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患者男,15岁.因胸痛、咳嗽、发热行CT检查发现前纵隔内占位,疑为感染或肿瘤.经对症治疗后一般情况好转,体检:胸、腹部未见异常体征.复查CT示:前上纵隔血管前间隙内偏右一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形态、大小改变不明显,最大横切面约7.0 cm × 4.5 cm,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有强化,其内可见血管影,中心有液化、坏死区.  相似文献   

2.
韦菊临  梁桂录   《放射学实践》2012,27(3):298-300
目的:提高对纵隔内胚窦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内胚窦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11例CT平扫均表现为纵隔内实性肿块,8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较均匀。10例行CT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高度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周边部不规则线状及网状强化。结论:纵隔内胚窦瘤的CT表现虽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纵隔内胚窦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内胚窦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11例CT平扫均表现为纵隔内实性肿块,8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较均匀.10例行CT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高度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周边部不规则线状及网状强化.结论:纵隔内胚窦瘤的CT表现虽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7岁。左胸腰背部疼痛1月余来诊。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化验检查亦无明显异常。胸部正侧位片示:左后中下纵隔近脊柱处密度不均匀性异常增高,其范围上起自气管分叉,下达膈肌部位,病灶边缘不甚清晰,正位与心影重叠。CT检查:左后中下纵隔内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最大截面6.5cm×4.5cm,内密度较均匀,食管、心脏受压向前移位,降主动脉包饶其中,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程度不均质强化,第101、1胸椎左侧椎间孔内见略高密度灶,左侧胸腔内见新月形液性密度影。CT导向穿刺活检,未查到癌细胞(细胞成分较少)。行胸腔镜检查并取活检,病理结果: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纵隔内胚窦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学证实的纵隔内胚窦瘤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11例病灶CT平扫均表现为实性肿块,8例肿块表现为不均质密度,3例表现为均质密度。9例增强CT扫描表现为中-高度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周边部的不规则线状及网状强化。结论:纵隔内胚窦瘤的CT表现虽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结果:6例中,4例位于前中纵隔,2例位于前纵隔,肿块密度不均匀,6例均有坏死灶,肿瘤平均径6.4cm,4例伴有显著的上腔静脉阻塞症,5例上腔静脉内瘤栓,5例伴有头臂静脉受压.结论:CT能够确定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位置、大小、形态及累及范围,为手术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52岁。因“胸闷、气短2月余,活动后加重,伴有左侧背部疼痛”就诊。患者入院后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胸部CT平扫显示纵隔左旁一不均质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与邻近肺组织边界不清,最大截面约12.7cm ×8.4cm,宽基底与纵隔相连,病灶内可见斑片状略高密度灶及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不均质明显强化,不规则低密度区无强化,邻近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征象,左肺部分组织压迫性不张,纵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显示(图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10例病灶均单发,前纵隔8例,前中纵隔1例,1例位于前纵隔-心包区;最大径范围:8~13cm,中位数:11cm;类圆形/卵圆形6例,不规则形4例;局部边界不清;8例为单纯精原细胞瘤,CT平扫显示肿块呈均匀等密度,其中3例并外周小囊变,1例病灶中央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呈轻度较均匀强化,5例病灶内见条状血管影,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为纤维血管间隔;2例为内胚窦瘤为主(60%~70%),伴精原细胞瘤,CT平扫/增强病灶呈“类蜂窝状”改变,内见明显坏死、囊变影;所有病例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肺内、外转移.3例上腔静脉明显受压变窄;2例肿块呈灌注样生长,填充前上纵隔间隙,纵隔血管于肿块内呈“漂浮状”;6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同时并心包积液,其中1例侵犯心包;8例出现β-HCG轻-中度升高,其中2例同时伴AFP明显升高.结论 青少年男性、前纵隔占位,肿块巨大,而密度却较均匀,强化较轻微、特别是肿块呈灌注状生长、病灶内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结合βΝ-HCG升高,排除继发,应考虑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9.
<正>病人,女,56岁。1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未予重视。此后症状持续加重。当地医院胸片提示"左肺纵隔旁包块"。本院胸部CT示:左前中上纵隔内可见11.3 cm×10.0 cm×9.0 cm类圆形软组织团块影,局部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CT值为28HU,邻近心脏及纵隔大血管受压推移改变,气管略右偏。肺功能示:重度阻塞性为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9岁。因吞咽困难1周伴发热入院。1周前进食粗糙物后吞咽困难,恶心,进食感觉疼痛并有梗阻感;进食、水或液体均痛,逐渐发热,咳嗽。体温最高达40℃,血常规:白细胞200×109/L,中性08。胸片示右上纵隔明显增宽,其外侧边界较清,似呈团块影(图1)。CT平扫见后纵隔和纵隔右旁增多的不规则增高密度灶、软组织样密度灶以及气体样密度灶,其内密度不均(图2),CT值为-31~128HU,后者外缘呈软组织样密度,CT值406HU,最大径约52cm×55cm,边缘不整;增强后前者无明显强化,后者有局部强化(图3)。上纵隔食管前1枚横行的细条样高密度影,境界清晰(图…  相似文献   

11.
后纵隔异位胸腺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 ,2 3岁。半个月前体检发现纵隔肿物。CT平扫示右侧后下纵隔内脊柱旁区有一 10cm× 8cm× 8cm大小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 ,边缘光滑呈轻度分叶状 ,密度均匀 ,CT值 4 5 .5HU ,肿块向前生长推压左心房 ,与右下肺静脉及右下支气管关系密切 ,相邻胸椎及肋骨无压迫性侵蚀及椎间孔扩大 (图 1) ;增强扫描肿瘤呈均质显著强化 ,CT值 112 .5HU ,与周围结构界限清楚。CT诊断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所见 :右侧后下纵隔内有一 10cm× 8cm× 8cm大小的实质性肿块 ,边缘光滑 ,有被膜 ,血运丰富 ,与右下肺静脉及右下叶支气管关系密切 ,剥离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纵隔内胚窦瘤(mediastinal endodermal sinus tumor,ME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内胚窦瘤的MSCT表现。结果 7例病例均位于前纵隔,其中前上纵隔4例,前中上纵隔3例;CT平扫显示肿块均为实性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6例密度不均匀,5例肿块内部可见坏死囊变,2例可见不规则钙化;增强扫描肿块中度~高度不均匀强化;1例较大肿块内可见强化血管。结论纵隔内胚窦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图像后处理有利于病变细微结构的显示,根据CT表现可以提示诊断并帮助确定手术方案和推测预后,但确诊需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 ,2 3岁。一般状况良好。体检时发现右中下肺野紧贴右心缘及横膈面纺锤状块影 ,约 7.0cm× 9.0cm大小 ,外缘清晰锐利 ,右心缘及右膈面显示不清。侧位片示块影位于前中下纵隔 ,与心影重叠 (图 1)。CT平扫示右肺中叶内侧段前心膈角区不规则分叶状块影 ,8.78cm× 7.88cm大小 ,密度不均 ;心缘旁见一线状透亮影 ,CT值 - 17~ 2 3HU。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图 2、3)。手术及病理 :右前中下纵隔紧贴心脏巨大囊实性肿块 ,约 10 .0cm× 8.0cm× 7.0cm ,内外壁光滑 ,囊内充满血性液体 ;实性区域亦见大小不一囊腔 ,大者直径约 1.0cm。病理见肿…  相似文献   

14.
前胸壁神经鞘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18岁。体检发现右纵隔肿块,无胸痛、咳嗽、发热。X线胸片:右下纵隔近膈面可见一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考虑前纵隔肿瘤。CT平扫:右侧心膈角旁可见一巨大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CT值25~70HU,边缘较清,大小8.1cm×6.5cm×8.0cm。肿块与心包分界清晰,向后推移肺组织(图1),紧贴胸壁,可见一乳头状结节影突入胸壁皮下脂肪层,肋骨未见破坏。邻近胸膜不肥厚,无胸水,纵隔居中,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轻度强化,密度低于肌肉,中心可见更低密度区(图2)。CT意见:右心膈角旁软组织肿块(考虑来源于前胸壁),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50岁。咳嗽、咳少量痰,伴发热,无胸闷、气促,无肢体乏力及夜间盗汗。实验室检查:CK-MB 46.4 U/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73×109/L。X线胸片示纵隔肿物。CT(图1~4):示中纵隔不规则形稍低密度肿物,平扫CT值约14~19 HU,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大小约11 cm×9 cm×11 cm,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20~28 HU,肿物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肿物与邻近血管分界清楚,血管推压移位;两肺实质未见异常,心包少量积液,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6.
纵隔血肿误诊肿瘤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病历简介 男,32岁.左上胸部不适1月余,胸部X线平片示左中纵隔明显呈半圆形增宽,肋膈角浅钝(图1).胸部CT平扫发现左中前纵隔占位病变,约3.6 cm×3.5cm,内部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无明显增强,左侧胸腔积液(图2).考虑纵隔肿瘤,胸腺瘤可能性大.20天后CT复查示原纵隔占位病变明显缩小,同时左侧胸腔积液也消失(图3).追问病史,3个月前有胸部外伤史,考虑纵隔血肿.出院诊断:纵隔血肿,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 ,2 2岁 ,以间断性右侧胸部钝痛、气短 14年就诊。胸部X线检查发现 :右前纵隔肿块 ,大小约 6cm× 7cm ,上方有不规则钙化影。CT平扫发现 :肿块位于前纵隔的上腔静脉及主动脉根部前方 ,大小约 7cm× 6cm× 5cm ,呈混杂密度 ,前内侧有不规则骨化密度影 ,外侧方呈软组织密度 ,部分病灶向肺野突出 ,内侧与纵隔界限不清。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有完整包膜并轻度强化 ,其内呈囊性密度且无强化 (图 1,2 )。  手术发现 :病灶外缘与右肺上叶包裹粘连 ,大小约 7cm× 7cm× 6cm ,界限尚清晰 ,病理确诊为良性畸胎瘤 ,内含支气管上皮、肠上皮、骨…  相似文献   

18.
姚永军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F0004-F0004
病例男,54岁,主因感冒来院就诊行胸部X线检查发现纵隔肿块.患者无胸痛、背痛,无发热、咳嗽、咳痰.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病史,无过敏史,无输血史.入院查体:体温36.5 ℃,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80 mmHg,查体无阳性体征.胸部CT示肿瘤成分叶状,上纵隔内可见脂肪密度影堆积,内可见分隔,于病灶右后部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8.9 cm×7.7 cm;增强后肺动脉期CT值约26 HU,静脉期CT值约29 HU,边缘光滑,边界清晰锐利,肿块向右侧生长,压迫右肺上叶向下移位.考虑为:纵隔畸胎瘤.术中见:胸膜腔粘连严重,无积液,右中后纵隔可见大小约10 cm×7 cm×8 cm大小肿块,与上腔静脉、奇静脉等组织紧密粘连,肿块呈类圆形,质硬,表面光滑,包膜尚完整,右侧膈神经被肿块包绕,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回报:纵隔粘液性脂肪肉瘤,血管丰富.  相似文献   

19.
病例女,65岁,体检发现后纵隔实性占位。临床常规体格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发现:平扫发现后下纵隔(约T8~T10平面)脊柱旁左右侧分别见一实性结节,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欠均匀,内未见钙化、坏死,平扫CT值约12~32 Hu。右侧病灶大小4.8 cm×2.7cm,左侧病灶大小3.3 cm×1.8 cm,邻近的脊柱及肋骨骨质未见破坏、吸收。增强CT扫描,病灶中度不均匀强化,CT值  相似文献   

20.
纵隔纤维组织和纤维组织细胞肿瘤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纤维组织和纤维组织细胞肿瘤CT诊断。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 12例纵隔纤维组织和纵隔纤维组织细胞肿瘤CT表现。结果 左后上纵隔纤维瘤病 1例 ,包裹主动脉。孤立性纤维瘤 3例 ,分别位于前中后纵隔 ,直径 4~ 6cm ,纵隔一侧突出。纤维肉瘤 3例 ,直径 >7cm。后纵隔纤维黄色瘤 2例 ,密度较低 (CT值 <2 0HU)。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前纵隔 1例 ,后纵隔 2例 ,直径 >10cm。结论 纵隔纤维源性肿瘤后纵隔多发 ,包膜完整 ,生长缓慢 ,纵隔纤维瘤病及孤立性纤维瘤表现较特异 ,纤维黄色瘤密度较低。纤维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少数发生淋巴结转移及直接浸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