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具有创伤修复作用,对其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骨组织的修复,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修复作用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创面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44。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大鼠背部正中线划长为3 cm的切口,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药物,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14 d后留取皮肤创面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剂量依赖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创伤组织处迁移和聚集,进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质量浓度的增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胶原纤维数量不断增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皮肤创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表达,抑制胶原降解,发挥间接促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皮肤的毛囊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毛干、内髓鞘、外髓鞘、和皮肤表皮角质细胞以及皮脂腺,毛囊干细胞作为皮肤中储存的主要干细胞在维持毛囊周期和表皮创伤修复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毛囊细胞参与创伤后表皮修复的过程研究相对较早,但对于毛囊干细胞参与此过程的研究近些年较为深入,这些过程受不同的信号通路调节,包括Wnt、BMP、FGF、Notch、SHH等。文章综述了毛囊干细胞如何参与表皮创伤修复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加深毛囊干细胞在临床中构建皮肤组织工程以及在整形美容医学应用中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组织创伤修复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表达量及表达部位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皮肤全层切伤模型,长度1.5-2.0 cm,深及筋膜层.于伤后0 h,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处死大鼠,取损伤部位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创伤愈合的早期阶段(伤后1-5 d),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上皮基底层细胞胞浆、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胞浆及肉芽组织中;随着创伤修复时间的持续,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创伤后1-5 d最强,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创伤后六七天时开始明显表达.可见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先于转化生长因子β3,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胶原形成及创伤修复关系密切,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愈合后期表达量有升高趋势,其可能与创伤后期的组织改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增强诸如趋化、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等创伤修复。富血小板血浆(PRP)是通常的血小板应用形式,激活后形成血小板胶,并释放包括PDGF、TGF、VEGF、IGF和EGF等在内的大量生长因子,对细胞的分化和有丝分裂活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伴随整个创伤修复期。本文就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创伤修复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同时概述了有代表性的临床案例,并对这个创伤修复新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血管紧张素Ⅱ除经典的作用外,还作为一个多效因生长因子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参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阐述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皮肤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5-01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组织损伤修复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AngiotensinⅡ,ski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计算机检索CNKI1995-01/2004-05有关血管紧张素Ⅱ与组织损伤修复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约350篇文献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研究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损伤修复中作用和机制的文献。②不排除是否为随机、对照和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章。排除标准:Meta分析类文章、综述类文献及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0余篇关于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组织损伤修复,特别是与皮肤损伤修复相关的文章。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对符合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皮肤以外组织器官,尽管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脑、肾、血管损伤修复及相关疾病发病关系的文章较多,然而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损伤修复关系的研究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正受到关注。试验证据来源于细胞培养、动物、人体。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将作为一个激素和局部多效应生长因子影响皮肤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深入认识其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并为治疗难愈创面和瘢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组织工程技术的核心是将种子细胞接种到三维立体支架上,形成两者的复合体,复合体在体外培育一段时间后,进行体内移植以进行受损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和替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生长因子对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组织工程化人体组织的构建均有重要作用。这些生长因子可通过传输信号来调节细胞活动。但它们的半衰期很短,可是通过生长因子与生物材料结合则可以延长这些因子的生物活性,并能控制其释放。目前,在合成性的支架材料中复合生物活性因子,已被认为是组织工程可能的应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创伤修复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受修复因子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其中细胞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活跃表达,已成为推断损伤时间的新的参考参数,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第一军医大学病理教研室暨全军分子肿瘤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3-07/09在全军分子肿瘤重点实验室完成.清洁级昆明鼠6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28 g.干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生前不同造创时间分为12组(伤后15,30 rmin,1,3,6,12,24,48,72,96 h,1,2周),每组5只动物.5只未造创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损伤时间皮肤炎性细胞、修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的强度及分布.结果VEGF在表皮及皮脂腺呈持续性阳性表达,TGF-β1、bFGF于伤后3 h在表皮表达增强,并分别持续至伤后12 h和48 h.三种细胞因子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相似,伤后6 h主要在部分中性粒细胞表达,12 h后则主要在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数量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于伤后96 h达峰值,伤后1周和2周仍见少量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阳性.结论TGF-β1,bFGF在小鼠皮肤表皮的表达强度和损伤时间有关,VEGF,TGF-β1,bFGF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表达在量上和细胞分布上均和损伤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再生与分化受多种细胞因子的特异性或普遍性的调控。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物质等细胞因子。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文章,检索词为“伤口愈合、细胞因子”,并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文章,检索词为“woundhealing,cytokines”,并限定文章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含有创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文章,然后进一步提取与皮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并查找全文。根据相关性大小排序,选取最相关的6种细胞因子作为资料收集纳入标准。资料提炼:共收集82篇关于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因子的文章,27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5篇文章。资料综合:27篇文章中包括了6种参与创伤愈合细胞因子,这些因子的分布与作用均有其特点。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结论: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机制复杂,虽然其含量变化及分布已有报道,但是精确的阐述作用机制的却不多。另外瘢痕的形成和及特殊情况下创伤难愈的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所以无瘢痕愈合以及糖尿病患者促伤口愈合等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皮肤组织损伤后的修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血管紧张素Ⅱ除经典的作用外,还作为一个多效因生长因子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参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阐述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皮肤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5-01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组织损伤修复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Angiotensin Ⅱ,ski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计算机检索CNKI1995-01/2004-05有关血管紧张素Ⅱ与组织损伤修复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约350篇文献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研究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损伤修复中作用和机制的文献。(2)不排除是否为随机、对照和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章。排除标准:Meta分析类文章、综述类文献及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舳余篇关于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组织损伤修复,特别是与皮肤损伤修复相关的文章。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对符合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皮肤以外组织器官,尽管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脑、肾、血管损伤修复及相关疾病发病关系的文章较多,然而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损伤修复关系的研究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正受到关注。试验证据来源于细胞培养、动物、人体。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将作为一个激素和局部多效应生长因子影响皮肤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深入认识其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并为治疗难愈创面和瘢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的网络式相互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再生与分化受多种细胞因子的特异性或普遍性的调控。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物质等细胞因子。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章,检索词为“伤口愈合、细胞因子”,并限定章语种为中;同时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章,检索词为“wound healing,cytokines”,并限定章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含有创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章,然后进一步提取与皮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并查找全。根据相关性大小排序,选取最相关的6种细胞因子作为资料收集纳入标准。资料提炼:共收集82篇关于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因子的章,27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5篇章。资料综合:27篇章中包括了6种参与创伤愈合细胞因子,这些因子的分布与作用均有其特点。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结论: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机制复杂,虽然其含量变化及分布已有报道,但是精确的阐述作用机制的却不多。另外瘢痕的形成和及特殊情况下创伤难愈的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所以无瘢痕愈合以及糖尿病患促伤口愈合等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皮肤再生修复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参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不同基因表达的上调或抑制,但其确切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创伤过程中分子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个或少数基因表达的研究,较少有文献涉及对创伤后愈合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基因芯片技术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强有力的工具,以一种综合、全面、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它在皮肤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领域中的运用,使得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成为可能,为寻找临床诊断和预后指标相关的基因、防病治病提供分子机制,推动了修复与再生学研究的进展,丰富了创伤修复理论。就基因芯片在皮肤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和可能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采用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的工程软骨修复软骨缺损后,修复组织中是否存在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细胞分布的区域。方法:以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聚乳酸(PLA)载体构建工程软骨,修复兔膝关节股骨髁关节软骨全层缺损,进行细胞凋亡原位观察(TUNEL法)。结果:采用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的工程软骨均可以较好地修复关节软骨的缺损,修复组织为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组织与受区软骨的交界区以及修复组织的深层均可见细胞凋亡,异体软骨细胞组织工程修复组的修复组织表层也可见细胞凋亡现象。结论:修复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可能与组织的退行性变及钙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皮肤修复领域中基因芯片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肤再生修复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参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不同基因表达的上调或抑制,但其确切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创伤过程中分子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个或少数基因表达的研究,较少有献涉及对创伤后愈合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基因芯片技术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强有力的工具,以一种综合、全面、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它在皮肤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领域中的运用,使得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成为可能,为寻找临床诊断和预后指标相关的基因、防病治病提供分子机制,推动了修复与再生学研究的进展,丰富了创伤修复理论。就基因芯片在皮肤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和可能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林建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08-4809
组织工程技术的核心是将种子细胞接种到三维立体支架上,形成两者的复合体,复合体在体外培育一段时间后,进行体内移植以进行受损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和替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生长因子对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组织工程化人体组织的构建均有重要作用。这些生长因子可通过传输信号来调节细胞活动。但它们的半衰期很短,可是通过生长因子与生物材料结合则可以延长这些因子的生物活性,并能控制其释放。目前,在合成性的支架材料中复合生物活性因子,已被认为是组织工程可能的应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软骨缺损组织工程修复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宁  卢世璧  王继芳  王岩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430-1432,T001
目的:了解采用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的工程软骨修复软骨缺损后,修复组织中是否存在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细胞分布的区域。方法:以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聚乳酸(PLA)载体构建工程软骨,修复兔膝关节股骨髁关节软骨全层缺损,进行细胞凋亡原位观察(TUNEL法)。结果:采用自体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的工程软骨均可以较好地修复关节软骨的缺损,修复组织为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组织与受区软骨的交界区以及修复组织的深层均可见细胞凋亡,异体软骨细胞组织工程修复组的修复组织表层也可见细胞凋亡现象。结论:修复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可能与组织的退行性变及钙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编辑观点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生长因子对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组织工程化人体组织的构建均有重要作用。这些生长因子可通过传输信号来调节细胞活动。但它们的半衰期很短,通过生长因子与生物材料结合则可以延长  相似文献   

17.
生长因子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修复细胞上广泛存在的神经肽受体同样影响着修复的结局.神经肽与生长因子之间关系密切,一起参与了损伤后的调控.但目前对两者相互间作用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随着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入分子基因水平,将信号传导系统中的调控机制引入到创伤修复的研究,阐明神经肽在生长因子作用下的信号传导系统中的角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华盛顿大学外科系的研究人员发现 ,创伤修复过程中神经纤维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能通过生长因子相互作用。皮肤损伤后 ,真皮和表皮中的感觉神经能再生 ,由于感觉神经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所环绕 ,它们可能通过分泌合成神经多肽来调节其周围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神经生长因子 ,促进创面修复。研究人员首先证明了皮肤损伤后神经纤维细胞能产生神经肽 P物质 ,然后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证明了神经肽 P物质能刺激人类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神经生长因子 RNA的表达 ,并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出在体外培养的培养液中含有神经生长因子 ,而这些…  相似文献   

19.
王慧君  李学锋  刘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4):192-194,i007
背景:创伤修复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受修复因子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其中细胞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活跃表达,已成为推断损伤时间的新的参考参数,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第一军医大学病理教研室暨全军分子肿瘤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3-07/09在全军分子肿瘤重点实验室完成.清洁级昆明鼠6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28 g.干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生前不同造创时间分为12组(伤后15,30 rmin,1,3,6,12,24,48,72,96 h,1,2周),每组5只动物.5只未造创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损伤时间皮肤炎性细胞、修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的强度及分布.结果:VEGF在表皮及皮脂腺呈持续性阳性表达,TGF-β1、bFGF于伤后3 h在表皮表达增强,并分别持续至伤后12 h和48 h.三种细胞因子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相似,伤后6 h主要在部分中性粒细胞表达,12 h后则主要在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数量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于伤后96 h达峰值,伤后1周和2周仍见少量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阳性.结论:TGF-β1,bFGF在小鼠皮肤表皮的表达强度和损伤时间有关,VEGF,TGF-β1,bFGF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表达在量上和细胞分布上均和损伤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0.
学术背景:大面积烧伤,创伤,癌症溃疡等造成的皮肤组织缺损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自身皮源不足,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修复创面的方法。 目的:总结表皮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0/2006年有关表皮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研究及应用的文章,检索词为“epidermal stem cells,Specific marker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共检索到50篇相关文献,排除重复文献,共纳入29篇。 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关表皮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研究及应用的文章。所选用的29篇文献中,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的特异性干细胞,不仅是维持皮肤新陈代谢的主要功能细胞,而且与创面修复紧密相关,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改建的基础,因此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种子细胞。表皮干细胞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待解决:表皮干细胞缺乏特异性标记物,较难筛选;增殖周期长,体外培养中分化增殖的调控机制不十分清楚,目前研究的组织工程皮肤还没有皮肤附属结构,还不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皮肤等问题。结论:表皮干细胞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为修复各种原因造成的皮肤缺损提供了机会窗口,开启了临床应用干细胞治疗的时代,这将为解决各种原因造成的皮肤缺损导致的皮源不足问题以及皮肤缺损的功能修复带来曙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