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用锥形束CT分析鼻腭管的解剖特点,以及鼻腭管与唇侧骨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来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云南省口腔医院就诊的100例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将患者平均地分为3组:青年组21~40岁、中年组41~60岁和老年缄61 ~ 80岁,测量鼻腭管的尺寸大小以及相对应的不同层面的唇侧骨壁厚度.使用t检验和拉丁方对变量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单一的管道型有90例;2个平行单独的管道有6例;鼻腭管基底部Y型开口及其相关变异的有4例.所有测量内容在年龄和性别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鼻腭管的直径(3.65 mm)和长度(15.24 mm)较女性长,青年组(3.65 mm、15.24 mm)较其他年龄组长.男性(6.34 mm、7.06 mm、8.09 mm)在唇侧骨壁3个层面处的厚度较女性厚,老年组(6.85 mm、6.67 mm、8.97 mm)较其他年龄组厚.结论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年龄和性别)的存在,且鼻腭管的解剖结构存在诸多变异,故在种植术前,维形来CT和口腔检查进行精确的诊断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牙患者应用牙槽嵴骨劈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要求种植固定修复的上颌牙列缺失患者48例,所选患者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 10 mm),但牙槽嵴骨宽度仅3~4 mm,牙槽骨骨量不足且基牙分布不均,采用牙槽嵴骨劈开术形成唇颊侧骨瓣,在腭侧骨板与唇颊侧骨瓣之间共植入75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种植修复,定期随诊.结果 种植区软组织愈合好,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牙槽嵴宽度增加达4~5mm,平均增宽4.4 mm,2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失败,失败率为2.67%,剩余种植体均稳固性好,完成烤瓷修复后美学效果好,追踪24个月以上,无种植体失败.结论 牙槽嵴骨劈开术保证了牙槽骨厚度不足患者的种植修复难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种植修复是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理想修复方式,具备稳定、舒适、美观、咀嚼效率高等众多优点.种植修复需要缺牙区具备一定的骨量,但由于受解剖条件限制,上下颌的后牙区骨量常不足[1-2 ].以往萎缩后牙区植入常规种植体常需结合骨增量手术,但有研究[3 ]表明,超短种植体的应用可简化甚至替代骨增量手术,治疗过程更简单、修复周期缩短,可减轻患者身心和经济负担.超短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特别是长期的修复效果仍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大多数学者把≤6 mm种植体定义成为超短种植体[4] ,本综述将结合国内外研究,回顾总结长度≤6 mm超短种植体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超短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00-702
目的:应用锥体束CT(CBCT)评价引导骨再生技术(GBR技术)应用于上颌前牙区骨量不足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上前牙缺失骨量不足患者64例,通过CBCT对其术前唇腭向骨板厚度、术后6个月的唇腭向骨板厚度及种植体唇侧骨板和种植体周骨吸收量进行统计。结果:64例患者术后唇腭向骨板厚度增加,由术前4.17±0.74mm,增加到术后平均厚度5.72±1.37mm(P<0.05);术后唇侧骨板厚度1.71±0.37mm;边缘骨吸收量0.19±0.07mm;短期种植体保存率96.8%。结论:上颌前牙区骨量不足应用GBR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是一种效果稳定,可预期的、安全的骨增量种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用Summer's骨凿冲顶提升上颌窦底后窦底骨质和黏骨膜改变情况以及种植体与周围组织结合生物学变化,为临床应用该项技术提供进一步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16只狗随机分为提升高度不同(2 mm、4 mm)2组,每只狗植入种植体4枚,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在不同时间(3、6、12、24周)取材.标本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组织学检查,四环素荧光检查,抗BMP-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形成骨结合,提升4 mm不植骨种植体顶端无骨形成.[结论]上颌窦提升2 mm种植体顶端有骨存在,提升4 mm时,植入种植体顶端多数情况下无骨存在.  相似文献   

6.
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 拔除 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 2 mm、 4 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 3周、 6周、 12周、 24周处死动物各 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 2 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 4 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 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上置法植骨种植修复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颏部自体骨块通过钛钉植入骨性缺损区,以增加种植术区唇、颊侧骨组织的厚度和垂直性骨高度。采用该方法修复骨性缺损的前牙区4l例,后牙区19例。植骨3~6个月后,植入种植体198枚。结果 60例植骨区除2例由于钛钉暴露、骨块吸收较多外,其余平均增加骨宽度3.45mm,增加骨高度3.79mm,植骨术区植入的198枚种植体,种植修复后12~60个月的回访,2枚种植体由于功能负荷过大,导致种植体脱落外,196枚种植修复体咀嚼功能满意。结论 上置法植骨能有效修复种植术区骨量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Summer‘s骨凿冲顶提升上颌窦底后窦底骨质和黏骨膜改变情况以及种植体与周围组织结合生物学变化,为临床应用该项技术提供进一步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16只狗随机分为提升高度不同(2mm、4mm)2组,每只狗植人种植体4枚,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在不同时间(3、6、12、24周)取材。标本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组织学检查,四环素荧光检查,抗BMP。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形成骨结合,提升4mm不植骨种植体顶端无骨形成。[结论]上颌窦提升2mm种植体顶端有骨存在,提升4mm时,植入种植体顶端多数情况下无骨存在。  相似文献   

9.
超声骨刀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术应用效果和技术特点.方法 20例共33颗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的剩余骨高度2~7 mm,无法植入足够长度的种植体,以超声骨刀行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在获得初期稳定时同时植入种植体.结果 18例植骨同时植入30颗种植体,2例因骨高度<4 mm,故先植骨,6-8个月后再植入3颗种植体.术前、术后X线片比较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5.8 mm(2.6-14.0 mm).术后各时期X线片未发现植骨处或种植体周围阴影.追踪4~19个月,未见种植体脱落或松动现象.结论 以超声骨刀行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术手术创伤小,患者不适感低,简便、易行、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Straumann牙种植系统在口腔修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traumann牙种植系统在口腔修复中的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牙或牙列缺失患者42例,植入ITI Straumann牙种植体98枚,其中2例为即刻种植,2例为下颌肿瘤术后种植体支持的功能性重建.6周~3个月后行上部结构修复.定期随访口腔卫生、种植体周骨结合状况及骨吸收速度、种植体周软组织与修复体情况.结果 种植成功率98.98%.1枚即刻种植体第1年唇侧牙龈退缩2.5 mm,其余种植体第1年周围骨吸收距离(0.93±0.27)mm;第2年后种植体周围骨均稳定,无吸收.4枚种植体植入后分别出现愈合帽松脱及上部结构松动,病人对舒适度及咀嚼效率评价良好.结论 Straumann牙种植系统有负载时间早、潜入与非潜入种植皆宜、手术次数少、疗程短以及成功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腭部环状骨移植在上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完成的腭部环状骨移植后种植修复病例12例,其中单颗牙缺失9例,2颗牙缺失3例,共植入种植体15颗,通过测量垂直向和水平向增加骨量评价腭部环状骨移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创口均一期愈合,6.5个月后垂直向骨高度增加(2.3±0.9)㎜,水平向骨宽度增加(2.6±0.9)mm ,垂直向及水平向骨吸收率分别为8.4%和9.3%,种植体留存率100%。结论腭部环状骨移植是解决种植修复中上前牙区骨量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87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其中66例窦底牙槽嵴高6~10 mm者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手术,其余21例骨高2~5 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术,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手术3~6个月后拍X光曲面全景片,确定骨结合后行上部修复.修复后6~52个月观察评价骨结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上颌窦炎症,在98枚种植体中,1枚种植失败,其余97枚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影像.种植体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提升上颌窦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在临床上是可行的.由于ITI种植体本身的特点,同期植入,可以保证其初期稳定性,利于种植体-骨结合.  相似文献   

13.
天然牙-种植牙联合支持固定桥是临床上常用的牙列缺损修复方法,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舒适度高、义齿体积小等优点[1].但由于种植体与天然牙骨组织间无牙周膜缓冲,在运动过程中可产生运动幅度的差异.研究表明,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中种植体支持端承受压力远大于天然牙端,而种植体一般直接种植于颌骨上,因此无缓冲时较大的压力直接作用到颌骨上,常造成牙种植体周骨创伤,或因骨吸收而缩短种植体的使用时间,导致联合固定桥过早脱落,从而影响牙齿的修复过程[2-3].为提高种植体的远期修复成功率,本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天然牙-中植牙联合支持固定桥中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All—on-4”即刻种植修复技术对牙列缺失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探讨其技术要点。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0年11月在杭州口腔医院收治的行“All—on-4”即刻修复治疗的患者25例,种植体植入当天行即刻固定义齿修复,观察种植边缘骨吸收情况,患者满意度,追综种植体的存留率。结果①120枚种植体中,至最后-次复查共8枚种植体脱落,其余112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复查临床稳定,种植体存留率为93.3%。②倾斜种植体54例,边缘骨吸收量0.32~1.65mm,平均(0.98+0.25)mm;轴向种植体58例,边缘骨吸收量0.21~1.49mm,平均(0.94±0.19)mm,两者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种植体56例,边缘骨吸收量0.71~1.69mm,平均(0.98±0.24)mm;下颌种植体56例,边缘骨吸收量0.19~1.53mm,平均(0.94±0.27)mm,两者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非常满意者占96%(24/25),-般占4%(1/25),无不满意者。结论“All—on-4”即刻种植修复技术对牙列缺失患者的临床效果好,满意度高,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量河南地区正常牙合人群腭侧骨组织的垂直向厚度,寻找腭侧适宜进行微螺钉种植体的植入部位,为腭侧种植体支抗植入和舌侧矫治提供便利。方法选取河南地区正常牙合成年人52例,其中女15例,男37例,采用256层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 i BT)对标本颅颌面部进行扫描,采集并测量腭部骨组织的垂直厚度,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腭部37个虚拟种植体植入部位的平均骨厚度最大的部位为:P0+D2,平均值为:(18.7±3.0)mm;平均骨厚度最小部位为:P5+D2,平均值为:(2.8±1.1)mm。其中,过切牙孔的冠状平面上4个位点其平均骨厚度均大于15 mm。2当植入长度为8 mm微螺钉种植体时,合计可植入率较高的10个种植部位为:P0-D2,P0-D1,P0+D1,P0+D2,P1-D2,P1-D1,P1D0,P1+D2,P2-D3,P2+D3,可植入率最高为:100.0%,最低为:63.5%。其中,过切牙孔的冠状平面上4个位点P0-D2,P0-D1,P0+D1,P0+D2,其种植体可植入率均为100.0%。结论 1距切牙孔5 mm的区域之内,成人腭部骨组织适宜植入8 mm种植体。2 256层CT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腭侧骨组织的测量评估和种植体的安全植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改良骨劈开术后唇腭侧骨壁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颌前牙缺失、牙槽嵴高度足够、宽度为3~5 mm的患者20例,采用骨劈开术同期植入28颗种植体,填骨粉,覆盖生物膜。将28个牙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个牙位。对照组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间,观察组对劈开位置进行改良,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间位置偏腭侧1 mm。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翻瓣观察种植体周围骨质愈合情况,计算出种植体唇腭侧骨壁高度吸收值。结果:观察组种植体唇侧骨壁有(0.77±0.11)mm吸收,腭侧骨壁有(0.41±0.12)mm吸收;对照组分别有(1.57±0.16)mm、(0.34±0.11)mm吸收。两组唇侧骨壁吸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侧骨壁吸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骨劈开术在唇侧骨壁保留了相对多的骨松质,有效防止唇侧骨壁的进一步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微创骨挤压技术经牙槽嵴顶抬高上颌窦底,同期种植修复上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不足病例42例,颌窦剩余牙槽骨高度为6.6 mm(4.8~7.6 mm),进行微创骨挤压术抬高上颌窦底同期植入59枚Replace和BLB种植体,平均抬高上颌窦底3.7 mm(2~5 mm)。手术后6~8月进行上部结构修复术,通过临床口腔检查和X射线检查观察牙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量改变及骨结合情况。随访期为12.5月(6.5~15.1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8.31%,58枚种植体成功负载,骨结合状况良好,种植体稳定,无小良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40 d脱落。术中2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9%术后当天与术后6月X射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平均增加2.3 mm(1.8~3.7 m),边缘骨丧失平均为1.2 mm(1.0~1.7 mm)。结论应用微创骨挤压技术同期进行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后牙缺牙区上颌窦底至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病例,手术操作步骤简单,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创伤要小,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腭部骨皮质密度,分析腭部骨皮质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107例20~40岁成人(男51例、女56例)的CBCT影像数据,测量腭部28个点位的骨皮质密度,以亨斯菲尔德单位(Hounsfield units,HU)表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部位间骨密度差异,t检验比较骨密度的性别差异。结果:腭部各测量点位中骨皮质密度最大值为(976.24±138.66) HU,最小值为(460.45±183.33) HU。除Y0X0、Y8X0、Y8X6、Y12X6、Y20X6、Y20X9、Y24X6和Y24X9外,其余20个测量点位的骨皮质密度值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部骨皮质密度有由前向后递减的趋势(P=0.000)。腭前部中缝旁3 mm区域的骨皮质密度高于腭前部中缝区(P<0.05)。结论:经CBCT获取了成人腭部骨皮质密度的分布规律,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部位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测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状、大小、分支和动脉供应。[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福尔马林固定的50侧头部标本,用大体和显微解剖法,采用4种入路解剖翼腭神经节,观测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大小、分支、动脉供应和手术标志。[结果]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的后内部,翼管的前方,蝶腭动脉的后方;多为圆三角形,4.12 mm×4.17 mm,它与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神经节支相连,发出腭支、鼻支、咽支和眶支;接受翼管动脉、圆孔动脉和蝶腭动脉供应,还是翼腭窝手术中寻找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标志。[结论]翼腭神经节是翼腭窝内重要的神经结构,也是翼腭窝手术寻找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ITI种植体用于后牙游离端缺失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牙游离端缺失采用种植义齿修复的56例共227个种植体。其中即刻种植4例,上颌窦内提升术9例。3~6个月后行上部结构修复。定期随访种植牙的探诊深度、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种植体的骨丧失水平。结果经过1~4年的随访观察,227颗种植体无一松动脱落,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和感觉异常。种植体稳定,未见其周围有X线透视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为(2.93±0.37)mm;术后1年的骨丧失水平均值为(0.92±0.62)mm,1年后的平均每年骨吸收均〈0.2 mm。病人对舒适度、美观性和咀嚼效率评价良好。结论 采用ITI种植系统对后牙游离端缺失进行修复,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