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粪菌移植(FMT)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各种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天然抗菌物质等移植到受者肠道内,可重建肠道菌群平衡、修复肠黏膜屏障、控制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疾病的新方法。FMT治疗儿童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已写入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诊疗指南。FMT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总称,它可以通过增加肠道外T细胞的数量、产生短链脂肪酸、增强口服耐受及控制炎症等途径影响全身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过程。动物实验发现,正常肠道菌群有利于增加机体抵抗细菌性肺炎的肺部免疫,这种肠道和肺部相互影响的作用被称为"肠-肺轴(gut-lung axis)"。虽然,关于"肠-肺轴"的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但"肠-肺轴"的提出对于采用微生态制剂、粪菌移植调节或恢复肠道菌群进而治疗肺部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粪菌移植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700多年前。近年来,粪菌移植空前发展,其在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过敏性疾病、肥胖、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多种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该文从儿童粪菌供菌筛查、操作流程、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在人类医学史上已有超过1700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肠道菌群研究的发展,FMT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成人临床试验表明,FMT可用于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RCDI)、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但目前无广泛的临床研究来说明FMT用于治疗儿童相关疾病的作用.该文主要就FMT治疗儿童RCDI、IBD等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差异, 阐明先天性巨结肠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来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与体检的正常儿童粪便样本。1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纳入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组(HDBNor组), 其中男7例, 女3例;年龄为(1.22±0.65)岁;14例正常儿童纳入对照组, 即正常儿童组(Normal组), 其中男8例, 女6例;年龄为(1.67±0.84)岁。利用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 通过QIIME 2平台对测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 对比分析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菌群差异、菌群物种间相关性以及菌群与疾病之间联系。结果在肠道菌群组成、Beta多样性方面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EfSe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假小链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瘤胃菌属等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组中物种显著增加;放线菌属、粘滑罗斯菌属及弗氏柠檬酸杆菌等三个细菌种属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组中显著减少。通过肠道菌群与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分析发现AKK菌属、大肠埃希-志贺氏菌属、肠球菌属和伯克霍尔德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肠道菌群分布特征,以及肠道菌群在其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选取6~12岁ADHD患儿17例,并征集同年龄健康儿童17例为对照,进行粪便菌群的宏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比较组间菌群α多样性及物种分类(属、种)的相对丰度等差异。结果 ADHD患儿与对照组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菌属水平上,ADHD患儿的粪肠杆菌属Facelibacterium及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ceae丰度降低,气味杆菌属 Odoribacter丰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A2)。在菌种水平上,ADHD患儿普氏栖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毛螺科菌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以及活泼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丰度降低,而粪拟杆菌Bacteroides caccae、内脏拟杆菌Odoribacter splanchnicus、木假单胞菌Paraprevotella xylaniphila以及小韦荣球菌Veillonella parvula丰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HD患儿的肠道菌群构成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寻找影响根除治疗效果的差异菌群。方法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进行三联标准化方案治疗14天,留取治疗前、治疗7天及14天时的粪便进行16SrDNA测序。根据取样时间分为治疗前组、治疗7天组、治疗14天组,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成功组、治疗失败组,根据既往根治病史分为复治成功组、初治成功组,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菌群差异。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肠道菌群优势菌门依次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主要优势菌属有拟杆菌、栖粪杆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双歧杆菌、Gemmiger、克雷伯菌。与治疗成功组相比,普氏菌属在治疗失败组相对丰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治疗7天和14天比较,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均发生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fSe分析及组间秩和检验发现,治疗失败组弓形杆菌属、肠道巴恩斯菌属、Coprobacter、粪球菌属、霍尔德曼菌属、假单胞菌属高于治疗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A2)。与初治成功组相比,复治成功组不动杆菌属、魏斯菌属、萨特菌属、普罗维登斯菌属显著升高(LDA2),另枝菌属、丹毒丝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粪杆菌属、Gemmiger显著降低(LDA2)。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影响肠道菌群结构,表现为菌群多样性下降及优势菌群改变。肠道致病性细菌的生长可能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导致根除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患儿的粪菌移植治疗。方法回顾1例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患儿的粪菌移植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2岁,以肠道感染起病,予以足疗程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腹泻仍迁延不愈,最终给予粪菌移植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2个月未见不良反应。检索国外文献,儿童粪菌移植主要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DI)和炎症性肠病(IBD)中,有效率分别为90%~100%和55.6%~100%;而国内文献中,粪菌移植在儿童中主要用于CDI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中,有效率100%,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粪菌移植治疗儿童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短期安全有效,但其在儿童中的应用技术还不成熟,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代谢物与疾病间的相互作用及机制是研究的热点。脱氧胆酸是肠道菌群代谢物, 是人体肠道较丰富的次级胆汁酸之一, 被证明与多种疾病相关, 但机制不清。脱氧胆酸水平的失调与肠道菌群失调和高脂饮食相关, 而这种失调会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及炎症反应。该文从脱氧胆酸与儿童消化系统疾病, 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的相互作用出发, 探讨其相关机制, 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代谢物脱氧胆酸对机体的影响阐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及治疗方法较多.益生菌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多的免疫调节剂之一,本文综述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并从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黏膜屏障、刺激肠道黏膜生长、调节机体免疫等方面阐述了益生菌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快速增长, 肥胖可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并有较大可能性延续至成年。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与遗传易感和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作为内环境重要部分的肠道菌群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的紊乱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 广泛参与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过程。目前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粪便菌群移植、饮食干预、手术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新方向。该文就肠道菌群与儿童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基于肠道菌群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态通过微生物代谢物、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以及微生物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远端器官的免疫反应。由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可通过直接感染肠道或间接免疫对肠道微生态产生影响, 肠道微生态也可通过菌群多样性和特定微生物与病毒的相互作用或者其产物对病毒产生影响。肠道菌群中青春型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对COVID-19疫苗的抗体产生有促进作用, 包括灭活疫苗和RNA疫苗。肠道微生态紊乱对部分COVID-19患者可产生长期影响, 调整肠道微生态的干预措施如粪菌移植对COVID-19具有潜在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学研究现况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人的肠道中栖息着大约 1× 10 14个、约 10 0多种细菌 ,构成了所谓肠内菌群 ,其中肠杆菌、肠球菌等需氧菌仅占菌群的 1/ 10 0 0 ,绝大多数为厌氧菌 ,健康情况下它们与宿主之间处于生理的、和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状态 ,维持人体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对保证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1 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过程新生儿刚出生时胎粪是无菌的 ,生后数小时粪便中首先出现肠球菌、链球菌和肠杆菌等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后2 4h大肠杆菌占优势 ;双歧杆菌于生后第 2天出现 ,增长十分迅速 ,第 4~ 5天开始占优势 ,1周后其数量可达细菌总数的…  相似文献   

14.
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栖息地, 肠道菌群为人体提供营养、调节代谢、调控肠道上皮发育和诱导先天性免疫, 对生长、发育、衰老有着重要的影响。肠道菌群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或生活模式以及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与全身脏器相互影响。肺与大肠具有胚胎学同源性、共同黏膜免疫系统、具有分泌功能等现代生物学基础, 肠道菌群既调节胃肠道的功能, 也影响呼吸系统健康与疾病, 形成"肠肺轴";依据肠肺轴理论, 肠道微生态调控已在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营养不良儿童肠道菌群状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营养不良是威胁全球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肠道菌群状况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肠道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该文从肠道菌群与机体营养状况的相互关系、肠道菌群在不同类型营养不良中的变化及其对营养不良治疗及预防的影响等方面,将最近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从微生态角度深入对儿童营养不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钙卫蛋白是S100 蛋白家族中的一种钙、锌结合蛋白,由中性粒细胞表达具有重要的细胞外功能。该文综述了粪钙卫蛋白与儿童肠道发育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以及粪钙卫蛋白在儿童肠道病理状态下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乳糜泻、过敏等疾病的诊断、随访、复发的评估及治疗的反应程度上的应用进展。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深入了解粪钙卫蛋白在儿科生理及病理过程中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肠道菌群稳态对机体免疫系统成熟及免疫调节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紊乱参与儿童多种炎症免疫性疾病。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肠道菌群紊乱与川崎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通过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免疫炎症反...  相似文献   

18.
正人体胃肠道内寄居的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其种类多达1000多种,数量约为人体所有细胞总数的10倍。正常肠道菌群构成了肠黏膜的生物屏障,能够阻止致病菌在肠上皮细胞黏附和定植,有助于预防肠道感染、调节免疫反应,维持人体健康。一旦出现肠道菌群的失调,则可能导致多系统的疾病。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受胎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环境、疾病和药物等多方面影响[1]。由于新生儿的肠道菌群不像成人那样有稳  相似文献   

19.
儿童炎症性肠病近年发病率逐渐升高,该病为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好发年龄为学龄期,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同时给心理和精神上带来创伤。目前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随着近年来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且在临床得到广泛证实。因此,人们尝试将微生态制剂应用于炎症性肠病患儿治...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儿童慢性腹痛的常见原因,发病率高,长期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IBS确切发病机制不明,近年发现,肠道微生态失平衡与IBS关系密切,IBS患者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受损(B/E值降低),肠道微生物总体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普遍降低,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属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IBS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调节肠道微生态是治疗IBS的重要靶点。益生菌可作为IBS治疗的辅助手段,能否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加以推荐尚需更充分的临床证据,确切疗效尚需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尚无证据表明益生元、合生元、粪菌移植(FMT)可用于治疗IBS。利福昔明治疗IBS可能有效,但需要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