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对腰骶椎前路手术的大血管并发症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2003年10月~2007年7月,在我院行腰骶椎前路手术、有完整资料的患者85例.男47例,女38例,年龄12~66岁(平均37岁).其中结核44例,肿瘤6例,椎间盘炎9例,椎体骨折20例,半椎体畸形6例.前路手术包括:旁正中经腹直肌内缘腹膜后入路64例,下腹正中经腹人路18例,下腹部斜切口3例.统计分析术中及手术后围手术期的大血管并发症.结果 5例(5.8%)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围手术期出现大血管并发症.其中术中髂总静脉侧壁撕裂3例(3.5%)、左髂内静脉破裂1例(1.2%)、手术后髂总静脉血栓形成1例(1.2%).大血管并发症见于3例(6.8%)结核、1例(16.7%)肿瘤以及1例(11.1%)椎间盘炎患者.85例中有59例手术后获6-41个月的随访,平均23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1例发生与大血管损伤相关的后遗症.结论 腰骶椎前路手术时应充分暴露大血管、仔细解剖、避免血管过度牵拉,以减少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本刊编辑部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8,(5):3-3
又称为May—Thurner综合征或骼总静脉压迫综合征,为右侧髂总动脉压迫左侧髂总静脉所致,形成的原因不明。1965年Cockett和Thomas报告2例患者,首次命名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随着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报告增多,发现除左髂总静脉受压最多外,还有其它受压类型,以及盆腔病变也能引起Cockett征。所以又出现了May—Thurner综合征、髂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盆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以及先天和后天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等名称,但仍以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多用。许多学者认为统称Cockett综合征合适。 相似文献
3.
4.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主要由于右髂总动脉与第五腰椎同压迫左髂总静脉而引起的左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症候群。绝大多数IVCS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有症状的多为年轻人并影响其生活质量。常因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而表现出下肢静脉曲张、肿胀及静脉性间歇性跛行,也可因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股青肿。此征诊断主要依靠静脉造影、磁共振、CT及腔内血管超声等。传统的治疗方式创伤大、效果差。而应用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此征能取得极佳疗效。将近几年来对此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泛指在盆腔内的髂静脉受邻近组织压迫(主要指左髂总静脉在右髂总动脉和第五腰椎之间受压),持续的压迫及动脉搏动引起静脉内膜增生和纤维化,导致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造成静脉回流受阻、静脉高压及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并由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的解剖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306例成年患者,男171例,女135例,年龄18~86岁,BMI 16~36 kg/m2.超声探测右颈部高位(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中位(环状软骨水平)和低位(环状软骨水平下至2 cm)三处位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BMI的患者高、中、低位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差异.结果 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高位(P<0.05),而部分覆盖、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高位(P<0.05).女性中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男性(P<0.05).≥60岁患者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BMI≥25 kg/m2患者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降低(P<0.05),而完全覆盖率明显升高(P<0.05).影响覆盖程度的因素依次为:位点>BMI>性别>年龄,判别符合率为71.24%.结论 高位右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程度低,行静脉穿刺时能减少损伤动脉概率. 相似文献
7.
髂静脉综合征(ICS)是指左髂总静脉汇人下腔静脉处受到右髂总动脉压迫,引起左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我院于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期间收治单纯青春期ICS2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发生有其解剖学因素,症状及体征无特征性,诊断主要靠静脉造影,静脉压力测定,血管内超声检查,多谱勒超声检查,磁共振静脉成像及CT等检查。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主要采用保守治疗以防止血栓形成,手术治疗主要以解除梗阻,使髂静脉血流通畅为目的;腔内血管重建有取代外科手术的趋势,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如在发生髂股静脉血栓之前及时诊断,了解髂静脉狭窄程度,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并适时地纠正和治疗,可大大减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及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MSCT间接血管成像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间接血管成像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疑诊IVCS患者行髂静脉MSCT间接血管成像,测量左髂总静脉受压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50%诊断为IVCS;以DSA作为金标准,计算MSCT间接血管成像诊断IVCS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MSCT间接血管成像中,25例髂静脉均显示清晰。MSCT间接血管成像诊断IVCS的敏感度为90.91%(20/22),特异度为100%(3/3),准确率为92.00%(23/25)。经DSA确诊的22例IVCS中,MSCT间接血管成像显示7例(7/22,31.82%)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70%,13例(13/22,59.09%)50%~70%,2例(2/22,9.09%)50%。结论髂静脉MSCT间接血管成像可准确评价髂静脉受压程度,诊断IVCS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对非血栓性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对非血栓性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VI)发病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数据库,记录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在非血栓性下肢CVI中的发生率、静脉造影特征及其主要的治疗方式.结果 1594例CVI下肢顺行静脉造影中136例诊断为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占左下肢非血栓性CVI的17%(136/817).下肢顺行静脉造影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症的特异性较高.39例髂静脉受压综合症患者经髂静脉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并同时行浅静脉手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髂静脉受压综合症是导致左下肢CVI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疗左下肢CVI时,应重视左髂静脉压迫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的诊治意义.方法 对210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伴NIVCS患者的治疗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男116例,女94例,左下肢192例,右下肢18例,平均年龄55.7岁.介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联合浅静脉手术共210例,技术成功率100.0%.浅静脉曲张治愈率95.8%,下肢肿胀缓解率76.9%,疼痛缓解率80.2%,溃疡愈合率75.0%.平均随访32.4个月,支架总通畅率100.0%.结论 纠正NIVCS或联合抗返流手术能明显改善CVI患者的症状,提出NIVCS可能是部分CVI的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14.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81,自引:1,他引:81
目的探讨左髂总静脉狭窄程度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对1991年9月~1997年3月的63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DVT)病例的一般资料、血栓形成诱因、手术方法及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左髂总静脉直径较正常狭窄≥47.1%时血栓形成的病例数骤然增加。结论左髂总静脉直径狭窄接近一半时,随时可能发生血栓形成,但因侧支代偿而不发病。一旦血栓形成的诱因出现,将可引起血栓发生。因而,遇有血栓形成的诱因时,应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5.
16.
�ľ���ѹ���ۺ�������ƺ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病人外科和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 1998年12月至2002年7月,采用Palma—Dale手术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21例。结果 15例Palma—Dale手术病人随访8—46个月,13例移植血管保持通畅、效果满意;另2例移植物闭塞。2例单纯球囊扩张者,1例症状改善,另1例无好转。4例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后左髂总静脉管腔通畅,随访4—10个月患肢症状消失,疗效满意。结论 Palma—Dale手术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盆腔无对比剂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在评价髂静脉受压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盆腔NCE-MRA检查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技术分析髂静脉压迫的特征。结果 126例患者共244处受压部位,最常见的髂静脉受压部位为左髂总静脉(77.46%),其中左髂总静脉与腔静脉交界处受压患者比例为47.13%。根据髂静脉受压部位的特征确定了4种压迫类型,Ⅰ型为左髂总静脉与腔静脉交界处受压(30.16%),Ⅱ型为左髂总静脉与腔静脉交界处和左髂总静脉两处受压(27.78%),Ⅲ型为左髂总静脉与腔静脉交界处、左髂总静脉和右髂总静脉三处受压(17.46%),Ⅳ型为其他类型(24.60%)。结论 NCE-MRA有助于对髂静脉根据受压部位进行分型,4种分型的建议可能有助于临床医师预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是否受益于腔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行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术治疗IVCS合并急性下肢DVT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患者术前及术后患健膝下15 cm处肢体周径差的变化和术中血栓清除率评价治疗效果。此外,术后依据改良的Villaita量表评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下肢静脉超声及造影检查统计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发生率和髂静脉的通畅率。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均无肺栓塞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清除率达Ⅲ级48例(84.2%),达Ⅱ级9例(15.8%);术后患健侧膝下15 cm处肢体周径差从(5.8±1.7)cm降至(3.7±1.0)cm(P<0.001)。术后随访1年结果:髂静脉狭窄置入支架术后12个月的通畅率为86.0%(49/57);有8例(14.0%)患者发生PTS(Villalta评分>5分)。结论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术治疗IVCS合并急性下肢DVT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易于进行的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具有高效的血栓清除率和高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左髂静脉(LCIV)短径和狭窄率,并探讨其与左下肢DVT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右下肢DVT、60例左下肢DVT病例和218例正常人的CT影像结果,测量和计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短径和狭窄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LCIV短径和狭窄率与左下肢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51.8%人群LCIV受压率>50%,24.3%LCIV受压率>70%;女性LCIV短径[(4.7±2.7)mm]明显小于男性[(6.6±3.3)mm,P<0.01)].左下肢DVT组LCIV短径[(2.4±1.0)mm]明显小于对照组[(5.4±3.1) mm,P<0.01)]和右下肢DVT组[(6.2±1.8)mm,P<0.01],其LCIV狭窄率[(78±8)%]明显高于对照组[(49±25)%,P<0.01)]和右下肢DVT组[(38±21)%,P<0.01)].LCIV短径每减少1 mm,左下肢DVT发生的相对危险度OR值为2.69(P<0.001,95% CI为1.91 ~3.77);LCIV狭窄率每增加10%,左下肢DVT发生的OR值为2.78(P<0.001,95% CI为1.95~3.96).当LCIV狭窄率>75%时,左下肢DVT发生风险增加10.12倍;当LCIV短径<2.5 mm时,左下肢DVT发生风险增加13.57倍.结论 LCIV受压是左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CIV明显受压患者,是左下肢DVT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左肾静脉下移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附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改进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即胡桃夹综合征-NCS)的手术方法。方珐对3例明确诊断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结果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0min、21min及16min。肉眼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3天、第5天及第4天,镜下血尿消失时间分别在术后第5天、第7天及第6天。随访4—6月,血尿均未复发。结论左肾静脉下移与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