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排粪造影起始于50年代,但至到80年代才得到较全面应用,主要用于功能性出口梗阻便秘的检查。盆底痉挛综合征是功能性出口梗阻便秘的常见病之一,是指用力排粪时,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驰性疾病,本病诊断主要靠排粪造影。现就我院1996年8月-2001年3月所作排粪造影中符合盆底痉挛综合征诊断标准的32例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 材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1例,女性21例。年龄22~64岁。全组病例均有排便困难、不适或疼痛。肛门梗阻感、排便不尽等症状。便次(3-12天)1次。病程4个月至25年,平均9.5年。有8例需服缓污剂才能排粪。  相似文献   

2.
《新医学》2007,38(1):42-42
1诊断要点 对慢性便秘的诊断应包括病因、诱因、程度及类型。如能了解与便秘有关的病变范围(结肠、肛门直肠伴或无伴上胃肠道)、受累组织类型(肌病或神经病变)、有否局部结构异常及其与便秘的因果关系,则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疗效。便秘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3度。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患者生活,经一般治疗可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重度指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中度则介于两者之间。所谓的难治性便秘常指重度便秘,包括出口梗阻型便秘、结肠无力型便秘以及重度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便秘有慢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2个基本类型,如两者兼备则称为混合型。  相似文献   

3.
盆底是一个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复杂并紧密联系的多层次互相影响的整体,涉及各种机制的协同作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表现为便秘或便失禁等非特异性症状,诊治较困难。便秘分结肠慢传输型、出口梗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结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失弛缓型便秘患者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疗法,试验组给予运动治疗与生物反馈疗法,治疗2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疗程后的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便秘症状、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腰臀比的变化.结果 经2个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对32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采用自身前后的对照方法,比较便秘症状与直肠肛门压力情况。结果21例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的反常收缩消失,恢复正常排便,治愈率65.5%(p〈0.05);6例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84.4%(p〈0.05);3例无效,2例失访。结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行为和心理治疗,医护人员良好的态度,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不同患者的便秘有不同表现,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就概念而言应包括两个方面:排便频率减少和排便困难,频率减少通常定义为小于3次/周。大多数便秘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归因于功能障碍,通常分为两种,即特发慢传输性便秘(又称结肠无力)和出口梗阻,两者常同时发生并相互作用。出口梗阻多为肛直肠功能性疾病所致,又常与盆底其他器官脱垂(如膀胱膨出、子宫颈脱垂、盆底疝、肠疝等)合并存在,严重者甚至表现为整个盆底薄弱、脱垂。随着对便秘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逐步深入研究,其影像学检查经历了单一器官造影至同步联合器官造影、由器官…  相似文献   

7.
生物反馈是一种生物行为疗法,通过直肠测压、肛门括约肌肌电图,使患者直接观看屏幕图像,了解排便时自身盆底肌及直肠内压力变化的情况,告知患者改变异常的排便动作,经过反复训练学会放松盆底及肛门外括约肌,达到治疗便秘的作用。此方法对于慢性便秘中的出口梗阻型、部分混合型便秘有较好的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现将我院消化内科胃肠动力室用生物反馈治疗170例便秘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患者经直肠行耻骨直肠肌强力挂线联合内括约肌松解术。结果:42例患者中治愈3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95.2%,随访1a无复发。结论:经直肠耻骨直肠肌强力挂线联合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盆底综合征引起的出口梗阻性便秘,治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远期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仿真排粪造影检查法对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48例便秘患者行仿真排粪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19例有异常表现;183例两种或两种以上病症共存.结论:便秘患者大多数有出口梗阻型便秘存在;仿真排粪造影检查是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直肠内脱垂为出口梗阻便秘的常见原因 ,本病可为直肠粘膜松弛与肌层分离形成环状或部分折叠入肛管内 ,也可为近端直肠壁全层折入远端肠腔内。而盆底疝是直肠内脱垂后期所出现的严重后果 ,其本身也可加重出口梗阻的症状 ,作者自1996~2002年手术治疗直肠内脱垂伴盆底疝共8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例中男1例 ,女7例。年龄32~62岁。病程3~15年。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 ,如大便干燥、大便至肛门口停滞长时间无法排出 ,常需用手指将粪便挖出 ;有的表现为排便不净感 ,便意频繁 ,同时多有肛门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前期建立的超声排粪造影基础上,以肛管直肠测压(ARM)为标准以此确定超声排粪造影(EDF)在盆底失弛缓疾病(Anismus)上的临床分度,并分析盆底失弛缓便秘患者临床症状与临床分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诊疗中心就诊的97例盆底失弛缓便秘患者,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下对97例患者都进行肛管直肠测压(ARM)、慢性便秘严重程度评分量表(CSS)及超声排粪造影检查(EDF)。首先,将肛管直肠测压诊断为反常收缩病人进行CSS量表评分,再进行超声排粪造影,将CSS量表评分结果及EDF所测得数值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盆底失弛缓在超声排粪造影上的临床分度。在此基础上,再将EDF临床分度与其患者便秘症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探索在EDF下盆底失弛缓患者临床分度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结果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0.586x-1.191(P<0.05),计算出EDF的盆底失弛缓分度为:轻度1°<ɑ≤5°,中度5°<ɑ≤10°,重度10°<ɑ≤1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盆底失弛缓患者的EDF临床分度与患者是否自主排便、排便次数、肛门坠胀、腹(胀)痛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排便费力、排便梗阻感、排便不尽感有较强的相关性(P<0.05)。 结论盆底失弛缓患者EDF临床分度与临床症状如排便不尽感、排便梗阻感、排便费力密切相关,提示EDF是诊断盆底失弛缓的有效手段;下一步需要通过多中心研究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确定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有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症状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检查。磁共振排粪造影序列包括静态高分辨肛管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2WI序列及动态单层正中矢状位重复采集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分别采集静息、提肛和力排时相图像。X线排粪造影包括前后位静息,侧位静息、提肛、初排和力排时相图像,加摄正中前后位力排相和黏膜相。以耻尾线(PCL)作为参考线,分别在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图像上测量肛管长、肛直角、肛上距以及可能存在的直肠前突、黏膜脱垂等病变及其程度,以及在磁共振排粪造影图像上测量膀胱颈、子宫颈到耻尾线的距离和可能存在的盆底异常。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图像显示出口梗阻型便秘及其并发症的情况和严重程度。结果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在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痉挛、小肠疝及乙状结肠疝的诊断方面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显示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内套叠和会阴下降方面磁共振排粪造影不及X线排粪造影(P<0.05);而在显示膀胱脱垂、子宫脱垂及其他盆底、盆壁病变方面磁共振排粪造影具有明显优势。结论磁共振排粪造影和X线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断方面各有优势,磁共振排粪造影能够提供盆腔脏器及盆底、盆壁形态结构和功能信息,对出口梗阻性便秘同时伴发盆腔多间室病变的全面诊断和整体评估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微电流刺激(CES)对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生物反馈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60例伴有轻、中度焦虑抑郁失弛缓型便秘患者分2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并对治疗组给予经颅微电流刺激(CES)干预,评价护理干预效果;结果:2组治疗组慢性便秘严重度评分(C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AC-QOL)、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盆底失弛缓便秘患者,在常规专科治疗的同时应配合适当的CES干预,辅助生物反馈训练提高疗效,最终改善其生活质量。而且CES操作简便,安全,便于实施,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选择20例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根据围手术期各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并观察对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18例术后恢复正常排便,2例行需辅助泻剂排便,但用量明显减少。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结肠慢传输所致顽固性便秘手术患者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手术治疗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 选择20例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根据围手术期各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并观察对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18例术后恢复正常排便,2例行需辅助泻剂排便.但用量明显减少.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盆底疝、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结肠慢传输所致顽固性便秘手术患者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行为干预措施在小儿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治疗中对临床症状改善的作用.方法 对38例确诊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进行便秘症状评分,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合理饮食、适量饮水、调整生活习惯、适当运动、精神减负、腹部按摩及排便训练等一系列行为干预措施辅助治疗,治疗后两组病例再次进行便秘症状评分,并比较评分结果.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的直肠初始感觉值与最大耐受值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组的治疗后便秘临床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两组的组间比较中,治疗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的便秘临床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通过行为指导与训练配合药物治疗能明显减轻出口梗阻型便秘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达到单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 2 0 0 1- 0 2至今 ,我们通过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进行肛门内括约肌肌电图和肛管区测压检查 ,发现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存在肛门内括约肌的痉挛和肥厚 ,并据此改良了手术方式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治疗组 2 9例 ,男 16例 ,女 13例 ,年龄 2 6~ 5 6岁 ;病史 8个月~ 14 a;均经肛门指诊、排粪造影诊断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对照组 32例 ,男 10例 ,女 2 0例 ,均为正常成人。1.2 方法 肛门内括约肌肌电图检查 :采用 Nicolet Viking 4 D型肌电图机 (美国 Nicolet公司产品 ) ,针式电极 ,患者取右侧卧位 ,左手食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病因、治疗原理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9月至今23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诊治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行肛门镜、直肠镜、钡灌肠+排粪造影及结肠运输试验检查,针对直肠壁、腔道变异行直肠瓣缝扎、直肠粘膜下点状注射硬化剂、囊袋上方粘膜下注射硬化剂、经直肠骶前多点注射硬化剂等治疗。结果经观察3个月,痊愈87%、好转13%、有效率100%。结论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主要原因有可能为直肠壁、腔道变异造成大便下移阻力增加,通过改善直肠通道,降低大便下移阻力,能完全治愈出口梗阻型便秘。  相似文献   

19.
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盆底形态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口梗阻性便秘是指直肠远端、肛管及盆底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排便过程的不顺利 ,这些因素有时仅存在于排便时 ,而在非排便状态时可以不存在。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作为功能性疾病 ,是指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 ,由盆底腹膜及盆腔脏器形态位置或病理生理改变等而引起的一个特殊症候群 ,包括排便困难、费时费力、排便不尽、便意频繁、肛门坠胀、盆底沉重感、口服泻剂或手法助排等排便障碍症状。出口梗阻性便秘包括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痉挛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疝等 ,直肠指诊、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大多难以发现病变 ,临床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影像学诊断方法在顽固性便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排粪造影、盆底四重造影、结肠运输试验、脾曲综合征专项检查4种方法,并进行比较。结果排粪造影诊断顽固性便秘的阳性率达43.37%,而盆底四重造影对盆底疝的诊断有意义,结肠运输试验对顽固性便秘而无便意者比较适宜,脾曲综合征专项检查是对结肠运输试验的补充和细化。结论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特别对无便意者,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