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因其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而得名 ,DC于 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现 ,但对其功能知之甚少 ,近年来研究表明DC在人类和小鼠均有两个类型 ,DC有较强的呈递抗原和辅助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 ,在免疫相关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1 DC的类型和特征DC自 1973年发现以来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DC是起源于骨髓的非淋巴样单核细胞 ,移行至不同部位又分别称为滤泡突细胞 (FDC)、并指状细胞 (IDC)、朗罕细胞 (LC)等。近年研究证明DC有两类 :髓系DC(Mye… 相似文献
2.
Th_2细胞和哮喘气道炎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常见的累及各年龄组的气 道炎症性病变.近20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尤其 是儿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研究证明以 CS4+Th2细胞为中心的免疫应答和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密切相 关[1].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功能。本文就树突状细胞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树突状细胞在食管癌治疗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对恶性肿瘤凋亡细胞溶解抗原交叉提呈的可能性及由此诱导产生的抗瘤效应.方法:用As2O3体外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凋亡.取患者完全缓解期(CR)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体外诱导DC,体外进行APL凋亡细胞溶解抗原(ALA)负载,并设APL细胞溶解抗原(CLA)负载对照,ALA-DC激自体T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DC,T细胞免疫表型.51Cr释放法测定T细胞对APL细胞杀伤活性.结果:APL细胞经2 μmol/LAs2O3体外诱导5 d,凋亡率为(86±4)%;自体T细胞被DC激化前,CD2 ,CD3 ,CD8 T细胞百分率为(27±5)%;被ALA-DC激活后,CD2 ,CD3 ,CD8 T细胞百分率上升至(50±12)%,对照组下降至(22±4)%.细胞毒性实验示ALA-DC激活的自体T细胞对APL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结论:APL凋亡细胞溶解抗原能被DC交叉提呈,激活CD8 CTL细胞,其诱导的抗白血病效应强于非凋亡细胞溶解抗原致敏的DC. 相似文献
5.
人子宫内膜癌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在人子宫内膜癌组织形态结构特征.方法:绝经期妇女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35例,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组织DC形态结构特征.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DC相比:光镜下,子宫内膜癌DC大多形态较规则呈圆形,但也可见到卵圆形或多角形DC;胞体显著变小,细胞膜表面树突状突起难以见到,但胞核显著减小.电镜下,子宫内膜癌DC胞膜较光滑,胞膜表面树突状胞质突起显著减少,部分突起呈粗短状;胞质中圆形而电子密度高的初级溶酶体和不规则形且电子密度高低不一的次级溶酶体多见;粗面内质网丰富;含微量絮状电子致密物的胞饮小泡显著减少;胞核显著减小,居于胞质一侧,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内常染色质较少,异染色质多边集于核膜下.结论:人子宫内膜癌组织DC形态结构的改变,影响DC对肿瘤抗原的摄取、加工及提呈功能,进而导致机体肿瘤逃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用肺脏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与成熟树突状细胞(mDC)共培养得到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DC)回输小鼠,观察其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对白介素12(IL-12)、IgE表达的影响。探讨rDC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为临床防治哮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制备C57BL/6小鼠rDC。将40只C57BL/6小鼠分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卵清蛋白(OVA)组、mDC组、rDC组。第21天处理全部小鼠,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IL-12及血清IgE的表达。结果 rDC回输后可减轻肺部炎症表现,4组小鼠血清中IL-12、Ig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rDC组血清中IL-12的水平高于OVA组,IgE低于OV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回输rDC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哮喘小鼠气道的过敏性炎症反应,与上调Th1型细胞因子IL-12、下调IgE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由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在小鼠脾脏中发现,因其成熟时能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1].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可摄取、加工抗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激发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2],在固有免疫及获得性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与过敏性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参与过敏反应发生的始动环节,因此,其在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应用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现主要从树突状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患。其发病机制复杂,T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Th1/Th2失衡可导致Th2极化反应,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产生呼吸道慢性炎症;CD4+CD25+调节性T细胞通过细胞接触和分泌细胞因子抑制哮喘的发展;Th17主要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调节性T细胞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20年里,Th1/Th2偏移学说一直是哮喘发病最重要的免疫学机制,也是“卫生学说”的主要理论基础。但近年来发现,Th1/Th2偏移学说并不能完全解释哮喘的发病。实际上,机体接触外界变应原后,最初的免疫学事件是由抗原提呈细胞捕获抗原,提呈给T细胞。而机体接触抗原后免疫反应的“命运”,即产生防御性的免疫反应来清除抗原,还是对无害抗原产生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1.
调节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免疫耐受。哮喘是机体对吸入抗原的持续应答,肺的免疫耐受被打破所致。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哮喘的发生和发展,恢复肺的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不仅是免疫反应的起始细胞,而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两种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研究调节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哮喘发生与发展的关系,对哮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DCs)是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香烟烟雾可以调节DCs的免疫功能,进而影响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现综述DCs在哮喘中的作用及吸烟对其影响,深入研究吸烟对哮喘DCs功能的影响,必将为哮喘患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肠相关淋巴组织在防御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有害侵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其中肠道树突状细胞最为关键。作为最强有力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能够摄取、加工肠道微生物抗原和其他口服抗原,呈递给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效应淋巴细胞并使之致敏,通过这些致敏淋巴细胞及其合成的特异性抗体、细胞因子清除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对肠道正常菌群以及口服抗原保持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可以双向调节免疫反应。调节性树突状细胞是树突状细胞中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一个群体,在维持免疫平衡,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感染、移植耐受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中的作用成为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现就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培养、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高效的抗原呈递细胞,有启动初始免疫应答的独特功能。未成熟或亚成熟DC来源于CD34+的造血祖细胞,通过吞噬、吞饮的方式摄取抗原,进而成熟转变为更有利于呈递抗原的成熟DC。成熟的DC将抗原呈递给CD4+的Th细胞,激活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进行特异性的免疫应答。DC呈递功能高效性的疫苗疗法逐渐加入到抗肿瘤及抗各种感染性疾病治疗的行列中。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DC的疫苗制备及抗原的负载方法不断衍生出更高效、严格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具有激活T细胞和诱导免疫反应的特殊功能。大量研究显示,DC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肿瘤监视等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DC免疫治疗应用于临床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征、抗肝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从脐血单个核细胞定向诱导 DC的方法以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与特性。从脐血中获取单个核细胞 ,在培养液中加入 GM- CSF、TNF- α、IL- 3、IL- 4,培养 1 4d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志 CD1 a;培养末期加入 LPS,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志 CD83及 HLA- DR。发现用 GM- CSF+TNF-α+IL - 4可获得 ( 3 6 .79± 3 .1 5 ) % CD1 a+ 细胞 ,LPS可使 CD83及 HLA- DR的比例从 ( 0 .5 7± 0 .5 6 ) %及 ( 40 .2 7± 6 .3 3 ) %分别升至 ( 3 2 .79± 1 2 .90 ) %及 ( 95 .5 2± 3 .45 ) %。实验证明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另一种主要来源 ,经特定细胞因子诱导可生成大量 DC,并能通过 LPS刺激 DC成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气道上皮细胞对大鼠髓系树突状细胞(mDCs)激活和功能的影响,为研究RSV诱发哮喘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大鼠气道上皮细胞株进行培养。在对RSV进行扩增和滴度测定后,以不同作用时间、不同滴度的RSV感染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同时分离、培养扩增大鼠mDCs,采用transwell细胞共培养系统将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和大鼠mDCs共培养。其mDCs通过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熟标志物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果大鼠mDCs与RSV感染的大鼠气道上皮细胞共培养后出现功能性成熟,包括大鼠mDCs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和CD86的表达增多,OX40L和TARC的mRNAs表达增高,大鼠m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结论 RSV感染大鼠气道上皮细胞能够促使大鼠mDCs进一步成熟并且可能具有支持Th2细胞分化和局部聚集的能力,可能是RSV诱发哮喘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粘附分子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和粘附分子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区人类白细胞抗原 - DR(HL A- DR)、CD1a、CD16、CD5 7、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1)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进行期和静止期皮损区 HL A- DR、CD1a、CD16、CD5 7、TNF- α及 ICAM- 1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治疗后消退期皮损组织病理改善 ,各标记阳性表达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经 Wilcoxon秩和检验有统计学差异 (P<0 .0 5 )。结论 树突状细胞、NK细胞和粘附分子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