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724例小儿鞘膜积液对侧鞘状突的腹腔镜探查及治疗情况,以为临床决策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们收治单侧鞘膜积液患儿724例,其中左侧291例,右侧433例。2岁以内97例,2岁以上627例。均于腹腔镜下缝扎未闭的患侧鞘状突,同时探查对侧鞘状突,若对侧鞘状突未闭,予同时缝扎。统计单侧鞘膜积液对侧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与左右侧及患儿年龄的关系。结果 724例中,409例(56.5%)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其中左侧187例(64.26%)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右侧222例(51.27%)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经卡方检验,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岁以内患儿61例(62.9%)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2岁以上患儿348例(55.5%)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经卡方检验,P=0.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一例出现与对侧鞘状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未发现对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结论腹腔镜技术可以清楚显示对侧鞘状突是否闭合,且可以同时治疗,创伤小,疗效满意。左侧鞘膜积液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的机率较右侧高,建议对左侧鞘膜积液行腹腔镜手术时,更加注重探查对侧鞘状突情况。小儿鞘膜积液对侧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与年龄无相关性。多大的鞘状突未闭需要手术,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我们10年来采用腹腔镜辅助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在腹腔镜辅助下采用"雪橇形"内环口修补针于腹膜外双重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内环口,同时穿刺抽净鞘膜囊内积液的手术方式,治疗2岁以上鞘膜积液患者327例,其中术前诊断为交通性鞘膜积液110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217例。结果 327例中,325例患侧鞘状突内环口未闭,孔径3~5 mm;64例(约占19.6%)术前诊断为单侧的患儿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术后常规随访1年,4例术后1~3个月出现同侧鞘膜囊内中等量积液(3~6 mL),复发率约1.2%,其中3例门诊观察2~3个月自行消退;1例再次经皮细针抽吸后自愈。病理学检查发现鞘膜囊内膜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有一定的吸收功能,但分泌功能极弱。结论儿童鞘膜积液发病机制与鞘状突未闭有关,鞘膜囊液体主要来自于腹腔。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鞘膜积液长期疗效满意,且可以及时发现对侧隐匿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孔腹腔镜钩针鞘突管高位套扎术与三孔法腹腔镜鞘突管内口缝扎术治疗儿童精索鞘膜积液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完成的73例行腹腔镜治疗的小儿精索鞘膜积液临床资料,分为缝扎组(行三孔法腹腔镜鞘突管内口缝扎手术)35例和套扎组(行单孔腹腔镜钩针鞘突管高位套扎手术)38例,对比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前后尿乳果糖/甘露醇(ratio of lactulose to mannitol,L/M)、血清D-乳酸和尿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儿月龄、性别、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L/M、血清D-乳酸和尿IFABP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尿L/M术前与术后1、2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扎组尿L/M术后1、2 d高于术前(P=0.000)。套扎组血清D-乳酸术前、术后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扎组术后2 h血清D-乳酸高于术前(P=0.000)。套扎组尿IFABP术前、术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扎组术后1 d尿IFABP高于术前(P=0.000)。结论单孔腹腔镜钩针鞘突管高位套扎术和三孔法腹腔镜鞘突管内口缝扎术均是治疗小儿精索鞘膜积液安全可行的术式。与缝扎术相比,套扎术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本院实施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360例。单孔经脐5 mm腹腔镜辅助,采用双钩疝针将爱惜邦00#聚酯编织线从斜疝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导入与牵出,完全腹膜外高位双重结扎疝囊。结果全部病例手术过程顺利,单侧斜疝249例,双侧斜疝111例,其中109例术前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均予以同期处理。手术时间:单侧5~9 min,双侧10~15 min,平均11 min。术中出血量0~1 mL。术后恢复平稳,术后1~3 d出院。无精索血管、输精管损伤,无术后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等。360例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复发2例,经再次腹腔镜手术治愈。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复发率低,创伤小,恢复快,无明显瘢痕,可发现并同期治疗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  相似文献   

5.
婴儿腹腔镜手术联合内环缝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儿腹腔镜手术联合内环缝扎术的可行性、必要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婴儿腹腔镜手术联合内环缝扎术的临床资料,并将14例腹腔镜幽门环切术联合内环缝扎术与25例单纯腹腔镜幽门环切术进行对比。结果16例腹腔镜联合手术顺利,无近期并发症。其中14例腹腔镜幽门环切术联合内环缝扎术,与腹腔镜下幽门环切术单脏器手术比较,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手术时间有显著差异(P〈0.001),2次单脏器手术的医疗费用总和是2个脏器联合手术的1.33倍。结论婴儿腹腔镜手术时,对合并腹股沟疝或术中发现鞘状突未闭,并符合潜在腹股沟疝/交通性鞘膜积液标准的患儿。可联合行内环高位缝扎术;同时提出潜在腹股沟疝/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即疝囊或鞘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140侧)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脐单孔法内环口疝囊及鞘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76例(94侧),鞘膜积液42例(56侧)。11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发现对侧隐性疝20例,交通性鞘膜积液16例,单侧平均手术时间15min,双侧平均手术时间2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d,无并发症,随访1—1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安全、有效,损伤小,痛苦少,康复快,无明显手术瘢痕、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经脐单部位两孔腹腔内疝环缝扎术(intracorporeal purse-suturing,IP)和单孔腹腔镜监视下腹膜外内环结扎术(extracorporeal knotting,EK)治疗鞘膜积液患儿,比较术前和术后外周静脉血中的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这两种术式对患儿的手术应激以及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 20...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下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小儿鞘膜积液腹腔镜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2000年11月~2003年11月应用微型腹腔镜缝扎内环口方法治疗小儿鞘膜积液453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结果 术中经过顺利,手术时间5~8min,伤口不需缝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3d出院。随访患儿症状消失,术后无瘢痕。治愈率99.3%。结论 腹腔镜下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切口小,损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可同时发现及处理隐性内环口未闭,比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优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不同年资的医师在不同时期行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腹膜外鞘状突未闭结扎术的手术效果,探讨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科同一手术团队6名医师完成的120例该术式的手术资料。根据主刀医师已从事腹腔镜手术的年资分为A组(年份3年,3位医师)、B组(年份3年,3位医师)。每位医师取完成的前20例患者,各组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4阶段(每组15例/每阶段),分别比较各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放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短期及长期并发症情况,制定学习曲线。结果各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均小于10 mL,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均于术后次日出院,4例出现短期并发症,均无长期并发症发生。A组医师手术时间第2~4阶段明显短于第一阶段;B组医师手术时间第3~4阶段明显短于第1~2阶段。结论具有一定腔镜手术基础的医师,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腹膜外鞘状突未闭结扎术的学习曲线约为5例;腔镜手术基础欠丰富的医师,该手术的学习曲线约为10例。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腹膜外鞘状突未闭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安全有效、美观微创、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0.
小儿腹膜鞘状突未闭术后睾丸回缩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腹膜鞘状突未闭术后睾丸回缩的防治刘文英,韦福康,胡廷泽我院近年先后收治了4例腹膜鞘状突未闭手术后发生的睾丸回缩,患儿年龄3~10岁,3例系鞘膜积液在外院行鞘膜翻转术,1例因腹股沟斜疝在外院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发现睾丸回缩的时间为数天至2年(体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传统观念认为,儿童非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均处于闭合状态,鞘膜囊内液体主要来源于囊壁自身分泌。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先天性鞘膜积液(尤其非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发病机制。方法 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本院收治395例年龄大于2岁先天性鞘膜积液患儿,其中交通性鞘膜积液134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261例;均予腹腔镜手术探查,了解鞘状突闭合情况,术后长期随访鞘状突结扎后疗效;对其中25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儿通过在内环口水平向未闭合的鞘状突内滴注美兰液,了解鞘膜积液的液体可能来源。同期选择传统开放手术患儿34例,术中切取少许鞘膜囊囊壁组织送病理检查,了解囊壁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1)34例开放手术患儿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患儿鞘膜囊壁内膜主要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构成,分泌功能非常弱。(2)134例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均未闭合,经2~3 cm的鞘状突管直接连通睾丸鞘膜腔,挤压阴囊鞘膜囊可见清亮液体经内环口流入腹腔;261例非交通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仍呈开放状态,经鞘状突管与精索或睾丸鞘膜囊腔相连,挤压鞘膜囊可见少量液体从其顶部小孔渗出。经内环口向未闭合鞘状突管滴注美兰液,30 min后用细针经皮穿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鞘膜积液囊,均可抽取美兰淡染囊液。(3)395例腹腔镜下手术患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仅6例于术后1~3个月患侧复发,一期治愈率98.5%。结论与传统观念不同,本研究发现鞘状突发育过程中未闭合是儿童先天性鞘膜积液发病的主要因素,鞘膜囊壁内膜主要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构成,囊内积液不是囊壁自身分泌,而是来源于腹腔的正常腹水。非交通性鞘膜积液鞘膜囊顶部小孔处可能存在单向瓣膜样结构,阻止囊内液倒流入腹腔。  相似文献   

12.
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十年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含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 10年来本院应用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3 798例,鞘膜积液702例,对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和复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微型腹腔镜手术方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快,手术当天麻醉清醒后可离床活动和进食,无瘢痕.结论 微型腹腔镜手术方法安全可靠,较之传统小儿斜疝手术方法有较多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鞘膜积液的利弊。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 473例鞘膜积液病例资料(腹腔镜手术组),并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经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1 352例鞘膜积液(开放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单侧鞘膜积液患儿行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时间分别为(12.3±3.1)min和(17.1±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35,P0.001);双侧鞘膜积液患儿行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时间分别为(16.1±2.2)min和(35.5±4.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38,P0.001)。腹腔镜组术中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合453例,占术前单侧鞘膜积液的32.5%(453/1 392),术后复发6例(0.4%),阴囊血肿3例(0.2%),脐上缘切口裂开大网膜膨出2例(0.1%),线结反应2例(0.1%);开放手术组术后复发8例(0.6%),阴囊血肿2例(0.1%),线结反应8例(0.6%)。两组术后复发率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肠粘连、腹腔内脏器损伤、切口感染、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可作为婴幼儿鞘膜积液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尚不能完全替代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脐部腹腔镜单针双线法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由本院普外科收治的1 182例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56例在腹腔镜下采用单针双线法治疗(改良组),526例采用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相关临床资料,评价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结果改良组平均手术时间(21±11)min,平均住院时间(2.1±1.2)d,术后随访1~15个月,平均6.3个月,阴囊红肿3例,患侧复发1例,对侧鞘状突未闭295例;常规组平均手术时间(22±10)min,平均住院时间(2.2±1.1)d,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1个月,阴囊红肿1例,患侧复发1例,对侧鞘状突未闭213例。改良手术较常规腹腔镜手术在术后切口出现皮下硬结、线结反应等方面具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单针双线法治疗幼儿腹股沟斜疝无需特殊器械,创伤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及患者不适,手术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的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9月,本中心实施48例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A 组),同时进行常规开放手术42例(B 组),两孔腹腔镜手术36例(C 组)。对比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瘢痕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单孔、两孔组与开腹组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孔组与两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结论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不破坏腹股沟管解剖结构,高位结扎;直视下探查嵌顿疝内容物损伤情况;可以探查对侧有无隐性疝。该技术安全、有效、微创,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交通性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传统的疝囊高位缝扎及鞘膜翻转术是公认的行之有效而可靠的手术方法。近年来,我院采用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荷包缝扎术 积液抽出术治疗交通性鞘膜积液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5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1991年以来采用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各型鞘膜积液 ,经 5 36例术后观察随访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采用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5 36例 ,手术年龄最小的1岁半 ,最大的 14岁。平均年龄 4 .2岁 ,单侧 5 32例 ,双侧 4例。  二、手术方法在麻醉下取患侧下腹壁自然皮皱处横切口 ,长约 1cm ,切开皮肤后用止血钳向皮下环方向逐层分离 ,显露精索 ,于精索前内侧分离出鞘状突并横断 ,近端分离至高位结扎 ,远端鞘膜囊内积液行切开或空针穿刺抽吸积液即可 ,逐层缝合切口术毕。讨  论术式依据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Bianchi(阴囊中缝单一切口)手术治疗低位双侧隐睾的可行性、手术操作要点以及近期效果.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采用改良Bianchi术式治疗先天性双侧隐睾共9例,年龄1岁2个月至11岁4个月,平均5岁10个月.所有患儿平卧位均可在腹股沟区触及未降的睾丸.术前B超均未提示合并鞘膜积液或者斜疝.手术采取经阴囊中缝切口入路,将睾丸鞘膜囊分离至外环水平,如鞘状突呈开放状,则完整分离鞘突并充分游离至高位后双层结扎.根据精索松解的具体情况采取保留或切断睾丸引带,术后睾丸均位于各自阴囊中部或底部.术后2~3 d换药,伤口无渗出、红肿即可出院.所有患儿平均随访8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睾丸体积变化,睾丸有无回缩,有无斜疝或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家长和(或)患儿本身是否满意.睾丸体积根据B超数据使用Lambert公式进行计算.结果 9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睾丸术后位置满意,无回缩,无斜疝或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手术前后体积比较未见萎缩(P<0.01),家长及患儿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改良Bianchi手术治疗可触及隐睾损伤小,伤口隐蔽性很强、符合微创理念.尤其是在治疗双侧的低位以及滑动性隐睾时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中短期随访无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改良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隐睾7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小儿隐睾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77例(84侧)小儿可触及隐睾中,于腹股沟外环处作一与皮纹一致的长约1.5~2 cm的小横切口,不打开腹股沟管,在腹股沟外环口找到未闭鞘状突头部和睾丸,分离至内环处,将睾丸经隧道引至阴囊,固定于皮下与肉膜间囊窝内。结果:该组所有病例均能将睾丸无张力地拖至阴囊底部。有57例(61侧)获得随访,睾丸均位于阴囊内,其中50例(54侧)位于阴囊底部,其余7例位于阴囊中部。未发现睾丸萎缩。结论:该手术运用与皮纹平行的小横切口又未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手术快捷、创伤小,术后痛苦小、恢复快,疤痕不明显,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单孔腹腔镜下特制疝针实施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及处理技巧。方法 2014年3月至7月,我们收治19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均接受腹腔镜下特制疝针经皮穿刺腹膜外内环口结扎术。回顾性分析术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本组完成腹腔镜经皮穿刺腹膜外结扎术193例,3例中转为传统小切口手术。手术时间5~40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1.5 mL,术中在其他部位增加操作通道和器械5例。腹膜皱襞遮挡33例,大网膜疝入并与疝囊粘连2例,腹膜外气肿2例,结扎线缠绕大网膜12例,合并其他疾病1例,断线脱线2例,内脏下滑靠近内环口5例,腹膜撕裂2例,巨大疝3例,阴囊积气1例,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脐疝1例。结论单孔腹腔镜经皮穿刺腹膜外结扎术已成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首选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能同时发现对侧隐性疝等多种优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正确处理可以减少或避免意外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