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并验证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与精神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根据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情况分为脑出血组48例和对照组132例。将数据集又随机分为训练集126例,验证集54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年龄≥80岁、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房颤动、脑梗死面积≥3 cm2比例明显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收缩压≥180 mm Hg、心房颤动、脑梗死面积≥3 cm2是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OR=2.632,95%CI:1.153~6.005,P=0.022;OR=3.150,95%CI:1.445~6.866,P=0.004;OR=4.553,95%CI:1.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评分(HAT评分)对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2—2013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均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进行HAT评分并依据评分结果分为0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和≥4分组,比较各组HT情况。结果本组136例患者共17例发生HT,其中13例为出血性梗死(HI)、4例为脑实质内血肿(PH),各组H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4,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AT评分与HT发生率呈正相关(r=0.422,P0.001)。结论 HAT评分较高(≥3分)的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出血风险较大,应慎重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新型抗凝药物预防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住院的新发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26例,收集基线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行利伐沙班抗凝预防脑梗死并随访2年。对基线及2年后磁敏感序列微出血进行计数,根据脑微出血数有无增多分为进展组(39例)及非进展组(68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起微出血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及基线脑微出血数≥5个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5,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年龄(OR=1.058,95%CI:1.002~1.118)、高血压(OR=4.113,95%CI:1.074~15.744)及脑微出血数≥5个(OR=6.461,95%CI:1.766~23.641)为脑微出血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年龄、高血压及脑微出血数联合预测脑微出血进展风险曲线下面积为0.732(P<0.01)。结论 基线年龄、高血压及脑微出血数与应用新型抗凝药物预防脑梗死患者的脑微出血进展风险显著相关,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80岁组141例和≥80岁组55例,发病<4.5 h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溶栓后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90 d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s评分评定临床结局。结果 2组溶栓后14 d的NIHSS评分都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80岁组较≥80岁组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1)。≥80岁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80岁组(P<0.05);<80岁组和≥80岁组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57.5%和45.5%(P>0.05),ICH发生率分别为16.3%和21.8%,sICH发生率分别为6.4%和14.5%(P>0.05)。结论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和年龄<80岁者同样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未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梗死后HT分为HT组(n=48例)和非HT组(n=78例)。回顾性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脂、血糖及临床资料,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患者出现HT的危险因素。结果 (1)HT组患者糖尿病、心房颤动及脑栓塞发生率均高于非H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高血压、酗酒、吸烟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HT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均较非HT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心房颤动(OR=3. 52,P 0. 05)、糖尿病(OR=3. 09,P 0. 05)是HT发生的危险因素,TC(OR=0. 60,P 0. 05)、LDL(OR=0. 18,P 0. 05)是HT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患者心房颤动是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TC和LDL是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后HT的保护性因素,血脂水平低的患者应该警惕大面积脑梗死后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对象: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脑梗死+糖尿病组),男84例,女60例,年龄65~86岁,平均74岁;其中有2型糖尿病史121例,新确诊23例.同期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160例(单纯脑梗死组),男93例,女67例,年龄69~80岁,平均76岁.2型糖尿病诊断根据1999年WHO标准,脑梗死诊断根据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脑梗死+糖尿病组并存高血压59例,冠心病32例;脑梗死组分别为40例和6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一系列临床指标,并探讨其与H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84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 47例,发生率25.5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病至溶栓时间、心房颤动、溶栓前血糖、溶栓前高敏C反应蛋白、卒中分型、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剂量、溶栓前D-二聚体、溶栓前尿酸、溶栓后2h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HT的影响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溶栓前血糖水平≥7.2mmol/L、发病至溶栓时间≥3.5h、心源性卒中、溶栓前NIHSS评分16分、溶栓后2h收缩压≥149mmHg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2~6.108,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将3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暴露组(服用阿司匹林)与非暴露组(不服用阿司匹林和任何抗血小板药物),各50例,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90岁)脑梗死的复发、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暴露组脑梗死的各个年龄段复发率明显低于非暴露组(P0.05),上消化道出血则明显高于非暴露组(P0.05);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脑出血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在41~50岁和51~60岁阶段,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61~70岁,71~80岁和81~90岁3个年龄段,暴露组显著低于非暴露组(P0.05)。需治疗例数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多,71~90岁时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1~70岁年龄段相对危险度最高,81~90岁年龄段危险度最大。结论: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效果存在差别,41~60岁之间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获益最大,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9.
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进行分析,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救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老年急诊科就诊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1292例,根据年龄分为60~79岁组335例,≥80岁组957例,分析比较2组心脑血管病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中心血管病发生率(65.48%)明显高于脑血管病(34.52%,P<0.05),但2组患者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79岁组患者疾病排名依次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绞痛、高血压、心房颤动、其他心律失常;≥80岁组患者疾病排名依次为TIA、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脑梗死。≥80岁组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明显高于60~79岁组,而高血压患病明显低于60~79岁组(P<0.05)。结论 TIA、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是老年急诊患者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对年龄≥80岁的老年患者,更应加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等疾病的预防和救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神经内科发病4.5 h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7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按发病年龄分为≥80岁组(47例)和80岁组(110例)。记录基线资料,包括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0~4.5 h)、应用抗凝药物等;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估溶栓后安全性和疗效,即7 d和3个月时的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静脉溶栓24 h、1周内和3个月的恢复良好率。结果 (1)与年龄80岁组比较,年龄≥80岁组的心房颤动比例和中位年龄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28例)比32.7%(36例),83(81,85)岁比67(59,75)岁,均P0.01];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脑梗死病因亚组分型中,年龄≥80岁组心源性栓塞比例高于8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28例)比32.7%(36例),P0.01];其余病因分型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年龄≥80岁组与年龄80岁组患者1周死亡率[分别为6.4%(3例)、6.4%(7例)]及3个月死亡率[12.8%(6例)、9.1%(10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出血比例[10.6%(5例)、8.2%(9例)]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4.3%(2例)、6.4%(7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恢复良好率[38.3%(18例)、45.5%(50例)]和1周恢复良好率[53.2%(25例)、62.7%(69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80岁组3个月预后良好率低于8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24例)比71.8%(79例),P0.05]。结论对于发病4.5 h内的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有利于增加安全性及早期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梗死与迷走神经张力异常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陈旧性脑梗死患者1483例,按脑梗死解剖部位将其分为基底节区组1045例与非基底节区组438例。对比分析2组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及频域参数。时域参数包括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之差的均方根(RMSSD)、代表R-R间期与平均R-R间期50ms的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PNN50)。频域参数为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结果基底节区组年龄69岁患者发病率显著低于非基底节区组患者(P0.05),而基底节区组年龄≥70岁的患者发病率均显著高于非基底节区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组合并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基底节区组(18.4%vs 13.9%,P=0.038)。基底节区组仅年龄≥80岁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发病率显著高于非基底节区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56.8%vs 41.0%,P=0.031)。2组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与基底节区组非PAF患者和非基底节区组合并PAF患者比较,基底节区组合并PAF患者的SDNN、RMSSD、PNN50均显著增高、LF/HF则显著减低(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梗死呈增龄发病增加趋势,患者多发PAF,基底节区脑梗死合并PAF患者的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或病房≥60岁口服利伐沙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80岁高龄组(n=104)和<80岁低龄组(n=56)。随访患者出血等并发症临床情况。结果160例患者年龄61~95岁,平均年龄(80.2±7.0)岁,CHA2DS2-VASc评分中位数为4,HAS-BLED评分中位数为1。所有患者服用利伐沙班的中位剂量为10 mg/d,其中36例(22.50%)剂量为15 mg/d,118例(73.75%)剂量为10 mg/d。高龄组应用利伐沙班10 mg/d多于低龄组(78.85%vs 64.29%,P=0.046)。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结论80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利伐沙班服用剂量多为10 mg/d,出血并发症和低龄老人组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差异,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与HT的关系。方法选择HT患者155例(HT组),HT亚型危险因素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两型,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织将HI分为HI-1和HI-2型,PH分为PH-1和PH-2型。抽取同期入院的非HT脑梗死患者250例(非HT组),收集人口学、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资料,分析HT及其不同亚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中HI-1、HI-2、PH-1、PH-2比例分别为43.9%、33.5%、12.3%、10.3%。HT中CISS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比例较高。HT组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心源性栓塞、其他病因、入院时NIHSS评分较非HT组明显升高,穿支动脉疾病较非HT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水平LDL-C及穿支动脉疾病HT的风险低。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HT亚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的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老年NVAF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年以上患者110例,按年龄分为3组:≥80岁组35例、70~79岁组40例、65~69岁组35例。比较3组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INR,观察影响华法林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均未发生急性脑梗死及其他血管栓塞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0岁组华法林剂量(2.89±0.52)mg/d、INR(2.15±0.31)与70~79岁组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d、INR(2.21±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69岁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d,INR(2.55±0.60)明显高于≥80岁组和70~79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老年华法林剂量调整及INR值的主要疾病为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及应用抗菌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70岁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的,影响华法林的因素有很多,新增用药时要注意监测INR,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15.
对于18~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时间窗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安全和有效[1].但是,对年龄≥80岁患者溶栓并发出血风险增高和预后差,几个标志性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栓大规模临床试验均排除或仅纳入很少的80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我院收治的9例脑梗死后H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HT部位与类型、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 9例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4.6±1.7)d,多为脑叶出血(88.9%,8/9)、非血肿型(77.8%,7/9)。HT的发生与心房纤颤(100%,9/9)、大面积脑梗死(66.7%,6/9)、糖尿病(66.7%,6/9)、高龄(70岁)有关。治疗后6例患者病情好转,1例患者病情无变化,2例患者死亡。结论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龄是发生脑梗死后HT的影响因素,尽早进行颅脑CT复查是及时发现脑梗死后HT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与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1例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HT组)和50例未出血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非HT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示,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03)、房颤(P=0.002)、D-二聚体水平(P=0.03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19,OR=5.467)和房颤(P=0.021,OR=5.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房颤可作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龄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颅内出血(ICH)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6年7月—2011年10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科于发病4.5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75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年龄〈80岁组(121例)和年龄≥80岁组(54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溶栓后24 h内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例数。采用改良Rankin(mRS)评分对存活的ICH患者进行随访。结果①共31例(17.7%)患者于溶栓后24 h发生ICH,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的ICH发生率分别为15.7%和22.2%,SICH发生率分别为5.8%和14.8%,两组患者ICH和SICH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脑白质疏松(LA)患者中,年龄〈80岁组的ICH发生率(16.7%)低于年龄≥80岁组(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3,P=0.031);其余可能的危险因素,年龄〈80m岁组与≥80岁组的ICH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共23例ICH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后90 d随访显示,年龄〈80岁组患者的基本痊愈和轻中度残疾的比例高于年龄≥80岁组,重度残疾的比例低于年龄≥80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可能与高龄患者溶栓后早期ICH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HT组与非HT组之间的差异,筛选与HT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及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6例溶栓患者中有22例继发HT(18.99%),其中16例为症状性脑出血。回归分析表明早期CT改变、基线舒张压≥100mmHg、基线血糖≥11.1mmol/L、NIHSS评分>15分和溶栓时间窗>3h、年龄6项为HT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11.1mmol/L、NIHSS评分>15分和溶栓时间窗>3h影响了HT患者的预后。结论溶栓前的舒张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T低密度改变或水肿占位效应、溶栓时间窗、年龄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溶栓时间窗影响了溶栓后H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其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757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34例)、60~69岁组(140例)和≥70岁组(483例),分别对年龄、性别、疾病、再发脑梗死、死亡、心源性死亡及颈动脉超声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大多合并有高血压;≥70岁组患者脑梗死、再发脑梗死及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比例均明显高于60岁组和60~69岁组;且前者首次及再梗死时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比例明显高于60岁组和60~69岁组,再梗死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首次梗死(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有关,随年龄的增长,发生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年龄≥70岁患者。对老年患者及其合并冠心病者应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