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系统分析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s)和其他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venous catheters,CVCs)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查找PICCs和CVCs相关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依纳入标准,共包含17个研究,6 2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VCs相比,PICCs置管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升高(OR=2.785,95%CI=1.796~4.321,P0.01),亚组分析提示恶性肿瘤和重症监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均明显升高(恶性肿瘤:OR=3.049,95%CI=1.949~4.770,P0.01;重症监护:OR=3.954,95%CI=2.181~7.168,P0.01)。需治疗人数(NNT)=-30,95%CI=-31.25~-27.78。漏斗图及Egg检验未见明显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结论 PICCs高于CVCs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尤其对恶性肿瘤和重症监护患者,临床应加强PICCs使用者的血栓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适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表。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形成专家咨询表,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确定指标权重,并根据组合权重赋分。结果两轮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和95.0%。构建的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其中1分指标2个、2分指标9个、3分指标16个、4分指标7个。结论构建形成的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可用于筛查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临床护理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3期)、SCI、Medline(OVID)、PubMed、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等数据库,收集关于PICC与CVC在临床应用中相关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4年7月。由两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个研究,共4 213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PICC组首次置管成功率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5,95%CI(1.02,1.29),P=0.02];PICC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7.56,95%CI(2.85,20.09),P0.000 1];CVC组气胸发生率[RR=0.25,95%CI(0.10,0.61),P=0.003]、导管感染发生率[RR=0.52,95%CI(0.34,0.80),P=0.003]、局部动脉损伤发生率[RR=0.18,95%CI(0.07,0.49),P=0.000 8]、置管切口感染发生率[RR=0.38,95%CI(0.16,0.89),P=0.03]均高于PICC组;两组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及置管操作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ICC比CVC具有插管后并发症少、导管利用时间长的优点,虽然,首次插管成功率比较有差异,但两组异质性较大,解释需谨慎。  相似文献   

4.
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穿刺定位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 ,但多采用传统的定位方法 ,部分患者仍由于穿刺定位不准确及特殊体位等原因而致置管失败。现介绍一种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新的穿刺定位方法。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388例患者中男 2 6 0例 ,女12 8例 ;年龄 2 0~ 89岁 ;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 36 4例 ,血液透析 2 4例。1.2 方法 :使用美国产套装单腔和双腔导管及 Quinton套装血液透析导管。穿刺时患者仰卧位 ,去枕 ,头低 15°足高位 ,两肩胛间沿胸椎直放一 10 cm× 2 0 cm、厚 6 cm的小枕 ,使双肩下垂。抬高锁骨中段 ,使锁骨下静脉与肺尖分开。面…  相似文献   

5.
正中心静脉给药是抗恶性肿瘤化疗的主要途径之一,置管方式主要有中心静脉置管(CVC)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甘海洁等[1]认为,PICC具有操作简便、留管时间长、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然而,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发现由于导管材质、敷料、消毒液、靶向药物的应用,甚至是过敏体质、年龄、季节等原因导致的皮肤过敏反应增多。本文将PICC导管留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研究对20例在超声引导下经贵要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9年1月始采用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置管法,不但解除了病人因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的痛苦,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经外周静脉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能为患者提供一条较长时间、方便、有效、相对安全的静脉给药途径。PICC最早发展于1975年,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并逐步开展起来。PICC最初用于全肠外静脉营养,目前PICC已广泛应用于长期输液、化疗、全肠外营养支持、危重患者抢救及侵袭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等领域~([1])。然而,PICC会引起相关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它不仅可能终止静脉输液治疗、增加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红 《护理研究》2004,18(3):248-249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既减轻了长期输液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 ,又适当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本科从 2 0 0 2年 5月— 2 0 0 3年 5月 ,分别采用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各 3 0例 ,现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红 《护理研究》2004,18(2):248-249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简称PICC)的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但直到 2 0世纪 80年代应用于临床 ,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近年来 ,很多医院已陆续应用于经周围静脉输液困难的病人。其技术特点是用高生物相容性的、很细的导管由肘前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1 ] 。PICC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严重并发症等诸多优点 ,其作用可替代中心静脉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本文就PICC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置管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综述如下。PICC的适应证和禁忌症[2 ]   1…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的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近年来,很多医院已陆续应用于经周围静脉输液困难的病人。其技术特点是用高生物相容性的、很细的导管由肘前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HCC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严重并发症等诸多优点,其作用可替代中心静脉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本文就PICC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置管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科2005-01~2006-12对89例癌症患者开展了中心静脉置管术,我们依据锁骨中点下缘1.5~2.5cm为穿刺部位,穿刺方向指向胸锁关节上1cm至喉结下1cm处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1],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姚琴芳 《上海护理》2011,11(5):56-59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是临床医学上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的两种静脉置管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上述两种方法的使用和成效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这两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适用范围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现就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学治疗后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方法观察160例经PICC化疗的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数及发生时间,分析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结果本组共发生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4例,其中肺肿瘤患者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2例。PICC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2.5%。血栓发生时间多数在化疗后7~14 d。结论 PICC化疗后,7~14 d是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期。肿瘤及化疗药物、穿刺血管损伤、导管头端异位、上肢活动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地选择穿刺血管、准确定位,肿瘤患者治疗全过程的严密观察和化疗后凝血指标的监控,以及出院后的随访,能够有效预防置管侧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并发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及诊疗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行PICC后并发胸腔积液的早产儿11例,收集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合并疾病、PICC置管日龄、PICC置管后胸腔积液发生时间、PICC尖端位置、合并胸腔积液时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诊疗经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NICU早产儿放置PICC后2~30 d(中位数为12 d)发生胸腔积液,胸片提示PICC尖端位置位于非中心位置;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经皮血氧饱和度不能维持、频繁青紫或呼吸暂停,4例患儿有休克迹象;停用PICC同时胸腔穿刺放液、呼吸支持后呼吸困难好转;穿刺后24 h内复查胸部X线片及B超,提示胸腔积液吸收,均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经上肢PICC进行肠外营养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临床恶化时,应通过胸片和超声评估PICC尖端位置和可能的并发症,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  相似文献   

17.
尹迪  许爽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4):1390-1390
患者女,64岁,因“结肠癌术后第5周期化疗”于2008年8月收入院。患者于2月前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4F三向瓣膜式导管经右侧贵要静脉置入,置管过程顺利,管头到达上腔静脉,体内留置长度为46cm,外留长度为7cm。置管成功后立即给予X线胸片定位,胸片结果证实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管头位于上腔静脉平第二、三肋间,遂行For-Fox方案化疗4个周期,未诉特殊不适,在院外期间患者每周行PICC维护1次,未见异常。本次入院为患者结肠癌术后第5期化疗,入院后行正位胸片检查,发现PICC导管移位入同侧颈内静脉约6cm。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1999年 4月~ 1999年 10月分别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股静脉置管为 6 0例癌症病人进行全程静脉化疗和营养支持 ,比较 2组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及并发症发生率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30例。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31~ 82岁 ,平均年龄 4 5岁 ;留置导管时间 3~ 12 0d ,平均 58d。股静脉置管 30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8例 ;年龄 2 5~76岁 ;平均 38岁 ,留置导管时间 2~ 70d ,平均 4 2d。将以上 2种置管方法分为A、B 2组。1 2 …  相似文献   

19.
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置入深静脉的一根导管,适用于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1年来,我科为20例住院的肿瘤化疗、胃肠外营养患者置管输液,证明PICC对患者刺激性小,并发症少,使用方便。现将使用方法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8月至2006年10月住院的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的比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