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气足能抗寒──谈真气是治病健身之本周壮人人自有治病药,在气功修炼者的眼中,是理所当然的。什么是人身自有的治病的药呢?首先必须弄清楚,人生疾病的根源在哪里。《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气是百病之源。肾是气之根,可以说,肾为百病之根。肾于四时...  相似文献   

2.
刘完素曾说:“方不对证,非方也;剂不蠲疾,非剂也。”要“蠲疾”,不仅辨证论治要准确无误,也要求煎煮得宜,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约必无效。”目前,煎剂仍是中医治病的主要剂型,且中药价格昂贵,要提高中医疗效,必须提高中药煎煮质量。(一)容器目前使用的煎药容器有两种,一种是以陶砂罐为容器,置于火上,直接加热,称为“直火法”;另一种是以夹层不锈钢药罐为容器,以蒸汽为热源的方法进行煎煮,称为“蒸汽法”。蒸汽法虽比直火法操作方便,工作环境改  相似文献   

3.
释医字     
医,古义有二。一指“医生“:《说文》“治病工也”。一指“饮料”:《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韵会》“饮也”;《五音集韵》“梅浆也”。字从酉,酉,《说文》谓“就(熟)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饮料固然属酉,而“医之性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故亦从酉。  相似文献   

4.
“未病”一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句,一般都视作强调预防的名言。但是仔细推敲,从字面上看,已病不去治,未病倒要治,说是重视预防,意思虽然不错,但总有突兀、跳脱的感觉。《说文·疒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有轻重之别:“疾,病也。“”病,疾加也。”认为“疾”轻而“病”重。清代有位医家叫陆懋修,他依据许慎的这一说解,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指出“: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认作服药于未疾时,反谓药以治病,未病何以药为。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名著名言选释【原文】"药不贵繁,惟取其效。"【释文】此语出自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用药传心赋》。药为病设,不得已而后用。用之有利,亦有害,中病则止。名医治病,用药不过数味,亦有百药不治之症,而一物足以疗之者,是药不贵繁,惟取其效。  相似文献   

6.
酒于中医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中医用酒治病,历史悠久。《素问·汤液醪醴论》说:“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素问·血气形志篇》云:“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醪醴、醪药都是药酒,用以治病。此后,历代用酒于治疗中有不断发展,今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酒制升提,主行药势:酒味甘苦辛,性温(烧酒性大热),醇香特异。王好古《汤液本草》云:“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别录》云:“主行药势”,《本草蒙  相似文献   

7.
张子和“不药之药”学术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杰 《中医研究》2000,13(5):14-15
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鸣于医史 ,被划归“攻邪派” ,常常给人以动辄用峻药重剂猛攻病邪的印象 ,而其“服药畏慎”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或被忽视。本文试就《儒门事亲》中的有关内容作一探讨。1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张子和的“不药之药”思想源于《内经》与《论语》。《内经》在肯定药物有治疗作用的同时 ,指出药物亦有其害 ,提倡谨用药物 ,中病则减 ,中病则止。张子和鉴于历史上许多服药致病致死的事实 ,在《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十七》中指出 :“凡药皆毒也 ,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 ,久服必有偏胜。气…  相似文献   

8.
张子和祛邪学说的成因较多,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金元时代医疗上滥用温补的风气盛行。张氏在《儒门事亲》中指出:“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自不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盖病者闻煖则悦,闻寒则惧,说补则从,说泻则逆,此弊非一日也。”并说:“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可见当时医者、病家喜热恶凉,喜补恶攻的偏见,已相习成风。张氏针对时弊,反复详说《内经》中有关“祛邪”的医疗理论,并通过临床实践,提出了论病首重邪,治病当先祛邪的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9.
明.杜文燮《药鉴》虽以药名书,实贯穿着以五运六气学说(运气)为纲的医疗思维模式,认为百病根源,运气为先;百病生于气(六气),生死决于运(五运);治病六气为本、五运为标;运用药物气味顺逆而达脏腑补泻之效。  相似文献   

10.
何俊余 《世界中医药》2011,6(6):521-521
引经药,亦称"引经报使药",它有引经报使的作用,相关论述,首见《神农本草经》菌桂条:"菌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引经药在方剂中常常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柏齐《医学管见》亦谓:"引经即引治病之使,致谓病之所在,各须有引导之药,使药与病遇始得有功"。  相似文献   

11.
“引经报使”系指以特定药物通过经络引诸药直达病所藉以愈病而言。《医学阶梯》曰:“药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医医病书》云:“药之有引,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引经报使”在仲景六经用药中已露端倪,不过由张洁古《珍珠囊》正式创说,厥后为东垣、好古、丹溪、纯彦、时珍、希雍、中梓和姚澜等所推阐。惟赵叔斋、徐灵胎二氏大持异议,意即药所治病有多少之分。有入五脏,有助十二经,非“治一不能治二”;又气血无所不通,药性一定不移,岂“只入某经”,而诋洁古辈“每药注定之独入某  相似文献   

12.
《治病药》与《书本草》 偶阅前贤笔记,有《治病药》与《书本草》两篇,虽无关医药,而以医药讽喻世事,殊觉有趣,迻录数则,与览者共赏。 《治病药》唐灵澈法师撰,法师悯世人多“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以小恶为无损己不改”,遂致心病,非俗间金石草木所能攻者,因治以心药,所谓心病,如“喜怒偏执、亡义取利、  相似文献   

13.
<正>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也;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自不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知觉。——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病诠》  相似文献   

14.
对于癌症、心脑血管一类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中国古代医学贤哲们就有所探究。如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就指出:“心者,君主之官……”明朝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令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按照这一传统理论,中医就有了“百病皆生于气,万病皆源于心”、“治病先治心”之说,阐明了人之所以生百病是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致。直到近现代,某些外国学者才提出类似观点。伦敦大学精神病学家史蒂文…  相似文献   

15.
说补法《儒门事亲》说: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一般对虚者用补,料无疑义,但对实者往往怕攻,就犯了片面性。张景岳说:实而误补  相似文献   

16.
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存悌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58-959
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 ,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 ,言为立国安邦之要 ;药中四维 ,即治病保命要药。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之长” ,一语道尽附子重要性。但附子大热 ,药性峻烈 ,而且有毒 ,应用起来不无顾忌 ,本文拟对附子的应用作一探讨。1 应用指征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 ,《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 2 0方 ,37条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 11方 ,16条。其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 ,脉微细 ,但欲寐” ,强调了脉、神两点 ,此为附子应用纲领 ,后世演绎出的一切用药指征概…  相似文献   

17.
简论《金匮要略》中风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词 ,始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金匮要略》所言之中风 ,乃素问风论所言之“偏枯”、“内风”是也。与《伤寒论》太阳篇所述之表卫不固、风寒外袭的桂枝汤中风之证 ,实有区别。二者病因病机有别 ,症状不同 ,治法各异 ,方药异殊 ,故仲景分而论之。《伤寒论》中风乃外感时病之伤风证 ,《金匮要略》所论之中风 ,乃内伤杂病之中风证 ,名同而实异 ,学者当审慎之。风为百病之长 ,其性善行而数变 ,人若避之不慎 ,“虚邪贼风”即可骤然中人 ,发为“偏枯”。“风之中人”,有深有浅 ,有轻有重。《金匮要略》的…  相似文献   

18.
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中有 2卷“百病主治药”,历来不太受人重视。笔者研读之余 ,发现极具临床实用价值 ,称其为《本草纲目》之精华所在 ,似亦不会太过。现加归纳 ,介绍如下。1 检索方便 有类菜单《本草纲目》卷帙浩繁 ,博大精深 ,临床医生如想查阅希望得到的信息 ,往往因苦于无从下手而兴叹。其实李时珍早就考虑到这一问题 ,编制了“百病主治药”这一便捷的检索系统 ,方法先进 ,有类菜单。“百病主治药”以病证为纲 ,药物为目。病证之下 ,或分类型 ,或列病机 ,或提示辨证要点 ,或分析证候异同 ;药物之下 ,或点明功效 ,或简述配伍 ,或…  相似文献   

19.
夫百病之生,各有其因,,因为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在诊察疾病中,必须“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丹溪心法》谓:“欲知其内,当以观乎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要通过若干症状反映出来,这些都是疾病的现象,而不是疾病的本质。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才能确立相应的治疗方祛。正如《内经》所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在临床上却不能因它复杂而采取见病治病,主次不分,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机械治疗。必须探求病因,找出疾病的本质,据理立法,  相似文献   

20.
顾西畴,名文烜,字雨田,号西畴,清代江苏吴县人,居苏州南城下,“乾隆中叶为人治病,名闻遐迩”。其治病特点,善用凉药,曹仁伯先生称其为“凉手”,且云:“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顾氏自己也说:“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其对时症及杂症的治疗均有独到之处,今就《顾西畴方案》和《顾西畴城南诊治》(均为中医研究院影印本)二书,对其在杂症中治肝的经验作一探讨,并归纳出十三法,就教于同道。一、养肝化痰法用于肝阴亏虚挟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