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治疗与药物治疗1年时的疗效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支架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入选108例,均为症状性狭窄,符合支架置入的标准支架治疗68例,药物治疗40例,记录1年内狭窄血管的再狭窄率、闭塞率、新发脑梗死几率、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NIHSS评分来进行综合的分析。结果支架组与药物组患者在再狭窄、闭塞、新发脑梗死几率、NIHSS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治疗是安全的,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应尽早采取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896-899
目的:探讨分析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6月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患者74例,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支架组38例和药物组36例。支架组采取支架置入和药物治疗,药物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一般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患者术后平均残余血管狭窄率为(7.3±3.8)%,术后NIHSS评分(2.3±0.9)分,随访1年发生缺血事件6例(15.8%),再狭窄6例(15.8%)。药物组术后平均残余血管狭窄率(53.2±10.1)%,术后NIHSS评分(3.7±1.1)分,随访1年发生缺血事件14例(38.9%),再狭窄13例(36.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置入配合药物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张建岭  靳宗伟  赵霞  张立新 《河北医药》2014,(14):2131-2133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8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手术前后评估椎动脉的狭窄率及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狭窄率测量的方法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协作研究组(NASCET)标准,临床体征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并对所有病例行短期随访。结果术后造影显示椎动脉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率小于20%。NIHS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个月临床随访中,18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结论脑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支架置入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支架置入组(n=49)及药物治疗组(n=41)。药物治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支架置入组在药物治疗组的基础上行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支架置入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为(8.14±0.98)分,低于药物治疗组的(15.46±2.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8%,低于药物治疗组的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复发率为4.08%,低于药物治疗组的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口服药物治疗相比,采用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减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及药物治疗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24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支架置入组(n=113) 和药物治疗组(n=127),支架置入组进行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药物治疗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观察疗效并随访12个月,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新发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支架置入组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但2例围手术期合并脑出血,1例病情加重死亡,1例痊愈,术后随访112例有9例(8.04%)发生与原狭窄动脉供血区相关的轻微卒中;药物治疗组患者随访127例再发卒中27例( 2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支架置入治疗安全、有效,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能显著改善短期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共计248例.患者平均年龄(48.5±12.6)岁,男性160例,女性8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 17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76例.结果 ①颈内动脉TIA和椎-基底动脉TIA的CT灌注成像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NIHSS评分≥4分者和NIHSS评分<4分者CT灌注成像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22例患者未见血管异常,226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血管312条,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多,共计112条;④颈内动脉出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犯罪血管阳性率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出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犯罪血管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可提高对TIA的诊断阳性率,为TIA的治疗提高丰富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丹丹  王秀 《天津医药》2018,46(2):187-190
摘要: 目的 对比支架置入与药物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方法 将 76 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分为支架组 (40 例) 和药物组 (36 例), 分别给予支架置入及药物治疗, 观察支架组患者围手术期 (术后 30 d) 并发症发生率及再狭窄率。记录 2 组在 3 个月、 6 个月、 12 个月时后循环缺血症状再发情况以及 12 个月时 2 组患者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结果 支架组 40 例患者共置入支架 43 枚, 手术成功率 100%,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12.5%; 支架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管狭窄程度从 (80.36±6.42) %降至 (18.21±5.92) %; 12 个月后支架组血管狭窄率为 (22.82± 9.80) %, 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药物组治疗前、 后的血管狭窄率分别为 (79.98±5.76) %、(83.42±9.53)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支架组血管狭窄率与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 12 个月后明显低于药物组 (P<0.05); 随访期间支架组、 药物组分别有 4 例 (10%)、 10 例 (27.8%) 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 支架组明显低于药物组 (P<0.05)。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安全、 有效, 其预防后循环缺血事件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估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CTA筛选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狭窄程度大于70%)患者42例,将42例患者行CTP检测,分为低灌注组和正常灌注组,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改良Rankin评分(mRS)、颅内动脉狭窄率及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终点事件发生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终点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且低灌注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改良Rankin评分(mRS):治疗1月后,两组改良Rankin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两组改良Rankin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颅内动脉狭窄率:42例患者治疗前血管狭窄率为(83.45±9.03)%,治疗后血管狭窄率为(21.56±5.41)%,治疗后患者的血管狭窄率低于治疗前(P0.01);其中治疗1个月后,两组血管狭窄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低灌注组血管狭窄率低于正常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血流灌注值变化:治疗后1个月CTP参数比较,两组rCBF、rCBV、rMTT、rTTP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12个月CTP参数比较,低灌注组rMTT、rTTP较正常灌注组缩短,rCBF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两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过CTA联合CTP的筛选,对于低灌注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可以改善脑血流灌注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58例脑缺血性疾病患者,在局麻下,经股动脉置管行主动脉弓、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血管造影,于狭窄的颈动脉、椎动脉处置入Smart支架,术后24小时、3、6、12个月随访.结果:造影成功率为100%,支架置入成功率96.6%.支架置入后,30例TIA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率为100%,26例脑梗死患者中18例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显效率为69.2%.术后随访3~12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未再次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后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脑卒中再次发生,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生长抑素在治疗恶性肠梗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狭窄是导致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的主要的原因,药物治疗对于狭窄的血管不能起到改善的作用,有支架指征的患者通过狭窄血管的支架治疗,可以直接地把病变血管扩开,及时保证脑组织的血流灌注,直接预防了脑卒中的发生.现将我们所遇122例患者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脑血管病的支架治疗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的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病的方法之一。脑血管狭窄是导致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的主要的原因,药物治疗对于狭窄的血管不能起到改善的作用,只能够促进侧支的代偿来改善脑组织的血液的灌注,但是药物治疗后脑血管的代偿是有限度的,血管狭窄程度较重或伴多支狭窄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纯支架置入与光动力治疗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所致气道狭窄的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收集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食管癌引起中央气道狭窄患者25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12例(试验组)给予支架置入后行光动力治疗,13例(对照组)行单纯支架置入,比较两组患者的气促评分情况、平均稳定期、平均生存期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气促评分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试验组患者的平均稳定期、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支气管再狭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光动力治疗联合支架置入是治疗食管癌所致气道狭窄的一项有效姑息治疗方法,可延长平均稳定期和平均生存期,降低支气管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在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及部位的判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超急性脑梗死疑似患者,在患者发病后6h行缺血部位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灌注成像与CTA成像诊断造影观察,并分析灌注图像与CTA的重建后处理图像,所有患者在发病1周后再次行多层螺旋CT复查。结果 15例患者经普通CT扫描发现可疑脑缺血区,45例患者未发现明显异常;所有疑似病例患者均继续行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通过将采集到的脑血管灌注图进行分析,被发现脑组织缺血的部位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应;并通过多层螺旋CTA检查,发现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狭窄。结论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对临床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早期发现患者脑组织中存在的缺血半暗带并为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多层螺旋CTA检查可以较及时的发现缺血性病变的原因,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朱永彤  刘会生  周增超  刘铁艳 《河北医药》2011,33(18):2782-2783
目的评价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短期疗效。方法应用ApolloTM支架(41枚)和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10枚)治疗51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植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49处病变ApolloTM支架直接或经Gateway球囊预扩张后Wingspan支架成功准确释放,2处病变支架植入未成功,支架成功率96.1%。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85.1%,治疗后残余平均狭窄率为21.2%。支架植入后12个月左右复查头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CTA)或头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41例未见狭窄复发,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新鲜脑梗死;发生支架处再狭窄8例,支架再狭窄率16.3%,其中5例患者脑缺血症状复发并出现新鲜脑梗死。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探讨该技术的适应症和并发症防治。方法:33例脑缺血一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狭窄程度大于70%)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利用Doppler、CEMRA和DSA对血管有无狭窄及狭窄的范围、程度进行评估。手术中部分患者提前置放血栓保护伞,利用球囊导管对狭窄部位行预扩张,安放支架后用球囊导管进行支架内再扩张,支架成形术后,观察手术期脑栓塞发生情况,术后联合中药治疗。结果:受治的33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支架定位准确,1例术中发生脑梗塞,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3~13个月(平均7.3个月),均未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塞。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使用血栓保护伞可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并发症。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90例(92个部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其症状改善、狭窄率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术或CTA血管成像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4±9.5)%,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1.8±9.8)%。临床随访1~40个月,平均(16.7±10.3)个月,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5%(6/92),30d内任何脑卒中和31d~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0.9%。30例患者接受了血管造影复查,6个月再狭窄率为10.0%(3/30)。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总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36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CTA或MRA检查。所有患者全部使用脑保护装置,均采用脑保护下预扩张,无术后扩张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自膨式支架置入,共置入支架37枚(1例双侧狭窄病例)。结果 36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95.47%。随访率为83.33%,失访6例。再狭窄1例,占2.78%。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操作规范细心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术前应用CT灌注成像评估的意义,为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该院行血管内支架术的6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在术前根据CT灌注成像( CTP),狭窄≥70%为判定标准,分为轻度灌注组和常规灌注组各31例,跟踪随访1年,对2组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达峰时间(rTTP)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轻度灌注组患者rCBF比治疗前明显增加,rMTT、rTTP比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rCB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灌注组患者rCBF、rMTT、rTTP、rCB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轻度灌注组mRS≤2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常规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灌注组mRS≤2的人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术前应用CT灌注成像评估具有较高的治疗引导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总结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与技术经验。方法对25例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药物治疗无效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脑血管造影及TCD随访。结果25例患者血管狭窄部位均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术前狭窄为(88.2±4.4)%,术后即刻血管造影狭窄下降为(12.3±4.5)%。临床随访无TIA再发作,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TCD检查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16例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2.86%(15/16),术后6月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狭窄率为6.6%,仅1例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