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病条辨》辛凉法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温病大家吴瑭著<温病条辨>,该书遥秉<内经>,发岐黄之术;承于<伤寒论>,扬仲景之学;导于叶桂,兴温病学说.用药之精,配伍之妙,堪为一代宗师.他非常注重性味结合,尤其是辛凉法的应用,更可效法. 辛凉法是使用性味辛凉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疾病而适当配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由此看出,辛凉法主要用于风热、温燥、火热等.<温病条辨>辛凉法的应用,可分为辛凉苦甘、辛凉甘寒、辛凉芳香、辛凉淡渗、辛凉辛温,兹浅析之.  相似文献   

2.
<正> “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根据喻嘉言、叶天士温病学说加以发挥提出来的。他在三焦辨证中曾说“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恒,治下焦如权”。因此,“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即是从“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而立法的。由于吴氏对温病多从《內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病温虚甚死”之说,故认为温病多属伏气,其病温者,精气先虚,施治应护其虚。吴氏又本《內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创上焦温病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法。观吴氏银翘散立方之意,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可去实之能,这是吴氏以温病立  相似文献   

3.
《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不但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而且在方剂的化裁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全书载方205首。现就其中某些方剂的化裁作如下研讨。 一、银翘散 《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创制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用于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之候。全方清热而不凉遏表邪,透表而不强行发汗,有轻以去实之能,无助热伤津之弊。此方的化裁有如下情况: 1.在卫营同病或太阴温病内传营血时,将银翘散或除去其中辛散发表之品与清营凉血之品配用,一是治疗太阴温病,二是借其轻清透邪之力,协助清营凉血之品以解营血邪热。如:(1)银翘散  相似文献   

4.
麻黄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上治疗太阳伤寒病的主方,是辛温发汗解表之峻剂。风寒之邪伤于人体肌表、毛孔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外达,则有恶寒、发热无汗。肺失肃降上逆为喘;肌表经络受邪则头痛、身疼、无汗。舌苔薄白是邪在肌表,尚未化热入里,脉浮为病在表,紧为诸寒收引之征象。只要辨证不误,本方疗效确切。《素问·玉机真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这正是麻黄汤的立法依据。  相似文献   

5.
感冒刍议     
感冒是临床上最常见多发的外感病证,西医认为本病大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抗菌素治疗无效,故对本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方法。中医根据本病寒热虚实之不同性质,挟湿挟暑不同兼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论治常获得很好效果。中医认为感冒的主要病因是六淫中的风邪,在临床上常有风寒、风热两大基本证型和挟暑挟湿等兼证。辛温以治风寒,辛凉以治风热为治感冒之大法。风寒误用辛凉,则其邪冰伏,汗不易出,每致迁延不愈或生它变;反之,风热误用辛温,则助热伤津,甚至动血伤血。辛凉辛温乃对整个方剂性质而言,非指一药一物之性耳。感冒虽以外因为主,然内有宿寒热常不容忽视,临床组方用药,应根据寒热主次及演变适当调配辛温辛凉、解表清里药的比例,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六淫之中,分温燥、凉燥论治现已成定论。自喻嘉言以来,各家对温燥证治看法基本一致,主以“辛凉甘润”之方,如清燥救肺汤,桑杏汤等,临床运用,疗效甚佳。而凉燥证治,认识尚有分歧,此证又比较常见,如在某些情况下,西医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气营炎初期,中医辨证常常认为证属凉燥,有鉴于  相似文献   

7.
为了统一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曾就《方剂学》教材中部分有争议的方剂,在《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4期进行过讨论。现再就其余方剂发表一些意见,就正于同道。 一、银翘散 本方是《温病条辨》上焦篇辛凉三剂之一,主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因温为阳邪,趋向热化,故该方主要由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两组药物组成,具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在《方剂学》教材中,本方一直被认为是辛凉解表之剂,但其配  相似文献   

8.
“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原文谓“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又“痰饮咳嗽病”篇谓“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本方由葶苈子、大枣二味药组成,其中,葶苈子味苦寒,能开泄肺气,具泻下逐痰之功,治实证有捷效,佐以大枣甘温安中,缓和药性,使泻不伤正。本方适用于肺痈初期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以平为期”的理论基础和运用原则,从而揭示出“平衡论”这一中医理论总纲。 “以平为期”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岁主脏害,何谓?歧伯曰: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帝曰:善。平气如何?歧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  相似文献   

10.
当归四逆汤渊源仲景《伤寒论》,本方原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证。系素体阴血虚衰,阳气不足,或受外寒,致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温养四末,出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症。原方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草、木通、大枣组成。取当归芍药相须,调养肝血;桂枝细辛相配,温经散寒;佐以炙草大枣补中健脾而益气血;以木通入经通血脉,合而成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剂。笔者用本方于临床,每获卓效,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11.
<正>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历来各种版本的《方剂学》教材均把此列在辛凉解表剂篇内,并与桑菊饮、银翘散并列为辛凉解表之轻、中(平)、重剂。对此的分类法似属定论,笔者几年来从事《方剂学》的教学工作,并反复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和多家注解,觉得对本方的分类有进  相似文献   

12.
桑菊饮是《温病条辨》辛凉解表法治疗风热在表的代表方剂。从性味配伍方面分析,桑菊饮组方可以归纳出:辛凉透表,辛宣凉清,启玄府而透邪外达;辛凉佐微苦,辛宣苦降,理气肃肺止咳,因势利导;辛凉复辛甘,甘寒并用,开泄皮毛,疏散风热。药用多为花、茎、叶等质轻味薄之地,且用量很轻,有轻以祛实之功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儿科外感居门诊量首位,易治但又易误治,究其根源多责之于辨证的误区,如重清热轻疏透,重祛邪轻益气,重升散轻通降,笔者兹针对这三个误区提出以下三个观点,希冀能引起同道的重视。 1.辛凉解表当配辛温以透邪 小儿形气未充,肌肤疏薄,卫常不固,易感六淫。六淫以风为先导,有挟寒挟热挟湿之异,但以风寒、风热为常见。且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极易化热,表现为外感高热。若纯用辛温则汗出热虽解,但旋又热复还;若纯用辛凉则汗不易出,邪不尽解,甚有闭门留寇、余热内伏之嫌。盖因小儿表寒或表热者可致原理闭玄府塞。临床观察银翘散作解表主方,似有重清热轻疏透之偏。笔者认为小儿外感总以透邪为要,辛凉辛温并击,以宣畅气机调和脏腑,驱邪达外以平阴阳,用药以  相似文献   

14.
由于小儿有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故在外感发热证治中更应随证变通提高疗效.本文总结出:疏表宜辛温辛凉并用;解表尚须清里;解热常佐平肝;解热务必照顾脾胃四种随证治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内燥”一词为清代医家提出,并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脏腑阴液不足,内燥的治法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的原则,多以滋阴养血为主,但是临床上往往见到滋阴润燥之法难以取效的情况,笔者在治疗内燥证时发现,此类患者或因过用寒凉滋腻之品,或贪凉饮冷无度,以至于脾肾阳气耗损,或因素体阳虚,以至于阳虚不能蒸化津液,导致津液不得布散,每多上燥下寒或者上热下寒之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的“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治疗原则,运用温阳降火之剂治疗内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对燥证治疗源流及温阳法治疗内燥证的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并通过临床实例,对温阳法治疗内燥证加以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本方由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人参、麦冬,半夏而成。是“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方中石膏、竹叶清阳明余热而除烦,为君药;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和中养胃为使药。本方治证乃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气液两伤。治之若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难于恢复,若只益气生津而不清热,又恐邪热复炽,叶天士所谓“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不可不防死灰复燃之虞。唯有清补并行,即要清热生津,又要益气和胃,方为两全之法。  相似文献   

17.
当今诸家多以反治法释反佐之内涵,于温热方药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治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此即是将某些阴阳格局之病一味采取反其道而治之的方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反佐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和论"",以反为顺,以顺为通,以通为用"而形成的。继而通过反佐的应用,使药性与病性相趋,因势利导,从而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诸疝     
立效汤 [成分剂量]苦楝子 元胡 山楂于 枳实 白术 香附 青皮各5.0克 吴茱萸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舒肝理气止痛。 [主治]气疝、狐疝之因于肝气失于疏泄而发者。 [解说]本方出《丛桂亭医事小言》,为原南阳治疝气之方。观本方之组成,此方所主,乃肝失疏泄,或寒凝肝脉所作之气疝或狐疝。本方以苦楝子、元胡、香附、青皮、吴茱萸直入肝  相似文献   

19.
曾斌芳教授临证治疗咽痹以少阴客邪上泛、风邪犯肺客咽、脾虚湿浊痹阻、实火循经夹咽4种证型统之。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银翘散为辛凉之平剂,主风热犯肺客咽;理中汤合牡蛎泽泻散以通阳气、散水结,湿浊蕴阻之咽痹;清胃散专治实火牙痛,使以桔梗、半夏假道上行至咽,清热肃咽,取“辛开苦降”之义;黛蛤散主木火刑金之咽痹,佐以左金丸,使以桔梗循经上咽,调其所胜之气,太过者折之,取“木郁达之”之义。究其辨治用药谨防寒凉用事,避其郁遏之弊,始终不离“郁”字,其治以“辛苦开郁”为法。  相似文献   

20.
1枳实芍药散 原文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者.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方议产后腹痛而致烦满不得卧,此由气血郁滞所致.故枳实芍药散以枳实破气散结,芍药和血止痛,佐以麦粥,和其胃气,因产后定无完气故也.并主痈脓者,亦因血为气凝,久而腐化,本方行气和血,使气血宣通,故主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