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MR双时相三维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全心成像(3D bSSFP)在儿童冠状动脉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进行心脏MR检查的先心病及川崎病患儿,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197例患儿纳入研究, 其中先心病患儿189例, 川崎病患儿8例, 冠状动脉异常17例。分析心脏MR 3D bSSFP在显示先心病或川崎病中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 评估该序列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形态, 卡方检验分析双时相冠状动脉显示的准确度及差异, 配对t检验分析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直径在收缩末期与舒张中晚期的差异。结果图像质量评分整体上收缩期较舒张期高, 评分分别为(3.9±0.5)、(3.5±0.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49, P<0.001)。该序列结合收缩期及舒张期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和川崎病中冠状动脉正常或异常的准确度为100%, 但不同时相显示冠状动脉的清晰度不一致, 左前降支、回旋支在收缩末期与舒张中晚期的清晰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整体上左右冠状动脉平均直径在收缩期较舒张期大, 收缩期...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评估心肌梗死预后对筛选高危患者和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心肌应变可以准确反映心肌纤维的形变能力, MR心肌应变成像技术可以定量分析心脏整体和局部心肌功能的改变, 在射血分数等常规心脏功能参数出现异常之前就提示心肌病变, 在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旨在就MR心肌应变成像技术在心肌梗死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对MR评价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MRI血管内导管线圈、可同时采集多条K空间数据线的线圈的应用;回顾了包括K空间分割梯度回波成像、螺旋心脏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在心脏的应用、黑血技术、其他原子核的心脏MR成像和心脏MR频谱分析等的进展;对MRI血池对比剂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同时论述了MRI心肌标记、心脏多巴胺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成像和MR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MR评价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MRI血管内导管线圈、可同时采集多条K空间数据线的线圈的应用;回顾了包括K空间分割梯度回波成像、螺旋心脏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在心脏的应用、黑血技术、其他原子核的心脏MR成像和心脏MR频谱分析等的进展;对MRI血池对比剂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同时论述了MRI心肌标记、心脏多巴胺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成像和MR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化疗药物对心脏的毒性损害逐渐成为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 在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利用影像技术早期监测和准确评估心肌损伤及心脏功能, 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防止继发的心脏损害尤为重要。超声、心脏MR、CT及核医学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筛查、诊断、评估和监测等的价值各有所长。笔者总结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新技术对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应用价值及最新研究进展, 为临床进行早期干预和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5年RSNA关于心脏方面的热点和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MR定量序列在多种心脏疾病中的应用,尤其是对心肌纤维化、心肌炎、心肌脂肪变性的精确定量;②心脏MR快速扫描序列的临床应用;③CT灌注成像和延迟成像对心肌组织特征的研究;④心脏CT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前评估的应用;⑤第三代双源CT和双能量CT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优势.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 也是运动员及青少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对该病的明确诊断与预后判断在临床诊疗中至关重要。MRI可无创评估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组织特征, 因其无创、无辐射以及多角度成像的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HCM的MR扫描序列、影像诊断、预后判断及新技术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以提高影像医师对HCM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川崎病患儿血清中内源性血管弹性蛋白酶(EVE)含量检测对该病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诊断明确的川崎病患儿共60例作为病例组,抽取其发病0~11d(病理Ⅰ期)、12~25d(病理Ⅱ期)时外周静脉血;将60例同期因发热就诊的非川崎病患儿作为对照组,于发热急性期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EVE含量,病例组分别于发病7d和14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分析患儿血清EVE含量与其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Ⅰ期和Ⅱ期时的血清EVE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Ⅰ期时有冠状动脉损伤者3例,Ⅱ期时有冠状动脉损伤者17例,病例组中有冠状动脉损伤患儿血清中EVE含量均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E含量测定可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MD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评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63例冠状动脉CTA患者的图像资料,记录心肌桥的发生率、发生位置、长度及心肌桥的厚度,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表现,分析心肌桥发生的位置及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及超声室壁运动异常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心肌桥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MDCTA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发生率为38.0%(252/663),以前降支最多见,占44.0%(111/252).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及超声室壁运动障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降支存在心肌桥的患者,同支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肌桥的患者(P=0.003),深在型心肌桥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明显高于浅表型心肌桥 (P<0.001).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壁冠状动脉及其远端冠状动脉.结论 心脏收缩期壁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心肌桥不能仅视为解剖变异,而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因其会引起心肌灌注减低,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心肌桥近端动脉更易出现粥样硬化斑块,表明心肌桥可以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评述心脏功能性MRI、心肌灌注成像和冠状动脉MR成像的最新发展状况和临床应用,叙述有关各种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所用序列特点,以及对各种心脏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3 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轻、中度冠脉扩张及心包积液均能在 1~ 2年内恢复 ,而重度冠脉扩张成巨大冠脉瘤 (CAA)者则不易恢复 ,留下永久性冠状动脉病变 ,预后不良。另外 ,发现采用ASA +IVIG +IVMP治疗 ,患儿的临床症状较ASA +IVIG治疗的症状更易得到改善 ,而且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 ( 4 4 4%)较ASA +IVIG治疗者 ( 61 .5 %)为低 ,扩张的程度也轻。结论  ( 1 )小儿川崎病 (KD)虽然是全身中小血管内膜的炎症 ,但以心脏冠状动脉最易受累 ,特别是左侧冠状动脉(LCA) ,为小儿时期后天性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 2 )KD急性期在用ASA +IVIG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VMP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有肯定的疗效 ,而在预防CAA方面可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系统性血管炎,并可导致血管扩张,形成动脉瘤,主要影响冠状动脉(供应心脏的血管)。该病好发于2~4岁的孩子,以男孩多见。在我国以7~9月份发病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患儿在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急性期的症状主要有持续高热不退、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干裂出血、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舌头表面似杨梅状、全身出现形态多样化皮疹、手足硬性水肿、潮红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上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CT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从心脏CT中获得的信息量,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冠状动脉解剖和斑块特征信息, 其识别、描述和量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可以对患者进行准确的风险分层并监测治疗效果。与此同时, CT功能成像新技术在心血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兴CT技术, 如基于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心肌灌注成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心肌应变、基于碘对比剂延迟增强等可评估心肌缺血程度、心肌组织学特征及预后, 为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的诊疗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心血管CT新技术在IH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肌应变及应变率作为一种客观、无创、方便、准确乃至可定量反映整体和局部心肌发生形变能力及速度的新参数,能够用于评估整体和局部心肌运动及功能,进而检测出处于亚临床状态的心脏早期疾病,对于临床上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定量测量心肌应变及应变率的无创性影像方法主要有超声成像、心脏MR成像、心脏CT成像,就心肌应变及应变率定量分析的无创性影像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摘要】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及相关死亡的最常见病因,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脏改变包括左室肥厚、心肌损伤、心脏功能受损并最终导致心衰。心脏磁共振能准确评估高血压性心脏病时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此外,心脏磁共振多参数技术还能定性及定量评价心肌纤维化及微循环障碍。本文拟对心脏磁共振在评估高血压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对低龄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随访中低年龄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技术,并对图像进行评估分析. 资料与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对12例随访中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男性儿童(平均年龄5.1岁,随访时间1.1~5.1年)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在无屏气状态下进行扫描,扫描时平均心率(74±12)次/min;采用"去条带状伪影"的心脏重组算法进行血管分析处理.由两名影像科医师独立对成像重组时相、每例患者的冠状动脉13个节段进行直径测量和图像质量评估,并观察冠状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形态和大小. 结果 共有114/156个节段能满足图像评价并进行直径测量,符合诊断要求率达到73%;两侧冠状动脉最佳显示相位窗集中在45%和75%~85%两个相位区间.MSCT共观察到30个冠状动脉瘤,其中8个较小或位于中远段的冠状动脉瘤超声心动图未能发现. 结论 在较高心率、无屏气扫描模式下,选择适当的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准确的扫描时间、合适的重组相位和有效心脏重组算法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以成为低年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随访和诊断的重要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心脏MR扩散张量成像(DT-CMR)是研究活体心肌组织微观结构的主要无创方法之一, 能够在分子水平提供心肌结构和功能信息, 帮助更好地理解心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近年来DT-CMR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 已经在多种心脏疾病中得到应用, 体现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从DT-CMR的成像原理、成像序列及参数、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一、心脏挫伤发生情况 心脏挫伤是指胸部钝性损伤时心脏受到撞伤,包括心外膜、心肌、心瓣膜、乳头肌、腱索和冠状动脉等损伤。过去国内关于心脏损伤的报道不多,其发病情况亦未见统计资料。Doty调查90例重度钝性胸伤,在入院时均未明确诊断心肌挫伤,其中有20例事后心电图显示异常和8例死后尸检发现心脏损伤。  相似文献   

19.
心肌活性是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血运重建治疗的意义在于挽救缺血损伤但仍具有活性的心肌。据报道血运重建治疗 (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 )可改善以存活心肌为主的室壁段的心肌灌注及运动功能 ,但不可逆性心肌损害为主的室壁段则无改善。因此 ,有效、准确地评价心肌活性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目前 ,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和MRI已被用于检测存活心肌。其中心脏MRI技术发展迅速 ,在检测心肌活性方面也有诸多进展 ,有的已用于临床 ,有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笔者将MRI技术对心肌活性的评价综述如…  相似文献   

20.
CT成像能力的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 极大地推动了心血管病CT影像诊断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基于CT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心肌灌注、心肌应变、细胞外容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使得CT突破了单纯的心脏"解剖学"诊断领域, 实现了心脏"功能学"诊断的可能性。这是医工结合具体实践带来的成果, 促使国内加快医工结合的研发, 加快新产品落地应用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