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们对7名发生超急性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无效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结果发现,伴随临床再通迹象的出现,患者原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迅速消失这表明,溶栓疗法对控制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了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对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131例溶栓组,118例对照组患者在梗塞后急性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情况通过心电监护仪Holter板的连续记录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溶栓组与对照组预警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别是9.9%和71.2%(P<0.001)。室颤的检出率分别是1.5%和8.5%(P<005)差异显著,与有关报道基本一致。提示:静脉溶栓治疗不仅对挽救濒死的心肌有独特的作用,对提高心室肌的电稳定性,减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其诱发的室颤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女性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3年内接受静脉溶栓 3 0 2例 (AMI)患者中的 83例女性AMI的临床疗效。结果  ( 1 ) 83例女性AMI与 2 1 9例男性患者比较 ,溶栓后梗塞相关血管 (IRA)再通率明显为低 ( 57 8%比 73 5% ,P <0 0 1 ) ,尤其3 8例≥ 60岁的老年女性比 92例老年男性明显为低 ( 55 9%比 73 0 % ,P <0 0 2 5)。 ( 2 )经溶栓治疗的男性AMI患者比女性的 5周死亡率 ( 4 1 %比 1 4 5% ,P <0 0 1 )及中度以上心衰率 ( 1 4 2 %比 2 6 5% ,P<0 0 5)明显为低。结论 国人女性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但其临床疗效似乎低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已证明,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较早的进行溶栓治疗,可以降低近期及远期的死亡率,限制梗塞面积,改善心室功能。但缺血心肌的再灌注可以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现总结我院急症室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使用溶栓治疗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 1997年 1月~ 1998年 1月对 2 3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 ,效果较好 ,现将我们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中选择发病后 6小时以内 ,有典型 AMI临床表现 ,心电图、血清酶变化 ,符合世界心脏病协会 ,WHO诊断标准的 AMI病人 ,且无溶栓禁忌症者为溶栓对象。1.2 方法1.2 .1 治疗方法 :阿斯匹林 0 .3,口服 ,1次 /日。尿激酶 150万 U,半小时内静脉滴入。在滴注药物 1/ 2、1、 2、 4、 6、 8小时复查一次 16导心电图 ,每隔 2小时测心肌酶谱及其同功酶 ,凝血酶原时间。 12小…  相似文献   

6.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7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分为老年组和青中年组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组30例,年龄62~83(68.3)岁,青中年组45例,年龄32~59(50.4)岁。其溶栓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老年病人可以接受溶栓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提示溶栓疗法不要单以年龄为条件。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前6h内,16例冠脉再通者,加速性室性自身节律发生率为81.3%;14例冠脉未通者,室性自身节律发生率为7.1%(P〈0.01)。用其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92.9%,提示加速性室性自身节律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后预测冠脉再通较可靠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大剂量静脉溶栓疗法,首剂150万U,以后每天50万U静脉点滴,4~7d,总计300万~450万U。结果冠脉再通率82.14%(23/28),再梗率14.29%(4/28),出血并发症10.71%(3/28),病死率10.71%。结论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病人,可以提高相关血管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溶栓治疗年龄不限;尿激酶150万U是AMI溶栓治疗较适当剂量。  相似文献   

9.
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溶栓疗法是心肌梗死内科治疗的一大进展 ,是通过溶栓药物冠脉内溶栓使其再通 ,是挽救存活心肌最有效最好的方法。我院自1999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2月 ,共溶栓治疗 AMI15例 ,其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15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 ,其中 11例男性 ,4例女性 ,年龄为5 5~ 75岁 ,梗死部位 :下壁 6例 ,广泛前壁 2例 ,前间壁 3例 ,高侧壁 1例 ,下壁 前壁 3例。二、溶栓适应症 :发病少于 6~ 10小时 ,含服或静点硝酸甘油胸痛持续 >30分钟不缓解 ,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肢体导联 ST段抬高≥ 0 .1m V(胸前导联 >0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方法:90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第Ⅰ组为常规治疗,第Ⅱ组为静脉溶栓治疗,第Ⅲ组为静脉溶栓+康复运动(4周程序)治疗。结果:4周内死亡例数第Ⅰ、Ⅱ、Ⅲ组分别有4、3、3例,出院后1年内死亡例数三组顺序分别是5、2、0例。结论:结果说明康复运动+溶栓可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右室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右室心肌梗塞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4年内649例AMI患者中,67例右室AMI(均合并下、后壁心肌梗塞)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各亚组疗效比较。结果(1)67例右室AMI患者中,42例接受溶栓治疗,高于平均接受率(62.7%比46.1%,P<0.01)。(2)未接受溶栓治疗之患者中,右室AMI在住院期病死率(28.0%比13.6%)、右心衰合并左心功能不全≥KillipⅢ级(60%比32.6%)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44%比21.8%)均比非右室AMI患者明显为高(P<0.05~0.01)。(3)右室AMI患者比非右室组,在溶栓后的病死率(-20.9%比-7.4%)、心功能≥Ⅲ级(-31.4%比-19.0%)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25.0%比-11.7%)的净减少率均更为显著(P<0.05~0.01)。结论右室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并比非右室AMI患者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探讨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是否存在J波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差异总体无显著性(P0.05),但是个别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J波呈顿挫型、振幅高、持续时间长者提示发生心脏事件危险性增加。结论:心电图中对J波综合征的诊断可以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防范,临床预测价值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及早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1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行急诊溶栓成功的72例患者.治疗组(3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4h内加服阿托伐他汀80mg,1次/晚,用药12个月;对照组(35例)按急性STEMI常规溶栓、抗栓、抗缺血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和随访1年的临床情况,包括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用药治疗4个月,治疗组血脂、hs-CRP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 1 年间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及早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与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且用药较安全、不良反应少,未增加溶栓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在22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用乳胶颗粒凝集法检测了血清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和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在梗塞相关动脉(IRA)再通者明显升高(P<0.01),而IRA未再通者仅稍有升高(P>0.05)。结果表明,D-二聚体水平和IRA再通与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且方法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5.
溶栓疗法中T波早期倒置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5例。根据溶栓开始后T波倒置时间≤4小时或>4小时,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0例,B组1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判定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及冠脉造影TIMI分级情况。结果表明:A组再通率100%,B组20%(P<0.001),左室射血分数A组明显高于B组,(55.6±10.8%VS47.6±12.0%P<0.05),四周后做冠脉造影者14例,A组冠脉开通率明显高于B组(TIMI2—3级者4/5例VS3/9例)。早期T波倒置提示良好的再灌注,可能作为血管再通的又一项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杨炜  郑新权 《心电学杂志》2011,30(4):309-310,313
目的 探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Q-Td)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45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的Q-Td,计算校正的QT离散度(Q-TdC).分析Q-Td、Q-TdC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n=28)与对照组(n=17).根据Q-TdC水平(分别以60ms、80ms为分界)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Q-Td、Q-TdC[(70.84±29.87)ms、(79.21±33.58)ms]与对照组[(46.19±17.03)ms、(51.64±17.71)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TdC≥60ms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92.30%)高于Q-TdC<60ms者(21.05%)(P<0.05).Q-TdC≥80ms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100.00%)高于Q-TdC<80ms者(10.34%)(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随着Q-Td或Q-TdC值的增大,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Tp-e时间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君  卢瑛 《心电学杂志》2009,28(2):67-68,91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波峰-末时间(Tp—e时间)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组,n=17)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照组,n=45)。比较两组各导联和12导联平均Tp—e时间、经心率校正的Tp—e(Tp-ec)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导联和12导联平均Tp—e时间及Tp—ec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Tp—e时间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研究不同种类溶栓药物对心源性休克的发生风险有无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4—2006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收集病人在入院后72h之内的临床资料,以胸痛发作至心源性休克发生的时间作为因变量,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Cox生存分析模型,计算各因素在相同时点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函数。结果高龄、男性、有外周动脉疾病史能增加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溶栓成功、较高的体质指数和平均动脉压能降低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发生休克的风险高于他部位心肌梗死的患者。溶栓药物种类没有进入Cox回归方程,而溶栓效果与症状发作至溶栓时间的相互作用对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有影响。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极大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风险,而该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接受溶栓治疗,不在于溶栓药物种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自1989年9月~1998年4月收治的AMI患者906例分别以溶栓冠脉再通、未再通与未溶栓三组的住院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作比较。结果 溶栓再通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5.2%,15.5%,P<0.01)。AMI合并室颤、室速、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再通组的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P<0.01)。而溶栓组死亡率与溶栓未再通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溶栓再通对降低住院病死率具有独立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