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皮质层状坏死(cortical laminar necrosis,CLN)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我院神经内科及儿内科确诊为脑皮质层状坏死患者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所有病例在发病后MRI均有异常表现,病灶区呈层状短T1、长T2改变(13/13),其中6例(6/13)呈短T1、长T2改变出现在病灶侧皮质表面或沿脑回走行;3例(3/13)同时出现在病灶侧皮质表面或沿脑回走行、病灶侧基底节区和皮质下;2例(2/13)仅出现在病灶侧基底节区和皮质下;2例(2/13)呈斑点状出现在病变区内。FLAIR像上均呈高信号(13/13),即使T1WI高信号消失后,FLAIR高信号仍可持续1年左右(2/13)。DWI像上有9例(9/13)表现为弥散受限,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较T1WI高信号显示病变范围更广有3例(3/13)。GD-DTPA早期即可明显强化,多呈线样、脑回样强化。结论:引起脑皮质层状坏死的病因较多,影像学上有特征性改变,T1WI脑回样高信号和长时间FLAIR高信号是其特异征象,结合临床病史,不难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病毒性脑炎的MRI表现特点,探讨MRI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55例经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病例,其中男31例。回顾分析其脑部MRI表现。结果:55例中共54例脑部MRI有异常表现。病灶单发或多发,可见于大脑半球、小脑及脑干。大部分病灶不对称分布,少数累及基底节、丘脑病例可对称分布,病灶呈不规则片状或斑片状、点状,可局限于脑皮质或白质,亦可皮髓质同时累及,T1WI呈等、低信号,TWI呈高信号,大部病灶FLAIR呈高信号,部分病程较长者可见软化灶,FLAIR呈低信号。27例增强扫描见8例病灶无强化,19例增强病灶呈不规则片状、环形、结节状及半环形强化。结论:MRI是诊断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具有敏感、准确的优点,结合临床可提高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7例确诊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7例均行MRI检查,其中4例行CT检查。结果:7例中,双侧顶叶病变6例,枕叶2例,基底节1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1例。病变主要位于皮质区及皮质下区,多呈脑回状,双侧大致对称,少部分不对称。MRI表现: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CT表现为低密度。复查MRI或CT,5例子痫首诊1个月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1例高血压半年后复查可见斑片状软化灶,1例肾病综合征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病灶。结论:通过CT、MRI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可对PRES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等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发16例,多发9例,共有39个病灶,幕上35个病灶,幕下4个病灶。单发病灶多位于脑白质深部,多发病灶常位于脑实质中线部位及大脑凸面。肿瘤在CT表现呈稍高密度,病灶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呈斑片状强化;瘤周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并综合其影像学表现,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肾透明细胞癌(RCC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RCC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31例共33个病灶,其中单侧发病29例,双侧发病2例。病灶位于左肾15个,右肾18个。MRI平扫5个病灶信号较均匀,28个呈高低混杂信号。12个病灶内见出血信号,6个发生囊变,6个含脂肪信号。26个在T1WI、T2WI上于肿瘤边缘可见假包膜。DWI 2个病灶呈低信号,31个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33个病灶在皮质早期均明显强化;21个在皮质晚期持续强化达到峰值,肾实质期强化信号降低,排泄期信号更低;10个病灶在皮质晚期、实质期、排泄期信号呈渐进性降低;2个在皮质晚期呈持续性强化,肾实质期信号达到峰值,排泄期信号降低。结论: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RCCC的诊断、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淋巴瘤的常规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灶大小、分布、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结果MRI显示4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9个病灶,其中位于大脑半球深部4个,灰白质交界区5个,累及胼胝体2个。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团块或结节,边界较清晰,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较轻。T2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显著强化。结论颅内原发淋巴瘤MRI信号及强化形式具有一定特征,将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弥漫性PCNSL患者的临床及多模态影像学资料。结果: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34~67岁,平均(53.5±8.7)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程2周~6个月。6例行血清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查,3例行自身免疫抗体、中枢脱髓鞘四项检测,均为阴性结果。11例的主要影像表现为非对称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以深部脑白质或皮质脊髓束分布为主。10例行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影5例,低~稍高密度影5例。11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病灶在T1WI上呈等~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FLAIR图像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散在斑点状或斑片状强化。5例短期复查,其中4例显示病变大小及强化范围均较前进展,其中2例出现结节或团块状明显强化。9例行DWI检查,7例表现为部分病灶扩散轻度受限,2例表现为病灶扩散明显受限。5例行1H-MRS检查,示病灶区的Cho峰增高、NAA峰减低,3例出现Lac峰、2例可见高耸的Lip峰。5例行SWI检查,病变内磁敏感信号(ILSS)分级均为0级。2例行DTI检查,显示病变区域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FA值明显减低。4例行PET-CT检查,病灶呈稍高代谢3例,高代谢1例。结论:非对称性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以深部脑白质或皮质脊髓束分布为主、增强后主要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强化、短期复查显示病变进展较快时应考虑弥漫性PCNSL的可能,临床资料结合多模态成像可提高对弥漫性PCNSL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非骨化性纤维瘤诊断的准确性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15例行X线检查,17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5例增强扫描),分析病例性别及年龄、病灶的发生部位、形态学特征、密度及信号特征。结果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4~57岁,平均年龄15.6岁。位于股骨下端12例,胫骨上端4例,胫骨下端3例,腓骨上端3例,肱骨上端3例,2例发生在不规则骨。长骨病灶均位于干骺端,偏于一侧生长,位于皮质或皮质下,病灶长轴与骨干平行。病灶形态呈单房型7例,多房型19例,不规则型1例。25例病灶累及髓腔。24例行X线或CT检查者的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有薄层硬化边,可伴有轻微膨胀,骨皮质变薄。19例行MRI检查病例中,病灶呈长T1短T2者15例,长T1长T2者3例,短T1长T2者1例,13例压脂T2WI为均匀高或混杂高信号,6例为低信号,5例增强病灶均呈明显强化。结论 X线、CT、MRI在诊断非骨化性纤维瘤方面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特定的发生年龄、发病部位、影像学表现对非骨化性纤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发骨膜软骨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多发骨膜软骨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密度(或信号)等.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2~16岁.结果 5例共28骨受累,其中长骨17骨,占61%,按患骨受累部位进行统计,分布在干骺端有28处(70%),骨干有12处(30%).其余受累骨骼有髂骨、耻骨、坐骨、距骨、肋骨和趾骨.1例为单骨多处病灶,4例为多骨多处病灶,其中2例各有10骨同时受累.主要影像学表现有:(1)受累骨骨皮质多发碟形凹陷或穿凿样骨质缺损;(2)皮质旁软组织肿块不明显,可见钙化;(3)长骨干骺端严重变形,呈"朽木样"改变,髂骨翼边缘呈"菜花样"表现;(4)CT检查能发现更多微小病灶,长骨骨干小病灶深陷皮质内;(5)骨膜软骨瘤MRI 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信号高于脂肪组织,肿块相邻皮质表面极不规则,骨髓腔及周围软组织无明显信号改变.临床表现除轻微疼痛、肿胀、跛行外,5例中3例出现患肢弯曲、短缩畸形.结论 多发骨膜软骨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认识该疾病并尽早明确诊断,对估计患者预后和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涵弢  陈克敏   《放射学实践》2009,24(6):646-650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RCC)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CRCC病例,其中14例经B超检查;8例行CT检查,包括平扫、皮质期和实质期动态增强扫描;3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T1WI、T2WI及皮质期和实质期动态增强T1WI等。9例中有2例患者同时行CT和MR检查,有6例只有IVU和/或超声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位于左肾11例,右肾4例,最大径2~14cm,平均5.8cm。8例CT检查中,7例病灶平扫呈等密度或以等密度为主,1例呈稍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团块。增强皮质期,8个病灶的强化程度均高于髓质,但低于皮质;实质期,8个病灶密度均明显低于肾实质。MR检查的3例相对于髓质,病灶在平扫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相似。结论:CRCC在CT、MRI上肿瘤实质大多表现为均质性,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征,病灶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其边缘较光整、分界清、病灶中央可出现星型瘢痕或纤维间隔等,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ITPN的认识和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ITPN病人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ITPN中4例为胰管内实性病灶,CT平扫上呈等或稍低密度,未发现钙化灶。MR T1WI上呈稍低及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及等低信号,DWI呈高信号,ADC信号较周围胰腺实质减低,病灶长轴与主胰管长轴相一致;1例在CT/MRI表现为弥漫囊性病灶,伴不规则增厚的囊壁及分隔,无钙化灶。增强后在CT/MRI上实性病灶及囊性病灶实性成分均呈轻度渐进性延迟强化,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周围胰腺实质。CT/MRI可见"双色导管征",MRCP可见"酒瓶软木塞征"。结论 ITPN罕见,胰腺导管内生长方式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CT、MRI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腮腺Warthin瘤,其中CT检查8例,MRI检查9例,所有病例均做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影像学表现中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改变,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17例病人中,男性16例,女性1例,年龄47~76岁,平均66岁,单侧病灶15例,双侧病灶2例,病理学上见25个病灶,影像学上诊断24个病灶,CT误诊1个直径0.5cm的病灶为小淋巴结。病灶大小:最大径0.5~5.6cm,平均直径2.7cm,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融合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25个病灶中,21个病灶增强CT可见囊性低密度(11个)和增强MRI呈液性信号区(10个),病理学上可见黏液变性或坏死灶。增强CT显示12个病灶实质区强化CT值平均上升35Hu,增强MRI显示10个病灶呈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CT、MRI所见腮腺肿块主要表现为多灶性囊、实混合性病变,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结合病人年龄、性别和病变影像特点,有助于Warthin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石玉铸  郝新民 《放射学实践》2019,34(12):1295-1298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7年12月北京陆道培医院确诊为allo-HSCT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1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1岁,中位年龄15岁。发病与移植术的时间间隔为5~37个月,中位时间为10个月。结果:本组12例患者以白质受累为主,其中小脑及深部核团受累3例,脑干受累1例。病灶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T2-FLAIR序列上呈等或高信号,2例病灶可见“核心+晕环”征象;DWI上3例累及深部及皮层下的白质病灶呈高信号,其它病灶呈等信号。增强后1例病灶表现为带有小缺口的环状强化,呈“开环”征。结论:MRI是发现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水平,为临床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脑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MRI鉴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脑部MRI表现及鉴别两种疾病的可能性。 资料与方法 分析47例病毒性脑炎及43例ADEM病例的脑部MRI表现,按疾病分组,分析病灶的分布区域、大小、数目、强化的范围及形态的差别。 结果 病毒性脑炎脑内有多发或单发的对称或不对称大片状病灶,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及基底节 丘脑区,MRI呈长T1 长T2 信号,增强扫描22例,显示病灶强化者11例,其中呈大片状或脑回状强化者7例。ADEM中脑内有多发对称或不对称斑片状病灶,主要位于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叶白质区,MRI呈长T1 长T2 信号,增强扫描18例,显示病灶强化,呈环形或斑点状强化者13例。两种疾病在病灶的分布区域、大小、强化的范围及形态存在差异(P<0.05);病灶的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综合分析病毒性脑炎及ADEM病例的脑部MRI表现,MRI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治疗监测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HF)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BFH的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19例均为单发,病灶发生在长管状骨14例,不规则骨4例(椎骨2例,骶骨1例,下颌骨1例),扁骨(肋骨)1例。X线及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偏心性或中心性生长,病灶内见残留骨棘,周边见硬化边,骨皮质可部分断裂,未见明显骨膜反应,未见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示病灶T1WI呈较均匀等信号,T2WI呈较均匀稍高信号影,也可呈等高混杂信号,病灶内及病灶周边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较明显、持续强化。3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结论:BFH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病理表现,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MR I表现特点及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鉴别的可能性。方法分析56例病毒性脑炎及50例ADEM的脑部MR I表现,重点分析病毒性脑炎的脑部MR I表现。结果病毒性脑炎脑内有多发或单发的对称或不对称大片状病灶,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及基底节-丘脑区,MR I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27例,显示病灶强化者17例,其中呈大片状或脑回状强化者10例。ADEM则脑内有多发不对称斑点、斑片状病灶,主要位于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叶脑白质区,MR I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20例,显示病灶强化者15例,均为环形或斑点状强化。结论MR I是诊断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15例(3例CT平扫和增强,10例MRI平扫和增强,2例既有CT平扫和增强又有MRI平扫和增强)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中单发病灶11例,多发病灶4例,共检出21个病灶。18个病灶位于幕上中线两旁的深部脑组织内,3个病灶位于幕下。5例CT平扫病灶实性部分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MRI平扫病灶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表现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12个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9个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囊变坏死区无强化。5个病灶表现为"握拳样"强化,6个病灶出现"脐凹征"、"缺口征"或"尖角征"。17个病灶瘤周水肿为轻~中度,4个病灶瘤周水肿为重度。本组无出血及钙化病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及嘉兴市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4例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12例患者,10例表现为脾肿大,其中4例表现为单发病灶,8例表现为多发病灶。病灶呈类圆形,病灶最大直径7.1cm,最小直径0.4cm,平均直径2.4cm;CT平扫8例病灶呈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4例病灶呈等密度而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病灶呈边缘"花边样"强化,病灶中央呈渐进性强化;3例多发病灶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增强呈较均匀的明显强化。MRI平扫均表现为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逐渐填充"的强化特点;部分病灶小于1.0cm,动脉期由于脾脏的"花斑样强化"特点,因而病灶显示欠清,平衡期因脾脏均匀强化,而逐渐凸显病灶。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在CT及MRI上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的MRI特征,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DNET患者的临床、MRI和病理学资料,对肿瘤部位、大小、形状、边界、占位效应、瘤周水肿、有无坏死、囊变及不同序列上的MRI信号改变及有无强化等进行分析.结果:18例DNET中位于额叶8例、顶叶4例、枕叶及颞叶各2例、侧脑室和小脑蚓部各1例.病灶单发17例,多发1例.幕上单发病灶均位于皮质或主要位于皮质区,呈倒三角形表现.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序列上病灶边缘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高信号环,扩散成像上病灶为低信号,ADC值明显增高,增强扫描72%的病灶实质结节或分隔可见轻度强化,病灶周围均未见水肿.病灶呈低灌注,在波谱上病灶NAA降低.结论:DNE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其他肿瘤的鉴别,在病理诊断困难的情况下,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对DNET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皮质层状坏死(CLN)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并对其机制进行分析和推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9年3月间经影像学检查发现22例CLN患者的MRI和CT图像,观察CLN分布范围、信号或密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对其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CLN全部出现在脑梗死后;发病部位: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和后皮质分水岭区,21例累及多个脑叶; 5例在33个月内病变范围扩大或出现新病灶。MRI表现:沿大脑皮质分布的脑回样T_1WI高信号于脑梗死后最早约2周出现,3例病灶异常信号前期由弱逐渐变强;1例脑梗死5个月后信号减弱,未见消失;同期T_2WI呈脑回样高或等信号,T_2-FLAIR呈高信号。CT表现:5例可见沿脑皮质分布的脑回样高密度, CT值46~107HU,脑梗死后最早3周出现, 2例密度逐渐增高,未见密度减低。结论 CLN的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LN的特征性信号和密度不符合出血,而符合蛋白结合水效应和钙化灶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