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临床护理方法.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护士术前、术中、术后配合医生做好病情观察和护理.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顺利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其中1例在术后第3天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经再次PCI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的密切检测,术后的精心护理,及时发现并发症,有助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术的安全,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时的临界值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各心肌标志物的临界值。方法 测定AMI患者入院后 5d内不同时间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 (Myo)、肌酸激酶MB同工酶 (CK MB)活性、CK MB蛋白量等心肌标志物浓度 ,通过ROC曲线特性分析心肌标志物在AMI诊断时的临界值。结果 AMI发病后不同时间各心肌标志物测定值都出现不同程度变化。ROC曲线特性分析显示 ,AMI发病后不同时间除cTnT外各心肌标志物的诊断临界值都呈动态变化。结论 AMI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的各心肌标志物临界值随时间不同而有所变化。相比而言 ,cTnT的诊断窗口期明显更长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肌标志物的临界值。方法测定AMI患者入院6天内不同时间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ayo)、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活性、CK-MB蛋白量等心肌标志物浓度,通过ROC曲线特性分析显示特性分析心肌标志物在AMI诊断时的临界值。结果AM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各心肌标志物测定值都出现不同程度变化。ROC曲线显示,AM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除cTnT外各心肌标志物的诊断临界值都呈不同程度变化。结论AMI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各心肌标志物测随时间不同而有变化。比较而言,cTnT的诊断窗口其明显更长,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逐渐上升,诱发AMI的主要原因是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然堵塞,从而导致冠状动脉供应的心肌发生变性坏死.如能开通梗死的血管将能最大程度地抢救处于缺血状态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脏功能,从而进一步减少再住院率、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非常有效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手段,可使相应血管再闭塞以及复发缺血、再梗死率等重大临床事件减少[1].AMI行PCI术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针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恢复至关重要.现将AMI患者行介入治疗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衰弱评估联合麻醉分级对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某三级甲等医院245例老年外科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衰弱状态、麻醉分级,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的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衰弱评估、麻醉分级及两者联合对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结果】衰弱评估联合麻醉分级预测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显著高于单独应用麻醉分级、衰弱评估的0.751、0.762(P<0.001);联合应用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48%和63.74%。【结论】衰弱评估联合麻醉分级能有效预测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由护士进行衰弱评估能辅助临床医师术前决策,为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各心肌标志物的临界值.方法测定AMI患者入院后5 d内不同时间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活性、CK-MB蛋白量等心肌标志物浓度,通过ROC曲线特性分析心肌标志物在AMI诊断时的临界值.结果 AMI发病后不同时间各心肌标志物测定值都出现不同程度变化.ROC曲线特性分析显示,AMI发病后不同时间除cTnT外各心肌标志物的诊断临界值都呈动态变化.结论 AMI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的各心肌标志物临界值随时间不同而有所变化.相比而言,cTnT的诊断窗口期明显更长,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4例老年AMI患者静脉溶栓后行PCI,并给予充分的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的7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PCI术后IRI的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70例AMI患者PCI术后出现IRI26例,发生率为37.14%;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入院时收缩压低、右冠状动脉病变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IRI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入院时收缩压低、右冠状动脉病变可能会增加AMI患者PCI术后IRI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据此制定有效干预措施,以降低IRI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0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急诊组行急诊PCI治疗,择期组于病情稳定后进行择期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早期血运重建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3 h,无溶栓禁忌证,给于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溶检治疗45例,其中静脉溶栓再通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33例(再通+择期PCI组),静脉溶栓后未通接受PCI治疗12例(未通+择期PCI组);②AMI发病时间3~6 h,行急诊PCI治疗43例(急诊PCI组);③AMI发病时间>6 h,1周后行PCI治疗58例(择期PCI组).以上3组患者于发病后4、8、12周,在相应梗死部位,应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碎裂QRS波(fQRs)、心脏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观察室壁运动应变比率及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范围及心脏功能进行评价,比较组间各项指标.结果 联合fQRS及ST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后心肌瘢痕,可使临床诊断心肌瘢痕的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和98.7%;静脉溶栓再通+择期PCI组及急诊PCI组fQRS阳性导联比率明显降低,室壁运动应变改善,LVEF提高,优于未通+择期PCI组及择期PCI组(P均<0.05).结论 早期血运重建有利于缺血心肌细胞修复,有效阻止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瘢痕形成,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前,随着溶栓疗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等广泛用于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PCI治疗能迅速、完全地开通"罪犯"血管(IRA)达到心肌再灌注,已成为AMI的首选治疗方法[1].但是,IRA开通后可能会发生各种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影响AMI的抢救效果,故RA的早期发现尤为重要.RA是指AMI经扩张血管、溶栓或行PCI术等治疗将IRA再通后,冠状动脉血流重新恢复出现的一过性的心律失常,通常是指IRA再通数分钟内发生的心律失常,也有学者认为是2h内发生的[2].本文通过对AMI行PCI治疗的179例患者发生RA情况的回顾性研究,分析PCI术前和术中与RA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人员做好病情观察和术前准备提供依据,为预防及减少RA的发生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对患者术后冠脉血流、心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以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将112例行PCI的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组在常规PCI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给药方式为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给药联合静脉微量泵给药。比较2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前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cTnT与hsCRP水平变化、术后出血现象及1个月内MACEs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1级2例、2级4例、3级50例,对照组1级5例、2级15例、3级36例,术后TIMI血流分级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外周血心肌损伤标记物cTnT及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MACEs发生率为12.50%。观察组为3.57%,观察组MACE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均未发生出血现象。结论AMI患者行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心肌再灌注和心肌损伤、明显降低血栓负荷,减少心肌梗死的再发率,且不增加临床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护理要点.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迅速进行术前准备及救治,术中密切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迅速地进行有效的处理,加强术后护理,积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22例AMI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救治成功率为100%.对AMI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可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急诊PCI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AMI行PCI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结果:通过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经治疗5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护理是PCI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应用封堵伞行室间隔穿孔封堵,同时或择期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远期疗效.方法 对3例患者按常规方法行室间隔封堵术,并行择期冠脉介入治疗.心功能的评定采用临床观察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的方法,追踪 12~22 个月.结果 心功能由术前的Ⅵ级恢复为Ⅰ~Ⅱ级并维持至今.术后无心绞痛发生,无心力衰竭再入院.结论 AMI 并发室间隔穿孔,择期介入封堵室间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在封堵术成功数日后进行较术前及同期进行更为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UA)、B型脑钠肽(BNP)、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行PCI术治疗的119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RA将患者分为RA组(55例)和非RA组(64例)。术前检测血清UA、BNP、Gal-3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PCI术后发生RA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UA、BNP、Gal-3水平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RA的价值。结果 RA组血清UA、BNP、Gal-3水平均高于非RA组(P<0.05);RA组年龄大于非RA组(P<0.05);RA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TIMI分级0级、梗死部位为下壁、梗死冠脉支数为多支的患者比例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水平高于非RA组(P<0.05);RA组发病至PCI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长于非RA组(P<0.05)。但两组性别及有吸烟史、有饮酒史、合并高脂血症、梗死前心绞痛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衰弱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7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市中医院择期行腹部手术的435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 术前采用Fried衰弱表型评分将老年患者分为衰弱组(n=107)和无衰弱组(n=328);术后1~3 d采用意识紊乱测试法评估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Fried衰弱表型评分对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结果 435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中, 80例患者发生术后谵妄, 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8.39%;衰弱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40.19%(43/107), 无衰弱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1.28%(37/328), 两组患者的术后谵妄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年龄、独居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文化程度及术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等因素后, 衰弱组患者的术后谵妄发生风险高于无衰弱组患者(OR=4.761, 95%CI:1.428~15.872), Fried衰弱表型评分预测术后谵妄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16(95%CI:0.647~0.78...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择期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京生 《临床荟萃》2004,19(3):160-161
198 3年Hartzler首次报道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2 0世纪 90年代又进行了十余项大规模临床试验 ,证明了直接PCI的疗效。本文就补救性PCI及择期PCI曾出现争议及近几年的最新进展简述如下。1 择期PCI与补救性PCI的概念1.1 择期PCI的概念 择期PCI是指AMI发病数天后 ,对溶栓治疗后已再通但有残余狭窄的梗死相关动脉 (IRA)或溶栓失败及未行溶栓治疗的闭塞IRA行PCI,目的在于预防缺血复发、挽救存活心肌、改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 ,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2 补救性PCI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906-907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前、术后血清B型脑利钠肽(B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对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根据病情和治疗情况为PCI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24h的血浆BNP水平,并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BNP水平均升高,PCI治疗组BNP水平在术后24h较药物保守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BNP明显升高,在行PCI术后较药物保守治疗组可明显下降,说明AMI患者早期应用PCI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心肌供血,促进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103例,依据术后血管造影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两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