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总结3岁以内复杂先心病患儿行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的治疗效果,探讨双向Glenn分流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间3岁内接受双向Glenn术的77例患儿资料,根据年龄分为A组(小婴儿组,<6个月,23例)和B组(婴幼儿组,6-36个月,54例),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A、B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148.20±21.21)min、(154.87±52.37)min]、呼吸机辅助时间[(30.63±23.86)h、(24.61±18.83)h]、ICU滞留时间[(6.35±4.16)d、(4.90±2.57)d]、术后住院时间[(12.11±3.68)d、(10.03±4.82)d]、血制品使用量[(401.21±276.79)ml、(435.76±226.95)ml]及术后引流量[(15.68±7.32)ml/kg、(17.78±8.43)ml/k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儿肺动脉均较术前明显发育(P<0.05),两组间发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A组6例,B组12例)后期接受了TCPC治疗.结论 对于无法行一期根治的复杂发绀型先心病患儿,即使是<6个月的小婴儿,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时应用搏动灌注(PP)和非搏动灌注(NPP)对患者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拟行CPB下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和非搏动灌注组(NPP组),每组20例。PP组在体外循环机后串联双搏动式心肺辅助装置,在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搏动灌注;NPP组全程均采用非搏动灌注。两组灌流量控制在2.3—2.8L/(min·m2),分别于术前(T1)、CPB后2h(T2)、4h(T3)、8h(T4)、24h(T5)测定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指数(PVRI)、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结果与NPP组相比,PP组SVRI在T2、T4明显降低(P〈0.05),PVRI在T2、T3、T4明显降低(P均〈0.05),LVSWI在T3、T4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NPP可引起术后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和左心功能下降。PP能有效地抑制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和左心功能下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低温停循环(HCA)结合选择性脑灌注(ASCP)技术在婴幼儿主动脉弓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手术中体外循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22例婴幼儿主动脉弓缩窄合并心内畸形,行一期主动脉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平均13个月(16 d~8岁),体质量3~22 kg,平均(7.2±3.1)kg。全部病例温度均降至鼻咽温22.5℃~26.4℃,直肠温度降至24℃~28℃,在手术中所有患者采用HCA,通过无名动脉进行ASCP(20~30 mL/kg)的体外循环方法。心肌保护均采用一次性低温康斯特器官保护液(HTK液)。所有患者均采用术中常规超滤(CUF)及术后改良超滤(MUF)。结果:所有患者均无与体外循环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死亡。体外循环时间65~170 min,平均(135±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95 min,平均(62±14)min,ASCP时间10~50 min,平均(28±8)min,自动复跳率100%。患儿术后常规镇静,清醒时间6~90 h,平均(44±22)h,机械通气时间8~96h,平均(47.5±20)h,ICU滞留时间1~11 d,平均(4.9±2.5)d,住院时间10~58d,平均(30±11.4)d。结论:在婴幼儿主动脉弓缩窄合并心内畸形主动脉弓重建手术中,应用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的体外循环方法,对于患儿重要器官的保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常温与低温体外循环对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报道 ,体外循环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破坏作用 ,可使患者术后免疫清除能力下降 ,导致术后感染率及肺、肾、凝血功能不全发生率增加。本研究探讨了常温体外循环对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并与传统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对比 ,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 40例均为 2 0 0 1年 1月至2 0 0 2年 6月在本院住院的先天性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各 2 0例。其中低温组男 8例 ,女 1 2例 ;年龄 3~ 45岁 ,平均 ( 1 6.2± 7.8)岁 ;体重 8~72 kg,平均 ( 4 2± 1 6.5 ) kg;转流时间 35~ 1 1 0分钟 ,平均 ( 63…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保护液低温肺灌注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体外循环后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34例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对照组(23例)和肺保护组(11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矫治心内畸形,保护组于心脏阻断后向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此后亦行常规手术完成心内畸形的矫治.术中、术后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及生化指标,并留肺标本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肺血管阻力保护组术后6、12、24、36、48h分别为(649±104)、(683±113)、(583±96)、(492±40)和(517±70)dyne  相似文献   

6.
右外侧小切口剖胸行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总结0~3岁婴幼儿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行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手术的结果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完成的0~3岁TOF根治术142例,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进行的TOF根治术47例,经正中剖胸进行的TOF根治术95例,对比2组患儿的术前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McGoon比值,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左心房压、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进行的TOF根治术47例,其中跨环补片15例(占32%)。本组平均年龄(13.34±6.41)个月(5~34个月),平均体质量(9.58±1.17)kg(6~14 kg),术前血氧饱和度(87.57±9.02)%(69%~99%),McGoon比值2.06±0.48(1.11~3.36),术中体外循环时间(95.95±26.31)min(40~17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7.95±17.57)min(30~117 min),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10~850 mL),中位数胸腔引流量110(80,167)mL,左心房压(9.19±2.12)mmHg(3~14 mmHg),正性肌力药物评分8.57±3.97(2~19),呼吸机使用时间(4~165 h),中位数呼吸机使用时间21.5(14.2,36.5)h,监护室停留时间(2.86±1.94)d(0~9 d)。术后因胸腔引流过多二次开胸探查2例。残余分流2例(2 mm)。与同期相匹配95例正中剖胸TOF根治术相比,术前临床资料无差异,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无差异,术后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组监护室停留时间明显短于正中剖胸组,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及术后左心房压明显低于正中剖胸组。其余各项均与正中剖胸组无差异。结论:在熟练掌握手术技巧,严格手术适应证选择的基础上,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可以在TOF根治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解剖类型的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107例CoA矫治手术,年龄20d~14岁,平均(2.1±3.7)岁,体质量3.5~52kg,平均(10.4±0.8)kg。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三组,A组:常温下左后外侧剖胸矫治36例。B组:正中剖胸体外循环下矫治62例;采用深低温经无名动脉选择性脑区域灌注(selective cerebralperfusion,SCP)59例,中低温SCP 2例,经主动脉及动脉导管灌注深低温停循环1例。C组:2011年前,联合上述两种剖胸方法矫治9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3例(2.8%),死因为全身循环衰竭1例或肺部感染2例,均为B组患儿。迟发出血、III°-AVB并发症各1例。全组上下肢有创血压压差由术前28.6~39.0mmHg(1mmHg=0.133kPa),平均(33.8±2.6)mmHg降至术后12.2~19.9mmHg,平均(16.0±1.9)mmHg。超声证实,术前及术后1w狭窄段压差由平均(44.7±2.2)mmHg降至平均(18.9±1.0)mmHg,三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根据主动脉缩窄的类型选择手术方法:单纯或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CoA可选择常温下左后外侧剖胸矫治;合并心内畸形或弓发育不良应正中剖胸深低温SCP下一期矫治;如分步矫治也可取得较好效果,应术前明确诊断,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对20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分别应用搏动性与非搏动性体外循环,动态观察体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结果显示搏动组患者体外循环期间主动脉阻断及开放后血中SOD升高,而MDA无明显变化。提示搏动性灌注可能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自由基能力而改善组织的氧代谢。  相似文献   

9.
70岁以上患者行心血管外科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70岁以上患者行心血管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心脏直视手术前的一般状况和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并随机选取同期80例40~60岁非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状况和术中管理方法,总结针对老年患者的发病特点所应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结果老年患者术前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肺功能异常等疾病,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5.6±27.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0.4±32.2)min,最低鼻温(29.8±1.4)℃,最低肛温(30.7±0.8)℃,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用库血预充71例,占85.3%,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21例,P<0.05),老年组患者停机时红细胞压积比(HCT)(25.8±3.0)%,而非老年组患者停机时维持HCT(23.4±1.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维持60~90mmHg,81例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3例患者因左心功能差停机困难,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预后良好。结论高龄并非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禁忌证,根据其患病特点,合理地行体外循环管理,可以为老年患者成功地进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术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48例施行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患者,年龄5个月至29岁,体重7~51kg,气管插管全麻,采用中小剂量芬太尼(15~20μg/kg)维持麻醉,必要时辅以低浓度的异氟醚吸入,术中通过及时补充血容量、静注血管活性药物和行上腔静脉引流等方法预见性处理循环变化。结果全组死亡1例,余均顺利完成手术。SpO2由术前(75.67±11.08)%升到(89.53±6.56)%,均于术后24h内脱离呼吸机,ICU停留时间(3.2±1.6)d,所有患者呼吸支持时间、输血浆量、术后引流量、ICU停留时间均明显少于同期CPB组(P<0.01)。结论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术中维护心血管功能稳定和维持低状态肺血管阻力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加强血液和脑保护是术后迅速恢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比较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SICU自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单纯行冠脉搭桥患者信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术前超声EF值和术前血肌酐水平。终点指标为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谵妄发生率。结果:共60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体外循环组495例,非体外循环组1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术前最后一次EF值、术前血肌酐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平均搭桥个数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体外循环组平均转机时间123.7±46.8分钟,阻断89.9±33.6分钟。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ICU停留时间体外循环组高于非体外组(3.0±1.8 vs 2.5±1.7天,t:2.603,p:0,009)。术后MACCE事件及CRRT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体外循环组105例患者发生谵妄(21.2%),非体外循环组14例发生术后谵妄(12.5%)。基于倾向性评分的逆概率加权回归分析提示OR值为2.402(95%CI, 1.337-4.317),P=0.004。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降低术后患者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老年患者体外循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发展,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但体外循环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例也越来越多,成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2003年我科共施行心脏手术130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130例(占9.9%),其中23例发生呼吸功能不全(发生率占老年患者17.7%),现将其治疗情况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3例老年患者年龄60~81岁,平均(68±5)岁,平均体重(61±6.2)kg,其中男14例,女9例;行CA BG10例,M VR8例,DV R4例,bental1例;体外循环时间70~240m in,平均(129±10)m in;用膜肺者10例,国产鼓泡肺者13例;合并糖尿病者3例,合并高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40例正常人与4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图(CPT),以探讨高血压病对血管壁顺应性及心脏功能的影响。对象高血压病组(按1970年全国高血压病诊断标准)40例(男24、女16例),平均年龄51岁(32~6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PCI的疗效.方法 急诊入院的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30例)或晚期组(30例),早期组于急诊入院时或晚期组于导管室时推注负荷量10μg/kg的替罗非班,继之0.15μg·kg-1·min-1静脉滴注维持24~36 h.比较两组间PCI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心功能、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情况.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术前早期组TIMI前向血流达到3级的比例明显高于晚期组(36.7%和13.3%,P=0.037);而术后早期组TIMI前向血流达到3级的比例与晚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37%和76.7%,P=0.519.术前和术后的早期组TMP 2~3级比例均高于晚期组(分别为33.3%和10.0%,P=0.028;83.3%和56.7%,P=0.024.术后两组LVEF均较术前提高[早期组(52±8)%和(42±6)%,P=0.005;晚期组(49±9)%和(43±8)%,P=0.02].术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早期组(44.7±14.5)%和(53.9±17.7)%,P=0.033;晚期组(46.0±18.4)%和(55.4±12.0)%,P=0.023],出血并发症及MACE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诊入院时尽早应用替罗非班对AMI患者直接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能够更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及心肌灌注TMPG分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围术期进行短时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观察了上述通气时病人循环和呼吸力学的改变,以探讨此通气方式是否适用于心瓣膜术后病人.1 对象与方法心瓣膜置换术病人11例(二尖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男9例,女2例;年龄22~57(平均40.5±10.8)岁,术前心功能Ⅱ~Ⅳ级,心电图多提示有房颤或心肌损害.全部病例用芬太尼、安定和异氟醚作静吸复合麻醉,行非搏动性体外循环,转流期最低鼻温25.4±0.9℃,阻断89.0±23.5min,总转流时间154.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del Nido停搏液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临床效果,探讨del Nido停搏液在成人大血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因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在本院行心脏外科手术的50例病例,按照术中心肌保护灌注液的不同分为两组:del Nido停搏液组(del Nido组,即DN组,24例)和高钾全血停搏液组(whole blood组,即WB组,26例)。对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停搏液用量、体外循环最低血红蛋白浓度、自动复跳率、术前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浓度、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各1例患者出现死亡,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DN组患者术中停搏液晶体总量显著高于WB组[(1568±230)ml比(43±12)ml,P<0.05],DN组停搏液灌注次数显著低于WB组[(1.80±0.72)次比(5.23±0.81)次,P<0.05],DN组总灌注时间显著低于WB组[(6.23±0.39)min比(12.49±1.02)min,P<0.05],其余各项术中、术后指标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del Nido停搏液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中可以提供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术中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RFA)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AF)的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8月至2004年4月,6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其中男性25例(41.7%),女性35例(58.3%),年龄25~72岁,平均(50.77±1.43)岁,AF病史为1~240个月,平均(47.18±1.43)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6例,Ⅲ级39例,Ⅳ级5例,手术方式为二尖瓣或和主动脉瓣膜手术,同期三尖瓣成形2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左心房血栓清除12例,术中对AF进行RFA手术。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12.58±28.31)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71.18±22.22)min,RFA手术时间平均(17.88±0.59)min。术后当日心律:窦性心律46例76.7%(4660),AF心律4例6.7%(460),结性和起搏心律患者AF转为窦性,为结性心律10例15.6%(1060);术后随访率83.3%(5060),平均随访(12.58±0.32)个月,术后远期76%(3850)保持窦性心律。结论:术中RFA术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无明显增加体外循环与阻断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总结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的临床体会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9月21日至2011年11月22日,单组完成MIDCAB 1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7.4±13.6)岁,范围34~77岁;平均体质量(68.1±8.3)kg;心胸比0.49±0.04;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瓣置换术(MVR),机械瓣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12例。结果:本组病例围术期及出院后死亡为零;平均手术时间为(4.0±1.0)h,3~5.5 h;气管插管时间平均(12.1±4.8)h,3.5~19 h;ICU时间平均(15.7±3.5)h,7~20 h;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平均(378.5±187.8)mL,未输血患者:13例(100%);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7±2.0)d,5~10 d;切口长度平均(7.5±1.4)cm,6~10.0 cm;出院时心功能1级3例、2级10例。结论: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手术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出血和输血少,无胸骨感染、并发症和病死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13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肺转流的经验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3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平流灌注与搏动性血流灌注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及术中排尿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搏动性灌注组明显优于平流灌注组。体外循环心肺转流过程中按1.6~2.0mmol/kg预充钾总量的2/3~4/5加入预充液,余量加入5%小苏打液内于转流30分钟后持续经氧合器滴入法效果较好。术后检测血清酶变化,对术后情况预测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作瑞 《山东医药》1992,32(8):22-23
自1988年4月至1990年4月,我们选用美国Sarns-7400血泵进行搏动性血流灌注,施行心内直视手术81例,特介绍如下。一、资料分析81例中,男31例,女50例;年龄7~51岁(平均29.42岁);体重11~64kg(平均48.52kg)。手术类型及病例数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