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肝脏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部分图像资料经薄层重建后观察。结果9例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8例表现为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中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未见强化,7例表现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不均匀强化,2例未强化。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反应病灶的血供特点,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并评价采用CT与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46例肿瘤患者中42例为单发,其中16例在胃,20例在小肠,6例在结肠,其余4例为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呈现出分叶状或类圆形的肿块,其长径在4~21 cm范围内,CT结果显示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大部分出现坏死及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出现强化,静脉期强化比动脉期强化要明显.MRI结果显示平扫病灶T1WI低或信号微弱,信号不均匀,T2WI混杂信号,主要是高或略高信号,且可见长T1与短T2的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显示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比动脉期要明显,坏死及囊变区均未显示强化.包膜强化者4例,包膜不强化者6例.全部患者均未见肠梗阻现象.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性,两种诊断方法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CT在诊断肝脏炎性假瘤中的作用。方法:2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均作平扫及增强扫描,15例采用动态增强扫描。6例为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CT平扫表现均为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动脉期扫描病灶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15例可见到周边环形强化;4例为整个病灶轻度到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为病灶中心结节状强化。21例中有14例可见到病灶内纤维分隔形成。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和螺旋CT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在肝脏炎性假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肝脏增强多期扫描诊断胆管癌的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诊断胆管癌患者的CT增强多期扫描资料,总结扫描各期影像学特点。结果胆管癌在平扫时病变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动脉期无明显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肿瘤渐进性强化。结论运用肝脏增强多期扫描对胆管癌的鉴别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儿童畸胎瘤样肾母细胞瘤的CT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7年—2022年经病理证实的7例儿童畸胎瘤样肾母细胞瘤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结果 男5例,女2例,发病年龄6个月~71个月,中位年龄22个月,左肾4例,右肾3例,CT显示类圆形2例,分叶状4例,“8”字形1例,包膜完整4例,包膜不完整3例,最大径范围2.1~19.2 cm,瘤体均呈囊实性,瘤体内部见明确脂肪成分5例,未见明确脂肪成分但局部测得CT值为负值2例,瘤体内见钙化5例,未见钙化2例,增强扫描瘤体内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无强化,残存肾实质明显强化,呈新月征、抱球征。合并肾静脉瘤栓2例,同侧肾积水2例,肾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 儿童畸胎瘤样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瘤体内可见明确脂肪成分或可测得脂肪密度,伴或不伴钙化,对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谈谈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4例肾癌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的表现及病理基础.结果 CT平扫2例为低密度,1例为高密度.增强扫描4例均显示速升速降的显著强化.其中2例表现均匀强化,2例周边强化.肾实质期及肾盂期强化明显减退.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肾癌的检出和定性颇准确,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俞腾先  郭宏伟  刘杰 《重庆医药》2009,38(13):1635-163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对早期肾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早期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诊断治疗的早期肾癌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总结早期肾癌螺旋CT图像特征。结果:所有病变均位于肾实质内,均为单发,其中左肾14例,右肾7例,肾上极9例,肾中极7例,肾下极5例。CT平扫病变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边缘规则或不规则,与周围界限明显者15例,不清者6例,直径1.2~2.8cm,1例患者可见分叶征,3例见病变内钙化影。平扫CT值27~66Hu,等密度7例,低密度12例,高密度2例。皮质期均匀强化13例,不均匀强化8例,CT值升高约30Hu。实质期,肿瘤组织密度有所下降,与周围的正常组织边界清晰。肾盂期肿瘤组织密度进一步下降,与周围界限更加清晰,3例患者肿瘤体略突出于肾盂。本组患者均未见周围淋巴结肿大。结论: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能够提高早期肾癌的影像学诊断率,对早期肾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顾新泉  徐旭斌  沈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3-296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中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2例;发生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2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密度较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9例,肿瘤内见片状新鲜出血灶1例,病灶中见钙化影1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瘤内坏死区无强化,3例病灶于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CT影像学特点,分析探讨CT影像学表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通过其临床病理,进一步研究食管间质瘤的良恶性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间质瘤的CT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利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参照其病理免疫组化,进行良恶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以食管胸下段发生最为常见,胸中段次之,胸上段少见;其中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8例;良性肿瘤的CT平扫:表现为腔内黏膜下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物影,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肿瘤CT平扫:肿瘤边缘呈分叶状、伴有囊变坏死,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食管间质瘤的CT表现多为腔内生长的肿块,通过CT检查及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S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临床及CT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影像学表现。图像重建方法有3种: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动脉期MIP和VR结合清晰显示41例腹腔内血管及肿瘤供血血管。冠状位MPR重建显示37例癌栓大小、范围及管腔变窄程度。斜位MPR重建显示癌栓的范围及形态,10例呈局部结节状,20例呈团片状,7例呈不规则形。横断面MIP及动脉期VR显示28例门脉癌栓由肝动脉供血。MIP及MPR结合,6例显示邻近肿瘤对门脉的侵犯,40例显示门脉的侧支血管。结论MSCT肝脏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技术是诊断与评价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手段,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离断伴奇静脉连接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下腔静脉离断伴奇静脉连接患儿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查阅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下腔静脉离断伴奇静脉连接超声表现为腹主动脉右前方未显示下腔静脉.于腹主动脉右后方显示扩张的奇静脉,并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后回流入上腔静脉,胸骨旁左心室长轴于左心房后方可显示胸主动脉及奇静脉两支血管横断面,肝静脉直接汇入右心房。结论下腔静脉离断伴奇静脉连接十分罕见.具有特征性超声声像图表现。识别其超声表现可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SCT)多期表现,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肾恶性肿瘤29例,其中肾癌(RCC)27例,增强扫描呈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为相对低密度;肾盂1癌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良性肿瘤5例,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4例可测得脂肪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SCT表现典型.其他11例,肾囊肿10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结核性脓肾1例,表现为多发囊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环状轻度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结论 SCT多期增强扫描及必要时薄层扫描,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28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肾上腺间质肿瘤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分析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28例患者中,8例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12例为肾上腺囊肿患者,2例为肾上腺脂肪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畸胎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3例为肾上腺转移瘤患者。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不均质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脂肪组织信号或者密度大多数存在条索状或者片状软组织信号或密度影,实施增强扫描后,肿瘤中软组织部分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均质脂肪密度或者信号;肾上腺囊肿影像学表现为水样密度,囊壁较薄,可出现钙化情况,增强扫描后未出现强化症状;肾上腺神经鞘瘤CT显示为稍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为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为轻中度,强化不均匀,行MRI T1WI和T2WI诊断信号呈不均匀状态,强化效果不佳;肾上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特殊囊性低密度影,其边缘十分清晰,增强扫描后其囊壁会发生轻度强化;肾上腺转移瘤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其肿块较大,极易发生液化坏死情况,增强扫描后会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畸胎瘤表现为不均匀密度肿块,MRI诊断显示多种混杂信号。结论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CT和MRI诊断,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质脂肪瘤、脂肪瘤患者均有显著的影像特点,其软组织肿瘤因无显著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实施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35例CT平扫及增强影像,以临床病理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将病灶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组,比较3组病灶的生长部位、体积、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有无转移等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5例GIST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良性肿瘤13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6例。良性、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的边缘光滑程度、病灶形态分叶性状及密度均匀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间质瘤CT平扫示密度多均匀,边缘多光滑,增强程度11~62Hu,肿瘤最大径线均<5.0cm;交界性、恶性间质瘤CT平扫密度大多不均匀,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最大直径均>5cm。结论 CT可作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螺旋CT表现。CT平扫层厚和间隔为7mm。增强采用薄层动态扫描,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5.60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10~15min行延迟期扫描。层厚和间隔为5mm或3mm。结果:29例均显示梗阻处上方胆管不同程度扩张,梗阻处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非对称性狭窄或腔内软组织结节形成;与平扫相比,薄层动态增强扫描使上述征象显示更加明确,尤其是病变强化具有特征,即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明显增加,因而有助于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螺旋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0例,小肠5例,结肠2例,直肠3例。腔内生长者5例,腔外生长者12例,腔内一外混合生长者3例。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不规则分叶形。大多数肿瘤密度不均,内部常发生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而出血、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这些特征不但对GIST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有助于预测肿瘤良、恶性,对预后判断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方兵 《北方药学》2014,(4):121-122
目的:探讨CT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64例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行CT诊断,收集患者CT诊断图像并分析CT诊断结果。结果:经初次CT检查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单纯性肾脏损伤6例,单纯性肝脏损伤10例,胰腺损伤21例,胃肠穿孔8例,外伤性隔痈5例,腹腔积血10例,复合型损伤3例。另有1例患者经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但1周后复查时发现不同程度的腹腔积血。结论:在急性闭合性腹部外伤中,CT诊断结果显示相邻的脏器结构及是否有脏器受损以及受损情况比较清楚,此辅助检查在临床上对于下一步的诊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三期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20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平扫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15个病灶密度欠均匀,中央区可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区;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明显异常强化(16个)、中等度异常强化(5个),中央星状瘢痕均无异常强化,其中病灶中央或周边见迂曲血管7例,门脉期、延迟期病灶密度有所减低,中央星状瘢痕延迟期均有强化。结论FNH有特征性的CT影像学表现,对其正确诊断有助于拟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并避免创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区域性门静脉高压(RPH)的诊断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对21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使用6排多层螺旋CT机行上下腹部CT增强扫描,分析脾静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及曲张情况。结果:脾静脉局部突然中断、明显狭窄或不显影12例,主要的两个侧支循环通道有胃短静脉-胃底静脉丛-胃冠状静脉和胃网膜静脉-胃结肠干-肠系膜上静脉,在螺旋CT上表现出特征性的分布和走行。结论:MSCT增强多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RPH患者脾静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及曲张情况,对于RPH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