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OC)水平与老年T2DM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61例老年T2DM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CAS)73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CIMT增厚)52例及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CIMT正常)34例。比较各组OC等水平。结果 CAS组OC水平低于CIMT增厚组及CIMT正常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C与HbA1c及高血压水平呈负相关(r=-0.454、-0.067,P=0.006、0.036)。结论OS水平降低可能是老年T2DM患者CAS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变异性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三者的关系。方法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IMT测定值分为动脉硬化高血压组(A组)[IMT增厚组(A1组)+颈动脉斑块组(A2组)]和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B组),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性及的关系。结果根据颈动脉IMT值,102例高血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62例(IMT增厚24例,颈动脉斑块38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0例,颈动脉硬化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动脉硬化高血压组在24h、白昼和夜间SSD、DSD均高于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24h SSD、白昼SSD、DSD高于IMT增厚组(P<  相似文献   

3.
GHbA1c和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GHbA1c)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reactive protein C,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2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GHbA1c和hsCRP.按不同颈动脉超声结果分组后比较各组的CHbA1c和hsCRP乘积.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尤其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显著高于无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F=8.893,P=0.001):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或斑块形成)呈正相关(r=0.459,P=0.001).结论 糖耐量异常和炎症反应的联合作用,加重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有斑块组根据斑块等级分为斑块Ⅰ、Ⅱ级组和斑块Ⅲ级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情况以6.5%为界限分为控制良好组(HbA1c≤6.5%)和控制不良组(HbA1c6.5%)。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斑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和血脂情况,多功能全定量特种蛋白金标检测仪测定HbA1c。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 80例糖尿病患者中,无斑块组9例,斑块Ⅰ级组13例,斑块Ⅱ级组17例,斑块Ⅲ级组41例。各组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糖尿病有斑块组的HbA1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斑块Ⅰ级组、斑块Ⅱ级组和斑块Ⅲ级组之间HbA1c、FPG和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显著(P0.05)。斑块Ⅱ级组斑块Ⅲ级组各指标均高于斑块Ⅰ级(P0.05);斑块Ⅱ级组和斑块Ⅲ级组之间无差异(P0.05)。HbA1c控制良好组和控制不良组之间的颈动脉斑块等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组无斑块和斑块Ⅰ级患者比例高于控制不良组(P0.05),斑块Ⅱ级和Ⅲ级患者比例低于控制不良组(P0.05)。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和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r=0.351,P0.05),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和患者的HbA1c水平、FPG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呈正相关(r=0.413,0.479,0.598,P0.05),结论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HbA1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正相关,HbA1c控制良好可以改善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老年T2DM患者3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根据检查结果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102例,增厚组116例,斑块组92例,检测3组患者血液各项生化指标以及血清25(OH)D3的浓度,分析T2DM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3水平的关系。结果 (1)斑块组患者的病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斑块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明显高于增厚组,增厚组患者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25(OH)D3明显低于增厚组,增厚组患者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IMT与患者病程、TC、LDL-C、hs-CRP、FBG、Hb A1c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呈正相关(r病程=0.194,rTC=0.312,rLDL-C=0.274,rhs-CRP=0.303,rFBG=0.288,rHb A1c=0.294,rUAER=0.183,P均0.05);颈动脉IMT与患者的25(OH)D3水平呈负相关性(r=-0.292,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3水平密切相关,血清25(OH)D3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适量的补充能够降低T2DM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多普勒检查205例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双侧颈动脉。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餐后两小时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尿酸(UA)等指标。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四组间FPG、HbA1c、FINS、2hINS和舒张压(DBP)均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TC、LDL-C、UA、收缩压和脉压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HDL-C明显低于颈动脉正常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LDL-C及UA均高于其他组;不稳定斑块组的HDL-C均低于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TG、LDL—C、2hPG进入回归方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年龄、血压、血脂及餐后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在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也应控制餐后血糖,更应重视血压、血脂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高血压患者220例,行动态血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生化等检查,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及HbA1c水平,分为A组(单纯高血压,n=104)、B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HbA1c7.0%,n=63)、C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HbA1c≥7.0%,n=53),比较3组之间一般资料、BPV,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因素。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14.5±4.0)比(12.9±3.3)、(12.7±2.9)mm Hg]、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10.5±2.8)%比(9.7±2.4)%、(9.4±2.4)%]、24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24hWSD)[(13.6±3.4)比(12.6±2.9)、(12.3±2.6)mm Hg]较高,夜间血压下降更低[(4.3±8.8)、(4.0±6.7)比(0.9±8.9)mm Hg](均P0.05)。反杓型组颈动脉IMT、颈动脉硬化检出率高于非杓型组,非杓型组又高于杓型组[(1.20±0.27)、(1.09±0.23)比(0.91±0.20)mm;95.3%、80.9%比62.7%;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平均收缩压(β=0.345)、老年(β=0.324)、HbA1c升高(β=0.190)、dSBPCV增加(β=0.140)是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未控制患者BPV升高,血压节律异常增加,颈动脉硬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MA)水平与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及踝臂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215例EH患者。根据24hUMA水平,患者被分为正常UMA组(116例)和微量白蛋白尿(MAU)组(99例)。测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UMA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管腔内径、斑块发生率以及ABI。分析EH合并MAU患者UMA水平与CIMT、ABI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血肌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正常UMA组比较,MAU组UMA水平[20.25(15.75,25.75)mg/d比86.50(56.50,104.50)mg/d]、CIMT[(1.20±1.09)mm比(1.76±0.81)mm]、斑块发生率(55.17%比75.76%)显著升高,ABI[(1.12±0.11)比(0.97±0.11)]显著降低,P均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H合并MAU患者UMA水平与CIMT呈显著正相关(r=0.551,P=0.001),与ABI呈显著负相关(r=-0.266,P=0.008)。结论:EH合并MAU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正相关,与踝臂指数显著负相关,提示微量白蛋白尿不仅和高血压肾脏病变有关,也是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依折麦布对老年冠心病、糖尿病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70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分为对照组(n=38,单用阿托伐他汀)及联合组(n=32,阿托伐他汀及依折麦布合用),疗程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指标,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0.0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治疗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及hsCRP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斑块Crouse积分明显降低(P均<0.05),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加(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较,联合组治疗后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加(P<0.05),CIMT、斑块Crouse积分明显降低(P<0.01).而两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CIMT、斑块Crouse积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依折麦布,能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sCRP水平进一步降低,对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病人(研究组)和50名血压正常的老年人群(对照组),分别进行动态血、BPV和生化指标检测,然后依据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将研究组分为高BPV组和低BPV组。再分别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和颈动脉彩超检测,分析老年高血压BP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心率、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晨峰收缩压、晨峰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4 hS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白天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低BPV组和高BPV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阻力指数(CARI)和颈动脉搏动指数(CAPI)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显著下降,IMT明显增厚,低回声斑块及强回声斑块也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高BPV组较低BPV组变化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明显的血压变异性,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导致老年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GHbA1c)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reactive protein C,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2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GHbA 1c和hsCRP。按不同颈动脉超声结果分组后比较各组的GHbA1c和hsCRP乘积。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尤其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显著高于无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F=8.893,P=0.001):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或斑块形成)呈正相关(r=0.459。P=0.001)。结论糖耐量异常和炎症反应的联合作用,加重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MBPS)现象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6例,依24 h动态血压分MBPS组(104例)和非MBPS组(82例).所有对象进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发生率. 结果 MBPS组24 h、白昼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脉压均较非MBPS组高(P<0.05或P<0.01),MBPS组的LVMI及左右两侧颈动脉IMT均明显高于非MBPS组(P<0.05或P<0.01);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MBPS组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1). 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MBPS现象者有明显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脑卒中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调查2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收缩压、脉压呈正相关(r=0.21、0.26,P<0.01),与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亦呈正相关(r=0.17、0.30,P<0.05),与尿酸、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脑卒中均有关。结论上述心血管危险因素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有益于减少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30日至2019年4月30日收治的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检测外周血中AngⅡ、ET-1水平。根据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将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45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65例)、颈动脉斑块组(40例)。分析观察组各亚组AngⅡ、ET-1水平,并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AngⅡ、ET-1水平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内膜增厚组AngⅡ、ET-1水平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吸烟比例、高血脂比例、入院收缩压、胆固醇、AngⅡ、ET-1、高血压病程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未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t/χ2=5.322、8.495、4.812、5.127、20.585、13.495、4.671,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脂、高血压病程、AngⅡ、ET-1是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OR(95%CI)=1.536(1.045~3.125)、1.362(1.123~4.562)、1.856(1.223~5.721)、1.236(1.167~5.369),P 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ET-1和AngⅡ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程度有关,ET-1和AngⅡ水平对预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无症状性脑血管损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尿蛋白滤过率(UAER)测定结果,将162例EH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U)组101例和MAU组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头颅MRI评价腔隙性脑梗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IMT增厚和腔隙性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62例EH患者中MAU的阳性率为37.7%;与NAU组比较,MAU组颈动脉IMT明显增厚[(1.00±0.26)mmvs(0.86±0.20)mm,P<0.01],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62.3%vs44.6%,P<0.05);MAU与颈动脉IMT增厚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独立相关(OR=2.639,95%CI:1.240~5.615,P<0.05及OR=2.369,95%CI:1.156~4.856,P<0.05)。结论MAU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和颈动脉IMT增厚的一个预测指标,可作为判断无症状性脑血管损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参数诊断高血压与颈动脉病变及高龄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交互关系。方法 选取3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成内膜正常组(n=96)、内膜增厚组(n=139)及颈动脉斑块组(n=86),检测3组血脂、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收集高血压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人口学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颈动脉病变组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天(d)SBP、dDBP、夜间(n)SBP、nDBP、24 h SBP变异性(SBPV)、24 h DBP变异性(DBPV)、dSBPV、dDBPV、nSBPV和nDB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颈动脉病变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年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糖尿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平均值为(1.14±0.22)mm, IMT分别与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前往厦门市嘉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根据患者HbA1c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HbA1c在6.0%-6.5%为研究组,共40例,HbA1c6.0%为对照组,共50例。比较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微量白蛋白(U-ALB)、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结果研究组年龄、体质指数(BMI)、IMT、TC、TG、LDL-C及U-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PB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A1c可能与IMT、TG、U-ALB及LDL-C等具有相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正常水平的高HbA1c,需预防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T2DM患者110例,其中颈动脉内膜正常组43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5例,颈动脉硬化斑块组32例;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压、血浆AngⅡ、血糖、血脂。超声多普勒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 T2DM患者中颈动脉硬化斑块组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均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1);T2DM患者血浆AngⅡ和CIM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AngⅡ、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水平是T2DM患者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r=0.011,0.013,0.051,0.013,P<0.01或P<0.05)。T2DM患者血浆AngⅡ水平与CIMT、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正相关(r=0.529,0.232,0.248,P<0.01或P<0.05);校正收缩压和舒张压后,血AngⅡ水平仍与CIMT相关(r=0.532,P<0.01)。结论高血AngⅡ水平可能是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salusin-β水平与颈动脉病变关系。方法选取营口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厚度,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55例)、颈动脉斑块组(35例)以及颈动脉内膜增厚组(50例)。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外周血中salusin-β水平,比较各组salusin-β水平,并分析salusin-β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外周血中salusin-β水平[(4.35±1.25)nmol/L]高于对照组[(3.37±0.91)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7,P <0.05)。颈动脉斑块组salusin-β水平[(4.88±1.36)nmol/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3.65±1.02)nmol/L]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4.23±1.18)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7、2.352,P <0.05)。观察组患者中,颈动脉斑块组高血压病程、高血脂、入院收缩压、salusin-β水平以及胆固醇水平高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t=4.814、15.041、4.684、3.824、4.684,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病程、salusin-β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2、1.312、1.671,P <0.05)。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中,salusin-β水平与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3.651、3.251、3.013,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salusin-β水平与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salusin-β水平可能成为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及AASI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172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文献方法计算AASI,以AASI<0.55或AASI≥0.55分为两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的差异,以及与AASI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比较,在AASI≥0.55组中,其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水平显著高于AASI<0.55组(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ASI与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IMT(r=0.560,P<0.001)、颈动脉斑块指数(r=0.591,P<0.001)、MAU(r=0.538,P<0.001);控制年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血肌酐水平、eGFR等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AASI仍与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均与AASI独立相关,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60、0.252、0.337,P<0.001。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AASI与IMT、颈动脉斑块指数及MAU水平呈显著正相关,AASI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