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通过系统总结与分析肥胖与痰瘀互结病机的相关研究,提出痰和瘀是肥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单纯性肥胖、均一性肥胖病机以痰湿为主,腹型肥胖病机痰多兼瘀,肥胖并发症病机多痰瘀互结。由单纯性肥胖、均一性肥胖发展到肥胖并发症,病机经历了由痰致瘀而成痰瘀互结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多从痰湿角度论治单纯性肥胖,临床观察发现单纯性肥胖虽表现为痰湿、瘀浊内停,但最根本病机则为脾肾气虚阳虚。由于脾肾气虚阳虚,导致水谷精微无力运化布散,津液无以蒸腾气化,停痰留饮化生瘀浊蓄积局部而形成肥胖。因此,我们在穴位埋线的基础上采取“益气温阳”为主的方法来治疗单纯性肥胖,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类病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学角度阐述肥胖的病因病机为饮食环节,痰湿壅滞;情志内伤,气津内停;脏腑虚弱;痰湿内生;久坐少劳,气机不畅;其他如外感湿邪等。总之,肥胖病病因病机概括起来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病变脏腑可涉及肺、脾、肾、肝,其中以脾、肾、肝为重;标实以湿、痰、浊为主。  相似文献   

4.
陈建  曾莉  应汝炯  吕品  胡粤杭 《河北中医》2021,43(11):1900-1903,1927
盛昭园认为,单纯性肥胖的病机为肝郁脾虚,肝郁则疏泄不利,脾胃运化失司,脾虚则脾失健运,土壅木郁,肝郁脾虚互相影响,导致单纯性肥胖病久难愈,故而提出健脾疏肝法治疗单纯性肥胖,临证时应用健脾疏肝降脂方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脾论治单纯性肥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威  葛书翰 《光明中医》2009,24(10):1877-1878
单纯性肥胖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然而究其本质,脾虚不化津液为其发病之根本.多食肥甘,好逸少动是肥胖形成的基本病因,痰湿内聚是基本病机,病之根本在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精微不能化气生血,水液不能转化为津液,变为痰湿浊物滞留体内,渐成肥胖.故改善痰浊肥胖体质,健脾和胃、利湿化痰是中医防治单纯性肥胖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总结蔡炳勤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失眠的经验.蔡炳勤教授认为,甲状腺癌术后失眠多因情志失调、手术损伤、药毒损伤,致机体阴阳失调,阳不入于阴而为病,病性为本虚标实,与心、肝、脾、肾相关,辨证多属肝郁脾虚、肝火痰热、阴虚火旺证.肝郁脾虚证常用逍遥散加减,肝火痰热证常用柴芩温胆汤,阴虚火旺证常用一贯煎合二至丸加减.中药结合沐足、传统养生功法治疗失眠,在临床上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单纯性肥胖病是指由于脾胃功能的异常 ,以致膏脂、痰浊、水湿积聚体内 ,使体重超过正常的一种病症 ,中医辨证属于肥人、胖人、肥满、痰湿等范畴。近几年来 ,有关单纯性肥胖病的病因病机探讨及运用中医药治疗的论述颇多 ,本文从针灸角度对本病的辨治作一探讨。1 病因病机1 .1 饮食不节 :患者脾胃俱旺 ,多饮多食 ,恣食肥甘后味 ,蕴生湿热 ,则胃纳更旺 ,而脾土湿困 ,水谷精微转运不及 ,水湿运化亦不完全 ,则膏脂、痰浊、水湿积聚 ,形成肥胖。《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 :“肥贵人 ,则高粱之疾也”。1 .2 情志失调 :脾胃的受纳运化 ,中焦气机…  相似文献   

8.
认为单纯性肥胖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脾失健运、痰浊内聚。临床针对病机分4型辨证论治。脾虚湿阻型治以益气健脾、利水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加减;湿热困脾型治以理气健脾、清热化湿,方用王氏连朴饮加减;脾虚疲瘀型治以健脾理气、化痰活血,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  相似文献   

9.
肥胖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能量代谢平衡失调。近年来,由于营养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多责之于脾胃、肝、肾,然究其根本,则在于脾胃功能失调,水液输布失常,痰湿内聚,浊脂内生。故单纯性肥胖的治疗应从脾胃入手,以健脾和胃、利湿化痰为基本治疗原则,从根本上改善痰浊肥胖体质,杜绝肥胖化生之源。  相似文献   

10.
肥胖性不孕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静红 《四川中医》2007,25(3):25-26
本文从“肥人多痰多湿”出发,论述了肾虚肝脾失调、痰湿内聚、郁滞冲任胞宫是肥胖性不孕的病理要点;并阐述了脾虚痰实、胞宫闭阻,脾肾阳虚、痰湿阻络,肝经瘀热、痰瘀交阻这三种常见证型的病因证治。  相似文献   

11.
刘怀珍教授认为肥胖病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不足为主,标实多为痰湿、气滞、血瘀、内热。病位主要在脾、肾,与心、肺、肝、胃等脏腑相关,提出以“扶土滋水”为主要治法,兼顾燥湿化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泻内热,临床治疗上随证加减,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肥胖性高血压多从痰论治。络病病变与高血压血管重塑发病机制相关。杨传华教授在基于络病理论的基础上,认为肥胖性高血压的病因为痰湿体质,多食少动;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虚,脾失健运,痰阻络痹;治疗上以平肝补肾运脾、活血化痰通络为基本原则,分别从痰热、寒痰、痰湿、痰瘀论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阅读文献,以细胞自噬与肥胖炎症状态、痰湿困脾与肥胖病机、自噬异常与痰湿困脾,以及化痰祛湿健脾法与代谢炎症性相关疾病等为关键词探讨肥胖的形成与干预机制,认为肥胖的形成与细胞自噬异常所致的慢性炎症状态密切相关,提出肥胖的病机关键为痰湿困脾,并深入阐析了细胞自噬异常与痰湿困脾的内在关联,明确了从化痰祛湿健脾入手可能是调控细胞自噬改善肥胖等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手段。这为从细胞自噬的角度阐明肥胖痰湿病机及干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和探讨针灸疗法在"异病同治"上的应用价值。方法:"肝郁脾虚型"10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和105例单纯性肥胖病患者均采用"肝脾同治"的针灸疗法施治3个月,观察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肥胖指标、痛经症状积分等改变情况。结果:原发性痛经组总有效率为96.30%,单纯性肥胖病组总能有效率为97.14%。结论:"肝脾同治"针灸疗法对肝郁脾虚型的原发性痛经和单纯性肥胖病("同证异病")具有良好的疗效,说明针灸疗法是"异病同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读分析《王氏医存》肥人篇,总结王燕昌论治肥胖的特色.肥胖有其常脉与病脉;肥胖病机为脾生湿致胃生痰,阻滞气道,壅塞为病;临床表现以痰邪为主,酒色、劳倦、易怒、嗜食肥甘等因素均可使其变生各证;治疗方面主张治痰需治脾湿,宜早治疗,体现了治病求本和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证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医辨证治疗单纯性肥胖病机理探讨邓俊刘雪萍刘潮甘肃省民乐县中医医院(734500)主题词肥胖/中医药疗法肥胖/中医病机复方(中医)/治疗应用当进食热量超过消耗量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超过标准体重20%时称肥胖病。其脾肾功能失调是肥胖病的病理基础,而气虚...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中医学据其病本特点将其归于“癥瘕”病范畴,结合五行理论和现代妇女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其发生与肝脾两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肝脾失调,气血失和,主要病理要素为痰湿、瘀血。“土得木而达”是《黄帝内经》中高度概括肝脾生克互用关系的理论,故文章基于此,探讨肝脾在子宫内膜息肉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息肉未成或金刃术后防复应以疏肝健脾为主,兼调气血,常用方为苍附导痰丸加减;息肉已成则以祛痰瘀为先,兼顾肝脾,常用方为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相似文献   

18.
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人群是糖尿病发生的高危人群。糖耐量异常是正常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状态,如果有效控制和干预也有可能逆转为正常,如果不加以干预而任由其发展,可以很快发展成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群由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根据临床特点,其可归属于中医“脾瘅”范畴。文章通过对“脾瘅”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痰湿瘀滞是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人群病机发展的关键阶段,亦是形成糖尿病的重要阶段。既往临床中对痰湿瘀滞阶段的治疗关注度不够,导师包扬基于朱震亨“痰瘀同治”理论,对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的病理机制进行分析,秉承“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治瘀要化痰,痰化则瘀消”的原则立法组方,较好的改善了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人群痰湿瘀滞的病理状态。文章基于“痰瘀同治”理论探讨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痰湿瘀滞证的有效中医治法与方药,以期为临床治疗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一气周流”是指人体之气的运转以中焦脾土为枢纽,脾胃之气升降斡旋,肝、心之气随之左升,肺、肾之气随之右降,如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如环无端的循环。脾虚土壅,气血津液输布失常致痰湿内生是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的重要病机。腹部推拿能通腹经,健脾胃以复中土;调腹脏,助运化以畅气机;祛腹浊,除痰湿以通郁滞。因此,腹部推拿有利于恢复人体“一气周流”,可用于治疗脾虚痰湿型T2DM合并肥胖。  相似文献   

20.
唐彦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运用丹栀逍遥散合消瘰丸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性早熟,疗效较好。丹栀逍遥散合消瘰丸具有疏肝健脾、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只要病因不离肝郁、痰火,病机不离肝郁化火,均可加减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