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雷  安建平  赵辉  毛军峰  李运  代伟 《安徽医药》2013,34(9):1380-1383
目的研究PET/CT一体机一站式13N-Ammonia PET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CT冠状动脉造影(CCTA)在冠心病(C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64排PET/CT对35例临床怀疑有中度罹患CAD风险患者进行一站式检查,先行13N-Ammonia PET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后行CCTA。结果 29例患者(82.9%)被CCTA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中18例患者被诊断为重度狭窄,狭窄程度≥50%,18例患者中12例总压力积分>12),同机PET 24例患者(82.8%)显示心肌缺血。另外6例患者均被CCTA诊断为正常,其中3例同机PET显示心肌缺血;CCTA与PET诊断心肌缺血的一致性为93%;排除心肌缺血的一致性为37%;CCTA与PET诊断冠脉粥样硬化的一致性是83%;排除冠脉粥样硬化的一致性为50%。结论 CCTA诊断冠脉狭窄与PET诊断心肌缺血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对于轻度冠脉狭窄,PET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在显示心肌缺血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朝晖 《首都医药》2003,10(8):20-21
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对药物研究及开发的价值正越来越受到重视。PET可以定量测量药物在活体内的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既可以用发射正电子的核素直接标记药物进行研究,也可以用间接的方法研究药物与受体的竞争结合,以及对各种功能和代谢的影响。在药物发现及开发过程中的各阶段PET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在简介PET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对以上方面的应用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身2-18氟-2-去氧-D-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在诊断、监测宫颈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0例诊断为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全身FDG PET检查,以诊断宫颈癌及评估其是否复发,病灶确诊根据病理结果、多种影像诊断技术而定。结果 12例初诊者PET/CT诊断宫颈癌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1.0%、90.5%和90.0%。38例治疗后患者,存在肿瘤复发或残余的患者10例,PET/CT诊断肿瘤复发或残余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9.0%、89.9%和99.1%。肿瘤转移28例,PET/CT诊断转移灶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为89.9%、93.0%和90.9%。结论全身FDG PET是诊断和评估宫颈癌复发的一种敏感和特异检测手段,使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更科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探测正电子显像(SPECT/PET)在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9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67例患者共102次18F-FDGSPECT/PET显像结果。霍奇金淋巴瘤患者9例,1例治疗前行SPECT/PET显像,8例为治疗中、后行检查。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58例,16例治疗前SPECT/PCT显像,9例治疗前、后均进行SPECT/PET检查,33例治疗后显像。结果 9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治疗前阳性显像1例,化疗中和(或)放疗后SPECT/PET显像共8例,其中5例完全缓解,1例未见明显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进展。5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25例治疗前患者中的SPECT/PET显像24例为阳性(96.0%)。42例接受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包括9例治疗前后均行检查患者),其中16例SPECT/PET显像为完全缓解(38.09%),10例部分缓解(23.81%),9例病灶有进展(21.43%),7例缓解后又复发(16.67%)。结论 18F-FDGSPECT/PET在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分期与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PET/CT不同阈值勾画方法及MRI/CT融合图像勾画方法示鼻咽癌肿瘤体积的差异,探讨PET/CT勾画鼻咽癌肿瘤靶区(GTV)最佳方法。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0例病理组织学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入组。在MRI/CT融合图像上勾画获得GTVMRI/CT,在PET/CT融合图像上以SUV值为2.5自动勾画得到GTVPET2.5,以4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得到GTVPET40%,以5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得到GTVPET50%。线性回归分析各体积之间相关性。结果 GTVMRI/CT,GTVPET2.5,GTVPET40%,GTVPET50%分别为(23.50±15.44) cm3,(30.72±17.72) cm3,(23.41±15.08) cm3,(19.12±13.26) cm3。GTVPET2.5大于GTVPET40%和GTVMRI/CTP<0.05),GTVPET40%大于GTVPET50%P<0.05),GTVPET50%小于GTVMRI/CTP<0.05),GTVPET40%与GTVMRI/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VMRI/CT与GTVPET2.5、GTVPET40%、GTVPET50%密切相关(r=0.978、0.991、0.990,P<0.05)。结论 采用4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肿瘤靶区是临床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PET/CT是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CT有机的结合于一体的无创性影像检查设备.PET提供的心肌灌注显像和CT血管造影(CTA)均可作为冠心病诊断、介入治疗筛选及预后评估的安全、无创的方法.但这二种方法单独应用均有一定的局限性[1],二者结合即PET/CT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解剖和功能信息,不仅反映缺血心肌的部位、范围、程度,而且反映心肌状况及心功能状况,明显提高了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和预测能力.我院2006年3月~2006年8月对10例患者行PET/CT检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组织病理学将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我国霍奇金淋巴瘤占淋巴瘤总发病数的8%~11%,是少数可治愈的肿瘤之一[1].早期诊断、正确分期及临床治疗反应的监测是决定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8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显像结果,以探讨PET显像在霍奇金淋巴瘤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断层显像(PET)联合薄层CT扫描对诊断肺小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 56例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直径为1~3 cm)患者,行PET/CT显像和薄层CT扫描,PET显像采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病灶良恶性;薄层CT扫描后再行MPR重建,根据病灶形态学特征判断良恶性;综合分析两者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结果 PET显像、薄层CT扫描、两者联合诊断肺小结节的灵敏度分别为92.6%、88.2%、96.4%,特异性分别为73.3%、57.1%、85.7%,准确率分别为89.3%、80.4%、94.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6%、91.8%、96.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61.5%、92.3%.结论 PET联合薄层CT扫描是临床上诊断肺小结节良恶性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娄小萍  丁重阳 《江苏医药》2012,38(14):1734-173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和螺旋CT解剖图像的有机融合.PET/CT是利用18 F-FDG作为示踪剂鉴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一种非创伤性全身代谢性显像技术,以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功能和代谢显像的特点,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1-4].  相似文献   

10.
张志刚 《中国医药》2012,7(11):1361-1363
目的 探寻CT影像学特征能否帮助鉴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阳性肺部恶性病变及良性肉芽肿性病变.方法 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间93例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学证实为支气管肺癌及肉芽肿患者,对其术前的CT及PET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对结节的印象性诊断,并对结节的影像学特征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7.7% (65/96)患者被切除的肺结节是癌性的,而32.3%(31/96)的肺结节是肉芽肿性的.CT在64.5%(20/31)肉芽肿性疾病中呈良性表现,在4.6%(3/65)肺癌之中呈良性表现(P<0.01),阴性预测值为87.0%(20/23),其中非毛刺样边缘、不规则外形及实性密度征对良性结节的阴性预测值可达85.7%(12/14).结论 CT影像学特征可以减少PET阳性肺结节误诊的可能性,但不能完全避免,CT影像学特征中非毛刺样边缘、不规则外形及实性密度征对良性肿块的阴性预测值较高,对于PET阳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象对胰腺癌的诊断及其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胰腺癌在临床早期诊断中尚属难点,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PET)对胰腺癌的诊断已受到重视和关注.目前用于胰腺癌PET诊断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为氟化脱氧葡萄糖(18F-FDG).18F-FDG PET显像能显示组织中的葡萄糖摄取和代谢,恶性肿瘤组织的葡萄糖代谢的特点是糖酵解增强和葡萄糖摄取增加.基于这个机制,18F-FDG PET显像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包括胰腺癌的诊断.业已研究表明胰腺癌细胞表面葡萄糖转运体增多,其中Glut1基因过度表达,而此与癌细胞糖酵解增强相关联[1].  相似文献   

12.
《家庭医药》2004,(11):31-31
恶性肿瘤之所以难治,有两个原因:一是治疗时不能精确判断癌灶的具体部位,二是术后癌灶易转移,转移的方向不能判断。因此,有效治疗肿瘤的前提,就是能精确判断癌灶分布的位置。那怎样才能精确判断癌灶的部位呢?我们知道,恶性肿瘤的组织与人体其他正常组织相比,在同一时间里,其代谢葡萄糖、蛋白质等物质要多。假如我们能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显示物质,它能够跟随葡萄糖、蛋白质等分子进入人体,然后根据物质分布的多少情况,便可准确判断全身癌灶以及转移灶的位置了。 这种技术就是目前世界上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影像技术——PET(派特)。PET技术现已…  相似文献   

13.
正PET/CT是将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和CT(Computed Tomography)两种先进的影像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影像设备。PET能从分子水平上反映人体组织的生理、病理、生化、代谢改变;多排螺旋CT则可显示机体精细的解剖结构。PET/CT实现了PET图像和CT图像的同机融合,形成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PET通过与CT结合,提高病灶定位的准确性,同时缩短检查时间;CT与PET结合,则提高对病灶的  相似文献   

14.
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展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然而,临床使用提示不同患者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何进行个体化治疗成为这类治疗的研究热点.正电子显像技术(PET)以其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高、不受内源性物质影响、定位定量准确等特点,有望在肿瘤免疫治疗个体化用药中发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PET/CT联合钼靶、B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乳腺癌手术后患者,根据病灶大小分为3组(<1.0 cm组,1.0~2.0 cm组,>2.0 cm组),术前均进行B超、钼靶X线乳腺摄影和符合线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结合术后病理,比较符合线路PET/CT、B超、钼靶X线乳腺摄影诊断乳腺癌的结果。结果 6例肿瘤直径<1 cm中,18F-FDG符合线路PET/CT未发现病灶,钼靶诊断4例,B超诊断2例。19例1.0~2.0 cm患者中,符合线路PET/CT、B超、钼靶X线、三者联合敏感性分别为:52.61%、78.95%)、47.37%、94.74%,B超、钼靶与联合检查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P>0.05);B超、钼靶与PET/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病灶直径>2.0 cm,检查敏感性分别为钼靶81.82%、B超90.91%、PET/CT 90.91%、联合检查100%;3种检查与联合检查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中,各种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8F-FDG符合线路PET/CT 86.67%,80.95%,83.33%,76.47%,89.47%,B超66.67%,61.90%,63.89%,55.56%,72.22%,钼靶20.0%,90.48%,61.11%,60.0%,61.29%。结论乳腺肿瘤直径<2.0 cm时,B超结合钼靶的敏感性较18F-FDG符合线路PET/CT高,且经济适用;当肿瘤>2.0 cm时,三者敏感性相近。乳腺癌不同病理分型中对18F-FDG摄取不尽相同。在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上,18F-FDG符合线路PET/CT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及代谢表现,分析双时相显像在FU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01月-2020年01月的FUO病人70例,FUO均为经病理确诊或诊断性治疗有效的病人.按病因分为非感染炎性病变、感染性病变、肿瘤性病变3组,均行常规1小时PET/CT全身检查,每例患者PET/CT扫描完成后,对病灶均加扫2h延迟显像,由1名PET/CT主任医师和1名主治医师同时双盲阅片,分析3组FUO的实验室资料(血常规、ESR、CRP)、PET/CT病变分布、代谢表现.并由同1名医师通过AW4.6工作站测量病灶的1hSUVmax、2hSUVmax,△SU-Vmax.非感染炎性病变、感染性病变、肿瘤性病变3组间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70例FUO病人中,感染性病变14例,占比20.0%.PET/CT显像病变特征可表现为病灶全身性、局灶性分布,放射性摄取呈中高程度摄取,常规1h图像病灶SUVmax6.0±2.3,延迟2hSUVmax6.5±2.1.实验室资料中,感染性病变中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ESR、CRP可以不同程度的升高及降低;非感染炎性病变40例,占比57.2%.PET/CT显像病变特点多表现全身性分布,放射性摄取呈低中程度摄取,常规1h图像病灶SUVmax3.1±1.4,延迟2hSUVmax3.2±1.7,实验室资料中,ESR、CRP多表现为升高,血常规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可表现为不同程度升高及降低;肿瘤性病变16例,占比22.8%.PET/CT显像病变特点可表现为全身性、局灶性性分布,放射性摄取呈中高摄取.常规1h图像病灶SUVmax8.7±3.4,延迟2hSUVmax9.8±2.9,实验室资料中,肿瘤性病变,ESR、CRP多表现为正常,血常规中红细胞、血小板多表现为降低;在常规1h显像中,恶性肿瘤的SUVmax均显著高于感染(P<0.01,t=4.836)及非感染炎性病变(P<0.01,t=6.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病灶SUVmax与非感染炎性病变之间比较(P=0.114,t=1.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时相显像中恶性肿瘤的ΔSUVmax均高于感染病变(P<0.01,t=4.576)、非感染性病变(P<0.01,t=5.263),感染性病变ΔSUVmax高于非感染炎性病变(P<0.01,t=5.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资料中,ESR及CRP升高,非感染炎性病变显著高于感染性病变(P<0.01,t=6.179)、肿瘤性病变(P<0.01,t=5.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常规中指标对于3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PET/CT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其中双时相显像对鉴别FUO中非感染炎性疾病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小动物PET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动物PET是一种定量显像技术,能够无创伤地、动态地显像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活体内的分布,为药物研究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小动物PET的一些基本知识及其在药物开发和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NSCLC患者116例,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行纵隔镜检查或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等获得病理组织,对照病理结果,分别计算出CT及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度。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48.6%、75.9%、48.6%、75.9%,准确性为67.2%;PET/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81.1%、88.6%、76.9%、90.9%,准确性为86.2%。结论 PET/CT提示纵隔淋巴结无转移者基本可以排除转移,提示有转移者可行纵隔镜手术进一步确诊或手术治疗时规范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9.
新药研发是一个耗时长且风险高的过程,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0期临床研究”(phase 0 clinical trails)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微剂量”研究快速获得人体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等重要信息,为后期的药物临床研究及开发节约资源。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分子显像技术,仅需注射极低化学计量的放射性示踪剂即可获取关于候选药物及其对应生物靶点在分子水平的定量信息。该技术可快速应用于人体,加速药物开发过程,减少开发风险。目前,已经有不少的新药研发试验使用了这项技术,我国尚在起步阶段。本文将对PET在药物开发0期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MRI与18F-FDG 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18F-FDG PET/CT显像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方法 41例鼻咽癌患者经放疗后,均行18F-FDG PET/CT扫描,其中27例行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检查,以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作为最后诊断,分析鼻咽癌远处转移部位、发生率,PET/CT采用5级分类诊断法,选取不同分级点作为截止点绘制ROC曲线,寻找最佳截止点评价诊断效能。结果18F-FDG PET/CT较MRI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有更重要的应用价值,复发灶与纤维化SUV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远处转移发生率为63%,最常见的部位是远处淋巴结、骨骼。ROC曲线示以3级为最佳截止点PET/CT诊断效能较高,敏感性92.3%,特异性73.3%。结论18F-FDG PET/CT较MRI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有更重要的应用价值,PET/CT诊断鼻咽癌远处转移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