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 要研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撒拌及经鼻胃管等特殊给药方式的固体口服仿制药如何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要求及相关指导原则,针对该类仿制药物关键质量属性、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设计、体外鼻胃管对比试验等多个方面对FDA发布的《单项品种的生物等效性指导原则》中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为企业研发该类仿制药产品及开展相关品种的一致性评价工作及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王荔  田頔 《北方药学》2005,2(1):27-30
生物粘附制剂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新型给药系统,其作用机制是制剂中的粘附性聚合物材料与机体组织粘膜表面产生较长时间的紧密接触,使药物通过接触处粘膜上皮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局部和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本文对口服生物粘附性给药系统的作用机制、粘附性材料的类型及特点、粘附制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综述.该给药系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极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利伐沙班为例,对临床上需鼻饲管给药的品种,建立体外药学研究的方法,以指导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在特定给药条件下的药学行为的一致性。方法:模拟临床给药,对影响给药的项目:沉降试验、粒径分析试验和回收试验进行研究。结果:沉降试验、粒径分析试验及回收试验结果可靠,表明本次所选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经鼻饲管给药过程中,沉降体积一致、粒度分布一致、回收结果一致。结论:所选方法可指导同类品种鼻胃管给药的体外研究。  相似文献   

4.
口服固体制剂是临床用药最为常见的剂型。3D打印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精准调控口服固体制剂的内部构成以及外部形貌,进而控制药物释放性能,实现精准化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制备出了速释、缓控释、复方、中药等众多3D打印口服固体制剂,用于改善传统口服固体制剂存在的不足。随着精准化治疗的发展,3D打印药物制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同时,3D打印作为新兴科学技术存在些许不足,亟待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本文综述3D打印技术分类及其在口服固体制剂中应用、机遇与挑战,为3D打印技术在口服固体制剂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为临床个性化给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非侵入给药方式,鼻腔给药具有快速起效、使用方便、依从性高、无首过效应、不良反应较小、黏膜免疫等诸多优点,且提供了鼻脑递送途径,鼻用制剂日益成为研发热点,以着力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但是,因鼻腔结构和生理学上的特殊性,鼻用制剂的开发和评价还存在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6.
目前仿制药在我国医药市场占据很大规模,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得到的关注最多。其中药品的体内外相关性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及难点,如何通过控制再评价品种与参比制剂体外某些特性(如溶出、制剂学因素等)的相似,达到两者体内生物等效,对于缩短药品的一致性评价进度,降低研究成本具有重大的意义。就目前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体内外相关性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固体制剂研究中引入粉体学,粉末冶金,物理化学,力学和材料力学的方法和理论,可使制剂的处方的工艺设计过程从传统的方式发展到科学经,定量阶段。本文阐述了对原,畏料性质的控制标准;确定了关键的工艺参数和处方因素;探讨了影响缓释剂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稳定性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平田 《药学进展》1996,20(2):85-88
  相似文献   

9.
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能降低血浆药物浓度波动,减少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而且能改善病人的顺应性,使用方便,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体外释放度实验是筛选缓释、控释制剂处方和控制其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长效作用是通过延缓吸收而达到,所  相似文献   

10.
在固体口服制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如何评价仿制药与参比制剂体外溶出曲线差异对生物等效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化药制剂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No. 2015ZX09303001-001)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典型案例的介绍,阐述建立PBPK模型的原理与建模方法;利用PBPK模型,预测药物体外溶出曲线的变化对其PK参数的影响,评价制剂处方,建立/评价生理相关溶出度测定方法等;以推进在一致性评价中更好地依据体外溶出曲线预测其体内的生物等效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在药物转运和治疗结肠局部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近年来的研究概况,并对结肠靶向药物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新近发展的固体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SMEDDS)文献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对固体自微乳的载体、固化技术以及缓控释制剂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水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适合药物释放特性的S-SMEDDS技术提供相关参考。结论固体自微乳化系统可以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且兼顾了液态自微乳和固体制剂二者的优势,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的口服给药是各种给药途径的首选方式,也是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但是由于胰岛素在胃肠道内不稳定、易降解,口服给药的难度大。现简要介绍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4.
闫万梅  王素卿 《中国药房》2012,(45):4317-4318
目的:为我院住院药房口服固体制剂的标记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住院药房实行中心摆药的共348种口服固体制剂标记情况按不同形式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各类标记形式的作用。结果:未标记的口服固体制剂为218种;而有标记的口服固体制剂为130种,占中心摆药药品总数的37.36%。药品标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6类:Ⅰ类:标记了药品商品名;Ⅱ类:标记了药品通用名;Ⅲ类:标记了药品商品名或药品通用名,并标注生产企业名;Ⅳ类:标记了药品生产企业名;Ⅴ类:标记了主药含量;Ⅵ类:标记了不明意图的记号。采用药品名或生产企业名+主药含量进行标记易于识别和核对,一些制剂采用异形片形式或者丸剂形式等,即使没有标记也很容易识别和核对。结论:药品生产企业应在口服固体制剂上标记通用名+主药含量,以便识别和核对,利于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谢沐风 《药品评价》2010,7(14):19-23
目的:通过剖析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各检测指标.深入阐述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固体制剂内在品质。方法:通过对比各国药典检测方法、质量标准和技术指导原则.指出现行国内标准或技术法规中亟待解决之处。结果:由于现行国内标准和技术法规制订得不够完善与科学,导致国产固体制剂内在品质与原研药的差距.进而导致临床疗效上的差距。结论:“标准就是生产力”,唯有提高各类标准与完善检测方法.方能拉动国产制剂内在品质的切实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从事中风、阿尔茨海默病、脑外伤或脊髓损伤等疾病治疗的医生面临着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 ,即如何使药物快速到达脑部。在过去的几年里 ,一个国际性小组致力于一项经鼻给药以使药物作用于脑部的新研究。德国L櫣beck大学的Born及其研究小组成员将 3种作用于脑部的肽类药物 (皮质激素、加压素、胰岛素 )喷洒于健康人鼻腔内。用药前检测受试者脑脊液及血液中相应肽类药物的浓度 ,在用药后 80min内每隔一定时间进行重复检测。结果表明 ,经鼻给药几分钟后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即上升。但除了加压素以外 ,血液中并未观察到药物浓度上升的…  相似文献   

17.
对近年来国内外在原辅料相容性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于制剂工作者更好地进行处方设计。笔者首先分析了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发生不相容的原因,随后对各种原辅料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列举了近年来研究的成果;随后对影响原辅料相互作用的外界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列举;最后对近年来采用的原辅料相容性研究手段进行了综述,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此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口服给药的注意事项。方法调查分析50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应用口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总结口服给药的注意事项。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发现65例不良反应事件,主要是由于用药时间不当、服药方法不当以及用药错误等,少部分患者是由于体质原因。结论应用口服药的时候必须要掌握药物使用禁忌,严格按照用药规范使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外用半固体制剂用途广泛,但处方、制剂特性复杂,工艺参数控制难度高,微小的处方工艺变化都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的显著差异,其与吸入制剂、透皮贴剂等都属于研发难度大,在审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品种个性化考虑的复杂制剂。能区分不同处方和工艺,且具有体内外相关性的体外评价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外用半固体制剂的质量研究和审评技术要求。本文以复杂制剂的研究为重点,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报道和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监管机构对外用半固体制剂的评价要求和品种指南(product-specific guidances, PSGs),结合自身研究工作的发现和思考,综述了外用半固体制剂的应用、政策法规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现状,着重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外用半固体制剂的体外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初步分析了外用半固体制剂建立体内外相关性的技术难点,期望为外用半固体仿制药开发及产品变更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改善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溶出度是口服固体制剂的质量指标之一,用以保证药物吸收及生物利用度。改善溶出度主要依靠提高崩解度或释放度,药物微粉化或分布于载体以增加表面积及采用其它增溶措施。可选择适当的崩解剂、助溶或增溶性添加剂,改进混合、制粒等工艺和采用载体分散体系,通过器械粉碎或微粉化、微晶化处理以及采用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