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肛瘘以及CD活动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D合并肛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全腹部MSCT,结合MSCT重建图像,分析病变肠壁的厚度、黏膜强化程度、肠系膜血管改变、肠系膜淋巴结、肠腔狭窄及肛瘘情况。结果:22例CD患者中1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肛瘘,其中复发7例,CT图像均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明显强化、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腔明显狭窄;未复发8例,CT表现为肠壁增厚8例、肠壁明显强化1例、肠系膜血管增多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多3例、肠腔狭窄4例。22例CD患者,CT表现为肠壁增厚21例(95.5%),肠壁强化22例(100%),肠系膜血管增多17例(77.3%),肠系膜淋巴结增多17例(77.3%),肠腔狭窄16例(72.7%)。结论:肛瘘是否术后复发与肠道病变的MSCT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克罗恩病(CD)CT 小肠造影(CTE)表现与临床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 CD 患者的临床、CTE 资料,根据临床活动性分类进行分组,观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和缓解期3组的肠壁、肠外及并发症影像学表现,经统计学分析,评价影像表现与临床活动性的相关性。结果37例中,中度活动期患者18例,重度活动期10例,缓解期9例,共147个肠段受累,121个肠段肠壁增厚(肠壁≥4 mm),平均厚度约(12.1±3.2)mm。42个肠段为3层状,71个为双层状,34个无分层。20例患者观察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7例出现肠系膜末梢直小血管增多密集,呈齿梳征。22例出现肠管周围脂肪密度增高。4例腹腔脓肿,7例瘘管,16例肠梗阻或狭窄,17例肛周脓肿或肛瘘等肛周病变。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及缓解期3组间肠壁分层、肠壁增厚、齿梳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腹腔脓肿、肠腔狭窄及肠梗阻等征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E 能显示 CD 肠壁、肠外改变和并发症情况,有助于缓解期及活动期 CD 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经临床诊断明确的61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超声表现,重点观察肠壁回声、厚度及血流情况。结果:61例腹型紫癜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节段性或广泛性肠壁增厚,以黏膜下层最明显,回声减低;增厚肠壁血流信号较周围正常肠壁明显增多;病变多位于小肠,病变肠管蠕动明显减弱;常伴有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腹、盆腔积液。结论:超声可作为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常规首选检查方法,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与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影像征象,并讨论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Crohn病的MSCTE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行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行MPR、厚层MIP等重建。结果 28例中单纯小肠受累(9/28),小肠-结肠同时受累(16/28),单独结肠受累(3/28),病变以累及回肠末端最为常见(20/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28/28),肠壁厚度4.5~23.2mm;增强扫描肠壁分层状强化(19/28),均匀强化(9/28),肠腔狭窄(15/28),肠系膜淋巴结增大(19/28),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血管增多(15/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分层状强化、肠系膜脂肪渗出性改变、血管增多(梳征)等征象可提示克罗恩病(CD)病变处于活动期。结论 MSCTE是一种诊断Crohn病较敏感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可同时显示肠壁及肠腔外病变,且对CD的活动性评估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该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毛明香  朱希松   《放射学实践》2012,27(4):436-439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中多节段病变30例(76.9%),单独大肠受累4例(10.3%)、大肠伴小肠受累35例(89.7%)。大肠病变累及盲肠31例(79.5%)、升结肠26例(66.7%)、横结肠17例(43.6%)、降结肠10例(25.6%)、乙状结肠16例(41.0%)、直肠6例(15.4%)。MSCT征象: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腔狭窄、肠壁脓肿、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蜂窝织炎、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系膜淋巴结肿等。肠管增厚、肠壁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梳征"等可提示病变处在活动期。结论:结肠Crohn病易累及盲、升结肠,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显示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以及判断病变是否在活动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中多节段病变30例(76.9%),单独大肠受累4例(10.3%)、大肠伴小肠受累35例(89.7%).大肠病变累及盲肠31例(79.5%)、升结肠26例(66.7%)、横结肠17例(43.6%)、降结肠10例(25.6%)、乙状结肠16例(41.0%)、直肠6例(15.4%).MSCT征象: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腔狭窄、肠壁脓肿、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蜂窝织炎、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系膜淋巴结肿等.肠管增厚、肠壁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梳征”等可提示病变处在活动期.结论:结肠Crohn病易累及盲、升结肠,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显示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以及判断病变是否在活动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小肠造影(M RE)多序列联合扫描在儿童肠道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肠道疾病患儿的MRE多序列联合方案,包括T1 WI、T2 WI脂肪抑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单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h‐TSE)、快速平衡稳态梯度回波(B‐FFE)平扫及脂肪抑制增强(FFE‐IP‐SPAIR)扫描。结果35例中,SSh‐TSE全景显示小儿肠管分布情况34例;DWI病变呈高信号29例;T1 WI及T2 WI脂肪抑制呈长T2信号3例,稍长T1稍短 T2信号2例,短T1短T2信号1例;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28例;无强化2例。结论 MRE多序列联合扫描图像信息量大,敏感性高,无电离辐射,可作为临床诊断儿童肠道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急性肠缺血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肠缺血的CT征象,提高CT对急性肠缺血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2004~2005年间经急诊CT平扫及增强扫描,53例被诊断为急性肠缺血,分析其CT征象并与临床治疗和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CT平扫及增强图像显示:①肠腔扩张及积液53例次.②肠壁增厚伴密度改变39例次,其中平扫时肠壁内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影7例次,肠壁密度降低22例次.增强扫描肠壁黏膜层异常强化15例次.③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并血管增粗(漩涡征)10例.④肠系膜脂肪水肿及渗出(缆绳征)26例.⑤肠系膜动脉钙化斑26例;其中有5例可见肠系膜动脉内等密度无强化的血栓影;另3例经手术证实肠系膜上动脉近肠小血管襻内血栓形成,但CT未能显示.⑥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4例.全部53例病人中,39例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14例症状未缓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证实10例为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其中3例CT未显示血栓),4例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肠腔扩张和积液、肠壁增厚、肠系膜血管缆绳征及腹水是急性肠缺血的CT间接征象.CT平扫结合MDCT增强和CTA图像显示肠壁内密度改变、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血管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漩涡征,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回盲部淋巴瘤(PIL)的CT征象,以提高该疾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IL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8例加扫CT增强.结果 12例PIL中,肿块型2例,弥漫增厚型10例,病变肠管长约7.8~18.5 cm,平均约10.2 cm.9例病变肠腔不规则或瘤样扩张,3例明显狭窄;10例病变肠壁柔和,2例肠壁僵硬.CT平扫增厚肠管呈软组织密度影,8例增强扫描中,6例增厚肠管呈延迟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见小片状坏死区;最大密度投影(MIP)示8例病变肠管均可见增粗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9例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根部或腹膜后伴肿大淋巴结.1例并发肠梗阻,1例并发肠穿孔.结论 CT检查发现回盲部肠管呈均匀环形软组织肿块,且病变肠管范围较长,相应管腔扩张,管壁柔和,增强呈均匀轻中度延迟强化时,应考虑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炎症性肠病(IBD)在大小肠双充盈法多层螺旋CT(MSCT)肠道成像中的影像表现,评价该成像方法对IB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克罗恩病(CD)和1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CT资料,均采用大小肠双充盈法MSCT肠道成像,评价肠管扩张程度和病变显示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中,回肠扩张最佳10例(19.23%),扩张良好42例(80.77%);空肠扩张良好21例(40.38%),扩张欠佳31例(59.62%);大肠评价范围全面50例(96.15%),回盲部显示良好52例(100.00%)。42例CD患者中,仅小肠受累20例(47.62%),大小肠同时受累22例(52.38%)。9例UC仅累及结肠,1例累及全结肠及末端回肠。52例患者的MSCT表现显示明确,其中肠壁增厚及异常强化52例;肠腔狭窄28例,肠系膜血管增多46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7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0例,不全小肠梗阻4例,脓肿或炎性肿块7例,腹腔内瘘3例,肛周病变12例;浆膜腔积液15例,骶髂关节炎13例,泌尿系及胆系结石18例,肝脾肿大9例。结论大小肠双充盈法MSCT肠道成像不但能较好地同时显示小肠和大肠自身的肠壁病变,而且能明确显示肠外病变及并发症,可以明显提高IBD病变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探讨MR小肠造影(MRE)对肠白塞病的诊断价值。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6例肠白塞病患者,分析其MRE征象。6例患者在MRE上均表现为回盲部深大溃疡伴肠壁息肉样增厚,病变肠壁扩散受限,均无肠腔梗阻征象。1例患者回盲部邻近腹膜轻度增厚并强化程度增高,手术证实为回盲部溃疡穿孔。本研究表明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肠管成像(MRE)评估小肠克罗恩病(CD)活动性的价值.方法 对肠镜确诊的29例CD患者进行MRE检查.计算自旋回波螺旋桨技术脂肪抑制T2WI序列末端回肠炎症肠壁和邻近正常小肠肠壁、竖直肌的T2信号强度的比值.将动脉期3D肝脏快速容积成像序列末端回肠炎症肠壁和相同部位的平扫T1信号强度做对比,分别对T1和T2比值评分(0~3分).评估末端回肠炎症肠壁的厚度、淋巴结、肠管周围T2信号、齿梳征、肠管变形和溃疡、息肉的分值(0~3分).运用简化版CD肠镜评分方法(0~12分)对CD末端回肠急性活动性炎症进行评分.分析MRE活动性指标和肠镜急性炎症评分相关性.导出MRE回归方程并计算MRE模型预测急性炎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 管壁厚度,炎症肠壁T2/邻近正常肠壁T2(T2 ratio),动脉期炎症肠壁T1/平扫炎症肠壁T1(T1 ratio),肠管周围T2信号,管壁溃疡和息肉,齿梳征与肠镜急性炎症活动性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导出回归方程:SES-CD(the 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rohng disease)=-0.268 +0.793×T1 ratio+1.977×肠管周围T2信号+0.643×肠壁厚度(R squared=0.662).MRE模型检测急性炎症的能力,敏感性82.4%,特异性83%,曲线下面积0.919(95% CI 0.84,0.998).结论 T1ratio、管壁厚度、齿梳征、肠管周围T2信号能够较好地预测肠壁炎症活动性;导出的MRE模型能够准确的预测CD急性炎症(AUC >0.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能否同时显示炎症性肠病累及的小肠和大肠病变。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1例行肠道内镜检查及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检查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图像,包括受累肠段、肠壁异常强化、肠壁增厚、肠周炎性渗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梳齿征、肠腔狭窄、肠瘘等。结果 21例中,单独累及小肠2例,同时累及小肠和回盲部7例,同时累及小肠、回盲部和大肠2例,单独累及大肠9例,同时累及小肠和大肠1例。21例CT均可见肠壁增厚及异常强化,肠周炎性渗出5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8例,梳齿征7例,肠腔狭窄7例,结肠袋局部消失10例。结论 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能够较好地显示炎症性肠病累及的小肠、大肠和并发的肠外病变。  相似文献   

14.
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MRI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V和SMV血栓形成患者12例,全部行MR T1WI、T2WI、抑脂T2、血管成像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3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直接征象为血管内血栓信号(12例),表现为T1WI和T2WI显示PV和SMV流空信号消失。3例急性期血栓T。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8例亚急性期血栓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1例慢性期血栓T1WI为混杂信号,T2WI为低信号;增强扫描静脉期PV、SMV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PV周围呈轨道样增强,其内无强化的低信号血栓。间接征象包括肠腔扩张积液(10例)、肠管积血(6例)、肠壁增厚(12例)、肠黏膜水肿(11例)、薄纸样肠壁(1例)、缆绳征(11例)、肠系膜积液(2例)、肠壁积气(3例)、腹腔积液(12例)、PV海绵样变(3例)、肝脏异常灌注(6例)。结论 MRI是诊断PV和SMV血栓形成并肠道缺血敏感有效的方法,MR多序列、多轴面成像及增强扫描对病变的显示、定位、范围及血栓的分期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影像学表现。结果:60例中多节段病变43例(72%),单独小肠受累21例(35%)、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5例(58%)、单独大肠受累4例(7%)。小肠累及的56例(93%)中,累及回肠末端39例(70%)。MSCTE所见包括:肠壁增厚60例(100%)、强化增加58例(97%)、肠壁分层39例(65%)、肠腔狭窄32例(53%)、肠壁脓肿5例(8%)、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39例(65%)、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19例(32%)、蜂窝织炎40例(67%)、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13例(22%)、窦道/瘘管15例(25%)、假憩室12例(20%)、多发淋巴结肿42例(70%)、肛周病变4例(7%)。肠管增厚、肠管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血管增多(梳征)等可反应病变的活动性。动脉期与静脉期比较,未提供肠壁、肠管外病变的更多信息。结论:CT小肠造影可同时显示Crohn病的小肠和结肠病变,对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的显示以及在判断病变活动性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和消化内镜在诊断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IBD患者的MSCTE表现,主要分析病灶部位、肠壁增厚情况、肠壁强化、肠腔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系膜血管改变、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等,并与消化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IBD患者中,克罗恩病28例,溃疡性结肠炎12例。IBD患者MSCTE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大于4mm)35例(87.5%),肠壁强化38例(95.0%),肠腔狭窄26例(65.0%),结肠带消失5例(12.5%),多节段性病变33例(82.5%),多发炎性息肉3例(7.5%),肠周脂肪间隙模糊1 5例(37.5%),肠系膜血管增生12例(30.0%),肠周淋巴结增多18例(45.0%),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6例(15.0%)。MSCTE未显示肠壁溃疡和卵石征,对多发炎性息肉的显示率不高。40例IBD患者消化内镜检查显示肠壁溃疡33例(82.5%),多发炎性息肉10例(25.0%),卵石征1 3例(32.5%),肠腔狭窄28例(70.0%),多节段性病变30例(75.0%),消化内镜未显示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结论 MSCTE对显示IBD患者的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及肠外并发症具有优势,但难以显示肠壁溃疡、卵石征,对多发炎性息肉的显示率不高,而消化内镜则易于显示IBD的肠壁溃疡、多发炎性息肉、卵石征。两种检查方法相互结合,有助于全面评价IBD的病变范围、并发症,对于IBD的临床诊断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上绞窄性肠梗阻的征象,提高对绞窄性肠梗阻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64例手术证实的绞窄性肠梗阻病例纳入研究,男43例,女21例,年龄23~72岁,平均42岁.采用单排螺旋CT进行全腹部扫描,对比剂以2~3ml/s速度注射,注射后60s扫描,层厚10mm.参照术中所见,回顾性分析上述CT资料,包括:①间接征象:肠腔扩张积液,肠壁增厚及肠壁密度改变(靶征),肠系膜脂肪水肿及渗出(缆绳征),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漩涡征),肠壁间、肠系膜间及门静脉积气,腹水;②直接征象:肠系膜上动脉或上静脉充盈缺损.结果:正确诊断54例,正确率82.8%.CT显示肠腔扩张积液47例(73%),其中6例积液呈高密度提示肠腔内积血(9.3%);肠壁水肿增厚19例(29.6%),其中11例增强后肠壁密度不匀,呈“靶征”(17%),8例肌壁未见强化(12.5%);肠系膜脂肪水肿及渗出(缆绳征)43例(67%),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呈“漩涡”状9例(14%),肠壁间积气、肠系膜积气各1例,门静脉积气2例,腹水31例(48.4%).肠系膜上动脉或上静脉充盈缺损3例.结论:绞窄性肠梗阻CT表现有一定特征,可做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粘连性腹内疝及合并绞窄性肠坏死的MS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的粘连性腹内疝的CT资料,CT原始数据经多平面重建(MPR)及CT血管造影(CTA),以显示疝环、疝入肠系膜、疝内肠管的特征.结果 19例粘连性腹内疝均显示疝环,小肠扩张积液、聚集并移位,其中17例显示疝环处肠管狭窄与扩张肠管移行;17例显示疝入肠系膜水肿、增厚,肠系膜血管纠集、充血,其中11例显示疝环处肠管及其系膜扭转;15例显示腹水.根据疝入肠管影像表现将粘连性腹内疝分型:Ⅰ型为肠管扩张伴肠壁增厚(7例);Ⅱ型为肠管扩张不伴肠壁增厚(9例);Ⅲ型为肠管不扩张但肠壁增厚(5例).3型腹内疝肠管壁平扫CT值、动脉及门脉期肠壁强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和Ⅲ型小于Ⅱ型,Ⅰ、Ⅲ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粘连性腹内疝合并绞窄性肠坏死(5例为Ⅰ型,3例为Ⅲ型),CT显示肠扭转伴疝入小肠壁显著水肿增厚,肠壁模糊呈持续性低强化,其中4例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栓塞,3例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或分支闭塞,8例均显示大量腹水.结论 粘连带形成的疝环,狭窄与扩张肠管移行以及小肠扩张、聚集并移位提示粘连性腹内疝的存在;疝入肠系膜水肿,血管纠集,充血,肠系膜血管闭塞,肠管壁显著水肿增厚并持续低强化,则是绞窄性肠坏死的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Crohn病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4例肠道Crohn病患者的MD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跳跃性肠壁增厚,8例表现为肠壁环形增厚,同时伴有粘膜强化和分层形成"靶征"及"双晕征";有11例表现为增厚肠壁分层消失,增强不明显,肠壁厚度多在5~11mm。4例表现为病变段肠管周围肠系膜水肿及增厚,蜂窝织炎,其中并发脓肿1例。7例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3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形成"梳征"。其中"靶征"、"双晕征"及"梳征",均提示与病变活动度相关。结论:MDCT不但能准确显示Crohn病病变部位、肠外病变,还能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病变。MDCT可作为Crohn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S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有临床最终诊断并行MSCTE检查的CD患者,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中,单纯累及小肠34例,单纯累及结肠2例,小肠-结肠同时累及6例,病变以末端回肠累及最常见,为37例。MSCTE表现:肠壁增厚42例,肠腔狭窄37例,假性憩室形成4例,肠壁分层强化39例,肠壁均匀一致强化3例,肠系膜水肿、渗出28例,肠系膜血管呈"梳齿状"改变3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大29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脓肿形成3例,内篓2例。结论:MSCTE对CD活动早期、活动期、慢性期及并发症的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可作为诊断及随访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