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认为,致病因素无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过度劳倦等。七情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某些特殊因素致情志太过就会损伤脏腑功能气机而致病,故有“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惊伤肾”以及“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泄、惊则气下”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胜忧、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悲胜怒”,此乃中医总结出的一套以情治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了解病人的情志变化,并运用七情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的理论采取以情胜情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现就七情变化及其辨证…  相似文献   

2.
大家知道,人,都具有“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思、悲、恐、忧、惊,其中以喜、怒、悲、恐为基本情;六欲,则鲜为人知,佛经《智度》谓之为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其中以色欲为最。  相似文献   

3.
略论以情胜情疗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以情胜情疗法的基本概念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医的以情胜情疗法始载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明确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对此,王冰在注释《素问*五运行大论》时说:"怒则不思,忿而忘祸,则胜可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由此可见,以情胜情疗法,是一种以某种情志活动,去控制另一种情志活动,从而达到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病方法.以情胜情疗法,用于治疗心理疾患乃至心身疾病,具有药物疗法和针灸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吴琨在《医方考》中所言:"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相似文献   

4.
1.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作“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使人致病,但当发生突然、剧烈、持久的情志刺激时,七情可致机体气血逆乱而出现疾病。  相似文献   

5.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中医学对七情的定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怒喜思悲恐”,揭示了情志的产生。自古以来各代医家都对七情致病有所重视,而“怒”在七情致病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怒”导致了多种疾病的发生,消渴病与其关系密切。现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通报》2013,(6):61-61
昔如谢傅之折屐,景文之敛棋,虽属矫情,终为雅量。一遇喜而若无喜,一逢悲恐而若无悲恐,心有所持也。古人以非理相加,横逆之来,在庸夫必勃然怒发矣。而贤者乃日可以理遣,可以情恕,必不似庸人之勃然怒发焉。此无他,在明理。管幼安泛海值飓风,舟欲覆溺,众人不胜恐惧,幼安面无忧容,语不改常。此无他,在知命。  相似文献   

7.
浅谈七情对妇科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适当的七情能舒发情感,有益健康。而当七情太过,超过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导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常,称之为七情内伤。《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由于七情内伤可使人致病,或使病情反复甚至恶化,尤其是妇人“善怀而多郁,又性喜褊隘”,易为情所伤,故《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妇人之病不易治也……此其情之使然也。”此外女性特殊的生…  相似文献   

8.
中医把心理疗法归结为情志相胜治病的原则,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悲胜怒、喜胜悲、恐慌胜喜、思胜恐、怒胜思”这一七情相胜治病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怒不可遏”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干祖望有七情六欲的人,怎能没有怒。因为怒是在七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管儒家的“喜、怒。哀、惧、爱、恶、欲”;道家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佛家的“喜、怒、忧、惧、爱、憎、欲”及医家的“喜、怒、忧、思、悲...  相似文献   

10.
1《内经》创“七情内伤”理论,奠定了中医学“问情志”的基础情志,是人类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中医学将人的情志活动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简称“七情”,而情志活动又是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五脏生五志,因此情志活动又可概括为喜、怒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认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身形合一 ,脏腑相关。身体具有自身调节的功能和被动加强的特性 ,与自然界保持平衡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受自然界的影响。”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基本的精神活动 ,而适度的精神活动是身心健康的基础 ,过度的或不良的精神活动是导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因素。《内经》指出 :“喜怒不节则伤脏” ,“愁忧恐惧则伤心”。“故善摄生者 ,常少怒” ,“莫大怒” ,希望人们“心无妄念 ,身无妄听 ,割嗜欲所以固血气 ,忍怒以全阴 ,抑喜以养阳。”所有这些都希望人们重视“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2.
张改花 《山西中医》2003,19(1):63-6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学亦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念。这种转变蕴含着中医以人为本、辨证施治的精髓。祖国医学很早以前就将七情 ,即 :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内伤致病因素 ,称内伤七情。在正常情况下 ,七情是正常生理表现。当某些特殊因素导致情志太过或不及时 ,就会损害脏腑气机 ,故有喜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悲伤肺 ,惊恐伤肾及喜则气缓 ,怒则气上 ,思则气结 ,惊则气下之说。实践证明 ,在临床护理中及时掌握病人情志变化 ,运用七情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的理论 ,采取以情胜情的护理措施是…  相似文献   

13.
五胜琐论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五胜,就是人的五志“怒、喜、思、忧、恐”之所胜。情志“五胜”主要研究人体在正常或异常机能作用中心的心理成分,进行评定和矫正,探索其量表和常模。“祝由”作为我国  相似文献   

14.
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的精神意识和行为的产生、进行、变化与心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而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反映,与五脏功能紧密相关。《阴阳应象大论》日:“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属生理范畴。  相似文献   

15.
陈莉  刘静宇 《中医研究》2003,16(5):16-17
张子和乃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儒门事亲》(本文凡引用张子和语 ,皆出此书 ,不另标明。)以擅用汗、吐、下三法著称于世 ,为“攻下派”的代表。同时 ,张氏又是善于应用心理疗法治疗沉疴痼疾的大师 ,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 辨治灵活 师古不泥张子和发展了《内经》 :“怒胜思”和“喜胜忧”的情志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临床。他说“喜可以治悲 ,以戏浪亵狎之言娱之。”又说 :“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这里清楚地说明张子和主张使用“以情胜情”的办法 ,即运用一种情志去战胜另一种情志 ,以此来调整因情志导致的机体阴…  相似文献   

16.
情志调节保健的基本法五神脏调节学说是以上述情志论为基础,其核心论点是情志相胜,更相为治,及抑情预治。情志相胜,是指有意识地诱导一种情志,并使其产生调整或抑制所存在的不良或偏离情绪效果的过程。如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胜”体现为制约或调控的关系或作用。更相为治,是指有目的地努力改变或调整自身情志及行为,以达到养心调神、心身健康的效果。因此中医提出“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少”即为“不要”或“不再”。抑情预治则意指顺应地保持良好的情…  相似文献   

17.
七情与疾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一般情况并不致病。七情变化突然、强烈、持久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  相似文献   

18.
喜、怒、悲、忧、思、惊、恐七情,是人对周围事物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对人体健康有益,但过激过盛则会破坏人体正常的气化升降而产生病态。如《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七情所伤之说,至今尚有它一定的实际意义。如大怒之下常会引起头痛、头晕、面赤等肝阳上亢的症状,思虑太多者常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腹  相似文献   

19.
金元四大名家之一的张从正,素以汗、吐、下三法著名于世,且其在心理医学上的贡献亦颇为人知。张氏以因情致病,借情制之立论,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一、因情所致之由《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惊则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可以使人去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心净如水,胸襟开阔,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