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之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力 《河北中医》1996,18(3):20-20
再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之功效徐力(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210029)陈亦人指导茯苓四逆汤系《伤寒论》方,为张仲景所创,关于方中茯苓之功效,历来争论颇多。今人也多有主张其功效为利水渗湿。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方中茯苓之功用。1茯苓四逆汤证的病...  相似文献   

2.
李林 《山东中医杂志》2010,(12):859-860
<正>口渴证散见于《伤寒论》各经辨治中,历代医家多从六经辨证。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研读整理,总结出口渴证从水火论治的规律,报告如下。1热邪灼伤津液而渴,治以清热邪而生津液热与火同类,都为阳盛之象,故火热常混称。两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伤寒论》方剂配伍精巧,立法严谨,单茯苓一味药,便与30味中药相互配伍,组成药对,形成15首方剂,对应不同证型,发挥多种功效,不仅重视茯苓本身功效发挥,通过剂量与配伍变化,达到一药多能效果,茯苓与30余味药味组成药对,对应不同证型,从茯苓淡渗利湿、健脾宁心功效出发,多种药对发挥不同功用,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利水;茯苓-桂枝,通阳化气,平冲利水;茯苓-附子,温阳利水;茯苓-人参,补气健脾,安神利水;茯苓-芍药,益阴利水;辨证施治,用药精准,实为后世末学之楷模。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相近,《神农本草经》中记述的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是张仲景《伤寒论》组方用药的基础。《伤寒论》中所用药物绝大多数本于《神农本草经》,但在具体运用上多有创新和发挥,如对《神农本草经》所载甘草、桂枝、人参、芍药、附子、半夏、大黄等药物功效的继承和拓展,并剔除了神学迷信的成分,使之更切合临床实际。《伤寒论》在剂型的确立、毒性药物的运用以及服药时间等用药方法上对《神农本草经》理论进行了具体化。此外,《神农本草经》所体现的药证关系和《伤寒论》中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相比,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时期的飞跃。因此,分析《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既可进一步深化汉代以前的本草理论研究,又能挖掘仲景组方用药的本义,以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但《伤寒论》不仅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用药的继承,更是发展和扩充。姜作为药食同源品应用非常广泛。张仲景善用姜,《伤寒杂病论》所用之姜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别,但《神农本草经》主要论述干姜的性味和功效,仅以"生者尤良"4字对生姜作了简单说明,尚未对其性味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故通过解读《神农本草经》中姜的功效主治对张仲景运用姜的规律进行总结,探讨其对《神农本草经》姜记载的继承和发展,并对"生者尤良"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6.
王世勋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12-1813
“液体疗法”是现代医学临床常用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在《伤寒论》中虽没有“液体疗法”之概念,但其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液体疗法”之思想。文章全面系统地探讨和总结了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液体疗法思想,证明其救治津液十三法即中医学的液体疗法,其理、法、方、药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为后人研究中医学的液体疗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半夏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我国中医药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倍受历代中医药学家所推崇.张仲景在其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亦多出用到半夏,其功效可总结为降逆止呕、蠲饮降气、消痞散结、利咽化痰、健脾益气等.同时,仲景对于半夏的毒副作用,也分别从配伍技巧、煎煮方法、炮制方法、用量多寡等方面多有论述,启人深思,值得寻味.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芍药-甘草药对的运用情况、从不同的配伍比例层次分析芍药-甘草药对的量效关系规律。分析可知,《伤寒论》中共有25个经方用到芍药-甘草药对,其配伍比例主要有3个层次,分别为1∶1;3∶1;3∶2。芍甘以1∶1等量配伍,常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2比例配伍,常以通降营气,调和营卫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1比例配伍,常以通降中焦营气以治腹痛,或助补益下焦营血为主要功效。芍药-甘草药对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既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又能养血柔肝,通降营气,健脾和中,两者配伍,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功效广泛。  相似文献   

9.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10.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张仲景《伤寒论》中,有15首方用大黄,《金匮要略》中用大黄者有23首方。除重复者外,共计有31首方。二书在论治各种病证方面,用大黄者多达近百处。有关其临床应用研究的论述颇多,此不赘述。本文就《伤寒论》、  相似文献   

11.
张诗晗  李良松 《河南中医》2019,39(7):1005-1008
《神农本草经读》援引《伤寒论》经方用法阐释药物,把药物与《黄帝内经》理论、临床用法相结合。但《神农本草经读》并未全盘接受古人之说,其调整药物品类,舍弃迷信观念,反对过度炮制,认为药物的性味取决于其所禀受的天地之气;陈修园认为上品药皆是日常食疗保健之品,难当大病之用;其批驳无稽之谈,博采众家之长,援引《本草崇原》及《本草经解》等多家注释;擅用五运六气、取象比类、易理八卦等思维诠释药性。《神农本草经读》训诂内容包括训释病名、训释功效、训诂字义、补充成分、考证药物等。  相似文献   

12.
“推陈致新”一词源于《神农本草经》,用于描述该书中柴胡和大黄两味药物的功效主治。本文对“推陈致新”一词进行溯源,挖掘其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并通过研究《伤寒论》中柴胡和大黄两味“推陈致新”药物的用药规律,探析《伤寒论》六经病证治法所蕴涵的“推陈致新”法。发现“推陈致新”即是排除机体陈旧的代谢废物,使气、血、精、津液等重新回复新旧交迭的状态以恢复各脏腑的新陈代谢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对于“推陈致新”治法的应用发挥是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六经病证治为指导原则来得以体现,并从蓄血证、结胸证、蓄水证、半表半里证、湿热发黄证、阳明腑实证6个方面,归纳总结出《伤寒论》六经病所蕴涵的“推陈致新”治法主要体现在证治与方药相结合的具体应用。以此来窥张仲景“观其脉证,以法治之”之义,以拓宽临床思路,更好地为临床所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有治疗咳嗽气喘的条文,总结仲景治疗咳喘的方药证治规律.结果 显示《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方剂有13首,《金匮要略》中有33首,去掉重复的4首,《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咳喘的方剂总共有42首.根据治则治法对这42首方剂进行归纳分类,并对涉及的48味药进行频数统计和功效分类,总结出张仲景治疗咳喘首重协调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调节津液代谢,祛邪兼顾扶正,联合应用治肺八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下利条文,总结仲景治疗下利方药及证治规律。结果显示《伤寒论》治疗下利有30个方,《金匮要略》有11个方,除《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重复的7个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下利共34方。根据治则治法对34方进行归纳、分类,并对方中所用的56味药进行频数统计和功效分类,总结出张仲景治疗下利首重顾护脾胃正气,灵活运用清泄里热,寒热平调,通因通用,疏肝健脾,温肾暖脾,燥湿运脾治法。  相似文献   

15.
王恒杰  许靓  王浩  雷超  季光 《河南中医》2010,30(2):111-113
生姜、大枣在《伤寒论》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且功效显著,合用,具有调和营卫和补益脾胃之功;单用,生姜具有解表散寒、和胃止呕、温阳散水、辛散温通、解诸药毒之效,大枣具有补中益气生津、缓和诸药之效。《伤寒论》中生姜、大枣的运用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穆杰  吴凯  邵兵华  肖鹏  李乔 《环球中医药》2023,(8):1614-1616
《伤寒论》中的“津液”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张仲景从广而论之以人体一切水液,即常人之水液、病者之水液及攻伐所出之人体水液。以次为据,参诸家之言而查《伤寒论》之说,张仲景之所谓“津液”又暗有“津液载邪”之论,观《伤寒论》常用的“汗”、“吐”、“下”、“利小便”攻伐之法的取效之论是以“津液”可“载邪”为据,所谓“津液”所载之邪不仅涉及无形之邪,亦涵盖有形之邪,构建了以“药”、“邪”、“津液”之间形成的“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的独特联系。张仲景于《伤寒论》所暗言“津液载邪”之说不仅提示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并且阐释了“微汗”以除风、寒、湿在表的潜在意义,故以此小议,以期有资于同道。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对痰饮病的治疗分为扶正利水、祛邪利水、和解利水,扶正利水中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心利水、以小青龙汤温肺蠲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理中丸健脾祛湿、茯苓甘草汤温胃散饮、真武汤温肾行水、五苓散化气行水、猪苓汤育阴行水;祛邪利水分寒下和热下,寒下中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泻热开结逐水、十枣汤攻下开结逐水、牡蛎泽泻散清热软坚利水、热下中以三物白散散寒破结逐水、瓜蒂散涌吐寒实;和解利水中以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生姜泻心汤和胃散水、四逆散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使用半夏的方剂多达42首,通过对张仲景使用半夏方剂的分析,发现张仲景在治疗伤寒、寒热、痞满、肠鸣以及邪郁少阳、水饮不能外出而上蒸出汗等症时,常使用辛温之性的半夏,辛能宣散,温化寒邪,则伤寒得以宣通,宣散少阳之邪而止头汗,调畅气机则痞满消、肠鸣止;在治疗呕吐、胸胀、咳逆时,用半夏降逆止呕之功,降肺胃之逆气;在治疗头眩和咽喉不适之症时,用半夏燥湿化痰之效,涤痰开结则咽喉得利,风痰上扰之头眩症则消。《神农本草经》记载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张仲景在半夏的运用上与《神农本草经》所载一致。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以伤寒而名书者,因“大邪中表”《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太阳属寒水,主一身之表,风寒外袭,首犯太阳,可表现津液失布。故伤寒易招致水病,此寒水并称之理。所谓“寒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同气相求也。《伤寒论》中张仲景非常重视治水调津液运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瑭《温病条辨·杂说》)汗由津液所化,且与血同…  相似文献   

20.
谈五苓散对蓄水证的运用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是一张临床常用、疗效可靠的古方。它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为太阳蓄水证之主方。用治太阳病发汗后,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属水蓄气化不利,表亦不解之证。原方由桂枝、白术、猪苓、茯苓、泽泻五味药组成,剂型为“散”,故名“五苓散”。在《伤寒论》中论其运用就有八条之多,足见其临床运用自古即较广泛。五苓散的主要功效是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