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呼吸监护室血气分析采血的穿刺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采血方法。方法:将我院呼吸监护室近年来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对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部位进行采血,观察三组患者主观疼痛的发生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足背动脉穿刺组患者在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显著高于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P〈0.05);而在主观疼痛发生率、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等方面显著低于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结论:利用足背动脉进行血气分析时穿刺采血,有利于缩短操作时间,从而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痛苦,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和准确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采血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需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的患儿按分层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经股动脉的采血方式,而观察组则采用经桡动脉采血的方式,对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误穿静脉发生率、溶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采血方法在采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溶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动脉采血中经桡动脉采血效果更佳,安全性能更高,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的效果。方法 180例需做血气分析的综合内科患者,经肱动脉采血124次,桡动脉采血119次,股动脉采血117次。统计经肱、桡、股动脉采血的一次采血成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患者的依从性及采血部位疼痛反应,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肱动脉一次采血成功率93.55%,误穿静脉发生率0,患者依从性较桡、股动脉好,疼痛反应较桡、股动脉小。结论经肱动脉采血,一次采血成功率高、患者依从性好、误穿率低、采血部位疼痛反应小,是临床可以推广的动脉采血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气分析采集方法的优劣性,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需采集血气标本的患儿1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观察组80例,采用桡动脉穿刺采血法;对照组80例,采用股动脉穿刺采血法。结果:股动脉采血组穿刺成功率90%,血肿发生8.7%;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93.8%,血肿发生率1.2%。结论:桡动脉穿刺采血术成功率高,穿刺部位青紫面积较小,减少了患儿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两个采集动脉血的部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个理想的采集动脉血的部位。方法:将108例小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桡动脉采血,对照组采用股动脉采血。结果:误穿静脉血发生率,穿刺后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二组患儿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对于无桡动脉穿刺禁忌症的病人,血气分析首选桡动脉采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气分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100例行桡动脉穿刺采血,对照组100例行股动脉穿刺采血。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血肿和凝血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97例,成功率为97%,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89例,成功率为89%;桡动脉采血后发生血肿7例,标本凝血3例,股动脉采血后发生血肿16例,标本凝血19例。2组比较无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后血肿发生例数还是标本凝血例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及P〈0.01)。结论使用桡动脉穿刺采血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减少血肿发生、患者易接受的优点,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张淑珠 《吉林医学》2009,30(16):1782-1783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穿刺采血和股静脉穿刺采血在新生儿采血中所需时间长短、成功率及不良反应。方法:桡动脉穿刺、股静脉穿刺采血,记录1次采血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观察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1次采血成功率为95%,对照组为85%;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为5.5m in,对照组为9.4m in;观察组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5%。结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比股静脉穿刺采血1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损伤程度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减轻患者疼痛的穿刺方法和如何提高动脉穿刺采血成功率.方法 2010年2月-2010年9月经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100例;2010年10月-2011年4月经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100例.比较两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病人的疼痛程度.经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疼痛程度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桡动脉采血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新生儿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方法,以提高新生儿动脉采血成功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科因病情需要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新生儿150例,随机分为股动脉采血组、桡动脉采血组和头皮动脉采血组,每组50例,记录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标本合格率以及操作时间。结果:头皮动脉采血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明显高于股动脉采血组和桡动脉采血组(P〈0.01),操作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采血组和桡动脉采血组(P〈0.01)。结论:头皮动脉采血较股动脉采血、桡动脉采血具有操作方便、损伤小、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时间短、标本合格率高等优点,可作为新生儿动脉采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穿刺采血的选择部位.方法 收集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138例需动脉采血的患者,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情况下,交替使用4种不同部位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结果 4种采血方法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误穿静脉的发生率、操作所需时间、穿刺局部表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足背动脉穿刺误穿静脉的发生率为0,无皮下血肿发生.结论 足背动脉采血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提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股静脉斜穿刺采血和股静脉直穿刺采血对新生儿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将580例需取血进行化验的刚出生患儿和1个月以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股静脉斜穿刺术和直穿刺术采血,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股静脉斜穿刺采血时患儿面部表情,哭声,口周、鼻根皮肤颜色,采血侧下肢皮肤颜色与股静脉直穿刺采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穿刺1次采血成功率97%,穿刺操作时间5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8%,标本溶血率4%.直穿刺1次采血成功率为77.7%,穿刺操作时间为10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20%,标本溶血率11%.结论新生儿股静脉斜穿刺采血比股静脉直穿刺采血对患儿机体影响小,患儿痛苦轻,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不易发生意外,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部位采血时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及穿刺成功率。方法 收集96例从不同部位(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采过血的病人,穿刺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和率的比较。结果 不同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和疼痛程度不同。结论 股动脉和肱动脉是采血气的最佳部位,桡动脉穿刺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肘静脉采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1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5例,采用肘静脉采血;对照组55例,采用股静脉采血,分别记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无溶血或凝血)、采血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 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6.4%,对照组83.6%;标本合格率:观察组98.2%;对照组 87.3%;采血时间:观察组(4.0±1.05)min;对照组(6.2±1.38)min;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观察组3.6%,对照组18.2%; 两组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新生儿肘静脉采血比股静脉采血一次性成功率高,操作省时、标本合格率高(无溶血及凝血)、穿刺损伤小,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新生儿采血方法,家长易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划线定位斜刺法在新生儿股静脉采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进行股静脉穿刺的2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128例与对照组112例,试验组采用划线定位斜刺法进行股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定位股动脉搏动进行股静脉采血,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结果:采用划线定位斜刺法进行股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传统定位股动脉搏动进行股静脉穿刺;血肿发生率低于传统定位股动脉搏动进行股静脉穿刺,且操作时间明显少于传统定位股动脉进行股静脉穿刺。结论:应用划线定位斜刺法进行股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定位股动脉进行股静脉穿刺法,且操作时间短,穿刺部位损伤小,是一种实用的新生儿采血方法,值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选择科学的采血部位,提升采血成功率,降低患者疼痛.方法:选择2017年05月-2017年07月期间我院经动脉采血并行检验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对象,将其分为A、B、C三组,各组均为30例,其中,A组30例经桡动脉采血,B组经股动脉采血,C组经肱动脉采血,比较3组采血成功率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C两组采血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P<0.05);同时,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升采血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肘静脉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采用肘静脉采血;对照组50例,采用股静脉采血,分别记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无溶血或凝血)、采血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6.0%,对照组84.0%;标本合格率:观察组98%;对照组86%;采血时间:观察组4.0±0.98min;对照组6.0±1.42min;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观察组3.2%,对照组18.6%;两组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新生儿肘静脉采血比股静脉采血成功率高,操作用时少、标本合格率高(无溶血及凝血)、穿刺部位损伤小,是一种较实用的新生儿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动脉介入诊疗的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介入诊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桡动脉穿刺组(n=80,行桡动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组(n=80,行股动脉穿刺);记录并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卧床时间、穿刺后压迫时间等一般资料、术后出血、动脉闭塞等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桡动脉穿刺组介入成功率为90.0%低于股动脉穿刺组9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动脉穿刺组患者穿刺时间、穿刺后压迫时间、平均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股动脉穿刺组有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比较,桡动脉穿刺组患者出血、拔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桡动脉穿刺组术后烦躁失眠、尿潴留、穿刺侧肢体疼痛、局部皮肤损伤、腰背酸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创伤小、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周俊高 《吉林医学》2010,(30):5382-5382
目的:观察经挠动脉和股动脉两种路径冠脉介入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将120例行冠脉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60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介入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的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急性心梗行介入治疗的可选血管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一种方便、快捷,有效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动脉抽血方法。方法选择120例需要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其中60例采用桡动脉穿刺;60例采用股动脉穿刺;对2种穿刺法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局部瘀斑或血肿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各组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无差异,P0.05;桡动脉比股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低。结论桡动脉位置表浅,其搏动易触及,定位容易,穿刺误伤机会少,操作手法易掌握,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新生儿动脉血标本采集部位的效果,如成功率、操作所要时间及安全性.方法 将30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桡动脉、股动脉和头皮动脉三组各一百例,比较三组采血成功率和优缺点.结果 经桡动脉采血组成功率85%(85/100);经股动脉采血组成功率62%(62/100);经头皮动脉采血组成功78率78%(78/100),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动脉血标本采集时间短、操作简便,安全,可作为新生儿动脉血标本采血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