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三叶香茶菜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急性肝损伤小鼠NLRP3/casepase-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CCL4小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组,联苯双脂组,三叶香茶菜组分别为高(150 g·kg-1)、中(75 g·kg-1)、低(37.5 g·kg-1)剂量组(按生药量计)。各组干预7天后,于第7天晚上注射CCL4油溶液诱导急性肝损小鼠动物模型(除正常组外)。12 h后,称量各组肝、脾重量,并计算肝、脾指数,生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力、谷草转氨酶(AST)活力,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半胱肽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 IL-1β)水平及肝组织NLR家族含有Pyrin结构域的蛋白质3(NL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 NLRP3)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NLRP3含量。取肝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后观察肝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评分。结果 ①各组肝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 < 0.05);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联苯双脂组、三叶香茶菜低剂量组脾指数均显著下降(P < 0.05)。②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Caspase-1、IL-1β以及小鼠肝组织NLRP3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小鼠血清ALT、AST、Caspase-1、IL-1β以及小鼠肝组织NLRP3显著下降(P < 0.05或P < 0.01);但模型组与三叶香茶菜低剂量组对比,小鼠血清ALT、Caspase-1、IL-1β无显著性差异(P < 0.05)。③光镜下观察发现,与模型组相比,三叶香茶菜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肝组织损伤明显减少,肝组织细胞坏死细胞减轻,有少量炎性浸润,各组病理评分差异具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三叶香茶菜对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护肝作用机制可能是是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抑制肝组织炎症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苍朴口服液的止泻、涩肠、抗炎、镇痛及免疫功效。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苍朴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5,10,20 g·kg-1灌胃给药,分别采用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热板实验、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观察苍朴口服液的药效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苍朴口服液能减少番泻叶致小鼠腹泻的湿粪数,给药后2 h内作用最明显(P<0.05,P<0.01);能缩短碳末在肠道内的推进距离 (P<0.01);能抑制耳廓肿胀程度(P<0.05,P<0.01),抑肿率略低于醋酸泼尼松;能不同程度的延长小鼠舔足反应时间(P<0.05,P<0.01),提高小鼠痛阈;能明显增强"脾虚"动物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P<0.01),呈量效关系。结论:苍朴口服液具有止泻、涩肠、抗炎、镇痛和增强免疫的作用,与临床功效相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肠癌小鼠瘤体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与血清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以及肠复方干预的研究。[方法] 选取SPF级BALB/c小鼠4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其余30只小鼠采用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法,在小鼠右腋下接种CT26肠癌细胞,制备小鼠荷瘤实验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肠复方、香菇多糖、蒸馏水干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亦用蒸馏水干预,连续干预4周,每周5 d。观察小鼠的生长状态。干预结束后计算各组小鼠的抑瘤率,以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荷瘤小鼠瘤体中CD11b+Gr-1+的MDSCs百分比和瘤体MDSCs(Gr-1)的表达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白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进行瘤体组织中MDSCs的表达与瘤体质量、免疫相关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及各组间差异分析。[结果] 1)模型组血清IL-2、TNF-α、IL-10、TGF-β的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2)与模型组相比,肠复方组、香菇多糖组能够下调瘤体组织MDSCs的表达,且肠复方组优于香菇多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模型组相比,肠复方组、香菇多糖组TNF-α、IL-2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肠复方组、香菇多糖组血清TGF-β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香菇多糖组血清IL-10的表达下降(P<0.05),而在肠复方组下降更显著(P<0.01),且肠复方组均优于香菇多糖组(P<0.01);4)应用Spearman相关性研究发现:肠癌瘤体中MDSCs表达与瘤体质量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IL-10、TGF-β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TNF-α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IL-2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肠癌组织中MDSCs表达与瘤体负荷密切相关,且MDSCs与TGF-β、IL-10具有协同作用,肠复方可能通过上调TNF-α、IL-2表达,下调MDSCs、TGF-β、IL-10发挥免疫抗肠癌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胆止痛胶囊抗炎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利胆止痛胶囊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利胆止痛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小鼠:0.36,0.72,1.44 g·kg-1,大鼠:0.18,0.36,0.72 g·kg-1)和阿司匹林组(小鼠0.20 g·kg-1,大鼠0.10 g·kg-1)。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腹腔液渗出法和大鼠足跖肿胀法研究利胆止痛胶囊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及醋酸扭体法评价利胆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通过测定大鼠肿胀足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PGE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分析利胆止痛胶囊的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抗炎机制。 结果: 中、高剂量组的利胆止痛胶囊明显减轻小鼠耳廓肿胀和大鼠足跖肿胀(P<0.05或P<0.01),减少小鼠腹腔液的渗出(P<0.05或P<0.01);中、高剂量利胆止痛胶囊明显提高小鼠热刺激致痛阈(P<0.05或P<0.01),显著减少化学刺激致痛的扭体次数(P<0.05或P<0.01);利胆止痛胶囊中、高剂量可明显降低肿胀足中IL-1,MDA的含量(P<0.05或P<0.01),而高剂量可明显降低肿胀足TNF-α和PGE2的含量(P<0.01)。 结论: 利胆止痛胶囊具有一定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组织中的IL-1,TNF-α,PGE2和MDA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健脾通络方的消肿和镇痛作用,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120只ICR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健脾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kg-1)、阳性药塞来昔布组(0.03 g·kg-1),每组10只,每天1次经口灌服,采用小鼠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慢性炎性痛模型、二甲苯诱导耳肿胀实验、热板实验和乙酸扭体实验4种急、慢性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的健脾通络方的消肿和镇痛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慢性炎性痛小鼠血清和致炎足中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慢性炎性痛小鼠致炎足中水通道蛋白(AQP)1、AQP3、环氧化酶(COX)1、COX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家族的蛋白表达情况,探索健脾通络方的初步作用机制。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二甲苯所致模型小鼠耳肿胀度显著升高,热板实验小鼠热缩足潜伏期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通络方能显著提高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度抑制率(P<0.05,P<0.01),延长小鼠乙酸致扭体潜伏期和减少扭体反应次数(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慢性炎性痛小鼠足肿胀度显著升高,机械痛阈值降低同时冷敏痛阈值升高(P<0.05,P<0.01),致炎足中的AQP1和AQP3的蛋白含量增加,血清和(或)致炎足中IL-1β、IL-6、TNF-α、PGE2及致炎足COX2含量升高,致炎足p-p38 MAPK、p-JNK、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通络方显著降低慢性炎性痛小鼠的足肿胀度、升高机械痛阈值并降低冷敏痛阈值,镇痛持续4 h,且给药后2 h为镇痛最佳时间点(P<0.05,P<0.01);进一步,健脾通络方下调慢性炎性痛小鼠致炎足中AQP1和AQP3的蛋白含量,降低血清和(或)致炎足中IL-1β、IL-6、TNF-α、PGE2及致炎足COX2含量,但对COX1无明显影响,同时降低致炎足p-p38 MAPK、p-JNK、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 健脾通络方具有消肿和镇痛作用,其机制与下调MAPKs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产生有关,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土茯苓总黄酮(TFSG)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的抗炎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65 mg·kg-1),土茯苓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100,300,500 mg·kg-1),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尿酸钠结晶复制小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测定小鼠踝关节肿胀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组别滑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滑膜组织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NLRP3,ASC,Caspase-1 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踝关节肿胀度明显增加(P<0.01),模型组小鼠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土茯苓总黄酮组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踝关节肿胀度(P<0.01),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以及NLRP3,ASC,Caspase-1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土茯苓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NLRP3炎性体轴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瘀血痹片对慢性炎性痛小鼠痛觉过敏及足肿胀的影响,并探索初步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完全弗氏佐剂(CFA)左侧足底注射建立小鼠慢性炎性痛模型,并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布洛芬组(91 mg·kg-1)和瘀血痹片低、中、高剂量组(55,110,220 mg·kg-1),同时以假手术组作对照。造模后每日剂量等分为早晚2次灌胃给药瘀血痹片或布洛芬,共给药19 d。给药后第18天热板法检测小鼠热痛阈值,第19天标准Von Frey纤维针检测小鼠机械痛阈值,并对足肿胀度进行评分和拍照。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对炎症因子及受体等36种经典广谱炎症相关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生物信息学筛选核心靶点,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机械痛阈值、足肿胀评分显著升高(P<0.01),热痛敏潜伏时间显著降低(P<0.01),足部30种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瘀血痹片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慢性炎性痛小鼠的机械痛阈值、足肿胀评分(P<0.01),热痛敏潜伏时间明显升高(P<0.05),足部30种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A(IL-17A),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为筛选出的核心靶点,TNF-α,IL-17A,CCL2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瘀血痹片具有缓解慢性炎性痛小鼠的痛觉过敏和足肿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外周TNF-α,IL-17A和CCL2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桑辛素对D-半乳糖致小鼠老年性痴呆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 mg/(kg·d),连续8周,建立小鼠痴呆模型。桑辛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药10、20、40 mg/(kg·d),吡拉西坦组灌胃给药0.75 g/(kg·d),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等量蒸馏水。给药8周后,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海马齿状回结构的病理变化。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检测脑组织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活性、乙酰胆碱(ACH)含量以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站台穿越次数明显减少(P<0.01),脑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损伤严重,血清TNF-α和IL-1β的含量升高(P<0.01),脑组织ChAT活性和ACH含量明显降低(P<0.01),p5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桑辛素给药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或P<0.01),站台穿越次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脑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改善,血清TNF-α和IL-1β的含量降低(P<0.05或P<0.01),脑组织ChAT活性和ACH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p5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呈剂量依赖性。吡拉西坦组上述指标也明显改善。[结论] 桑辛素对D-半乳糖致小鼠老年性痴呆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抑制凋亡和增加神经突触间的ACH含量和ChAT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下,黄连及其复方黄连解毒汤的抗炎效果及抑菌作用,为临床合理使用黄连的剂量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及鲍氏志贺氏菌模型,观察体内抗炎及体外抑菌作用。黄连(单)1~4组及黄连解毒汤(复)1~4组分别给予含黄连生药3.0,1.5,0.75,0.3 g·kg-1水煎药液;阳性药组给予阿司匹林0.2 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均灌胃给药,连续5 d,每日1次。分别于末次给药后30,40 min用二甲苯涂抹小鼠左耳两面、醋酸腹腔注射造模,称量两耳片质量、检测腹腔涮洗液吸光度值。将不同浓度的黄连及黄连解毒汤水煎液(1~5组)制成药敏纸片,贴于涂布鲍氏志贺氏菌的mH琼脂平板上,24 h后观察抑菌环大小。结果 模型组小鼠耳肿胀度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单1~4组、复1~3组,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度(P<0.01,P<0.05);除单1与单4外,单味药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复方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小鼠腹腔涮洗液吸光度值(A)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单1~3组、复1~3组,可明显降低腹腔涮洗液A值,抑制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1,P<0.05);单1~3组组间、复1~3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单味及复方各剂量组对鲍氏志贺氏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环随剂量增大而增大;单3~5、复3~5抑菌强度无差别。结论 黄连及其复方黄连解毒汤均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在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其作用效果与剂量无明显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三叶香茶菜防治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三叶香茶菜防治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每3 d接受一次背部sc 40%CCl4花生油(首次5 mL·kg-1,其余为3 mL·kg-1),连续8周引发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每日分别给予三叶香茶菜提取物20,40,80 g·kg-1灌胃。给药8周后取血,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roeollagen type Ⅲ,PCIII)、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 oproteinase-2,MMP-2)及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含量;Masson染色病理切片观察肝脏胶原纤维生成。结果: 模型组血清中HA,PCIII,TGF-1及TIMP-1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且MMP-2浓度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叶香茶菜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HA,PCIII,TIMP-1的含量,提高MMP-2含量(P<0.01);并能显著降低肝组织TGF-β1水平(P<0.01)。三叶香茶菜低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HA,PCIII含量(P<0.05);并有降低血清TIMP-1及肝组织TGF-β1水平,提高MMP-2含量的趋势。结论: 三叶香茶菜能有效减轻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1水平,控制肝星状细胞释放TIMP-1及MMP-2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黄芪-茯苓双向固体发酵菌质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整体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含4%氧嗪酸钾与20%酵母混合制成的饲料建立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将6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20 mg·kg–1),菌质低剂量(250 mg·kg–1)、中剂量(500 mg·kg–1)、高剂量(1000 mg·kg–1)组,连续灌胃给药42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D)、肾脏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取小鼠肾脏固定、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小鼠的UA水平显著升高(P<0.000 1)。菌质各剂量组与高尿酸血症模型组相比,U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00 1),其中菌质高剂量组下降幅度最大,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小鼠BUN水平显著升高(P<0.01),Cr水平显著升高(P<0.000 1),肝脏XOD活性明显升高(P<0.000 1),血清AST和ALT水平显著升高(P<0.001),IL-1β、IL-6和TNF-α水平显著提高(P<0.000 1)。与模型组相比,菌质中剂量组小鼠BUN水平显著下降(P<0.01);苯溴马隆阳性组、菌质高、中剂量组小鼠Cr水平显著下降(P<0.01);苯溴马隆阳性组、菌质各剂量组小鼠的X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00 1);菌质各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下降(P<0.01);菌质各剂量组的IL-1β、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00 1),但TNF-α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肾脏病理切片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黄芪-茯苓双向固体发酵菌质可以显著改善高尿酸血症小鼠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SN)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TSN大、中、小剂量组(30、20、10 mg·kg-1)预防性给药15 d,尾静脉注射20 mg·kg-1 刀豆蛋白A(Con A)损伤小鼠肝脏。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的活性;以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结果 TSN各剂量组均能降低Con A介导的肝损伤时小鼠血清中AST、ALT的水平,以大剂量(TSN 30 mg·kg-1)最为显著,(P<0.01);TSN各剂量组均能下调小鼠肝损伤模型组已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IL-2、IFN-γ、IL-4、TNF-α的含量,而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P<0.05,P<0.01)。组织学检查也显示,TSN各剂量治疗组肝损伤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TSN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淋巴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和提高抗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从而减轻T细胞毒性作用对肝细胞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愈风宁心滴丸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小鼠的影响,探索愈风宁心滴丸预防性治疗血管痉挛性偏头痛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BV2神经小胶质细胞,以愈风宁心滴丸(10、50、100 μmol/L)及葛根素(50 μmol/L)进行干预,收集细胞。将野生型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照组、模型组以及愈风宁心滴丸低、中、高剂量(200、360、600 mg/kg)组和葛根素组(37.8 mg/kg),给予药物进行干预,于第3、5、7、9、11天ip硝酸甘油溶液(10 mg/kg)建立小鼠偏头痛模型,第3天开始进行痛觉敏感(机械压痛和热敏耐受)行为学实验;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血清和脑组织。检测各组BV2细胞活性氧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SOD2蛋白表达以及各组小鼠三叉神经脊束尾核(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TNC)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c-Fos、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及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蛋白表达;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SOD1SOD2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表达以及小鼠TNC区IL-1βTNF-α mRNA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TNC区CGRP、c-Fos表达;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结果 愈风宁心滴丸显著上调BV2细胞抗氧化酶SOD1SOD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0.001),降低活性氧水平(P<0.01、0.001),抑制炎症因子IL-1βTNF-α mRNA表达(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基础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0.001),TNC区中CGRP、c-Fos、p-ER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0.001),TNC区IL-1βTNF-α mRNA和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基础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0.01、0.001),TNC区中CGRP、c-Fos、p-ER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TNC区IL-1βTNF-α mRNA和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且呈剂量相关性;愈风宁心滴丸对偏头痛小鼠血清中ALT、AST和ALP活性无显著性影响。结论 愈风宁心滴丸可能通过抑制血管扩张、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抗氧化酶表达等多重途径发挥预防性治疗血管痉挛性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胶囊复方新制剂(K-CoxB-JN)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CVB3感染Balb/c小鼠造成病毒性心肌炎模型,随机分为5组:K-CoxB-JN复方新制剂低、中、高剂量组(0.2,0.4,0.8 g·kg-1),利巴韦林组(0.075 g·kg-1),模型组,并设正常组,鼠腹腔接种病毒2 h后开始灌胃,连续灌胃14 d。观察小鼠一般状态、记录死亡数,计算小鼠生存率;取血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取心脏,计算心脏指数,HE染色,计算病理积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TNF-α,IL-6水平、心脏指数、心脏病理积分均升高(P<0.05),生存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K-CoxB-JN各组小鼠心脏指数,TNF-α,IL-6水平、心脏病理积分均降低(P<0.05),生存率升高(P<0.05)。结论:调节TNF-α,IL-6水平可能是K-CoxB-JN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强  王艺  张莉  尚芸  李亮亮  杜籼芹  李爽  蔺兴遥 《中草药》2022,53(21):6771-6778
目的 研究红芪多糖对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RILI)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红芪水煎液(5 g/kg)组及红芪多糖低、中、高剂量(15、30、60 mg/kg)组和吡非尼酮(200 mg/kg)组,每组8只。对照组佯装辐照,其余各组均采用单次16 Gy全肺X线辐照建立RILI模型。自造模前7 d,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1次/d,连续5周。所有小鼠均在取材前1 d进行肺功能检测;分别在造模前1 d及肺功能检测后进行CT影像学检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肺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TNF-α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泡炎症明显,肺功能受损,肺部CT值升高(P<0.01),血清中TNF-α及IL-6水平升高(P<0.01),肺组织中mTOR、HIF-1α、VEGF及TNF-α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红芪多糖组明显减轻小鼠肺泡炎症,改善肺功能,降低肺部CT值(P<0.01),抑制血清中TNF-α及IL-6水平(P<0.05、0.01),下调肺组织中mTOR、HIF-1α、VEGF及TNF-α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红芪多糖能够减轻小鼠RILI前期炎症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青梅复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大鼠的治疗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3 mg·kg -1)、青梅复方低、高剂量组(200、400 mg·kg-1),每组8只。模型组及给药组踝关节注射50 g·L-1尿酸钠盐(MSU)溶液制备AGA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6、24、48 h测量大鼠踝关节肿胀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AGA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关节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关节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及关键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肿胀指数、滑膜增生及炎性浸润程度显著升高,且踝关节IL-1β、TNF-α、NLRP3蛋白表达及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的剪切体和前体蛋白的比值(Caspase-1 p20/Caspase-1)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青梅复方能够明显降低AGA大鼠踝关节肿胀指数,尤其以青梅复方低剂量效果显著(P<0.01);同时青梅复方不仅抑制滑膜增生及炎性浸润(P<0.01),且显著下调关节组织中IL-1β、TNF-α、NLRP3蛋白水平及Caspase-1 p20/Caspase-1(P<0.01)。结论 青梅复方能够显著缓解AGA的关节肿胀及炎症浸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补中益气汤对慢性间歇性低氧(CIH)小鼠肺脏炎症的干预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健康的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常氧组、模型组(CIH)和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常氧组暴露于常氧环境中,模型组与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暴露于间歇性低氧环境中。其中,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每日放入低氧舱前30 min给予补中益气汤灌胃(低、中、高剂量分别为8.1、16.2、32.4 g·kg-1·d-1),而模型组与常氧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5周后,应用EMKA型动物肺功能仪检测小鼠肺功能,肺功能检测完毕后取材。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脏的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肺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IL-6、IL-8、TNF-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线粒体组装受体(Mas)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常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功能出现明显异常(P<0.05,P<0.01),肺组织出现肺泡壁增厚、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血清中IL-6、IL-8、TNF-α和肺组织中Ang Ⅱ的含量显著上升(P<0.01),Ang(1-7)含量显著下降(P<0.01),IL-6、IL-8、TNF-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ACE2、Mas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肺功能有所改善(P<0.05,P<0.01),肺脏HE染色可见肺泡壁厚度大致正常,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炎症相关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ACE2、Ma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补中益气汤可通过调节ACE2-Ang(1-7)-Mas轴抑制炎症反应改善CIH暴露后小鼠的肺脏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解毒通络调肝方通过胆汁酸G蛋白偶联受体5(TGR5)/环状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靶向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保护胰岛β细胞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用32只SPF级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解毒通络调肝方低、高剂量组(3.6、7.2 g·kg-1)、二甲双胍组(0.2 g·kg-1),8只db/m小鼠作为空白组,药物干预8周,每2周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BG),并在末次给药后,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β细胞功能稳态指数(HOMA-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测定小鼠胰腺组织胰岛素(Insulin)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TGR5/cAMP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关键靶点的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FBG、OGTT、FINS、IL-6、TNF-α和IL-1β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6周后,解毒通络调肝方组和二甲双胍组的FBG水平显著下降(P<0.01);OGTT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小组小鼠各时间点的血糖均有降低(P<0.05,P<0.01),解毒通络调肝方各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FINS、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解毒通络调肝方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胰腺病理显示模型组小鼠的胰岛形状不规则,分布不均匀,有萎缩的征象,解毒通络调肝方干预后,其细胞计数增加,边界更清晰;免疫荧光结果表示,空白组小鼠的胰岛细胞排列有序,形态饱满,伴有适当的胰岛素分泌,而模型组胰岛细胞形态扭曲,结构萎缩,胰岛素分泌变少,解毒通络调肝方各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小鼠的胰岛素含量显著增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解毒通络调肝方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促进了TGR5和cAMP mRNA的上调,并下调了NLRP3、ASC和Caspase-1的mRNA表达(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GR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解毒通络调肝方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TGR5蛋白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LRP3、Caspase-1、ASC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解毒通络调肝方各剂量组、二甲双胍组Caspase-1、AS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解毒通络调肝方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NLRP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cAMP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解毒通络调肝方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小鼠cAMP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解毒通络调肝方保护db/db小鼠的胰岛β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R5/cAMP信号通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逍遥散对血管性痴呆(VaD)小鼠抑郁行为表型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月龄雄性C57/BL6小鼠6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及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小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术,术后2周开始给予慢性束缚应激,每天6 h,构建VaD伴抑郁小鼠模型;逍遥散低、中、高组予逍遥散水煎剂(5,10,20 g·kg-1)灌胃,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10 mg·kg-1)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计4周,给药期间给予束缚应激维持;糖水偏好试验、悬尾试验检测小鼠抑郁行为表型,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腹侧海马(vHIP)髓鞘碱性蛋白(MBP)荧光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小鼠vHIP髓鞘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BP,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髓鞘相关醣蛋白(MAG),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2(TREM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不动时间增加、糖水偏好百分比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予逍遥散干预后小鼠不动时间缩短(P<0.05),糖水偏好百分比增加(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vHIP中髓鞘相关蛋白(MBP,MOG,MAG)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小鼠vHIP中MBP,MOG,MAG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1),iNOS蛋白表达降低(P<0.01),中、高剂量组MBP,MOG,MAG,TREM2,Arg1,IL-4,IL-10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P<0.01),iNOS,IL-1β,TNF-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BP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1),低、中、高剂量组MBP平均荧光强度不同程度增加(P<0.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髓鞘结构松解,致密层分离,排列紊乱,给予逍遥散干预改善小鼠髓鞘结构完整性及板层结构松散度。结论 逍遥散改善VaD小鼠的抑郁表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TREM2诱导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增加其抗炎及吞噬能力,促进受损髓鞘再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开心散对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动物模型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基因1(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presenilin 1,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作用。方法 将3月龄雄性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金刚(3.33 mg/kg)组及开心散低、中、高剂量(0.33、1.00、3.00 g/kg)组,采用同月龄相同遗传背景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和对照给药(开心散1.00 g/kg)组,每组8只。连续ig给药2个月后,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刚果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淀粉样斑块表达;免疫组化学法检测小鼠皮层和海马中β淀粉样蛋白1-40(amyloid β protein 1-40,Aβ1-4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离子钙接头结合调节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的表达;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6水平以及皮层和海马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美金刚组和开心散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5、0.01),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增加(P<0.01);皮层和海马中的淀粉样斑块、Aβ1-40、GFAP和Iba-1表达明显减少(P<0.05、0.01);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皮层中Ach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开心散可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减少Aβ和淀粉样斑块的生成,增加皮层中Ach含量,从而发挥保护神经元、防治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