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人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并认识了肺。认为“肺为分叶性器官,肺的重心在右”、“肺气通于天”、“肺朝百脉”等,这些与“肺主气,司呼吸”、“肺主表”、“肺辅心行血”等相关理论的建构有密切的联系。有些与现代解剖学的认识极为相似,认为现代解剖学对中医肺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肺脏实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肺脏形体及其与理论的关系,建立肺脏形体医理新学说。应用古今比较、中西医比较的方法,求证肺脏形体及其与理论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医对肺脏的位置、重量、颜色、质地,相关组织器官均有较详细的记载,且与现代人体解剖学内容基本相同。中医肺脏的主气、司呼吸等功能的认识基于肺脏形体,与现代医学一致,作者认为:中医肺与人体解剖学的肺同名同脏,其理论与肺脏形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古典医籍论“肺”解剖生理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敏  赵志冬  章正祥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00-1801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的交换是在肺进行的。中医也认为肺是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机能是统全身之气。从中医对“肺”的功能认识上来看,确系以“肺”代表整个呼吸系统的功能,然而,从中医对“肺”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的描述上来看,中医之“肺”,实际上就是指现代解剖学的肺脏器官而言。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中医认为肺为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功能是统帅全身之气,中医的“肺”更代表呼吸系统。本文从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中摘录了较多对肺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的论述,结合现代人体解剖及生理所见,两者基本相符,从而认为中医所论之“肺”,即指现代解剖所见之“肺”。当然,中医所谓之“肺”较之现代解剖所见的“肺”器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几乎代表了整个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对肝升肺降理论的认识,可以追溯到《素问·刺禁论》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有人对此经旨仅从形态解剖学上加以理解,认为“肝在左,肺在右”,这是对《内经》原意的误解,它导致人们无法自圆其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本是古人对肝肺气机升降特点所作的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古籍中罕有关于“胰腺”的明确记载,缺乏直观、系统的理论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典籍所记载内容的分析,结合现代解剖学相关理论,梳理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识具有阶段性:①先秦两汉时期,存在胰腺实体解剖,但并非认为胰腺是脏器;②唐宋时期,胰腺实体解剖更加清晰,在医学上胰腺附属于脾,并非为独立的脏器;③明清时期,胰腺实体解剖明确,部分医家以独立脏器论之,出现“脾”、“胰”之争。中医学理论缺少对胰腺的单独论述,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多为“胰属脾”,线性归属以脾笼统代之略显单薄,不利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笔者认为胰腺藏象应独立于脾单独讨论,现代解剖学对胰腺命名同一,形态结构清楚,位置描述明确,可直接补充进中医学胰腺藏象(藏)理论中,为完善胰腺藏象理论搭建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肺为藏之长”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认为“肺为藏之长”理论的发生,除“导源于天地合气而万物化生”这一关于自然界演化原理的“援物比类”,其意义在于肺为人体后天之“天”这一认识外,更重要的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体现和中医藏象理论特点的反映。通过对该命题的进一步认识,有效地解释了“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朝百脉”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清代郑昭撰写《医学寻源》,介绍中医基础知识,书中不合脏象学说,而包含内景图和周身骨部名目等中医解剖学知识。他认为解剖学对中医很重要,前贤对此不够重视。他把解剖学与脏象学说合并介绍,认为二者应该共同发展。书中选入张景岳《三焦命门包络辨》一文。景岳认为脏象的命名的依据是形态,故认为命门有形,并根据解剖,将命门与肾和子宫融合,从而推动了脏象学说的发展。现代“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肾阳为全身阴阳根本”的理论均来源于张景岳,中医解剖学的历史也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一直以来都因缺乏确凿的理论依据而备受争议。认为中医藏象理论特点是重功能而轻形态,其所包含的“心与小肠”与现代解剖学的“心与小肠”不可等同;并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文字起源、经络基础、生理基础、病理基础、临床运用及现代研究方面系统阐释该理论,以进一步揭示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沈雪勇 《天津中医药》1997,14(6):277-277
“肺系”一词,见于《灵枢·经脉》,篇中说:“肺乎太阴之脉……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除肺系外,经络学中还有“胃系”、“心系”、“目系”等类似名词.系,有系带的意思,但经络学中这种系带的含义较现代解剖学中的系带所指要广得多,它泛指包括血管、神经、筋肉在内的所有系带样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0.
关于《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王琦主编的《黄帝内经专题研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有一概括性的总结:“对《素问·刺禁论》所云:‘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睥为之使,胃为之市……’曾有人以现代解剖学观点据此来非难《内经》的荒谬。其实,这里所说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以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论来说明肝、肺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病理改变的,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发”。我认为  相似文献   

11.
从经络腧穴神经科学角度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一直被认为是缺乏科学实验资料证明的“理论”。中医学的“心”,既指循环的心,也指“神明”的心(脑),而从现代解剖学来看,心、脑、小肠是三个截然不同的系统。本文从经络、腧穴、神经科学等方面,对“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作了阐述。认为脑与小肠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脑内许多神经递质在小肠内能找到,肠道内许多神经丛和脑一样,有一种血脑屏障。由小肠S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促使心排出量增高。上述论述,为研究“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肺为血脏”角度出发,结合现代临床和科学研究,重新分析和认识络脉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展中的作用。众所周知,络脉为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可以说络脉在气血的运行中起关键作用,“肺为血脏”理论认为气血的失常最易造成肺部瘀滞,痰阻血瘀,肺络不通,形成痰、毒、瘀、虚等病理产物,肺脏长期得不到滋养,最终发展为间质性肺疾病,肺痿弱不用。“肺为血脏”,易滞易瘀、易入难出,肺虚是形成间质性肺病的基础,络脉不通,气滞血瘀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机,而络病理论又反过来证明了“肺为血脏”这一理论,临床上补肺益气、活血通络法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多对应"肺胀""喘证"等中医病名.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初期在肺,久则传肾,慢阻肺稳定期与肺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现代研究发现,在肺肾相关理论指导下对慢阻肺稳定期进行治疗能提高患者机体正气,延缓慢阻肺的进程,对改善稳定期症状及阻断相应发病机制的过程有积极影响.基于肺肾相关理论,本文梳理了中西医肺肾相关的认识与肺肾相关理论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研究进展,认为该理论对调节免疫功能、减轻体内炎症因子反应、稳定气道结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西中医学院八位讲师编写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一书,是目前此类书中较好的一种。本人觉得该书至少有如下特点:第一,不穿凿,尽可能把一些问题解答得合乎情理。例如《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有人据此而从形态解剖学上来理解,认为“肝在左,肺在右”,这显然是曲解了《内经》的原意。因为在《内经》的其他篇章里,对肺在人身的部位是说得很清楚的,如《素问·痿论》云:“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意即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子心之上,这与现代解剖学上观察所见,也完全是相同的,而所谓“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则是以气机升降的观点,给二者以概括,肝主生发,肺司肃降,左升右降,所以有了上面的提法。后世医家  相似文献   

15.
白钢 《中草药》2013,44(9):1069-1077
藏象理论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如何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理和病理学相结合,用现代科学诠释中医药理论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宣肺解表”药物中存在着与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相关的药效物质;而肺主宣发“宣散浊气、转输精微、宣发卫气、助心行血”的内涵又与肾上腺素受体调控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吻合.围绕“肺主宣发”与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论述,通过对“宣肺解表”在现代生物学理论上的演绎,旨在揭示其生理病理的分子机制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具体关联,希望能更有效地发挥中医藏象理论对现代药物研发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肺主宣发的理论,对于应用中医治肺理论指导由于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等改变而导致的各种疑难疾患的防治以及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医学“脑主神明”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脑主神明”观在道家、道教“泥丸主元神”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有其雏形,而安被发扬光大则是近到受西医解剖学影响的结果;另外,中医学与道家、道教在脑与神问题上的认识,存在着部位、认识途径、立论依据、神的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本文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的建立主要源于西医学的传入,而与道家、道教之论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结合当时的解剖学知识构建了藏象理论,后者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藏象理论对五脏六腑的认知有其解剖学依据,然而,中医脾与现代解剖学的脾有一定的出入。通过梳理《内经》和《难经》对中医脾的有关记载,从解剖生理视角阐释中医脾,并与现代解剖器官作比较,为认识中医脾的原始本质提供参考。结论:2部中医经典中记录的脾应包含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腺。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发现为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现代生物学内涵,在微观上证明了肺脏疾病(包括肺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传统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关系,进一步从肠道菌群探究肺癌的防治前景,特别是中医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肺癌的潜在价值,促进“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为肺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脾”含胰、脾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富渠  孟黎明 《陕西中医》2003,24(10):912-914
考证中医学脏腑之现代解剖生理学实质 ,应为加速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步伐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拟就中医学“脾”的脏器实质 ,“脾”含胰、脾二脏试作浅析。1 从解剖学方面探讨  1 .1 部位 :《医贯》讲 :“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而附其左上”。“膈膜”即横膈膜 ,“以膜”之“膜”当为大网膜。表明中医学“脾”同现代解剖学脾的解剖部位相一致[1] 。《医林改错》又讲 :“脾中有一管 ,体象玲珑 ,易于出水 ,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似 [2 ]……”并据该书记载图文来看 ,则显然指的是现代解剖学上的胰。总之 ,笔者认为 ,中医学中…  相似文献   

20.
《内经·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叶天士进一步指出:“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显然,中医的“左肝右肺”理论,不是现代的解剖学概念,而是祖国医学对肝、肺二脏部分生理、病理功能的理论概括。笔者近二年多来,将此理论应用于诊治胸胁挫伤,收到较明显的效果,现简要介绍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50例病人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8岁—50岁38例,51岁—67岁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