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杜绝输血过程中感染多种疾病。方法 直接应用ELISA方法检测供血者血清中HBsAg、HCV抗体、HIV抗体的阳性率。结果  16845例血标本中 ,HBsAg阳性 6例 ,阳性率为 0 .3 6‰ ;HCV抗体阳性率 10例 ,阳性率为 0 .60‰ ;HIV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表明由于试剂误差和其它因素引起的、经过血站多次筛检的血还会出现假阴性。把好最后一道关 ,有必要对供血者的血清进行复检 ,确保血源质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ELISA法国产试剂检测了4741例献血员血清抗-HCV,并同时检测了献血员血清ALT及r-GT,结果:抗-HCV阳性625人,阳性率为13%,其中男性阳性率14%,女性阳性率12%,单项ALT及r-GT升高者分别为2%,0.3%,二项均升高者为0.7%,结果表明:输血及血制品是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所以,血清抗-HCV的检测在献血员筛选中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技术(NAT)对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的可行性。方法(1)采用2种不同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同时对无偿献血者血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进行检测;(2)采用血筛系统检测单人份 HBV DNA、HCV RNA、HIV RNA;(3)对 ELISA 检测阴性、NAT 检测阳性的标本定期进行追踪分析,观察有无血清学转换,以确定感染状态。结果共筛查2011年3月-10月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者14696例,其中 ELISA 检测阳性共152例(其中2份标本 HBsAg、抗-HCV 同时阳性):HBsAg 阳性率为0.52%(76/14696),抗-HCV 阳性率为0.37%(55/14696),抗-HIV 阳性率为0.16%(23/14696);NAT 检测阳性共71例:HBV DNA 阳性率为0.22%(32/14696),HCV RNA 阳性率为0.17%(25/14696),HIV RNA 阳性率为0.10%(14/14696);14544例 ELISA 阴性标本经 NAT 检测没有检出 HCV RNA、HIV RNA 阳性标本,检出2例 HBV DNA 阳性标本,经过追踪分析,第1例发生了血清学转换,为“窗口期”感染,第2例无血清学转换,但乙肝核心抗体持续阳性,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结论ELISA 检测后血液安全性有了很好的保障,但是依然存在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NAT 检测可降低输血残余风险,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付麦旺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1):119-119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感染情况及送检率,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1560例住院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送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送检的130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进行捡测分析。结果:156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全检测者1300例(83.3%),未全做者260例(16.7%)。检出HBsAg阳性98例(7.54%),抗HCV阳性13例(1%),梅毒抗体阳性10例(0.77%),抗HIVI/2全阴性。该四项指标共检出121例阳性,总阳性检出率为9.3%。结论:输血前患者常规准确检测四项感染指标,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为减少医疗纠纷,保障输血安全,预防职业暴露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住院和门诊需要输血的患者血标本7382例,用ELASA方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其中,如抗—HIV初筛阳性后按规定送确认实验用免疫印迹法确认。结果 7382例中,四项标志物总阳性1243例,总阳性率16.84%。单项阳性1197例,单项阳性率高达16.22%;混合感染46例,混合感染率0.62%。其中HBsAg、抗—HCV、TP单项阳性率分别是13.08%、1.60%、1.53%;HBsAg和抗—HCV或TP混合感染者较多,抗—HIV未检测到阳性。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对于传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区分责任、减少医疗责任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或减少职业感染具有十分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各医院都应该对受血者常规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地区围保期孕妇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 ;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HBsAg化学发光免疫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TP(RPR);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的流行与感染情况,探讨各项病原体的诊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围保科建卡的11098例孕妇分别做上述项目检测,1054例HBsAg阳性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为9.5%,抗-HCV阳性率为0.16%,TP(RPR)阳性率为0.21%,抗-HIV1+2排除2例可疑。结论:常规开展围保期孕妇免疫学检测,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孕妇的感染和健康状况,减少或避免母婴垂直传播,从而降低新生儿传染率,为达到母子健康,避免院内感染和加强临床生物安全提供有利数据。现将统计的数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1050例不同人群血清抗—HCV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第二代酶联免疫试验(ELISA)对我省1050例不同人群血清标本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结果表明:健康人群抗0HCV是性率为5.2%,存在HCV无症状携带者或隐性感染者;职业供血员中HCV感染严重,两组抗-HCV阳性率分别为30.1%和71.8%,受血者抗-HCV阳性率为20.7%,表明输血是HCV的主要传播途径,各类肝病中抗-HCV阳性率为21.1%,存在HBV和HCV和重叠感染,在孕妇和新生儿中检出抗-HCV阳性者,提示HCV有经母婴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市售第二代抗HCVELISA试剂对一组供、受血者血清抗HCV进行了抽查。结果表明,未经地方血站抗HCV筛选的献血员血清抗HCV阳性率为18.57%,经筛选后为1.03%~5.24%,正常人群为1.98%,同期受血者为7.59%,抗HCV阳性与阴性献血者HCVRN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6.8%与20.0%。在9例接受抗HCV阳性血液的受血者中,1例患者受血前后抗HCV均为阳性,5例抗HCV及6例HCVRNA阳转,6例血清HCV感染标志阳转者中4例ALT明显较正常为高,其中3例因临床症状较重而再次住院治疗。研究还发现3例输血感染者所接受的血液中抗HCV呈低表达状态(采用ELISA检测,OD值0.22~0.39),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刘健康 《河北医学》2016,(12):2094-2097
目的::分析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HBsAg、抗HCV、抗TP 和抗HIV感染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统计分析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拟输血或手术患者563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6330例患者中,HBsAg阳性4894例,抗 HCV 阳性736例,抗 TP 阳性1166例,抗 HIV 阳性48例,阳性率分别为8.69%、1.31%、2.07%、0.09%,其中男性患者的HBsAg、抗HCV和抗HIV阳性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1d至20岁、20~40岁、40~60岁、60~94岁患者的HB-sAg、抗HCV、抗TP 和抗HIV阳性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的HBsAg、抗TP 和抗HIV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HBsAg、抗HCV、抗TP 和抗HIV感染指标的检测结果能够将有效依据提供给临床对患者主要经血传播疾病感染状态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输血相关传染病流行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3种不同群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症病毒(HIV)及梅毒感染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分别对青岛地区19326例无偿献血者、10368例输血前病人和468例性服务者的血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 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2.17%、0.42%、0.01%、0.30%;输血前病人4项检测指标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8.14%、2.10%、0.04%、0.99%;性服务者为8.55%、0.65%、0.44%、10.53%。性服务者与输血病人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偿献血者(x^2=32.887、7.544,P〈0.01);输血前病人抗-HCV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偿献血者(x^2=18.749,P〈0.01);性服务者梅毒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输血前病人和无偿献血者.同时输血前病人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无偿献血者(x^2=10.573~16.561,P〈0.01)。结论 青岛地区无偿献血者、输血前病人、性服务者存在不同程度的HBV、HCV、HIV及梅毒感染,应引起社会和医疗卫生单位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1200例健康体检人群中血脂及血糖、血压及超重、肥胖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选取在笔者单位接受健康体检的1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其体重指数分为正常人组、超重组以及肥胖组3组,分别检测其机体中血脂及血糖、血压水平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 肥胖组餐后2h血糖11.76±1.02mmol/L以及空腹血糖8.43±1.22mmol/L、糖化血红蛋白8.32%±1.45%与明显高于正常组餐后2h血糖6.39±1.02mmol/L以及空腹血糖4.21±0.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3.45%±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体检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收缩压、舒张压等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研究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重与肥胖体检者中其血脂及血糖、血压水平显著升高,且明显高于正常人,控制血压、血脂与血糖水平,能够降低肥胖与超重的发病人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超重与肥胖对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冬梅  刘辉 《农垦医学》2003,25(3):169-170
目的:了解超重与肥胖对血压、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对183例年龄在22~77岁的个体进行体重、身高、血压、血脂、血糖的测定,运用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超重与肥胖对血压、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有显著影响,(P<0.01),年龄与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0.194、0.214、0.217,P<0.01);体重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4、0.296、0.296、0.276、0.441,P<0.01)。结论:超重与肥胖对血压、血糖、血脂有明显影响,随年龄和体重指数增加,血压、血糖、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旋甲状腺素对老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脂、血糖、血尿酸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老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治疗采用左旋甲状腺素[口服12.5μg,每日1次,使用剂量根据化验结果和临床表现逐步加大,直到促甲状腺激素(TSH)达到正常值后,改成一定剂量口服],对照组患者采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口服6 g,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半年。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清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素(TSH)]、血尿酸和血糖变化情况及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脂指标TG、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1.68±0.42)mmol/L比(1.96±0.51)mmol/L、(4.21±1.23)mmol/L比(4.96±1.25)mmol/L、(2.69±0.61)mmol/L比(3.27±0.65)mmol/L],HDL-C高于对照组[(2.01±0.36)mmol/L比(1.35±0.29)mmol/L,P<0.05];观察组TSH显著低于对照组[(4.46±1.05)m U/L比(9.24±2.28)m U/L,P<0.01];FT3、FT4显著高于对照组[(4.31±1.08)pmol/L比(1.69±0.32)pmol/L、(38.73±1.62)pmol/L比(5.62±1.02)pmol/L,P<0.01];观察组血尿酸低于对照组[(268±67)μmol/L比(403±79)μmol/L,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38%(62/65)比73.85%(48/65),P<0.05]。结论左甲状腺素能缓解和改善老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体内血尿酸及血脂水平,是临床上治疗老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孙斌 《中外医疗》2014,(3):22-23
目的研究老年人血压、血脂、血糖、血清胆红索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以明确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并积极控制,预防并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及门诊患者共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压、血脂、血糖、血清胆红素等方面资料。结果观察组血压、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与冠心病呈正相关,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呈负相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浓度可提示冠心病发病几率,以及时给予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活细胞形态、凝聚状态、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状况。方法用美国产布氏多功能生物显微镜(5型)对41例高血压患者和35例正常人进行活血分析并测定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高血压患者的红细胞聚集率、白细胞活化率、血小板活化率、血小板聚集率、循环内团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患者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容积、纤维蛋白原值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结论高血压时出现高黏、高凝血状态,血脂代谢紊乱,纤维蛋白原增多,从而呈现致栓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并研究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与血压、血糖、血脂的相关性,为临床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2月银川市、吴忠市五个社区≥45岁的人群1295名(回汉比例为1∶1.91)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检测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 1调查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者为142例,总患病率为10.97%。回族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7.87%;汉族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2.47%,汉族中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回族(χ2=6.385,P=0.011)。2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17.82%,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4.39%,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χ2=59.839,P=0.000)。各年龄组男性均高于女性(P<0.05)。3回、汉族人群高血压组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P<0.05的水平,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被选入多因素模型,TG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B=0.265,OR=1.303),HDL-C是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子(B=-0.239,OR=0.788)。结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与民族、性别、高血压、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有关,预防高尿酸血症可从控制血压、降低甘油三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