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室温下全麻病人体温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温度对全麻病人体温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分两组:Ⅰ组室温设定为21℃,Ⅱ组室温设定为26℃。以直肠温度为中心温度,前臂温度为体表温度连续观察两组病人诱导前、诱导后204、0、60、901、20分钟各体温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核心体温在诱导后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Ⅰ组诱导后60-120分钟,病人核心体温与诱导前比明显降低;Ⅱ组诱导后120分钟与诱导前核心体温相比明显降低,但显著高于Ⅰ组诱导后120分钟时的核心体温;而体表温度在诱导后40分钟与诱导前比均明显上升,以后Ⅰ组呈逐渐趋势,诱导后90、120分钟与诱导后40分钟相比明显下降;与Ⅱ组诱导后同一时间比较也明显下降,Ⅱ组病人在诱导后40分钟保持稳定,无明显差异。结论将室温提高到26℃可使手术患者的核心体温在2小时之内不低于36℃,体表温度不下降。可以减缓病人中心体温及体表温度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FLIR-A615型便携式红外热像仪,观察健康志愿者和脑出血患者双侧足三里穴在针刺前后穴区体表温度的变化,分析腧穴在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下的穴敏化过程的变化,为腧穴穴敏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纳入30例健康志愿者和25例脑出血患者,采用红外成像技术,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 min、针刺20 min和针刺30 min时,采集记录并分析两侧足三里穴区局部体表温度的变化。结果 :(1)健康志愿者左右两侧足三里穴针刺后穴区体表温度升高,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在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 min、针刺20 min和针刺30 min各时间点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出血患者患侧与健侧足三里穴针刺后穴区体表温度升高,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 min、针刺20 min和针刺30 min各时间点,患侧与健侧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低于健侧(P<0.05)。结论:针刺可以升高腧穴局部体表温度,为腧穴穴敏化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麻醉下体表温度变化及与核心温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下阻滞和非阻滞区域体表温度变化及与核心体温变化的关系.方法下腹部、会阴部和下肢单侧小手术病人22例,随机在硬膜外腔注入注射用水(对照组)或2%利多卡因(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注液前、注液后5、10、15、20、25、30、35、40和45min的腋温、足背和指尖温度及前臂-指尖温度差的变化,以腋温作为核心温度,足背或指尖温度作为阻滞或非阻滞区域体表温度.结果对照组腋温轻微升高,足背温度轻微降低,指尖温度明显升高,臂-指温度差逐渐降低,由>0℃变为<0℃;实验组腋温明显降低,其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足背温度显著升高,指尖温度逐渐降低,臂-指温度差明显升高.结论硬膜外麻醉下核心温度降低与阻滞区域体表温度升高有关,体温调节使非阻滞区域外周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丙泊酚不同诱导方式全凭静脉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倩  柴伟  赵晖  杨永慧  张贵和 《医学争鸣》2006,27(7):645-647
目的:观察不同诱导方式恒速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TIVA),诱导及维持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期情况,了解恒速输注丙泊酚TIVA是否能够达到全麻要求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找出合适诱导方式. 方法:60例全麻手术患者,均使用丙泊酚恒速输注诱导及维持,随机分为9-7-5恒速输注方案1 min诱导(A)组、2 min诱导(B)组和4 min诱导(C)组,监测麻醉前、诱导和维持期及停药后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合度(SpO2)及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 结果:三组在诱导及维持期均能达到满意的全麻要求,诱导期间3组BP,BIS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BP及BIS变化平稳,维持期3组所有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迅速、平稳苏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恒速输注丙泊酚TIVA可满足全麻诱导及维持的需求,且苏醒迅速、平稳. 其中使用4 min诱导方式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老年人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气管插管全麻,观察组使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结果:两组在麻醉前(T0)、诱导后(T1)、插管后(T2)、气腹后(T3)、MAP和HR变化不明显,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拔管即刻对照组MAP、HR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拔管即刻2.24±0.61分,拔管10分钟2.34±0.53分,拔管20分钟2.52±0.43分,拔管30分钟2.45±0.52分;对照组术后VAS评分:拔管即刻7.58±1.45分,拔管10分钟7.36±2.23分,拔管20分钟7.30±2.15分,拔管30分钟7.18±2.16分;对照组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老年人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分析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诱导在老年人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108例临床行全身麻醉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麻药物的不同,将10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实验组采用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诱导,对照组采用单纯丙泊酚诱导,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全麻诱导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气管插管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在全麻诱导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较麻醉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全麻诱导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较麻醉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诱导在老年麻醉中临床效果较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前给予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麻后苏醒期躁动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2015年1~6月选择60例ASAⅠ~Ⅱ,4~6岁择期全麻下腺样体切除术的学龄前儿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20):右美托咪定0.3μg/kg组(A组)、右美托咪定0.5μg/kg组(B组)、对照组(C组)。A、B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前给予0.3μg/kg和0.5μg/kg静脉微泵输注右美托咪定(10 min),对照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观察入室时、麻醉诱导期、术中及恢复期生命体征变化,计算从手术结束到拔管的苏醒时间、全麻术后恢复期苏醒躁动及评分、复苏室停留时间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恢复期与C组相比,A、B组的HR和MAP下降(P0.01),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术后苏醒躁动发生率及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B组术后苏醒躁动发生率及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室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给予0.5μg/kg右美托咪定可以更好地降低全麻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同时不延长苏醒及恢复期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remifentanil)不同输注速率对乳癌根治手术患者全麻维持期间血流动力学、HRV及BIS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在全麻维持期间的适宜输注速率。方法:选择20例全麻病人,年龄在32~66岁之间,无明显心血管疾病及重要脏器病变。全麻诱导药物为咪唑安定、瑞芬太尼、异丙酚、罗库溴胺。全麻维持为静吸复合麻醉,静脉药物采用瑞芬太尼,剂量从0.05μg/(kg·min)开始,以0.05μg/(kg·min)依次递加输注速率,每一速率维持10min,直至达到0.5μg/(kg·min),全程复合1.0MAC异氟醚吸入,间断追加维库溴胺维持肌松。记录术前、插管前即刻、插管后即刻、各种速率维持10min后及停止泵注后10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异性(HRV、LF/HF)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结果:全麻维持期间,瑞芬太尼输注大于0.2μg/(kg·min)后,随着输注速率的增加,血压、心率及LF/HF均为规律性下降,HRV呈不规则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泵注后心率、血压显著升高。麻醉诱导后BIS即快速下降,与诱导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瑞芬太尼输注速度无明显关联,诱导后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癌根治手术全麻维持期间,持续吸入1.0MAC异氟醚时,微量泵恒速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既可达到有效的镇痛,同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65岁以上ASAI~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复合诱导组)和B组(单纯诱导组),每组各20例。复合诱导组诱导药物:芬太尼2μg.kg-1静脉注射,而后依次给予咪唑安定0.05 mg.kg-1、异丙酚1 mg.kg-1、琥珀胆碱1.5mg.kg-1。单纯诱导组药物:芬太尼2μg.kg-1、异丙酚1.5 mg.kg-1、琥珀胆碱1.5 mg.kg-1。监测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1 min3、min5、min1、0 min时的血压、心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插管前、插管后1min、3min、5min、10min时的血压、心率与诱导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B组插管前、插管后1 min3、min5、min1、0 min的血压、心率与诱导前相比有非常明显的降低(P<0.01)。结论咪唑安定与异丙酚复合诱导麻醉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是安全的,可以维持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麻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2例上腹部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I组、n=16)、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组(II组、n=16)。测定麻醉诱导前、手术切皮前、手术1h、术毕、术后1d血清皮质醇(Cor)、血管内皮素(ET)、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I组患者的Cor和ET在术毕及术后1d均显著高于诱导前(P<0.05);II组患者变化不明星。两组患者的血浆TNF-α水平无显著性变化,IL-6、IL-8在手术lh、术毕均较诱导前显著升高(P<0.05),I组升高较早,在手术开始时即已升高,且持续时间长至术后ld。结论:单纯全麻不足以减轻老年上腹部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硬膜外加全麻可明显减轻老年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