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止嗽定喘汤”是笔者自拟方,经多年的临床验证对风热袭肺、热邪壅肺、燥热伤肺,以及肝火犯肺热性咳嗽气喘疗效显著。现将其运用及对4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简介如下。 1 方药组成及辨证运用 1.1 方药组成桔梗、紫菀、炒杏仁、浙贝母各9g,沙参、麦冬、制枇杷叶各10g,白前、炙麻黄、甘草各6g,生石膏15g,芦根20g。水煎服,日1剂。小儿用量酌减。 1.2 辨证运用若为风热袭肺者加桑叶、菊花薄荷;邪热壅肺者重用生石膏,加鱼腥草、黄芩;燥热伤肺者加天冬、知母;肝火犯肺者加黛蛤散。若咯痰黄稠量多者加冬瓜仁、生薏仁、鱼腥草;痰胶粘成块者加冬瓜蒌、海浮  相似文献   

2.
验方2则     
《湖南中医杂志》2014,(1):53-53
风寒咳嗽验方:甜杏仁12g,大蒜3g,枇杷叶9g,紫苏叶9g。先把甜杏仁、大蒜捣烂成泥状,再将紫苏叶、枇杷叶用水煎,滤取汁液200mL,随即冲入杏仁蒜泥中,搅匀加盖,待沉淀后过滤饮用。每天1剂,连用3d。对风寒咳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解郁汤治疗梅核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玲 《新中医》2003,35(9):43-43
笔者运用自拟解郁汤治疗梅核气,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与用法 太子参、沙参各15g,玉竹20g,陈皮、法半夏、茯苓、麦冬、甘草、柴胡、生姜各10g,枳壳12g,紫苏叶6g。加减:伴口苦者加黄芩10g,伴心烦者加栀子10g,伴呃逆者加枇杷叶6g。每天1剂,水煎分早、中、晚服。 适应症 梅核气伴有咽干少气者。  相似文献   

4.
我院儿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4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40例对照,疗效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80例我院1993~1996年住院病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3~10岁,平均6.2岁;病程3~24天,平均8.2天.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和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40例,2组的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基本一致,有可比性.按“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诊疗常规”(中华儿科杂志,1993,31(4):222)确立诊断和评定疗效.2 治疗方法2.1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①中药基本方:炙麻黄3~6g,杏仁6~9g,生石膏20g,甘草2~3g,桔梗6~9g,前胡6~10g,炙枇杷叶6~9g,百部9~11g,沙参9~11g,桑叶9~12g,麦门冬6~9g,五味子3~6g,芦根8~11g,浙贝母6~9g,蝉蜕6~9g.水煎2遍,日服2次,5日为1疗程.②西药:博利康尼0.065mg/kg,口服,3次/日,酌情加抗生素、激素等.  相似文献   

5.
正1.沙参百合茶。组成:沙参15g,百合15g,川贝母3g。将上3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 min,代茶饮用,每日1g。功效:清热益肺,润燥生津,用于治疗燥热型急性支气管炎,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大便干燥,小便黄少。2.橘皮饮。组成:橘皮15g。将橘皮洗净切丝,放入200mL滚开水中,浸泡30min,饮用。功效:适用于慢  相似文献   

6.
参芪泻白散     
党参30g黄芪30g百合12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杏仁12g半夏12g枇杷叶12g芦根18g瓜蒌壳12g五味子9g性质功效益气养阴,润肺化痰。主治病证应用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纵膈肿瘤、肺转移瘤等。广泛应用于胸痛、胸闷、气短、咳嗽痰多、或痰少而粘或泡沫痰或痰中带血、神疲乏力、纳少、口干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我们用双百合剂治疗小儿百日咳30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药物组成百部15克,百合12克,地龙、川贝、僵蚕、黄芩、杏仁、枇杷叶、沙参、桑  相似文献   

8.
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中贝母素乙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镇光  郑坚雄 《中药材》2000,23(6):356-356
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系从香港进口的中成药,由川贝母、枇杷叶、沙参、桔梗、化橘红、甘草等十六味中药组成,具有治久咳、除顽痰、治伤风等功效,用于燥热咳嗽、伤风咳嗽、感冒咳嗽等病症。原质量标准仅对川贝母和薄荷脑作定性薄层鉴别,无定量指标。本文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君药川贝母中主要有效成分贝母素乙的含量。结果可靠,方法简便,可作为蜜炼川贝枇杷膏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9.
1喘促治验案一某某,男,60岁,住湖北省枣阳市某乡镇,商人。1950年9月某日就诊。有咳血史。今日突发喘气,呼吸急促,胸闷不舒,烦躁,口咽干燥,苔薄少津,脉浮细无力。乃肺阴不足,燥热内郁。治宜滋养肺阴,润燥清热。拟方清燥救肺汤。药用:麦门冬12g,胡麻仁10g,党参10g,冬桑叶10g,炙甘草10g,石膏10g,枇杷叶(去毛炙)10g,阿胶(烊化)10g,杏仁(去皮尖炒打)10g。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运用泻下法合祛痰止咳药治疗邪热壅肺型咳嗽,疗效满意,举例如下。沈某,女,4岁,1999年9月1日初诊。咳嗽、咯痰3日,服咳特灵丸及静滴先锋Ⅴ号3日,疗效不佳,遂来就诊。咳嗽痰黄,面红口开,大便干结如羊粪,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邪热壅肺。方药:大黄10g(后下),番泻叶10g,黄芩6g,瓜蒌6g,石膏20g,杏仁10g,紫菀6g,生地10g,沙参6g,百合6g,枇杷叶6g,甘草  相似文献   

11.
肺胃燥热证用生石膏50g,知母、黄芩、丹皮、鸡内金各15g,芦根、天花粉各20g,黄连10g。气阴两虚证用黄芪30g,党参、玉竹、天花粉各20g,山药、麦冬、沙参、枸杞子、生地、山茱萸各15g。阴阳两虚证用附子、肉桂各10g,巴戟天20g,  相似文献   

12.
加味沙参麦冬汤治疗寻常型痤疮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燕 《新中医》2007,39(1):73-74
目的:观察加味沙参麦冬汤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用加味沙参麦冬汤(由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蒲公英、黄芩、枇杷叶、土茯苓、大黄、生地黄、丹参、生甘草等组成)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口服四环素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总有效率62.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加味沙参麦冬汤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 治疗方法: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24g,山药、山芋肉各12g,泽泻、丹皮、茯苓、天麻各9g,钩藤、石决明、沙参各12g,甘草10g,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10d为1疗程,所有病例均配合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8例门诊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菌必治,2g/次,2次/d,静滴;氨茶碱,0.25g/次,1次/d,静滴;甘安合剂10mL/次,3次/d,口服。按患者病情做出相应常规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治疗组24例辨证分型,①阴虚证:麦冬、桑叶、百合、玉竹、杏仁、陈皮、桃仁、百部、当归、枇杷叶各9g,沙参、芦根各12g。②气虚证:党参12g,黄芪18g,陈皮、白术、桔梗、当归、法半夏、瓜蒌、桃仁、枳壳各9g。偏热加浙贝、黄芩、地龙各9g;偏寒加细辛5g,干姜、胆南星各6g。1剂/d,水煎200mL,早晚温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对24例患者进行随访7d,观测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1 肺虚咳痰洪某,男,62岁,干部,1996年3月5日就诊。慢性咳嗽、咯痰史十余年,3个月前因受寒咳喘加重,经住院治疗后咳喘减轻而出院。现证见:咳嗽,咯少量白粘痰,有时干咳无痰,面色白,胸闷,气短,精神困惫,口干,脉细略数,舌质淡,苔薄白,双肺呼吸音粗糙,闻及少许干罗音。X线示:双肺纹理粗糙紊乱。该患咳嗽缠绵已久,肺金气阴两亏,肺失清肃,气逆而致咳,治宜益气养阴,宣肺止咳,药用四君子汤、沙参麦冬汤加减:党参9g,黄芪9g,南沙参12g,北沙参12g,杏仁9g,茯苓9g,白术9g,麦冬6g,炙地龙6g,炙紫苑12g,桑白皮10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早、中、晚3次…  相似文献   

16.
<正> 治疗方药 枳实、竹茹、半夏、茯苓各10g,陈皮12g,生姜、大枣各6g,甘草9g。水煎每日2剂,分4次服。3d后改为每日1剂,分2次服。胸痛,咳吐脓血痰者加郁金10g,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白茅根各30g;口渴者加麦冬、沙参各10g;便秘者加栝蒌仁、郁李仁各10g。  相似文献   

17.
<正> 治疗方药:麻黄、甘草各6g,生石膏24g(先煎),杏仁、桑白皮各10g,广陈皮、法半夏各12g,熟大黄8g,淡子芩9g。咳甚加马兜铃、枇杷叶各10g;喘剧加广地丸12g,代赭石15g;热甚加鱼腥草15g,全瓜萎12g。以上剂量视年龄和病情可酌情增减,把上药煎成200ml左右,待冷至35℃许即可用小儿灌肠器将药液100ml徐徐注入肠腔,适当抬高臀部,尽量使药液多保留些时间,每日2次,3d为1疗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笔者运用陈士铎《辨证奇闻》补阴止汗汤治疗夜间出汗20余例,获效良好。方药组成:熟地黄30g,山萸肉15g,人参6g,白术9g,地骨皮30g,沙参9g,北五味子3g,桑叶10g。水煎服,4剂汗止,10剂汗不再出。服药期间忌饮酒。  相似文献   

19.
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中,年龄最大70岁,最小20岁,其中男18例,女5例,病程最长5年,最短2个月。 2 处方用药   基本方:丁香6g,柿蒂15个,旋复花6g(包),代赭石12g,甘草6g。加减:胃寒者加高良姜6g,寒重者加吴茱萸6g,肉桂6g,附子6g;胃火盛者加石膏60g,淡竹叶12g,麦门冬3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g,枳实10g;脾胃阳虚者加人参6g,白术12g,干姜6g;胃阴不足者加枇杷叶15g,石斛30g,生地30g,太子参30g;气机郁滞者加木香9g,乌药9g,枳壳9g,郁金15g。 3 治疗结果   23例患者中,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18例;症状明显减轻,但每遇情绪激动或紧张偶有复发者4例;无效1例。  相似文献   

20.
用本品(含百部30g,枇杷叶、麦冬各15g,甘草18g,川贝、桔梗各10g,麻黄12g。水煎取浓缩滤液约500ml,加红糖250g,煎成膏状;为10日量)10g/日3次冲服。用3周,结果:均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