可以向肝细胞横向分化,观察补肾中药左归丸含药血清对骨髓间质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1/2004-12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动物:选取SPF级纯系Wistar大鼠46只,1只用于骨髓间质细胞的分离及培养,剩余45只用于含药血清的制备。另取2d龄Wistar乳鼠20只,用于肝脏细胞的培养。②实验方法:以体外肝细胞培养上清为诱导条件培养液,采用贴壁分离法纯化大鼠骨髓间质细胞。45只Wistar大鼠依次取15只用生理盐水、中药左归丸(由熟地、淮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组成)浓缩煎剂、中药八珍汤(由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15g组成)浓缩煎剂按10mL/kg灌胃,灌胃量以生药10g/kg计算,1次/d。第15天灌胃后2h,腹腔麻醉颈动脉插管取血,分管盛装含药血清,放置备用。大鼠骨髓间质细胞传至6代,分6组诱导培养:常规培养组使用常规培养液(DMEM培养液 体积分数为0.2的胎牛血清 2mmol/L谷氨酸胺)进行培养;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组以常规培养液 25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 10-7mol/L地塞米松进行培养;肝细胞生长因子加左归丸组以常规培养液 25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 10-7mol/L地塞米松 10%左归丸含药血清进行培养;条件培养液加对照血清组以常规培养液 50%条件培养液 10%正常大鼠血清进行培养;条件培养液加八珍汤组以常规培养液 50%条件培养液 10%八珍汤含药血清进行培养;条件培养液加左归丸组以常规培养液 50%条件培养液 10%左归丸含药血清进行培养。③实验评估:诱导28d,每组10个复孔,分别于诱导第0,7,14,21,28天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细胞标志物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8及白蛋白阳性细胞率,PAS染色检测糖原阳性细胞率。结果:①诱导第0天,各组甲胎蛋白、白蛋白阳性细胞呈极少数表达(t=0.44~1.90,P>0.05),细胞角蛋白18及糖原均未见阳性细胞表达。②肝细胞生长因子加左归丸组、条件培养液加左归丸组在诱导第7,14,21,28天白蛋白、细胞角蛋白18、糖原的阳性细胞率均显著高于其他4组(t=5.42~55.00,P<0.05);甲胎蛋白阳性细胞率于诱导第7天时增高显著(t=55.00,P<0.05),此外各时间点又明显降低。③与肝细胞生长因子加左归丸组比较,条件培养液加左归丸组白蛋白阳性细胞率在诱导第14,21,28天时显著升高(t=4.06~7.49,P<0.05);甲胎蛋白阳性细胞率在诱导第7天时显著升高(t=83.69,P<0.05),至诱导第14,21,28天则明显下降(t=55.53~83.00,P<0.05)。结论:左归丸含药血清能够影响骨髓间质细胞向肝系细胞转化过程中的肝细胞标志物,从而提高骨髓间质细胞向肝细胞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这将为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肝组织工程提供大量种子细胞,也有望在急性肝衰竭、终末期肝病和遗传代谢性肝脏疾病治疗方面带来较大突破.目的:拟在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观察其形态及功能变化.方法:取体外培养第 3 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 1×109 L-1 的细胞浓度种植在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 10%胎牛血清的 DMEM/F12 培养基,设立 3 组:实验 1 组加入 20 μg/L 肝细胞生长因子+10 μg/L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实验 2 组在其基础上另加入 20 μg/L制瘤素,空白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生长因子.根据细胞生长情况,每周换液两三次.分别于培养 7,14,18 d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及细胞角蛋白 18的表达,运用 PAS 法检测糖原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含 20 μg/L 肝细胞生长因子、10 μg/L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 制瘤素、体积分数为 10%胎牛血清的 DMEM/F12 培养体系中诱导分化为具有肝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细胞,且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制瘤素联合应用的诱导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前两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反式视黄酸对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情况,及其对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6在南方医科大学高温医学研究室完成。①基础培养液:DMEM/F12中含Hepes15mmol/L,NaHCO32g/L,2?7,100U/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基础培养液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μg/L。神经干细胞分化诱导培养液:基础培养液 体积分数为0.01的胎牛血清。全反式视黄酸储备液: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配成浓度为1.0×10-3mol/L全反式视黄酸储备液。②出生2~3d SD大鼠6只,麻醉后开颅取出全脑,机械分离结合无血清培养基进行鼠纹状体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③将神经干细胞克隆接种于12孔培养板中,全反式视黄酸组加入神经干细胞分化诱导培养液 不同浓度全反式视黄酸(0.01,0.1,1.0,10.0μmol/L)。二甲基亚砜对照组加入神经干细胞分化诱导培养液 0.01%二甲基亚砜。各组细胞培养7d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计数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率。RT-PCR分析c-myc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 blots检测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①神经干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与鉴定:来源于新生大鼠纹状体组织的原代克隆和传代克隆,呈巢蛋白抗原阳性。第3代细胞加入含不同浓度全反式视黄酸的神经干细胞分化诱导培养液,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原阳性。②全反式视黄酸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随着全反式视黄酸浓度(0.01,0.1,1.0,10.0μmol/L)升高,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率逐渐增加(F=358.59,P=0.000)。全反式视黄酸浓度为1.0,10.0μmol/L时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率基本相似[(34.27±0.81)%,(35.27±0.32)%,P=0.163]。③全反式视黄酸对c-myc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随着全反式视黄酸作用时间的增加,与二甲基亚砜对照组相比,全反式视黄酸组的c-myc mRNA表达下调(F=20.891,P=0.000),c-myc蛋白表达亦下调(F=43.138,P=0.000)。结论:生理浓度(1.0μmol/L)的全反式视黄酸是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适宜剂量。全反式视黄酸可能通过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myc从而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11.
12.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