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吸痰是RICU机械通气患者最频繁的操作,是有效维持人工气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的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然而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法,在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增加了缺氧和感染的机会。目前我科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密闭式无菌吸痰法,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无需脱机,  相似文献   

2.
马欣  陈嘉 《吉林医学》2006,27(12):1556-1556
密闭式吸痰是指不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的吸痰操作,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整个吸痰过程都在密闭情况下完成,操作者不需带手套即可操作。大量临床资料证明,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使呼吸道管理更为科学、合理,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证了医护人员及病人的健康。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5月 ̄2006年1月在我科室实行机械通气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龄(40±5)岁。1.2材料:对照组采传统的硅胶吸痰管,实验组采用意大利Mallickrodt Dar公司生产的密闭式吸痰装置。2方法2.1使用方法:①开保护帽,把负压吸引控制阀连接到负压…  相似文献   

3.
密闭式吸痰管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更适合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的方式。方法选取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机械通气治疗的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使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S)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S)两种吸痰方式,于吸痰前后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例数。结果吸痰中、吸痰后0.5minOS治疗组各时点SpO2值较吸痰前1min下降明显(P〈0.05),CS治疗组吸痰前后SpO2值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S对机械通气患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4.
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救治工作中气管内吸痰是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以维持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对维持通气功能、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吸痰大多采用传统开放式吸痰方法,即每次吸痰过程中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为防止吸痰过程中患者缺氧,常在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前予纯浓度氧吸入2min,但增加吸痰过程时间,延迟了吸痰开始,也降低了工作效率.笔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发现能提高工作效率,且有效避免吸痰中患者机体缺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韩媛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2632-2633
对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然而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法,在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增加了缺氧和感染的机会,如何选择适宜的吸痰方法,减轻吸痰时的并发症是护理工作者的重要工作。目前我科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密闭式吸痰管无菌吸痰方法,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无需脱机,减少患者缺氧时间,防止VAP(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降低了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熊萍 《大家健康》2014,(9):225-226
吸痰是借助机械装置的负压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气体交换的一种方法[1]。常规吸痰方式为开放式吸痰,需要断开与呼吸机的连接,不能维持有效的通气和氧合,增加交叉感染机会,而密闭式吸痰时操作者不直接接触吸痰管,气道与外界不相通,不需脱开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有效降低了吸痰过程中患者肺容量的损失,维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氧合和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操作简便、迅捷、安全。两种方式截然不同,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2014年,收住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90岁。机械通气时间最长64天,最短4天,其中昏迷40例,神志清楚10例。  相似文献   

7.
李洪 《吉林医学》2013,(32):6802-6803
目的:研究密闭式吸痰管在R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分为密闭式吸痰管内吸痰组(试验组)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吸痰中以及吸痰后0.5 min,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心率、呼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R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减少SpO2、心率、呼吸变化,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气管内吸痰适宜方式。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共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78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两组在每次吸痰前、后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测血氧饱和度(TcSO2)的变化,每天一次送检吸出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TcSO2与吸痰前比较无明显改变,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无检出新菌株,48h检出率12.99%,3d检出率24.62%,7d检出率50.98%。而对照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与吸痰前比较明显升高,TcSO2与吸痰前比较明显降低,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检出率12.82%,48h检出率34.85%,3d检出率50.91%,7d检出率67.4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能稳定新生儿血流动力学,降低缺氧程度,缩短缺氧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适合新生儿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的优势,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机械通气新生儿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给予开放性吸痰,比较吸痰后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吸痰后对照组心率明显上升,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而观察组则相对稳定,对照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达46.2%远高于观察组的23.1%,颅内出血发生率为36.9%高于观察组的1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有效、安全的吸痰深度。方法将120例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给予密闭式吸痰患者分成A、B、C三组,各40例。A组为浅部吸痰法,即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短1cm;B组为深部吸痰法,即将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当感觉到有阻力时,再上提1cm;C组为标准吸痰法,即密闭式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口后再延长1cm,观察比较三组吸痰前后吸痰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B、C组吸痰前后有效性指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吸痰前后安全性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吸痰法可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引发的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管在高频振荡通气(HFOV)中应用。方法:21例重症新生儿经HFOV治疗时应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治疗过程中监测经皮测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及氧合指数、动脉肺泡氧分压(a/A)等。结果:21例危重患儿用HFOV治疗时应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呼吸道管理治疗2 h后F iO2明显下调,a/A PaO2比值升高,差异显著(P<0.05);至6 h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未出现肺气压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后遗症。结论:重症新生儿用HFOV并应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呼吸道管理可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密闭式吸痰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科ICU于2000年8月起对机械通气的病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比一次性吸痰管优越,特别适合于机械通气的病人。现将该管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70例,其中贵州航天医院21例,其他医院49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实施密闭式吸痰,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心率、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密闭式吸痰,可改善患儿生命体征,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密闭式吸痰在急性肺水肿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对43例急性肺水肿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吸痰前后动脉血气中pH、PaO2、PaCO2、SaO2的变化,以及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临床征象的变化。结果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后,pH、PaO2、PaCO2、SaO2等参数较前改善。结论急性肺水肿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不间断机械通气和氧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曹延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4,(14):1796-1797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 D S)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 D S患者90例,根据吸痰方法分为开放组42例(开放式气管吸痰)和密闭组48例(密闭式气管吸痰),比较2组心率、呼吸、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情况。结果密闭组吸痰过程中及吸痰后30 s的SpO2、心率及呼吸状况均明显低于同期开放组,处于正常水平。密闭组VAP发生率14.6%及发生时间(7.6±2.3)d分别明显低于、晚于开放组的45.2%,(4.3±2.0)d。结论 AR D S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密闭式吸痰,能够保证患者身体指征处于正常水平,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需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实施密闭式吸痰,观察患儿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变化,同时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音的变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加强病情观察护理、密闭式吸痰系统管理及基础护理。结果密闭式吸痰前后患儿HR、MAP、SpO2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25%。结论密闭式吸痰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吸痰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有效排痰在体外循环术后的心肺功能恢复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心脏外科监护室对106例体外循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分别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和普通吸痰管吸痰,并对其进行效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吴萍 《右江医学》2011,39(5):685-686
<正>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症新生儿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内吸痰(ES)是N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儿进行频率较高的一项操作。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痰堵,以维持机械通气管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对维持通气功能,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密闭式吸痰管不同更换时间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的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26例、B组27例、C组27例,每次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分别为24 h、72 h、120 h,对比三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吸痰管前端培养的菌落计数、定植率。结果 A、B、C三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1.54%、7.41%、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菌落计数分别为(6100±610)cfu/mL、(9 920±1 440)cfu/mL、(273 000±1 670)cfu/mL,定植率分别为57.69%、70.37%、1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管的不同更换时间对机械通气患者费用与安全具有差异性,每72小时更换一次的应用价值最高,值得临床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较传统开放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应用的优势。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2月间机械通气患儿,30例为传统开放式吸痰,30例为密闭式吸痰。结果密闭式吸痰对患儿吸痰前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波动影响小,与开放式吸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比传统开放式吸痰更有助于减少患儿生命体温的波动,避免了生命体温的剧烈变化对患儿疾病恢复的影响,而且有效地减少了缺氧和交叉感染的机会,特别适合于机械通气的患儿,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