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12 4例病人直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直肠癌组织学分型、Dukes分期、癌肿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 VEGF表达强度和MVD与直肠癌的Dukes分期 (P<0 .0 5 )、淋巴结转移 (P <0 .0 5 )及远处转移 (P <0 .0 1)密切相关 ,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 (P >0 .0 5 ) ,MVD与VEGF表达两者呈正相关 (r =0 .89)。结论 VEGF与直肠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直肠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 ,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李洋  文壹  黄俊辉 《中国医师杂志》2008,10(9):1261-1263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及原癌基因c-erbB-2的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65例乳腺癌肿瘤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c-erbB-2的表达,分析原癌基因c-erbB-2与血管生成及两者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肿瘤血管生成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血管生成多见于肿瘤组织浸润边缘。MVD计数为3~33个/400倍视野(平均11.6±7.0),c-erbB-2阳性表达率为53.8%,MVD与c-erbB-2的表达无相关性(rs=0.100,t:0.905,P〉0.05),且两者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均不相关,仅MVD与肿瘤淋巴转移明显相关(rs=0.329,t=2.531,P〈0.05)。结论MVD与乳腺癌淋巴转移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指标之一,对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真核细胞转录起始因子 4E(eIF - 4E)基因表达与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以Western-blot法检测 5 7例手术切除乳癌标本匀浆中eIF - 4E基因表达 ,免疫组化法检测乳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表达 ,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4例淋巴结阳性组织中eIF - 4E水平上调 10 .11± 0 .30 ,MVD升高32 .2 8± 7.4 2 ,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5 .94± 0 .13,2 4 .6 7± 8.12 )比较差异显著 (t=4 .37、2 .5 1,P <0 .0 5 )。相关分析表明 ,eIF - 4E表达与乳癌血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正相关。结论 eIF - 4E基因通过调控乳癌血管生成参与淋巴结转移。eIF - 4E表达可作为乳癌淋巴结转移的判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Survivin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Surviv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64例大肠癌组织Survivin、CD3 4的表达 ,以CD3 4标记肿瘤微血管 ,并在显微镜下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 结果 癌旁组织中无Survivin表达 ,Survivin在大肠癌表达阳性率为 5 3 % ,其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 .0 5 ) ,而与侵犯深度无关 (P >0 .0 5 ) ;Survivin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Survivin阳性表达组中MVD明显高于Survivin阴性表达组 (P <0 .0 5 )。 结论 Survivin在大肠癌中高表达 ,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 (MVD)、癌基因 (c -erbB -2 /Neu)及雌激素受体 (ER)在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手术根治的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 94例 ,检测手术根治后标本中MVD、Neu基因及ER。结果  94例患者MVD 3 5 4± 9 8,Neu基因阳性表达为 44 % ( 4 1/94) ,ER阳性表达为 61% ( 5 8/94)。本组病例 3年内复发 16例 ,复发者其MVD 42 5± 10 6明显高于未复发者 3 1 4± 8 7,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且复发者Neu基因均为阳性表达 ,ER阳性 5例。MVD、Neu基因及ER与复发的关系经直线相关分析提示为 (γ =0 745 ,0 867,P <0 0 1和γ =0 186,P >0 0 5 )。讨论 淋巴结有无转移通常被认为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淋巴结无转移者仍有部分患者在手术根治后出现复发转移 ,本研究提示MVD、Neu基因是判断无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其中MVD计数高并Neu基因阳性的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 β1(TGF - 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以及TGF - β1和VEGF表达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6 0例大肠癌中TGF - β1、VEGF的表达及MVD值 ,并以 10例大肠腺瘤和 1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作对照 ,分析大肠恶性肿瘤组织中TGF- β1与VEGF的表达与MVD的关系。结果  6 0例大肠癌中 ,TGF - β1阳性 14例 (2 3.3%) ,VEGF阳性 2 1例(35 %) ,MVD为 5 0 .7± 9.49。TGF - β1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生存率有关 ,与VEGF表达、MVD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TGF - β1是大肠癌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 ,其表达与细胞本身分化程度有关 ,可通过高调控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 ,是有价值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 (NLCLC)组织中内皮素 - 1(ET - 1)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 ,以探讨ET - 1在肺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 ,检测 4 0例NLCLC组织标本中ET - 1及MVD的表达。结果 :ET - 1在鳞癌、腺癌 (NLCLC)中呈高表达 5 5 % (2 2 / 4 0 ) ,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 8% (1/ 12 )及正常对照组(0 / 10 ) (P <0 0 1) ;图像分析表明 ,ET - 1表达和MVD值与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有关 ,在低、中、高分化癌中存在显著差异 [ET - 1(0 2 12± 0 0 31与 0 14 7± 0 0 15与 0 10 3± 0 0 32 )、MVD (2 6 75± 3 2 0与 2 3 14± 3 38与 16 15± 3 2 2 ) ](P <0 0 1或P <0 0 5 )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ET - 1表达和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 [ET - 1(0 198± 0 0 37与 0 14 1± 0 0 32 )、MVD(2 7 6 2± 3 5 8与 17 13± 3 13)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肺癌组织内MVD与ET - 1的表达有关。ET - 1参与肺癌组织血管形成 ,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检测ET - 1的表达强度可作为判定NLCLC转移能力和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PDGF,PD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计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PDGF和PDGFR表达及与MV计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 7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PDGF和PDGFR的表达情况及MVC。结果 PDGF和PDGFR表达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密切关系。浸润深度≥ 2 /3肌层病例PDGF和PDGFR阳性率分别为 61 8%和 5 8 8%,明显高于浸润深度 <2 /3肌层病例 ;伴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例PDGF和PDGFR阳性率分别为 64 9%和 5 9 5 %,明显高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例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阳性表达MV计数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结论 PDGF和PDGFR可作为评价胃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研究结果可望为抑制胃癌血管生成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线索  相似文献   

9.
彭和平  关浩  肖和龙  章乐虹  黄仲初 《中国医师杂志》2004,6(10):1297-1299,1436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p5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在乳腺癌及乳腺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探讨其相关性及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110例乳腺癌及其癌旁乳腺组织中p5 3 ,VEGF表达水平 ,比较MVD的大小。结果 VEGF ,p5 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0 0 % ( 99/ 110 ) ,42 7% ( 4 7/ 110 ) ;癌旁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则分别为 3 5 5 % ( 3 9/ 110 ) ,4 5 % ( 5 / 110 ) ,两者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均值为 ( 16 4± 12 3 ) ,癌旁乳腺组织则为 ( 7 3± 6 8) ,两者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MVD值在p5 3、VEGF阳性表达的组织中明显高于p5 3、VEGF阴性表达的组织 ,二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P <0 0 5 )。结论 联合检测p5 3、VEGF和MVD的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73例乳腺癌微血管密度检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乳腺癌微血管密度 (MVD)检测 ,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表明 ,MVD在肿瘤内分布不均 ,数量相差悬殊 ,呈异质性。在组织学分级间 (P <0 0 5 )、不同原发灶大小间 (P <0 0 5 )、复发阳性阴性间 (P <0 0 5 )有显著意义。在ER阳性与阴性之间无差异 (P >0 0 5 )。MVD与乳腺癌侵袭和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表达、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中COX-2表达,并检测其微血管密度(CD34标记)和癌细胞增殖指数(Ki-67标记)。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微血管密度及Ki-67指数均显著高于癌前病变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COX-2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有关,与肌层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微血管密度与组织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与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Ki-67指数与组织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COX-2的表达阳性者其微血管密度值显著高于COX-2表达阴性者(P<0.01),而COX-2的表达阳性组织中Ki-67指数较阴性组织显著增高(P<0.01)。结论COX-2过度表达、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及癌细胞过度增殖共同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COX-2过度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和细胞增殖有密切关系,三者可作为反映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预防、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新的增殖抑制基因(HSG)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唐山市工人医院60例乳腺癌标本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HSG和MMP-2/MMP-9的表达,用CD34标记乳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采用图像分析进行MVD测定。结果:在60例乳腺癌组织中HSG低表达,MVD在HSG阳性表达组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MMP-2/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MVD在MMP-2/MMP-9阳性表达组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另外,在乳腺癌组织中MVD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HSG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抑制乳腺癌的MVD生成,降低乳腺癌的转移率,而MMP-2/MMP-9可促进乳腺癌组织中MVD的生成,并参与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联合检测HSG和MMP-2/MMP-9与MVD的表达有利于更好地判断乳腺癌的进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GF在上皮性卵巢癌、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用CD34标记卵巢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卵巢癌组织中淋巴管,采用图像分析进行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VD)测定。结果:HGF表达阳性率在卵巢癌中最高。HGF、MVD、LVD表达与卵巢癌FIGO分期、腹膜种植、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且HGF表达与MVD、LVD有显著相关性。结论:HGF可促进卵巢微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并参与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检测HGF的表达及MVD、LVD可作为卵巢癌侵袭、转移等生物行为及估计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刘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6):6013-60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恶性程度与肝细胞因子及其受体(HGF/c-Met)、端粒酶(hTERT)表达、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确诊为乳腺癌患者102例为实验组,同期确诊为良性乳腺疾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real~timePCR检测手术切除组织的HGF与c-Met、hTERT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切除组织MVD。结果:乳腺癌Ⅱ、Ⅲ和Ⅳ期患者的hTERT与MVD均显著高于Ⅰ期和对照组(P<0.01),Ⅱ、Ⅲ、Ⅳ期患者hTERT无显著差异(P>0.05),Ⅰ期MV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Ⅲ、Ⅳ期患者HGF、c-Met较Ⅰ、Ⅱ期显著升高(P<0.01),Ⅲ、Ⅳ期患者MVD、hTERT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Ⅲ、Ⅳ期发生淋巴结转移比例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结论:HGF及c-Met、hTERT表达与MVD和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肿瘤的恶性程度具有明显关系,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辅助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Notch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环氧化酶-2(COX-2)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otch1、MMP-9及COX-2蛋白在10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淋巴结转移者65例,无林巴结转移者41例)中的表达,并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Notch1、MMP-9及COX-2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Notch1的表达随着乳腺癌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强;Notch1表达高者生存期短。结论:乳腺癌Notch1、MMP-9及COX-2蛋白表达与淋巴道转移有关,检测这几种蛋白将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子宫颈鳞癌中微血管密度与CD44v6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间质中微血管密度 (MVD)和CD44v6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应用CD44v6和CD3 4 单克隆抗体 ,采用微波 -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 5 0例宫颈鳞癌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并取 1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对照。结果 有淋巴结转移组宫颈鳞癌MVD、CD44v6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 ,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 (P <0 0 1) ;浸润癌中CD44v6与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比较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MVD和CD44v6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可作为预测宫颈鳞癌病人预后和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ema4D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0例乳腺癌组织中Sema4D和Ki-67的表达,并检测肿瘤MVD值。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ema4D和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82%(79/110)和59.09%(65/1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Sema4D阳性表达率和MVD值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1);Sema4D和Ki-67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ema4D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0.588,P<0.01)。结论:Sema4D和Ki-67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卵巢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Flt-1,KDR/Flt-1受体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及卵巢癌微m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本院确诊为卵巢癌的48例患者的术后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采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卵巢癌组织标本中VEGF及其Flt-1,KDR/Flt-1受体蛋白的表达率,采用F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标记肿瘤MVD(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征得受试者对象的同意,并与其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VEGF及其Flt-1,KDR/Flt-1受体蛋白表达与卵巢癌的病理学类型、分化级别及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VEGF及其Flt-1受体共同表达,则与卵巢癌组织分化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x2=5.22,x2 =8.22;P<0.05).②卵巢癌中,淋巴结转移者VEGF及其Flt-1受体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R/Flk-1在肝转移患者中表达率与肝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VEGF及其KDR/Flk-1受体在肝转移患者中,共同表达率显著高于肝正常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③腹水<1000 mL者中,Flt-1表达率显著低于腹水≥1000 m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VEGF及KDR表达呈阳性者的平均MVD显著高于呈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VEGF及KDR/Flk-1表达呈阳性者的MVD有关(P<0.01),并且表达者的MVD较丰富.结论 VEGF及其受体表达,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卵巢癌血管生成、浸润、转移及腹水形成,可作为预测卵巢癌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TGFβR-Ⅰ、TGFβR-Ⅱ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多克隆抗体技术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其中9份伴有不典型增生)、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TGFβR-Ⅱ的表达。利用CD34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子宫内膜癌及复合增生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P<0.05),而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GFβR-Ⅰ、TGFβR-Ⅱ表达逐渐下降甚至缺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高于复合增生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P<0.05),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TGF-β1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TGFβR-Ⅰ、TGFβR-Ⅱ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TGF-β1通路异常表达可能通过血管生成而促进子宫内膜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