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病气现象初探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徐洪涛,吕广君,赵光病气属于气的一种。与其它种类的气一样,由于它不能被一般的感官所感知,所以讨论起来比较困难。在此,仅据笔者的练功体验和临床实践,对我们所观察到的病气现象作较详描述,以供同道参考斧正。一、“气”的认...  相似文献   

2.
气的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古籍有关气的理论之论述,范围极为广泛。本讲只围绕气病的调治和用药规律谈谈气的理论在治疗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讲人体内的气,不包括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体发病的关系。人体内在的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使气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就会发生各种病变。气的有关理论,阐明了气病的发生发展并贯穿到气病调治、用药两个环节中去。因此,讲气病的调治和用药规律之前,探讨一下气病在治疗实践中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原则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释"得气"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李鹏  赵天才 《国医论坛》2009,24(1):14-15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庄子·养生主》云:“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以达到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预防疾病是养生的重要一环。《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  相似文献   

5.
释"得气"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气虚类慢性心力衰竭不同证型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118例气虚类(含气阴两虚及气阳虚)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采集其相关临床症状、体征、检验检查,比较分析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阳虚证的不同临床特点。结果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辨证多为气阳虚;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阳虚证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不同,气阳虚证患者心力衰竭程度最严重。结论心力衰竭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阳虚证在原发疾病和心力衰竭病情程度上有不同特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辨证多为气阳虚,气阳虚证患者心力衰竭程度最严重。  相似文献   

7.
气病证治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机顺畅,推动、温煦等功能正常,抵御外邪有力,不易患病。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常,易出现肝、肾、脾、胃等功能失调,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甲状腺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等,临床常见,易误治。  相似文献   

8.
肖振卫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13-714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虽然关于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形成目前还存在“医学的气源于哲学的气”和“中医学气学理论并非源于哲学的气学说……中医学的气理论源于古人对呼吸之气及人体‘热气’的观察与体悟……古人正是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推理,形成了中医学的气概念……中医学的气概念有气自己的生成之源,并非脱胎于古代哲学的气概念”的不同认识,但是中医学气理论与哲学气理论既具有密切关系又不完全相同这一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医杂志》2016,(4):275-277
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上的疑难重症之一。运用《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分析了气与肺的密切关系,指出气的病变是肺间质纤维化发展演变的关键,"肺痹"与"肺痿"分别是肺间质纤维化病程进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并论证了"调气"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策略。这为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195-1196
近代名医张锡纯对人身气化气机关系理解深刻,主张三焦一气,三焦气化之中特别重视元气和大气的作用,认识到元气与大气的虚衰可致气机逆乱,对于元气与大气的虚衰所致气机逆乱,寓调气于补气之中,文章就其相关论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陈峰  戴睛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486-488
针刺是通过调整机体经脉气血的运行来治疗疾病的.因此关于经脉气血和针刺取气是古今针灸医家都十分注重的一个内容,现在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论述,以期更接近临床.  相似文献   

12.
魏凤琴 《陕西中医》2010,31(3):381-382
1对中医学气的认识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根据气的生理作用和来源不同,人体之气又有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不同的名称。从逻辑层次角度言,处于最高层次的气为人体一身之气。人体一身之气分布于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从而名称各异,如一身之气分布于人体五脏则称为五脏之气,激发推动和维持人体五脏的功能;分布于六腑,则称为六腑之气;分布于经络则称为经络之气等等。  相似文献   

13.
病气论     
章琪 《光明中医》2003,18(1):6-8
病气论论述了疾病产生的本质原因乃病气所致。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以药物之气祛除病气或培补正气 ,以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应用针刺补泻手法,必须在体察针下得气、守气、气至的情况下进行,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就此谈谈粗浅体会,敬请高明指正。1临床操作得气,就是将针刺入腧穴,患者感觉针下酸麻重胀,医者感觉针下沉紧。一般认为这样就算“气至而有效”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一阶段的得...  相似文献   

15.
运气说     
《中医药通报》2010,9(3):51-51
运气之说,拘牵不通.固为有识者所不信。然其大指,在详举六气有许多变幻,寒中有热,热中有寒,邪正交错,蕃变纷纭,莫可纪极。一以明人之病源,一以例人之病情耳。明人之病源者,言人感六气而生病,欲人细推所感之气,其中有无夹杂他气,当兼治也。  相似文献   

16.
"宗气为后天之气"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之气,不外乎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诸种[1]。其中,元气又称真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禀受于父母,发源于肾脏,由先天之精所化生,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故被称为“先天之气”,这自不待言。宗气又称大气,是人体在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它由肺所吸入的自然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然后借助肺气的宣发肃降之力而升降出入,以布达全身:注入脉道则为营气;行于脉外则为卫气;走至脏腑则为脏腑之气;流入经络则为经络之气;入于肾脏则化生为肾气,以滋养和补充日渐消耗的先天之气;如此等等。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7.
18.
《黄帝内经》中"气"的理论是中医学核心的基础理论之一,其内涵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自然界和人的组成、变化及关系,以及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等各个方面。中医学的整体观是"元整体观",而不是"合整体观",元整体的本原是混沌一元的整体,由整体产生出部分。"气一元论"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由混沌一元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阴阳生万物。中医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孕育和发展,"气一元论"贯穿《黄帝内经》始终。因此,只有明确了《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及其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观。  相似文献   

19.
“气”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根本之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之一,“气”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转归。免疫学说的免疫球蛋白是阐述人体免疫能力的一门学说,是研究人体免疫能力及免疫球蛋白的来源、功能、质和量的多少、临床表现症状和治疗方法等。从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上来看,中医的“气”与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的相同性和关联性,用免疫球蛋白的量化指标是否可以做为中医“气”的虚实量化指标,提出商讨。  相似文献   

20.
运气说     
《陕西中医函授》2010,(5):30-30
运气之说,拘牵不通,固为有识者所不信。然其大指,在详举六气有许多变幻,寒中有热,热中有寒,邪正交错,蕃变纷纭,莫可纪级。一以明人之病源,一以例人之病情耳。明人之病源者,言人感六气而生病,欲人细推所感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