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大鼠纤溶功能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促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合成与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受体和受体后信号转导途径以及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大鼠纤溶参数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 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构建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成高血压组和替米沙坦组(3 mg/kg·d)6周,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组.检测大鼠血浆与主动脉组织匀浆中Ang Ⅱ含量,血浆与主动脉孵育液中纤溶酶原激活物(t-PA)、PAI-1活性,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高血压组血浆Ang Ⅱ含量、血浆PAI-1活性、血管平滑肌细胞ERK蛋白及AT1 R蛋白的表达4者之间显著正相关(r=0.89~0.96,P<0.01~0.001).主动脉匀浆Ang Ⅱ含量、主动脉孵育液PAI-1活性、血管平滑肌细胞ERK蛋白及AT1R蛋白的表达4者之间显著正相关(r=0.86~0.96,P<0.01~0.001).②与高血压组比较,替米沙坦能明显抑制主动脉分泌PAI-1的能力(P<0.05),降低血浆PAI-1活性(P<0.05),升高血浆与主动脉孵育液中t-PA活性、t-PA/PAI-1值(P均<0.05),明显改善纤溶参数.③替米沙坦组ERK和AT1R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表达较高血压组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 替米沙坦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ERK和AT1 R的表达,抑制Ang Ⅱ引起的PAI-1合成增加,可能是其改善纤溶功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周希  李法琦 《高血压杂志》2004,12(2):146-150
目的 观察高血压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1型受体 (AT1R)的变化与AngⅡ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PAI 1)活性调节作用的内在因果关系 ,探讨AngⅡ促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合成与分泌PAI 1的受体和受体后信号途径。方法 将 1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腹主动脉缩窄型高血压组 (n =8)和假手术对照组 (n =8)。第 6周时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与主动脉组织匀浆中AngⅡ含量 ,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与主动脉孵育液中PAI 1活性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ERK和AT1R在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达。结果 血浆AngⅡ、血浆PAI 1、血管平滑肌细胞ERK、血管平滑肌细胞AT1R均显著增高 (P均 <0 0 5 ) ,且四者之间互为正相关 (r =0 89~ 0 96 ,P <0 0 1~ 0 0 0 1) ,主动脉匀浆AngⅡ、主动脉孵育液PAI 1、血管平滑肌细胞ERK、血管平滑肌细胞AT1R也显著增高 (P均 <0 0 5 ) ,且四者之间亦互为正相关 (r =0 86~ 0 96 ,P <0 0 1~ 0 0 0 1)。结论 高血压时AngⅡ具有诱导PAI 1合成与分泌的作用 ,可能与AngⅡ经AT1R激活ERK ,介导血管平滑肌合成及释放PAI 1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促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合成与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受体和受体后信号转导途径以及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大鼠纤溶参数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构建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成高血压组和替米沙坦组(3mg/·d)6周,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组。检测大鼠血浆与主动脉组织匀浆中AngⅡ含量,血浆与主动脉孵育液中纤溶酶原激活物(tPA)、PAI1活性,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蛋白的表达。结果①高血压组血浆AngⅡ含量、血浆PAI1活性、血管平滑肌细胞ERK蛋白及AT1R蛋白的表达4者之间显著正相关(r=0.89~0.96,P<0.01~0.001)。主动脉匀浆AngⅡ含量、主动脉孵育液PAI1活性、血管平滑肌细胞ERK蛋白及AT1R蛋白的表达4者之间显著正相关(r=0.86~0.96,P<0.01~0.001)。②与高血压组比较,替米沙坦能明显抑制主动脉分泌PAI1的能力(P<0.05),降低血浆PAI1活性(P<0.05),升高血浆与主动脉孵育液中tPA活性、tPA/PAI1值(P均<0.05),明显改善纤溶参数。③替米沙坦组ERK和AT1R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表达较高血压组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替米沙坦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ERK和AT1R的表达,抑制AngⅡ引起的PAI1合成增加,可能是其改善纤溶功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和AngⅡ1型受体(AT1R)的影响.方法 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构建高血压大鼠模型,24只雌雄各半SD大鼠随机分成高血压组和替米沙坦组(3 mg·kg-1· d-1),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组.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室质量指数,主动脉进行图像分析,检测大鼠血浆与主动脉组织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测定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AT1R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与假手术组比较,高血压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BP)、左室质量指数(LVMI)、中膜厚度/内径、中膜面积/内腔面积显著升高(P均<0.05);高血压组大鼠血浆与主动脉组织匀浆中AngⅡ含量和AT1R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②高血压组血浆AngⅡ、血管平滑肌细胞AT1R、主动脉中膜厚度/内径比值或中膜面积/内腔面积比值三者之间互为显著正相关(r=0.88 ~0.93,P<0.01 ~0.001);主动脉匀浆AngⅡ、血管平滑肌细胞AT1R、主动脉中膜厚度/内径比值或中膜面积/内腔面积比值三者之间亦互为显著正相关(r=0.82 ~0.91,P<0.01~0.001).③替米沙坦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LVMI、中膜面积/内腔面积(P均<0.05);替米沙坦组主动脉匀浆中AngⅡ水平、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AT1R均较高血压组降低(P均<0.05).结论 过度表达的AT1R在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替米沙坦通过抑制AT1R的表达从而逆转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心肌梗死(MI)后大鼠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左冠脉前降支结扎法构建大鼠MI模型.建模及给药14 d后,测定大鼠血浆及主动脉组织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大鼠血浆和血管孵育液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及tPA/PAI-1比值、主动脉血管条同位素3H标记的胸腺嘧啶(3H-TdR)掺入率、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I/2)和血管紧张素受体1(AT1R)蛋白在血管组织的表达.结果 替米沙坦组心肌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MI组血浆和主动脉组织匀浆AngⅡ含量、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PAI-1活性均明显增高(P均<0.05)而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tPA活性及tPA/PAI-1比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MI组比较,替米沙坦组主动脉组织匀浆Ang Ⅱ含量、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PAI-1活性均显著降低(P均<0.05),但血浆Ang Ⅱ含量、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tPA活性及tPA/PAI-1比值均明显增高(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MI组主动脉匀浆p-ERK1/2及AT1R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与MI组比较,替米沙坦组主动脉血管组织3H-TdR掺入率及p-ERK1/2和AT1R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均<0.05),但血浆AngⅡ含量、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tEA活性及tPA/PAI-1比值均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 MI大鼠存在纤溶系统功能紊乱,替米沙坦可能通过AT1R作用经ERK信号通路调控纤溶活性从而改善大鼠MI后的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6.
神经酰胺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酰胺(CE)是否介导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内皮细胞(EC)凋亡.方法 体外培养脐静脉EC,分别用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拮抗剂氯沙坦、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拮抗剂PD123319、CE合成酶抑制剂烟曲霉素B1(FB1)预处理细胞,再加入Ang Ⅱ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上述各处理组细胞内CE浓度的变化.结果 PD123319和FB1明显减少Ang Ⅱ诱导的EC凋亡(P<0.05),氯沙坦反而增加Ang Ⅱ诱导的EC凋亡(P<0.05);HPLC显示PD123319组和FB1组抑制了CE的合成.结论 Ang Ⅱ通过AT2诱导EC凋亡,AT2可以促发CE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T2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脐带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原代培养,AngⅡ干预后RT-PCR测定VSMC的AT1R、AT2R mRNA的表达,并观察AT1R阻滞剂氯沙坦、AT2R阻滞剂PD123319对AngⅡ上述诱导作用的影响。结果:1AngⅡ作用于VSMC后,AT1R mRNA表达增强(P0.01),氯沙坦阻断AT1R后,AT1R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PD123319阻断AT2R后,AT1R mRNA表达无显著性变化;2AngⅡ作用于VSMC后,AT2R mRNA表达无显著性增强,氯沙坦及PD123319作用后,AT2R mRNA表达也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1AngⅡ可诱导VSMC AT1R mRNA表达,AT1R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介导作用,AT1R阻滞剂氯沙坦可有效抑制AngⅡ的这种诱导作用;2相对于AT1R,AngⅡ不能诱导VSMC AT2R mRNA表达增加。所以推测AngⅡ差异化诱导VSMC AT1R、AT2R mRNA表达,导致AT1R、AT2R失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 (1 7) [Ang (1 7) ]在内皮素 1(ET 1)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在ET 1诱导培养的SD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模型中 ,应用Ang (1 7) ,通过测定3 H 胸腺嘧啶 (3 H TdR)掺入的方法 ,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Ang (1 7)呈剂量性抑制ET 1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DNA合成 ,其作用受体不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AT1)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2 (AT2 ) ,而是通过一种特殊受体介导。结论 Ang (1 7)能抑制ET 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肾内血管紧张素系统在NO缺乏性高血压肾损害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AT1R)在缺血性肾损害时肾脏局部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及Westerblooting法分别检测NO缺乏性高血压肾损害大鼠血浆和肾脏的AngⅡ含量和AT1R蛋白的表达。结果 缺血性肾损害时大鼠肾组织的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肾组织的AT1R蛋白的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但血浆中的AngⅡ水平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NO缺乏性缺血性肾损害时存在AngⅡ及其AT1R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 ,它们可参与肾脏损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Ⅱ和NADPH氧化酶与血管衰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NADPH氧化酶在血管衰老中的地位及作用机理.方法健康Wistar大鼠分为青年组、老龄组、Valsantan组,分析各组大鼠主动脉形态结构及功能;测定血浆和主动脉AngⅡ水平、主动脉活性氧水平;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 bolt检测各组大鼠AngⅡ1型和2型受体(AT1R和AT2R)、NADPH氧化酶p22phox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随增龄大鼠主动脉管壁增厚,纤维化程度增高,内皮功能受损,活性氧产生增加;主动脉AngⅡ含量增高,AT2R、p22phox的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AT1R表达下降;Valsantan(AngⅡ1型受体特异性阻断剂)干预后,p22phox表达下降,活性氧水平降低,衰老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有所改善.结论衰老血管有其特征性结构和功能改变;AngⅡ经由AT1R上调NADPH氧化酶的基因表达可能是血管衰老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能力变化与血管紧张素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能力影响,以探讨AngⅡ介导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斑块形成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Boyden小室,对不同浓度AngⅡ及其AT1R、AT2R拮抗剂作用下VSMC跨膜 迁移细胞数进行评价。结果 AngⅡ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10^-11~10^-7mol/L)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VSMC发生迁移。迁移的VSMC数在AngⅡ浓度为10^-7mol/L时达到峰值,更高浓度的AngⅡ(10^-6mol/L)干预VSMC后,VSMC迁移数量的增加幅度反而比较低浓度的AngⅡ作用时减小(与10^-7mol/L AngⅡ组比较,P<0.01)。AT1R拮抗剂CV-11974剂量依赖性抑制AngⅡ诱导VSMC跨膜迁移,AT2R拮抗剂PD123319对此无影响。结论 AngⅡ在AT1R介导下发挥其影响VSMC迁移行为的生物学效应,较低浓度AngⅡ促进VSMC迁移,高浓度AngⅡ上述作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及其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在应激性高血压大鼠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中的表达,并探讨IL-1β、AngⅡ及AT1R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对Wistar大鼠采用电击足底结合噪声的应激刺激的方法(每日2次,每次2 h,连续15 d)建立大鼠应激性高血压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PVN细胞内IL-1β、AngⅡ及AT1R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应激刺激后第3天血压开始升高,5~6 d血压达最高值(P<0.001),免疫组化显示PVN IL-1β、AngⅡ及AT1R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染色加深,显著高于未刺激组(P<0.01),各表达水平与血压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 PVN中IL-1β、AngⅡ及AT1R参与应激刺激引起大鼠血压升高过程,可能通过IL-1β、AngⅡ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调节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功能。方法按指定时间,给予不同浓度AngⅡ处理原代培养大鼠VSMC,运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研究AngⅡ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MCP-1受体抑制剂(RS102895)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氯沙坦预处理细胞,观察MCP-1是否参与AngⅡ的促增殖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MCP-1mRNA和培养基中的MCP-1蛋白含量,并用氯沙坦干预,观察氯沙坦是否具有抗炎作用;免疫印迹法观察不同时间细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MCP-1表达的影响。结果 AngⅡ(1μmol/L)作用48h明显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MCP-1受体抑制剂(RS102895)能抵消该作用。在一定时间内,不同浓度的AngⅡ均上调MCP-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氯沙坦能抵消AngⅡ的上调作用(均P<0.05)。与AngⅡ(1μmol/L)单独孵育12h比较,AngⅡ(1μmol/L)+氯沙坦(10μmol/L)明显抑制SAPK/JNK(0.581±0.037比1.143±0.012)、ERK1/2激酶(0.062±0.020比0.342±0.098,均P<0.05)活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SAPK/JNK激酶抑制剂(SP600125)和ERK1/2激酶抑制剂(U0126)分别抑制SAPK/JNK和ERK1/2激酶活性并下调MCP-1表达(P<0.05或P<0.01)。结论 AngⅡ通过AT1R,活化SAPK/JNK和ERK1/2激酶途径上调大鼠VSMCMCP-1的表达,并且MCP-1在一定程度上介导AngⅡ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孕期炎症刺激对子代大鼠血管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方法 Sprague Dawley(SD)孕鼠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脂多糖(LPS)组,于孕期第8、10、12天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LPS 0.79 mg/kg(腹腔注射),子代大鼠出生后采用无创伤尾动脉方法测定血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胸主动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血管局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AT1 R)、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的蛋白含量。结果 LPS组子代大鼠出生后第12周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子代大鼠(P<0.01),15周龄胸主动脉血管组织的Ang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子代大鼠(P<0.01),AT1R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子代大鼠(P<0.05),AT2R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子代大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1R/AT2R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子代大鼠(P<0.01)。结论 孕期炎症刺激导致子代大鼠血管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可能是子代大鼠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压力负荷过重所致心衰大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SD雄性大鼠通过腹主动脉缩窄术构建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致心力衰竭(HF)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12)、HF模型组(n=12)和替米沙坦干预组(n=12)。替米沙坦干预组每天给予替米沙坦连续8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脏指数、血浆AngⅡ含量、心肌中AT1R、ACE2和MA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F模型组心脏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AngⅡ的含量及心肌AT1R、ACE2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MAS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替米沙坦干预组心脏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下降(P<0.01),血浆AngⅡ的含量及心肌AT1R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而MAS和ACE2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 应用替米沙坦可明显改善HF大鼠心室重构,可能与AngⅡ和AT1R的下调,而MAS和ACE2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及其涉及的信号传导途径,并探讨OPN在AngⅡ诱导中膜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贴壁法培养SD大鼠胸主动脉的VSMCs.以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OPN表达.运用Transwell观察反义OPN在AngⅡ诱导的VSMCs迁移中的作用.结果 (1)体外培养的大鼠VSMCs在基础状态下表达一定水平的OPN蛋白,经10-7mol/L AngⅡ诱导24 h后,OPN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增加1.3倍(P<0.05);(2)预先给予AngⅡ1型(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losartan)、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抑制剂PD98059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SB202190后,AngⅡ诱导的OPN的表达分别下降44.2%、23.6%及72.5%(P<0.05),而其2型(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对OPN的表达没有影响.(3)反义OPN可以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迁移(每个视野平均迁移细胞数目26.34±5.47 vs 50.23±6.12,P<0.05),而OPN正义、错配义组无此变化.结论 (1)AngⅡ上调VSMCs中OPN的表达;(2)AT1受体、ERK和P38MAPK信号系统参与AngⅡ诱导的OPN表达.(3)OPN参与AngⅡ诱导的VSMCs迁移.  相似文献   

17.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重要效应分子,对于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和结构的调节至关重要,它通过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胞外基质的合成而参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AS)和血管再狭窄的病理过程。人体内主要存在两种AngⅡ受体———1型受体(AT1R)和2型受体(AT2R),两者在生理学、药理学和生物学等方面均不相同。已知AngⅡ大部分心血管作用由AT1R介导,而对于AT2R在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1AT2R的组织分布AT2R在胚胎组织中含量丰富,但在成年组织仅分布于肾上腺、心脏、脑…  相似文献   

18.
血管紧张素(1-7)对颈动脉去外膜后内膜和中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一侧颈动脉外膜去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13周龄雄性SHR 24只去除右侧颈动脉外膜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SHR对照组、Ang(1~7)组(25 μg/kg·h)和Ang(1~7)拮抗剂(Ang 779)组(25 μg/kg·h);8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机械和化学方法去除大鼠右侧颈动脉外膜,左侧作假手术对照.采用微渗泵植入技术经颈静脉给药2周,鼠尾袖法测量尾动脉收缩压(SBP),放免法测定血浆及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浓度.取双侧颈动脉制成光镜标本,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颈动脉管腔横截面积(LA)、内弹力层围绕面积(IELA)、外弹力层围绕面积(EELA),评价内膜和中膜增生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 1R)蛋白、蛋白激酶C-ζ(PKC-ζ)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 1/2)蛋白表达.结果 Ang (1~7)明显降低SBP(P<0.01),与SHR对照组和Ang 779组去外膜侧颈动脉内膜增生比较,Ang (1~7)明显改善因去外膜后引起的血管内膜增殖(P<0.01).虽然Ang (1~7)未能减少去外膜后颈动脉壁的Ang Ⅱ浓度,但能明显降低颈动脉AT1R蛋白表达(P<0.01)和减少因去外膜后引起的管壁PKC-ζ及ERK1/2蛋白表达(P<0.01).结论 Ang(1~7)可显著抑制SHR去外膜后颈动脉的内膜增生,这一作用可能是其通过下调颈动脉AT 1R和减少PKC-ζ及ERK1/2蛋白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表达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中的作用及他汀多效性作用的机制.方法 在我院健康查体中心随机选取健康对照60例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8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高脂组;高脂组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g/d,睡前口服,共12周.于试验开始前及高脂组服药12周时,肘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血浆并提取血小板.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血小板AT1R、AT2R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的胆圊醇相较高脂组明显降低(他汀组:5.57±1.27比高脂组:7.08±1.23 mmol/L,P<0.05):①高脂组的血浆Ang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他汀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②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下降高脂组血小板的AT1R mRNA(治疗前:0.93±0.22比治疗后:0.52±0.13,P<0.01)和蛋白质表达(治疗前:1.35±0.32比治疗后:0.72±0.16,P<0.01).③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升高高脂组血小板的AT2R mRNA(治疗前:0.85±0.16比治疗后:1.24±0.28,P<0.01)和蛋白质表达(治疗前:0.81±0.17比治疗后:1.23±0.25,P<0.01).④高脂组血小板AT1R、AT2R的表达均与血浆的Ang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89,P<0.01;r=0.356,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下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AT1R表达的增高,但进一步上调AT2R表达的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酰胺(CE)是否介导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EC)凋亡。方法体外培养脐静脉EC,分别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氯沙坦、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拮抗剂PD123319、CE合成酶抑制剂烟曲霉素B1(FB1)预处理细胞,再加入AngⅡ24h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上述各处理组细胞内CE浓度的变化。结果PD123319和FB1明显减少AngⅡ诱导的EC凋亡(P<0.05),氯沙坦反而增加AngⅡ诱导的EC凋亡(P<0.05);HPLC显示PD123319组和FB1组抑制了CE的合成。结论AngⅡ通过AT2诱导EC凋亡,AT2可以促发CE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