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监狱男性服刑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犯罪预防与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使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87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1)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2.2%,中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2.7%。男性服刑人员的SCL-90中的所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13.048~22.961,P0.01);(2)男性服刑人员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其SCL-90总分及各因子相关显著(P0.05)。回归分析显示,温暖理解(FSS1)、过分干涉(FSS3)、过度保护(FSS6)和惩罚严厉(MSS4)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642,0.892,0.420,0.126;P0.01);惩罚严厉(FSS2)、偏爱被试(FSS4)和干涉保护(MSS2)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03,-0.305,-0.072;P0.01)。结论 :男性服刑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宁夏生态移民心理健康现况及相关因素,为促进生态移民区人群精神健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宁夏地区≥16周岁生态移民344例,移民聚集区周边同年龄段非移民282例,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入户调查,比较移民与非移民SCL-90总均分、各因子均分及两组人群心理障碍筛查阳性的差异。结果:男性移民组的SCL-90总分及抑郁、精神病性症状因子分均高于男性非移民组,女性移民组的躯体化和焦虑症状因子分均高于女性非移民组(均P0.05)。除恐怖症状外,回族移民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回族非移民组;汉族移民组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和精神病性症状因子分均高于汉族非移民组(均P0.05)。移民组与非移民组心理障碍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33.4%vs.27.6%)。移民中女性(38.9%vs.26.6%)、回族(44.9%vs.17.8%)、≥32岁且48岁及≥48岁两组(37.6%,39.0%vs.22.9%)、独居者(48.6%vs.31.7%)的心理障碍筛查阳性检出率较高(均P0.05);非移民组中≥48岁组(43.3%vs.22.8%,10.9%)、家庭月经济收入2000元(34.5%vs.19.0%,15.7%)及独居者(43.3%vs.25.7%)心理障碍筛查阳性检出率较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移民(OR=1.81)、回族移民(OR=2.61)和高年龄段移民(OR=1.68)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非移民人群中,未婚及独居者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OR=2.38)。结论:宁夏生态移民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移民差,女性移民、回族移民、高年龄段移民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充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层抽取南充市6所中学的24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评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共收回有效问卷2227份。结果:南充市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2.8%,其中轻度44.1%,中度8.1%,重度0.6%。10个因子平均分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感和强迫症状。女生的敌对、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总均分均显著高于男生(t=-2.08~-5.95,P0.05)。初中生、高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52.7%、52.9%;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6%、6.7%;初中生的强迫症状、偏执、敌对症状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t=2.44~4.28,P0.05),而高中生的适应不良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t=-3.38,P0.01)。初中生初一至初三心理问题检出率依次为:51.3%,55.0%,52.2%。高中生高一至高三心理问题检出率依次为:55.1%,50.6%,52.6%。结论:南充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感是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某区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时点调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调查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的基本流行学资料。方法采用梅奥心理服务问卷,主要内容为心理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测定等。在上海市某公安分局内进行截断面时点调查。结果1共调查警员1611人,男性91.5%,女性8.5%,年龄28.8±17.5岁。2GHQ的平均得分:1.5±2.31,存在可能心理障碍倾向者比例15.3%,可能存在重度心理障碍者比例2.9%。3SCL-90总分大于160分者比例17.2%;单项分大于2分比例最高的是强迫症状因子(19.5%),睡眠饮食因子次之(12.8%),躯体化症状因子(12.6%)第3位,敌对因子(12.4%)处于第4位。4健康变化、总体健康感、心理健康和生命活力得分是相对最低的维度。结论1在警察群体中存在心理障碍者比例远高于一般市民,生活质量一些维度相对较差;2建立长效机制是维护和保证警察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皖北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皖北地区留守孩心理卫生状况.方法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94名皖北留守孩进行施测并与非留守孩进行比较.结果 皖北地区留守孩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65%,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子为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留守孩在总分和各因子上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孩,其中,躯体化和恐怖两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女孩在总分和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留守男孩,但都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皖北地区留守孩心理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军校教育工作者采用国内通行的症状自评量表 ( SCL-90 )对学员调查 ,发现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对军医大学 62 4人测查 ,有 81 .4 %的学员至少有一个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心理健康状况严重程度依次为 :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焦虑和忧郁[1 ] 。对军校文科 1 76人测查 ,有72 .2 %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 2 .7%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9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 [2 ]。笔者对本院工科 2 0 0人进行测量 ,结果有 3 1 %的人存在各类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执和敌对性等因子分居高 ,9项因子分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监狱服刑人员的自杀风险与其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匹兹堡睡眠指数问卷(PSQI)对803名在监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803名服刑人员中,最近一个月有自杀风险的人数为34人(4.2%);(2)服刑人员PSQI总分(7.16±3.29),睡眠质量较差;(3)除睡眠药物和睡眠时间因子外,有自杀风险的服刑人员在SCL-90各因子得分、PSQI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得分上均高于无自杀风险的服刑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因子、恐怖因子对自杀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1.71,P0.01;β=0.99,P0.05);刑期因子对自杀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47,P0.05)。结论: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质量是监狱服刑人员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菏泽学院本科生821人进行心理测查。结果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以轻度心理问题标准进行筛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9.1%,以中度心理问题标准,心理问题检出率12.8%;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在强迫因子(F=27.34,P<0.05)上,大一女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男生,大二男生显著高于大一男生,大二女生显著高于大四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F=8.876,<0.01)上,农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F=4.427<0.05)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二学生相比于大一和大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结论菏泽学院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虽好于全国大学生但差于全国正常人常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中文版在综合医院门诊的筛检价值。方法:600名综合医院普通门诊患者在规定指导语下完成PHQ-15中文版、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自评量表,并接受经过培训的精神科专业人员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定。随机抽取其中44名患者在完成初次评定后7~14 d内接受PHQ-15重测。以HAMA、HAMD、GAD-7、PHQ-9为效标,分别与PHQ-15进行相关分析。计算躯体症状群检出率,并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分析PHQ-15不同分数段与焦虑、抑郁症状群的关系。结果:PHQ-15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3,重测信度系数为0.75。PHQ-15得分与HAMA、HAMD、GAD-7、PHQ-9得分均呈正相关(r=0.65、0.68、0.52、0.73,均P<0.05)。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全身不适、胃肠不适和心胸不适3个公因子。检出躯体症状群者共364人,占总样本量的60.7%。不同性别、年龄、就业情况和就诊科室患者的躯体症状群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64.5%vs.56.0%);45~59岁者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71.3%vs.53.4%、53.2%、60.2%);非在职者检出率高于在职者(64.2%vs.54.9%);内科就诊者检出率高于外科及其他科室就诊者(64.5%vs.47.4%),均P<0.05。PHQ-15得分≥15分者合并抑郁(93.1%vs.0、2.5%、46.7%)、焦虑(34.5%vs.0.4%、2.5%、12.0%)、抑郁合并焦虑症状群检出率(31.0%vs.0、0.4%、4.3%)均高于其他分值者(均P<0.001)。结论: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中文版可用于筛查躯体症状为表现的精神问题和躯体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网络成瘾测验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Scale,TADS)对246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6.4%;2中学生准网络成瘾者检出率为17.9%,网络成瘾者检出率为2.1%;3网络成瘾组心理问题检出率(46.9%)高于正常组(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网络成瘾量表分与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过度使用网络对于心理健康有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福建大学城周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现状.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对309名大学城周边农村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城周边农村妇女各因子分高于全国女性常模,并有显著性差异(P<0.001);除躯体化因子外,已婚和未婚女性其余各项因子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恐怖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分在各年龄组中有显著性差异;各因子分在各学历组中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福建大学城周边农村妇女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女性犯罪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女性犯罪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女犯和以年龄、文化、职业匹配的女性各200名,应用MMPI、SCL-90、FES-CV晴进行测查。结果:女犯存在的心理及家庭问题均较对照组多(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犯罪有关的主要因素为家庭的亲密度低、既往重大躯体和精神疾病中、个人不良嗜好等;从MMPI的个体分析结果显示,在监女犯心理偏离占84.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1%,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女性犯罪的危险因素既有心理社会因素,也有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罪犯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心理因素,为监狱有效预防罪犯自杀,确保刑罚得到执行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监狱180名罪犯,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对测试资料运用t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有31.1%的罪犯有不同程度的自杀意念;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46~0.66之间(P<0.01);有、无自杀意念两组罪犯在SCL-90各因子上的差异显著(t≥5.93,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有抑郁、焦虑、恐怖和敌对等因素。结论罪犯群体中存在的自杀意念比例要高于普通人群,预防罪犯自杀是监狱机关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罪犯的自杀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职校低年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心理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SCL-90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对其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和心理满意度进行测试。结果男生比女生更多的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并存在显著性差异(t=-2.516,P<0.05)。男生负性情感多于女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t=2.010,P<0.05);职校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低,30.8%有轻度心理问题,男女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精神病性、其他和总均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分和总均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独生子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的偏执因子、心理满意度的正性情感维度有显著性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的所有因子及情感平衡维度均有非常显著性正相关,与负性情感维度存在非常显著性负相关(P<0.01)。结论职校低年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心理满意度有密切关系;过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情感平衡的维持。  相似文献   

15.
"4050"家政女性与在职女性心理状况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下岗后再就业从事家政的中年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SCL-90问卷及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家政女性躯体化、恐怖因子均分高于全国常模;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因子均分高于在职女性;在强迫、躯体化、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4个因子方面显示出轻度到中度的心理异常,其发生率高于在职女性。结论 除躯体化、恐怖因子外,其它心理素质接近全国常模.但与在职女性相比.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提示我们应关注其心理卫生问题,必要时应给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心理咨询师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问卷(CMHI)》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对参加北京市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652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员以40岁以下青年(85.5%)、女性居多(81.3%);学员参加培训的目的集中于将来从事相关工作(72.9%)及了解自我(50.6%)。学员心理健康总分与常模比较无显著差异(t=-0.956,P=0.339),认知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常模(t=2.00,P=0.046),情绪体验和社会适应得分显著低于常模(t=-3.48,P=0.001;t=-2.11,P=0.035)。对心理学了解非常少、想通过培训来了解自我的学员(6.95%)及公务员/办事人员(10.9%)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回归分析表明,学员的经济状况、年龄和对心理学的了解能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结论学员总体文化程度较高;认知水平较好;部分学员存在情绪困扰和社会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7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初中女生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5个因子上,女生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男生(t=-2.146,P<0.05);心理健康大部分因子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r=0.258,P<0.01)。结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是问题检出率仍不乐观,女生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石家庄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便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方法 对石家庄市近100所中学的3069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施测。结论 中学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突出;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社区小、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群体心理困扰与需求,为开展有效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某社区中4所社区小学4、5年级学生、6所中学所有学生,以调查问卷形式完成SCL-90(90项症状清单)量表。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小学生仅在恐怖因子上存在劣于一般人群的差异(Z=-5.36,P0.01);初中学生除人际关系外均存在劣于一般人群的差异(Z总分=-8.34,Z总均分=-8.51;P均0.01);高中学生各因子均存在劣于一般人群的差异(Z总分=-15.65,Z总均分=-15.86;P均0.01)。初中年级心理因子阳性率增加较大,且初二年级的因子阳性率增加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总分=43.16、P均0.01)。男女性别在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中存在显著差异(χ2=5.976,5.053,6.361;P均0.05),且不同校别的男女差异各有特点。起始年级学生抑郁、焦虑水平高于普通年级(χ2=9.380、P0.01;χ2=8.775,P0.05);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精神病性水平高于普通年级(χ2=6.261,P0.05)。结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乐观;初中阶段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尤其初一、初二年级是心理干预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状态不理想且高考应激源效应明显;男女生在个体成长发育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优势与不足;起始年级与毕业年级学生相对普通年级学生更可能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20.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pregnant women at high risk of postpartum psychotic illness has been highlighted by recent enquiries and guidelines. It has been recommended that these women are referred to perinatal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that individualised care plans are made prior to delivery. This audit describes a cohort of 45 women, referred to a new perinatal mental health service, with a history of psychotic illness or at risk of developing a postpartum psychotic episode. It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group, and the outcomes in terms of relapse and whether their children remained in their care. Thirty-nine women (87%) were seen for assessment. Sixty-seven per cent were under the care of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team. Twenty-one (53.8%) were well at the time of referral. Planned pregnancies were uncommon (15%). All women seen antenatally had care plans written to address the high risk of postpartum relapse. Ten (26%) women had psychiatric admissions during pregnancy. Fifteen (38%) relapsed or had admissions during the first postpartum year. At 1 year postpartum, 74% women had care of their children; 18% children had been adopted or were in foster care; and the outcome was unknown for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