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LCS)。自1970年以来,世界各国均有发生。近年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提示KD可能与感染引起的急性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亦有资料表明,KD发病具有种族差异性和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与川崎病(K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温州地区住院的KD患儿资料及该地区气象资料,对每月KD发病人数与同时期该地区气象因素,包括降雨量、风速、日照时长、气温及气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温州地区约1 956例KD住院患儿纳入本研究,KD发病率以春夏季为高,冬季发病率较低。降雨量与KD发病率成正相关(r=0.217,P<0.05),气压、风速与KD发病率成负相关(r=-0.209、-0.652,P<0.05),气温、日照时数与KD发病率相关性不显著(P> 0.05)。结论:KD的发病与气象因素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罗碧莹  孔卫乾 《海南医学》2010,21(21):54-5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我科近6年(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KD近3年(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患儿人数是前3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患儿人数的1.72倍(43/25),68例中男女比例为1.96:1(45/23),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94.1%(64/68),非典型KD占32.4%(22/68)。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在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损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脱屑与硬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中非典型表现发生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段国威  李芳  王炜 《疑难病杂志》2008,7(10):614-615
川崎病(Kawasaki diease,KD)是一定易感宿主对多种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因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已引起儿科医师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讨论KD患儿冠脉扩张(CAL)的危险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PR)、血小板计数(PLT)等传统指标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这一新的生化指标,综合分析KD患儿发生CAL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可能发生CAL的KD患儿,及时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其特异性抑制剂2(TIMP-2)与KD的关系。方法用免疫乳胶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动态测定48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20例发热疾病患儿、2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MCP-1,CRP,MMP-2,TIMP-2浓度,并将KD患儿分为冠脉损伤(CAL)组与无冠脉损伤(NCAL)组。结果发热组与正常对照组间MCP-1,CRP,MMP-2,TIMP-2血清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热组、正常对照组与KD组各期组间血清MCP-1,CRP,MMP-2,TIMP-2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恢复期MMP-2,TIMP-2,MMP-2/TIMP-2比值较急性期明显下降,但仍比发热组、正常对照组高。CAL组患儿血清MCP-1,CRP,MMP-2,TIMP-2及MMP-2/TIMP-2较NCAL组高(P均〈0.01)。结论KD组急性期和恢复期MCP-1,CRP,MMP-2,TIMP-2血清浓度升高,可能它们参与川崎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并在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就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0月期间收治的34例K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儿科医师对不完全性川崎病(下称KD)的认识。方法对住院的不完全性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性KD占KD的20.6%,5项典型症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双眼球结膜充血(72.1%),实验室检查ESR均增快,93.0%有CRP升高。结论不完全性KD临床症状不典型,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AST/ALT比值(AAR)与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KD患儿461例,根据有无CAL,将患儿分为CAL组122例和无CAL组339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AAR对KD并发CAL的预测价值。结果 CAL组年龄<6个月比例、起病到确诊时间、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时病程>10 d比例、CRP和D-二聚体高于无CAL组,AAR低于无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个月、应用IVIG治疗时病程>10 d、D-二聚体和AAR均为KD并发CAL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AR预测KD并发CAL的最佳预测值为1.49,AUC为0.73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1和0.680。结论 AAR与KD并发CAL密切相关,AAR≤1.49的KD患儿CAL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病变,正确诊治KD。方法对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96例KD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出现频率依次是:发热、粘膜改变、颈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皮疹、四肢变化。②大剂量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1g/kg单剂、两剂及2g/kg单剂3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恢复率及新病变发生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③治疗后4周冠状动脉扩张恢复情况:轻度38例完全恢复17例(44.7%),中度30例完全恢复7例(23.3%),重度8例均未恢复。结论KD是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要重视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也要重视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发生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01~2008-05诊治的278例KD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KD发生MAS的危险因素.结果 (1)全组有6例KD患儿发生MAS,发生率为2.1%(6/278).(2)KD发生MAS的年龄、住院天数、确诊时间、热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次数、对IVIG反应率、肝脾肿大及关节痛发生率与KD无发生MAS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比例、手足硬肿、眼结合膜充血、草莓舌、淋巴结肿大、皮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冠脉并发症发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KD发生MAS者血小板(PLT)计数、白细胞(WBC)计数、血清白蛋白(ALB)及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未发生MAS的KD者,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甘油三酯(TG)、血清铁蛋白(SF)发生MAS者均高于单纯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岁、热程>10 d、对IVIG治疗无反应、关节疼痛、PLT计数<100×10^9、ALT>200 U/L、LDH>1 000 U/L及血清铁蛋白>500 μg/L等因素是KD患儿发生MAS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miR-130a 和miR-125b 在伴或不伴冠脉扩张(CAD)川崎病(KD)患儿与正常健康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差异,探讨两者可否作为KD 和CAD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全新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KD 患儿与正常健康儿童之前具有差异表达的miRNA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候选基因。进一步选取KD 患儿30 例(伴或不伴CAD 各15 例)、正常健康儿童15 例,采用茎环RT-PCR 的方法,验证候选基因miR-130a 和miR-125b 在PBMC 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分析KD 患儿与正常健康儿童PBMC 中存在明显差异表达的miRNA 共63 条,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候选基因;(2)通过茎环RT-PCR 验证发现miR-130a 和miR-125b 在患儿IVIG 治疗前表达明显下调,而IVIG治疗后表达明显上调(P<0.05);(3)伴CAD 的KD 患儿miR-130a 及miR-125b 表达较不伴CAD 明显升高,且呈正相关性(R2 =0.734,mir-130a;R2 =0.709,miR-125b);(4)ROC 曲线分析表明miR-130a(特异度87.5%和敏感度77.5%)和miR-125b(特异度83.3%和敏感度76.6%)对KD 及CAD 的判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论 PBMC 中的miR-130a 和miR-125b 参与了KD的发生与发展,可作为KD 及CAD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一项全新血清生物标志物,并为KD冠脉扩张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至今病因尚未明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大、中血管,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尤以冠状动脉瘤(CAA)和冠状动脉狭窄最为严重,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和猝死。KD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原因,经过近40年来的努力,在KD的治疗上取得了许多新进展。笔者现就近年来KD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腺病毒(adenovirus,Ad)2型E1B 55KD癌蛋白(Ad2 E1B55 KD)与人Daxx(humanDaxx,hDaxx)的相互作用及作用部位。方法:利用共免疫沉淀反应研究Ad2/5E1B 55KD与hDaxx的结合反应,通过酵母双杂交体系测定两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结果: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显示Ad2E1B 55KD通过C端58个氨基酸(amino acid,aa)与hDaxx结合并发生相互作用。共免疫沉淀反应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Ad2/5E1B 55KD能在细胞内外与hDaxx直接结合。结论:Ad2E1B 55KD与hDaxx结合并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提高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治疗的KD患儿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出新的评分体系。结果 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有IVIG治疗前的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尿白细胞(LEU)及IVIG治疗后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和PC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IG治疗前的PCT和ESR及IVIG治疗后的WBC、NE和PCT是IVIG无反应型K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建立新的评分体系,灵敏度为69.2%,特异度为69.4%,约登指数为0.386。结论 IVIG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对IVIG无反应的预测效能更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小儿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以期早诊断、早治疗,减轻冠脉病变程度,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不典型KD(不典型KD组)及116例典型KD(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不典型KD组为35.7%,高于典型KD组的17.2%(P〈0.05)。结论不典型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周倩沁  吴军华  邱海燕 《浙江医学》2019,41(13):1443-1446
川崎病(KD)属于急性发热的、自限性的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中小型血管炎,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其中心血管系统损害是最主要的并发症,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严重者可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及猝死。近年来,KD发病率逐渐升高,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关于KD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近年来关于K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等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害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40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未并发CAL的382例A组KD患儿和并发CAL的21例B组DK患儿的相关检验、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儿平均热程、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值明显高于A组(P<0.05)。急性期约30%的KD患儿伴有心肌酶谱、肌钙蛋白Ⅰ、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的异常。A组患儿在≤10d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的占85.08%,B组仅占28.57%。超声心动图随访19例并发CAL的患儿,5例冠状动脉扩张(CAD)于短期恢复正常;11例冠状动脉瘤(CAA)有9例恢复或好转;3例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回缩困难。结论 热程过长及未予静脉注射两种球蛋(IVIG)治疗是KD并发CA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表现有PLT、ESR及CRP的显著升高。部分KD患者伴一过性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KD并发CAA及CAD可好转或痊愈并发GCAA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脑利钠肽用于早期诊断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awasam 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由于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使本病的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增加了患儿冠脉损伤的危险性。本研究通过对比KD患儿与普通病毒感染患儿血中脑利钠肽的水平,探讨脑利钠肽(BNP)与小儿KD及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对小儿KD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冠脉损害发生率。方法将76例KD患儿按临床表现分为典型KD组和不典型KD组,按冠脉损害与否分为CAL组和nCAL组,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心脏彩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典型KD组与不典型KD组性别形成无差异(P〉0.05),2组〈1岁的患儿年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典型KD组并发CAL的明显高于典型KD组(P〈0.05),CAL的KD患儿相对于nCAL的KD患儿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岁是KD的危险因素,不典型KD并发CAL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了解所制备的单纯疱疹病毒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多株抗单纯疱疹病毒型共有及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6B3-2-5、,Da5,5B4-6),并通过BALB/C鼠体内诱生制备了较大量的单抗,经去脂澄清处理,利用辛酸-硫酸铵二步法纯化了单抗,经SDS-PAGE及薄层扫描分析显示其纯度,在pH9.0-9.5条件下,采用低温袋内透析法标记了单抗5H4-6及6B3-2-5,然后经透析及SephedexG-50柱去除游离荧光素,标记单抗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各类临床标本110份及正常标本26份,并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及组织培养分离法作了初步比较,结果:1.纯化后的各单抗在解链状态下为二条链,一条为轻链,分子量各为20.6KD(5B4-6),24.6KD(6D3-2-5)及26.1KD(Da5),一条为重链,分子量各为57.8KD(5B4-6),54.8KD(6B3-2-5)及52.7KD(Da5),由此推算出其单抗分子量各为157KD,159KD,158KD,纯化回收率各为43.77%,47.21%及38.8%,2.标记单抗F/P值各为1.4及1.46,利用(DFA)法测定其效价各为1:32及1:16,。6.DFA与IFA的符合率达100%,而以组织培养法为“金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各为94%,95%,94%及95%,结论:这些单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