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止血汤治疗血友病患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简易凝血活酶生成时间(STGT)、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等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中药止血汤治疗13例血友病甲患,治疗前、后分别用凝血一期法测定PT、APTT、FⅧ:C、STGT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病人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PT、APTT、STGT较治疗前缩短,FⅧ:C增高,但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较,APTT、STGT显延长,FⅧ:C处低水平。结论:止血汤治疗血友病有效的机理可能为:通过低调TFPI水平增强外源性凝血途径,补偿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 验证离心力对凝血因子FⅧ(FⅧ)活性和凝血因子FⅨ(FⅨ)活性检测的影响。方法 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室温700 g、1500 g、396 g和4℃1000 g、1500 g离心15 min以及4℃2700 g离心10 min,不同离心力条件下即刻和冷冻后48 h FⅧ和FⅨ的活性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6种不同离心方法得到的血浆,不管是立即检测还是冻存后检测,FⅧ和FⅨ的活性水平在不同离心力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离心力条件下冷冻后FⅧ活性水平跟即刻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离心条件下FⅨ活性在即刻和冷冻后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从离心机类型、离心力转速到离心时间和离心温度多方面分析,在一定离心力范围内不同离心力对FⅧ活性和FⅨ活性检测的影响不大,冻融会影响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检测,凝血因子Ⅸ活性检测不受冻融影响。  相似文献   

3.
血友病甲患者血浆中修饰型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测血友病甲患血浆修饰型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活化部份凝血酶时间(APTT)时间的相关性,方法:以ELISA法测定修饰型TFPI含量,以凝血一期法在半自动凝血仪上测定APTT与FⅧ:C。结果:28例血友病患血浆修饰型TFPI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性,与APTT呈正相关,与FⅧ:C不相关。结论:血友病甲患修饰型TFPI含量与正常无差异,完全可能通过低调TFPI水平而达到止血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Kogenate FS,拜科奇)在中国血友病A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抑制物产生率。方法采用拜科奇治疗30例血友病A患者的出血事件,观察其临床止血效果及用药后4周FⅧ抑制物的产生情况。其中11例患者在用药前后进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血清病毒学(HBV、HCV、HIV)、FⅧ抑制物、FⅧ活性检测,并于第1次用药后10min、60min检测FⅧ活性;同时随访2年检测FⅧ抑制物。结果11例患者在用药后10min、60min较用药前FⅧ活性明显提高,达到或接近预期升高值;所有30例患者用药后出血症状停止,显效率达100%。每次出血事件约86.7%的患者在≤3次输注即可较好的控制症状,提示具有较好的有效性。30例患者共输注重组FⅧ70次,总计51294u,在用药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出现。本研究发现1例患者在用药后4周产生FⅧ抑制物,提示短期抑制物产生率为3.3%(1/30),11例2年随访未见抑制物产生增加趋势。结论重组人凝血因子Ⅷ(Kogenate FS,拜科奇)在中国血友病A患者使用中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较低的抑制物产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第二代rFⅧ(Kogenate FS)在中国人血友病A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第二代rFⅧ(Kogenate FS)治疗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用药前进行FⅧ抗体、FⅧ:C活性、血清病毒学(HBV、HCV和HIV)、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于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进行FⅧ:C测定,治疗结束后进行FⅧ抗体和肝肾功能检测。结果 ①采用KogenateFS治疗的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中,KogenateFS用量12.99~25.00u/kg(平均18.74u/kg),总用量3000~11000u(平均6570u),自治疗至出血停止或出血症状改善所需的时间为1.5~5.5d(平均3.29d),除1例FⅧ抗体滴度较高者外,其余13例患者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FⅧ:C活性均明显升高,用药前后FⅧ:C活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显效13例(占92.86%),好转1例(占7.14%),总有效率为100%。②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中,用药前FⅧ抗体阳性2例,其中1例FⅧ抗体〉5Bu,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FⅧ:C活性无明显升高,治疗结束后FⅧ抗体仍然〉5Bu,但出血症状改善;另1例FⅧ抗体为4Bu,第一次用药后10min和60minFⅧ:C活性显著升高,治疗结束后FⅧ抗体转为阴性。③14例血友病A志愿者患者在应用KogenateFS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无不良事件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第二代rFⅧ(KogenateFS)治疗中国人血友病A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抗人凝血因子Ⅷ(FⅧ)C1C2区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进行生化和生物学鉴定。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FⅧ-C1C2区蛋白(rFⅧ-C1C2),以rFⅧ-C1C2免疫8周龄Balb/C小鼠,小鼠脾脏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后,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制备稳定分泌抗rFⅧ-C1C2mAb的细胞株,并对mAb进行生化和免疫学鉴定。结果获得一株抗rFⅧ-C1C2区单克隆抗体阳性克隆2B11,命名为SZ-133。琼脂糖双扩散鉴定为IgG1类,Westernblot法证实SZ-133可与rFⅧ-C1C2区蛋白及重组的全长FⅧ特异性结合,但不影响FⅧ的凝血活性。结论表达了rFⅧ-C1C2,并制备出了抗人凝血因子Ⅷ的单克隆抗体SZ-133,它能特异识别血浆及重组的FⅧ,有可能用于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 (FⅧ )体外高效表达体系。方法 将一B区缺失 (76 0aa~ 16 39aa)的人FⅧcDNA(FⅧcDNABD)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 ,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LNC ⅧBD。经PA317细胞包装后 ,感染多种靶细胞。分别采用一期法、ELISA法和RT 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人FⅧ的凝血活性 (FⅧ∶C)和抗原含量 (FⅧ∶Ag)以及细胞中FⅧcDNABD的转录。结果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LNC ⅧBD在四种靶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以NIH3T3细胞的表达最高 ,FⅧ∶C为 1.6U/ 10 6细胞·2 4hrs 1,FⅧ∶Ag为 5 0 0ng/ 10 6细胞·2 4hrs 1。CHO细胞表达的FⅧ∶C活性为 0 12U/ 10 6细胞·2 4hrs 1,FⅧ∶Ag为 6 2 4ng/10 6细胞·2 4hrs 1。FⅧ在Cos 7和一正常成人肝细胞系L 0 2中表达较低。RT PCR可检测到靶细胞中人FⅧcDNABD的转录的mRNA。结论 逆转录病毒载体能够介导人FⅧ的体外高效表达 ,为血友病A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梁雪开 《广州医药》2010,41(1):50-51
目的探讨溶血程度对Ⅷ因子活性的影响,确定新浆制备过程能否混入少量红细胞。方法用2U新鲜血浆稀释1%浓度血红蛋白标准品,制备血红蛋白终浓度为0.1%、0.2%、0.3%、0.4%的新浆各50ml,静置20分钟,用血凝仪检测稀释前后新浆内Ⅷ因子活性。结果0—0.4%Hb区间Ⅷ因子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轻微溶血不会影响Ⅷ因子活性,不需去除新浆内少量红细胞。但由于红细胞混入量难以确定,为保证新浆质量,建议新浆都要二次离心去除红细胞。  相似文献   

9.
凝血因子Ⅷ(FⅧ)由vWF和FⅧ:C组成。FⅧ:C的合成部位至今尚未确认。本文检测了16~22周胎龄胎儿肝、脾、肾及肾小球组织中Ⅷ:C活性及vWF:Ag含量后,发现肾中Ⅷ:C活性较高(1.679±1.588 U/ml),尤其是肾小球中高达46.313±40.651U/ml,脾中次之(0.372±0.462 U/ml),肝中最低(0.021±0.029U/ml)。将3种组织细胞培养后,发现仍以肾中Ⅷ:C活性最高。由此提示,肾可能是Ⅷ:C的合成部位。同时检测三器官中vWF:Ag,发现含量极微。这些组织中Ⅷ:C与vWF的关系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人凝血因子Ⅷ中甘氨酸含量测定的一种新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色谱柱内层析,以紫外检测器在254 nm波长处检测,用内标法计算含量。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甘氨酸与内标物质峰的分离度符合要求;甘氨酸在0.135 2-0.811 2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实验中甘氨酸RSD值为0.23%;平均回收率99.73%,RSD值为1.03%;溶液稳定性检测中,供试品溶液放置0,2,4,8 h后分别进样,RSD值为1.2%。结论此方法检测结果准确,可用于人凝血因子Ⅷ甘氨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12.
质量抽检是确保冷沉淀质量合格,临床使用有效的重要保障,只有保证检测过程合理、检测结果可靠,才是有效的质量抽检。我们根据日常工作经验和复习文献,对冷沉淀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测定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对开展冷沉淀质量抽检工作的血站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ⅤT)的关系。方法取2012年4月至2016年8月医院收治下肢DⅤT患者30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3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发射底物法检测2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水平,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与下肢DⅤT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蛋白C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DYT发生率与血浆凝血因子Ⅴ、Ⅷ高表达及蛋白C活性水平低表达关系密切(P0.05)。结论下肢DⅤT中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存在高表达,蛋白C活性低表达,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氧化氮(NO)前体化合物L-精氨酸激活人肝细胞L02内源凝血因子Ⅷ(FⅧ)重表达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模型,探讨NO信号激活L02中内源FⅧ重表达的调控通路及分子基础。方法:取对数生长期L0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加药组(L-精氨酸)、抑制剂组(L-NAME和L-精氨酸)和抑制剂对照组(L-NAME),分别培养12、24、 36、48和60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作用48 h后L02中人FⅧ蛋白的表达, Griess法检测不同时间点L02细胞内NO水平, RT-PCR法检测L02中人FⅧ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核转录因子(NF-κB1)基因和核因子κB(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增强子)抑制蛋白α亚基(I-κB alpha)基因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L02中人磷酸化I-kappaB(磷酸化I-κB)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加L-精氨酸培养48 h后L02中出现人FⅧ蛋白的表达。Griess法检测,加药组L02在3、6和12 h内NO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随后又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正常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对照组L02细胞内NO水平无变化;RT-PCR检测,加药组L02中人FⅧ mRNA转录;对照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对照组均无人FⅧ mRNA的转录,加药组iNOS、NF-κB1和I-κB alpha转录水平均上升(P<0.05),对照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对照组上述基因转录水平均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加入L-精氨酸后,磷酸化I-κB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其他组则无此变化。结论:L-精氨酸通过NO信号通路进而激活I-κB磷酸化,导致人FⅧ基因启动子上游调控相关的转录因子NF-κB1进入胞核从而激活人离体肝细胞L02中内源人FⅧ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急、慢性白血病患者98例治疗前的凝血情况,结果表明血浆凝血因子VIII相关抗原(VIIIR:Ag)均升高;血浆抗凝血酶III(AT—III)浓度升高,活性均减低;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均高于正常。文中讨论了这些变化的可能机理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以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关键的凝血因子Ⅸa(coagulation factorⅨa,FⅨa)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并研究其抗栓功能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小鼠、杂交瘤技术、单克隆抗体细胞表达纯化技术,制备高纯度的抗FⅨa单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筛选与FⅨa具有高亲和力的单抗,利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相似文献   

17.
崔印学 《包头医学》2006,30(2):18-18
近年来,由于研究方法的改进,人们逐渐了解了因子Ⅷ的结构、生化、生理特点。因子Ⅷ是由二部分组成的复合物:①分子量小的部分:内含因子Ⅷ的促凝成分,称为Ⅷ:C,其抗原成分称为Ⅷ:C Ag。②分子量大的部分称为因子Ⅷ相关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60例,其中有并发症患者30例(并发症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单纯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结果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并发症组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有利于对T2DM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早期干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凝血因子Ⅷ(FⅧ:C)活性增高为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但有关其与动脉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作者主要探讨FⅧ:C活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意义,为了解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