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匀速步行运动方式对糖尿病患者生物学和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该干预方法的有效性。方法:2000-05/2002-10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7例。符合纳入标准糖尿病患者82例,根据自愿原则分为步行运动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和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步行运动组:采用匀速平路步行锻炼方式。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未参加锻炼。锻炼组治疗前后,对照组首次检查后6个月进行生物学指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静息心率)和血生化指标犤空腹血糖、葡萄糖负荷试验2h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犦。结果:两组患者首次检查生物学和血生化各项指标分布接近(P均>0.05)。运动步行组患者治疗后的体质量犤(75.5±19.6)kg犦,体质量指数犤(25.0±8.2)kg/m犦,腰围犤(83.5±22.7)cm犦,腰臀比(0.892±0.04),收缩压犤(137.4±22.7)mmHg犦,空腹血糖犤(6.62±1.29)mmol/L,葡萄糖负荷2h后血糖犦犤(9.29±1.88)mmol/L,犦HbA1c犤(5.59±0.40)%,TC犦犤(5.41±0.75)mmol/L,三酰甘油犦犤(2.03±0.30)mmol/L,HD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情况,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glucosylatedhemoglobin,HbA1c)、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nsulinsensitivityindex,ISI)、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分析,以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所有患者中,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平均空腹血糖、平均HbA1c犤(11.9±3.1)mmol/L,(9.9±1.3)%犦与未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犤(9.3±2.2)mmol/L,(8.7±1.0)%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3,2.09,P<0.05);合并与未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平均病程、BM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8,2.33,P<0.05)。结论:高血糖、低BMI和病程长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快速、强化、全面的糖尿病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更多的患者血糖达到理想水平。方法:将住院的糖尿病患者87例随机分为快速强化全面糖尿病教育治疗组(快速强化全面教育组)和快速强化控制组。两组都根据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任意随机血糖、胰岛素、C肽分泌情况,在短时间内进行严格饮食控制、强化运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进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任意随机血糖的检测,通过上述手段达到理想血糖控制目标。快速强化全面教育组同时在短期的住院期间接受良好的、内容连贯的、渐进的糖尿病基本知识。两组分别在3,6个月检测糖尿病控制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的快速强化全面教育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犤(7.1±2.2)%犦与快速强化控制组犤(7.6±2.3)%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7,P=0.04);快速强化全面教育组的患者血糖达标控制率(89.5%)比快速强化控制组(80.5%)明显高(t=1.89,P=0.04)。结论:快速、强化、全面的糖尿病患者教育方法是提高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和达到理想控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家族性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正常同胞的血糖血脂代谢变化。方法:收集江苏苏南地区2型糖尿病多发家系136个。在排除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的前提下,选择先证者同胞为观察组(n=108),先证者同胞的配偶为对照组(n=92),进行血糖血脂代谢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三酰甘油犤(11.62±0.74)mmol/L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犤(3.23±1.39)mmol/L犦、空腹血糖犤(4.59±0.54)mmol/L犦和口服葡萄糖2h血糖犤(5.12±1.16)mmol/L犦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44~2.971,P均0.05);而空腹及口服葡萄糖2h胰岛素犤(11.7±4.9),(37.7±23.7)mu/L犦和C肽水平犤(1.94±1.35),(5.23±3.27)μg/L犦无明显差异(t=0.261~1.254,P均>0.05)。结论:家族性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在糖耐量正常的情况下血糖、血脂已开始变化,提示有胰岛素不敏感。对该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进行监测及教育以利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5.
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60例,肥胖者30例与非肥胖者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60例,肥胖者33例与非肥胖者27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以上3组患者的空腹瘦素、空腹和餐后2h血糖、胰岛素和C肽、糖化血红蛋白(glucosylatedhemoglobin,HbA1c)、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sensitivityindex,ISI)。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BMI、空腹胰岛素、C肽和餐后2h胰岛素、C肽水平、性别呈正相关(r=0.548,0353,0.391,0.332,0.362,0.373,P<0.01),高血压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或0.01),肥胖者犤高血压与非高血压组FINS分别为(24.62±0.83),(18.32±0.90)mIU/L犦高于非肥胖者犤(17.21±0.71),(15.24±0.62)mIU/L犦(P<0.05或0.01),与ISI呈负相关(r=0.33,P<0.01),血糖控制的差异对瘦素没有产生影响。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受到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血脂等多因素的影响,但与血糖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后尿白蛋白排泄量(UAE)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77例不同病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24hUAE30~300mg,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前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清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4hUAE;治疗2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对比强化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并以UAE下降值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体重指数、△HbA1c、△Homa-IR及血脂变化值为自变量,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hs-CRP、24hUAE明显降低(P<0.01);影响UAE变化的因素有△Homa-IR[标准回归系数(β)=0.443,P<0.01]、△HbA1c(β=0.363,P=0.01)。结论:2型糖尿病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控制,糖毒性作用解除,胰岛素抵抗减轻,可使UAE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24h动态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β细胞功能、特点及其关系。方法: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35例、正常人群30例分成初诊组、正常组,查空腹血糖、24h动态血糖及胰岛素,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modelassessment,HOMA-IR)及胰岛β细胞基础分泌指数(homeostasismodelassessment,HOMA-βcell);采用糖负荷30min净增胰岛素/30min净增葡萄糖(ΔI30/ΔG30)评价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初诊组患者空腹血糖(11.4±2.2)mmol/L、24h平均血糖(15.5±3.6)mmol/L、餐后1h血糖(17.3±3.1)mmol/L、餐后2h血糖(16.6±3.2)mmol/L、餐后3h血糖(13.6±3.5)mmol/L、糖化血红蛋白(9.7±1.1)%均比正常组高(t=3.524~3.535,P<0.01)。初诊组患者HOMA-βcell(92.4±22.4),ΔI30/ΔG30(23.9±6.3);均比正常组低(t=2.826,2.835,P<0.05)。初诊组患者HOMA-IR(8.4±1.3);均比正常组高(t=2.837,P<0.05)。当平均血糖值超过11.1mmol/L,患者HOMA-βcell及ΔI30/ΔG30明显下降;但患者HOMA-IR却变化不大。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24h平均血糖、餐后2h血糖高;全程持续高血糖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点,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的在初诊患者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前驱糖尿病诊断和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34例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者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驱糖尿病组118例,空腹血糖(6.48±0.52)mmol/L,餐后2h血糖(9.55±1.38)mmol/L,糖化血红蛋白(5.83±0.22)%;糖尿病组145例,空腹血糖(13.81±2.12)mmol/L,餐后2h血糖(19.33±3.79)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12±0.45)%;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71例)的空腹血糖(5.31±0.78)mmol/L,餐后2h血糖(6.05±1.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4.72±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呈正相关(P0.05)。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100.0%,诊断前驱糖尿病的敏感度为97.5%,特异性为100.0%。结论糖化血红蛋白能够有效区分前驱糖尿病和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耐量、胰岛素和C肽释放的影响,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探讨药物影响血糖的可能机制。方法:病例来源于2002-01/2004-0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患者,共计40例,其中利培酮治疗组19例、氯氮平组21例完成6周的试验。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前和6周末时分别进行简化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血糖由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胰岛素和C肽水平由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同时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体质量指数等,并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①治疗6周末时,氯氮平组较利培酮组有更高的空腹血糖犤(4.88±0.62)和(4.43±0.63)mmol/L犦,差异有显著性(t=-2.270,P=0.029)。②与基础水平相比,氯氮平组6周末空腹血糖犤(4.88±0.62)和(4.55±0.50)mmol/L犦、餐后1h血糖犤(9.90±2.73)和(8.12±1.88)mmol/L犦、餐后2h血糖犤(7.81±2.92)和(5.83±1.33)mmol/L犦及餐后2hC肽胰岛素犤(7.90±3.39)和(5.88±1.70)μg/L犦均有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t=-2.452,-3.044,-2.754,-2.511;P=0.023,0.006,0.012,0.021);而利培酮组仅餐后1h胰岛素犤(71.22±44.36)和(48.24±31.79)mIU/L犦有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2.830,P=0.01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7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8例给予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治疗,对照组49例给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治疗8周后,测定2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并比较2组治疗期间低血糖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重组人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可达到与生物合成胰岛素相同的降糖效果,其疗效满意、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及适合作为评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风险的血糖控制指标。 方法:回顾性分析83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合并微血管病变及无微血管病变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 结果: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15.44±5.31)mmol/L和(14.27±4.53)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11.2±1.8)%和(9.8±1.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呈显著性正相关,是适合作为评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方法 4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采用胰岛素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16例行常规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压、血脂等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逐渐恢复正常,且血糖波动较小,而对照组血糖水平有所下降,但波动较大;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2组改变均不明显;治疗6个月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开始下降;治疗1a后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8例尿微量白蛋白达正常水平,而对照组均未恢复正常。结论胰岛素联合缬沙坦干预治疗可使部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异常逆转,有助于疾病控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胰岛素联合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方法 4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采用胰岛素联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16例行常规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压、血脂等水平.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逐渐恢复正常,且血糖波动较小,而对照组血糖水平有所下降,但波动较大;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2组改变均不明显;治疗6个月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开始下降;治疗1 a后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排泄率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8例尿微量白蛋白达正常水平,而对照组均未恢复正常.结论 胰岛素联合缬沙坦干预治疗可使部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异常逆转,有助于疾病控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两组并进行对照研究。了解病程,测定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病程、空腹血糖、HbA1c、血压、UAE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HbA1c、高血压、UAE与DR发生为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HbA1c、高血压和UAE是影响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和中效胰岛素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方法 18例初发的2型DM病人应用罗格列酮8mg/d,加用中效胰岛素治疗12周后全部停药,分别在12周和26周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85%,空腹血糖平均下降4.02 mmol/L,餐后血糖平均下降5.79mmol/L;治疗6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82%,空腹血糖平均下降3.36 mmol/L,餐后血糖平均下降5.2 mmol/L.结论 罗格列酮联合中效胰岛素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可靠,有很好的后续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与血糖、空腹胰岛素、血压、体质量指数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意义,以期为高血压并发症的康复预防提供量化依据。方法:选择2003-05/2003-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单纯高血压组(n=43),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组((n=77),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n=38);选择同期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的健康人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研究对象血浆内皮素,血胰岛素,血糖,血压,身高,体质量等指标。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犤(190.44±34.76)ng/L犦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犤(97.97±9.19)ng/L犦和高血压合并IGT组犤(143.21±11.30)ng/L犦(P<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IGT组P<0.05)。单纯高血压组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P<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与体质量指数、腰围、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r=0.556,0.423,0.658,0.665,0.651,0.465,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尤其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及其他胰岛素治疗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应用胰岛素泵、门冬胰岛素30,2次/d及甘精胰岛素每晚一次皮下注射治疗半年后,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的变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概率及可能存在的对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有效控制。结果三组胰岛素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无明显差异,而三组间比较,胰岛素泵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的改善更明显,且低血糖发生概率显著下降,胰岛素应用剂量减少,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配合其他相关药物作用下更显著的得以控制。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胰岛素泵及其他胰岛素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控制血糖,胰腺B细胞功能有改善,但胰岛素泵治疗对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腺B细胞功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等热量而血糖指数不同的食物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3-06/2004-06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3例,男40例,女33例。患者均知情同意。②在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饮食治疗,试验期8周,经过2个饮食阶段。第1阶段:低血糖指数饮食阶段:食用血糖指数<55%的食物4周,经过15d清洗期后,进入第2阶段:血糖指数饮食阶段:食用血糖指数>75%的食物4周。所需食物的总热量按标准体质量计算。③分别于两个饮食阶段结束时测定患者血生化学指标:血脂检测采用比色法,果糖胺检测采用酮胺法,血糖用血糖仪检测,胰岛素用放射免疫学法检测,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犤0.25×空腹胰岛素±0.75×(餐后60min胰岛素)±0.5×(餐后60min胰岛素犦。④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糖尿病患者7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8项指标:低血糖指数饮食阶段明显低于高血糖指数饮食阶段犤(6.8±1.2),(12.73±2.71),(10.26±1.92),(2.19±0.58),(1.9±0.2),(4.6±1.2)mmol/L,(75±25)mIU/(L·min),(68±22)mIU/L;(8.9±2.7),(14.81±2.77),(13.82±3.24),(4.10±0.67),(2.5±0.5),(7.0±0.3)mmol/L,(118±40)mIU/(L·min),(93±14)mIU/L,t=4.58~18.41,P<0.01犦;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餐后2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血糖指数饮食阶段明显高于高血糖指数饮食阶段犤(1.4±0.4),(1.4±0.5)mmol/L;(1.2±0.4),(1.2±0.2)mmol/L,t=3.02,3.17,P<0.01犦。结论:低血糖指数饮食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状态,糖尿病患者应以低血糖指数饮食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hPBG)与12 h尿清蛋白排泄率(UAE)的关系。方法选择113例空腹血糖(FBG)控制达标的T2DM患者及54例体检正常人群。HbA1c检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2 hPBG检测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尿清蛋白检测用放射免疫法,记录12 h尿量,计算出UAE。按照HbA1c及2 h PBG水平将113例患者分为A组(HbA1c<7%且PBG<10 mmol/L),B组(HbA1c<7%且PBG≥10 mmol/L),C组(HbA1c>7%且PBG<10mmol/L)和D组(HbA1c≥7%且PBG≥10 mmol/L)。结果113例T2DM患者UA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组UAE水平明高于A,B,C组(P<0.01,P<0.05,P<0.01);A组UAE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B组与A,C组UAE无差异(P>0.05)。结论T2DM病人FBG控制达标后,餐后血糖及HbA1c控制不良仍会加重尿清蛋白排泄。因此强化血糖控制要重视HbA1c和餐后血糖的监测及达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科2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检查进行为期10~18 d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血脂、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30 min C肽)。结果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初诊2型糖尿病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随防6个月,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胰岛β细胞的功能较前明显提高。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可快速控制血糖及显著改善胰岛素分泌和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