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曼月乐应用于子宫腺肌症痛经、经量增多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选取30例子宫腺肌症痛经、经量增多的患者仅放置曼月乐作为治疗手段,同时选取相似条件病例27例服用甲基睾丸素治疗作为对照,对其止痛及减少经量的效果进行观察、评价.结果: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痛经缓解6例,月经改善11例,子宫及病灶缩小3例;治疗组痛经缓解24例,月经改善30例,子宫及病灶缩小0例;两组相比P<0.01.结论:曼月乐对子宫腺肌症痛经、经量增多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腔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LNG-IUD)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2例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患者,于月经周期第5~7天放置LNG-IUD。分别在放置前、放置后3、6、12个月观察其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血红蛋白及血清CA125水平。结果:本组42例患者置入LNG-IUD后,随着放置时间延长,月经量较放置前明显减少(P〈0.05);痛经明显减轻(P〈0.05);血红蛋白水平逐渐上升(P〈0.05);血清CA125水平明显下降(P〈0.05);子宫体积在放置3个月后稍缩小,但不明显,以后变化也不明显(P〉0.05)。结论:宫腔内放置LNG-IUD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好的保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08年9月在本站诊治的不需生育的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46例,每晚口服米非司酮半片,连服3个月。结果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与用药前对比,经量评分显著下降(P〈0.01),痛经评分显著下降(P〈0.01),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变薄;子宫体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卵巢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方法,是选择保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痛经36例放置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的疗效。方法月经干净3~5天,放置LNG-IUS并确认其位置正常,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LNG-IUS放置后1个月及每隔3个月随访回诊情况。结果放置6个月痛经完全消失,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体积放置前为(124.1±51.2)cm3,放置6个月为(86.3±33.5)cm3,P<0.05。血清CA125放置前为(47.1±41.8)KU/L,放置后6个月为(33.8±30.2)KU/L,P<0.05。结论放置LNG-IUS可减轻患者痛经、降低血清CA125水平和缩小子宫体积,使子宫腺肌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6月36例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症患者,患者均因月经过多、痛经和/或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采用月经失血图法(pictorial blood assessment chart,PBAC)、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 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价患者治疗后1、3、6、12、18个月时月经量变化、痛经症状的缓解程度、月经模式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放置前月经量评分为(101.09±37.41)分,放置后1、3、6、12、18个月分别为(62.73±20.99)、(40.41±12.28)、(29.23±13.02)、(20.41±12.39)、(17.59±12.20)分,放置后1、3、6、12、18个月较放置前月经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放置前视觉模拟评分为(81.45±15.52)分,放置后1、3、6、12、18个月分别为(41.05±17.17)、(25.23±13.67)、(17.91±13.55)、(12.32±12.90)、(10.32±12.19)分,放置后较放置前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呈递降趋势。放置后1、6、12个月 SF-36评分各维度评分均较放置前有明显提高(P 均<0.05)。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症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减少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减轻甚至解除痛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子宫全切的风险,使患者平稳安全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曼月乐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商丘市睢阳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子宫肌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宫内放置曼月乐治疗。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估两组患者痛经程度,并记录月经量。结果干预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和月经量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和月经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曼月乐联合米非司酮能够明显缓解子宫腺肌症患者痛经症状,减少月经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以及长疗程、小剂量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1例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10mg,日服1次,连续服用12个月.分别予服药前、服药3、6、9、12个月测定血色素、肝肾功能、CA125、性激素六项、血糖及血脂的变化;B超动态观察腺肌瘤大小、子宫体积的变化;观察体重及临床症状、毒副作用发生的情况。结果:服药后子宫腺肌瘤的体积和子宫体积均缩小,贫血者全部纠正,性激素中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孕酮(P)下降,睾酮(T)上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血脂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A125全部降至正常。服药12个月后,有7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结论:长疗程、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腺肌病疗效显著,子宫及腺肌瘤明显缩小、痛经消失以至绝经,但长期服用血脂有升高趋势,部分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故长期用药需注意肝功能的影响及对血脂代谢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在治疗子宫腺肌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前后月经量、痛经程度以及子宫体积的变化,另将35例口服孕三烯酮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以及子宫体积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两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但痛经缓解及月经改善均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组为优(<0.05)。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于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张贯姣 《实用全科医学》2011,(11):1722-172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孕三烯酮分别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76例要求药物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米非司酮、孕三烯酮口服。米非司酮组于月经第1天起口服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孕三烯酮组每次2.5 mg,每周2次,第1次于月经第1天服用,3 d后服用第2次,以后每周相同时间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服用6个月,比较治疗前与服药6个月后痛经、闭经、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子宫大小变化及复发情况。结果米非司酮组服药6个月后痛经症状缓解率、闭经率、停药后复发情况与孕三烯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血清孕激素水平,子宫大小变化情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米非司酮较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更加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0.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肌层内膜腺体及间质并存且伴随子宫肌纤维增生。近年已成为妇产科常见病之一。由于其确诊需病理诊断,故术前确诊率低。1988年2月~1994年12月,我院行子宫全切术1501例,其中164例术后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占同期全部子宫切除病人的1...  相似文献   

11.
子宫肌腺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临床的漏诊率甚高,故提高其早期确诊率,对治疗具有重大意义。1999年1月-2004年3月,我院共诊断98例,对子宫切除后标本进行病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情况、临床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5年5月21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1例患者中痛经86例(79.5%),月经过多72例(34.1%),月经紊乱17例(0.81%)。术前诊断子宫腺肌病132例,诊断符合率62.3%,超声诊断符合率30.3%。行子宫切除术的占82.0%,38例行改良的子宫部分切除。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临床表现多样,结合临床及超声检查能做出诊断,手术治疗有效,子宫切除可达到最终治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切除子宫腺肌病病灶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行开腹及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患者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2组患者术后痛经缓解有效率分别为93%和88%。63例经量过多患者术后经量均有明显减少,2组患者手术前后月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及开腹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均为安全,是有效保留器官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痛经及经量过多。腹腔镜手术有创伤小,视野清晰,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肌病是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到子宫肌层生长所致。病灶分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经产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据的进行性痛经。由于月经量多,痛经明显,患者非常痛苦,严重的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没有根治本病的有效药物,本院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陈爱莹 《中外医疗》2013,(35):101-101,103
目的 探讨和评价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收治并确诊的8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例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孕三烯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缓解率为87.5%稍高于对照组8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患者在肠胃反应、肝功能异常方面发生率分别为12.5%、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6%、2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复发方面复发率为32.5%稍低于对照组3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米非司酮较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在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无差异,而在不良反应方面发生率小,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5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腺肌症患者168例,随机分为2组各84例,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孕三烯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7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子宫体积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较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症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子宫腺肌症痛经发生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症痛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01/2010-06月间133例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症的患者的病理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为痛经者103例(77.4%):①腺体浸润肌层〉80%39例(29.3%),其中37例存在重度痛经,2例中度痛经;腺体浸润肌层〈80%94例(70.7%),其中4例存在重度痛经,24例存在中度痛经,36例存在轻度痛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74,P=0.000)。②浸润内膜有出血47例(35.3%),均有痛经,无出血86例(64.7%),其中56例有痛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71,P=0.000)。③异位内膜小岛〈3个51例(38.3%),其中有痛经35例;3~5个41例(30.8%),其中有痛经31例;〉5个41例(30.8%),其中有痛经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4,P=0.045)。④血平均雌激素水平722.5 pmol/L,重度痛经组为952.7pmol/L,中度痛经组为673.8 pmol/L,轻度痛经组为541.1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84,P=0.001)。血平均孕酮水平18.1μg/L,其中重度痛经组为21.8μg/L,中度痛经组为17.6μg/L,轻度痛经组为14.8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29,P=0.058)。⑤子宫大小:重度、中度及轻度痛经组中子宫〉孕6周者分别为32例(78.0%),22例(84.6%),28例(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7,P=0.764)。结论子宫腺肌症痛经与腺体浸润程度、浸润内膜出血、异位内膜小岛数量及外周血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而痛经程度与子宫大小及外周血孕激素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坤灵丸对子宫腺肌症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坤灵丸15丸/次、2次/d及散结镇痛胶囊4粒/次、3次/d口服,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痛经积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痛经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坤灵丸治疗子宫腺肌症痛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诊治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2月1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机抽取同期180例子宫肌瘤病例与之相对照。结果1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官腔手术史≥3次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诊断率65.6%,误诊率34.4%,B超诊断率51.6%。结论子宫腺肌病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B超作出诊断,多次的宫腔操作、炎症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疾病的病因可能有一定的同源性,手术治疗是首选。  相似文献   

20.
曹美良 《安徽医学》2000,21(2):25-26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腺症的疗效及有效剂量。方法:对妇科门诊愿意接受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腺症患者,分别给50 mg/d,25 mg/d,12.5 mg/d,8.33 mg/d口服,3个月为1疗程,接受复查并测定子宫大小。结果:口服米非司酮引起闭经,改善贫血,痛经等症状,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用药剂量与子宫体积缩小呈正相关。部分更年期妇女用药后进入绝经期。年轻患者停药后容易复发,继续服药仍有效。结论: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腺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