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移植缺血预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梗死心肌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纯种大白兔46只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分为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组(A组)、非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组(B组)和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30d分别检测心功能、梗死心肌的形态学变化以及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B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内径降低,心功能提高,室壁厚度增加,心肌梗死面积缩小,梗死区和梗死边缘区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5)。结论MSCs移植治疗兔心肌梗死可改善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增加梗死心肌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经缺氧预处理的MSCs移植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或经预处理分化的BMSC(induced BMSC,iBMSC)移植能否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250~300 g),分为假手术组、磷酸缓冲液(PBS)注射组、BMSC移植组和iBMSC移植组共4组,每组8只.将分离的BMSC与心肌细胞(微环境)共培养2周进行预分化,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建立1周后,将BMSC或iBMSC细胞悬液注入梗死区的边缘位置.分别于细胞移植后的第1、2和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心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及短轴缩短率(FS).移植后第4周进行组织学观察,心脏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移植细胞的示踪标记物及心肌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iBMSC组LVEF在第4周时是(77.3±2.6)%,与假手术组(81.8±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BS组及BMSC组的LVEF值均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PBS组FS移植前后没明显变化,iBMSC组FS从移植前的(24.1±3.9)%上升到第4周的(45.1±3.1)%.M型超声心电图显示iBMSC治疗组左心室收缩能力较细胞移植前明显改善.免疫荧光分析显示,SPIO标记的移植细胞在体内表达心肌细胞标志蛋白α-辅肌动蛋白和缝隙连接蛋白43.结论经过微环境预处理的BMSC较未处理的干细胞改善心功能效果更好.这一研究为干细胞的改造与细胞移植修复心肌梗死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预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产生的系列效应变化;并将预处理后的MSCs移植入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细胞归巢、增殖,及对心肌缺血区细胞凋亡、新生毛细血管生成、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MSCs作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机理。方法干细胞部分:取SD大鼠胫骨及股骨分离骨髓,用全骨髓差异贴壁法培养MSCs,并进行表面标志鉴定;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 U)标记MSCs细胞,制作细胞爬片,检测其标记率,以确保标记能满足移植示踪及观察需要;将MSCs分别在不含(对照组)或含(SDF-1预处理组)SDF-1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孵育60分钟,检测各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处理后细胞表面CXCR-4受体表达的变化。动物实验部分:建立大鼠心梗模型48只,随机平均分为三组:空白组(A),干细胞对照组(B),SDF-1预处理组(C);分别在其心梗后1天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A组)、未处理的MSCs(B组)或SDF-1预处理后的MSCs(C组);移植后24小时检测梗死周边区心肌细胞凋亡;一周后检测梗死周边区归巢增殖的Brd U阳性细胞;四周后检测心功能,计算梗死面积,并通过血管荧光灌注显像检测梗死周边区新生血管密度。结果利用全骨髓差异贴壁法可以获取稳定分裂大鼠MSCs,经表型鉴定证明其为CD29~+CD90~+CD34~-细胞:用10μmol/L Brd U标记MSCs24小时,标记率>98%,能满足移植示踪需要;用SDF-1预处理MSCs可显著增加其释放VEGF能力[(68.92±5.03)pg/mL vs.(38.79±3.16)pg/mL,P<0.05],并使CXCR-4受体发生内摄作用,表现为膜外表达减少(P<0.05)。结论 (1)SDF-1预处理MSCs可显著增加其释放VEGF的能力,并使CXCR-4受体发生内摄作用,增强归巢能力,促进细胞旁分泌作用。(2)SDF-1预处理MSCs后移植,可减少大鼠梗死周边区心肌细胞的凋亡,增加缺血区的灌注,从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肌梗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Niu LL  Cao F  Zheng M  Li YH  Xie C  Zhu SJ  Pei XT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186-190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梗死大鼠心脏局部存活、迁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明确同种异体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3 5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及MI 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MSCs ,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 1~ 3h植入到雌性大鼠心脏组织 ,移植后 10周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检测各种相关指标。结果 异体大鼠MSCs经纯化后可在梗死心脏组织定居、生存 ,并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 ,免疫组化检测胞质心肌特异蛋白染色阳性 ,与MI组比较 ,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压升高 (P <0 0 5) ,舒张末压明显降低 (P <0 0 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快 (P <0 0 5) ,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 (P <0 0 5) ,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显示MI面积缩小 (P <0 0 5)。结论 同种异体MSCs移植治疗MI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5.
田涛  马宾 《心脏杂志》2012,24(1):117-119,137
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可挽救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不能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骨髓中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改善梗死区的血液供应及心肌重构,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BM-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方式,移植的时机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通过诱导使其分化为心肌细胞等。目前进行的动物实验和临床Ⅰ期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增生以及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BMMSCs移植组、培养液注射组(开胸后在梗死区周围注射等量细胞培养液);体外分离纯化、扩增BMMSCs,4,6二脒基-2-苯吲哚(DAPI)标记。BMMSCs移植组于造模后1周经心肌直接注射MSCs,培养液注射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细胞培养液。造模后4周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造模后4周,与培养液注射组比较,BMMSCs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舒张末期内径显著降低(P均<0.05);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5);BMMSCs移植组大鼠梗死心肌中可见DAPI标记阳性细胞;与培养液注射组比较,BMMSCs移植组可以显著减少非梗死区心肌细胞的凋亡(P<0.05)。结论 BMMSCs移植能够提高AMI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归巢到急性心梗区域,研究不同环境下MSC在心肌内的分化状态及程度。方法 选用SD雄性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干绷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组(20只)、AMI干细胞移植组(20只)以及单纯G-CSF组(20只)以及单纯对照组(10只)。于治疗4w后取材,检测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的血管密度值。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肌浆蛋白(myogenin)、肌球蛋白(myosin)、缝管连接蛋白43(Cx43)及结蛋白(desinmim)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并用共聚焦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标测PCNA、myogenin。结果 胶体金标记的MSC经G-CSF诱导移植到心脏内在梗死部位与心肌生长为一体,颜色为黑色,存HE切片中移植细胞的胞浆呈现紫红色,极易识别。血管密度检测结果显示G-CSF+MSC移植组心肌梗死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抗体PCNA、myogenin、myosin、Cx43及desinmim在G-CSF+MSC移植组心肌梗死区中的表达明显。其他各组未见明显表达。结论 G-CSF能够明显动员MSC归巢,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在梗死区分化成新的心肌。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肌细胞的丢失,进而引起心脏功能的下降,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类具有横向分化为各系统器官和组织能力的干细胞,能补充丢失的心肌细胞并通过旁分泌等机制增强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极具发展潜力。本文对BM—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因素、移植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D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isease,IHD)。梗死的心肌细胞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由于瘢痕组织缺乏弹性,难以满足心脏收舒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上移植冠心病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抽取冠心病患者骨髓,用人骨髓间质细胞专用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扩增、标记。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使用超声筛选出合格的动物模型。然后动物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14)和培养液注射组(对照组,n=13)。在移植前后对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和心室重构指标进行超声评价和对比,取材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移植后进行超声评价,治疗组较对照组射血分数值和缩短分数值显著改善。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细胞在宿主体内可以向肌源性细胞分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显示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心肌Ⅰ型、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非梗死区低于对照组。细胞治疗组梗死区间质细胞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cl-2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骨髓间质细胞移植后可以提高心肌梗死后心脏收缩功能,减轻左心室重塑。作用机制可能为新血管生成增加、细胞外基质改变、旁分泌、抗凋亡和心肌再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初步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大鼠心肌梗死周边区的定位、存活及分化情况.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分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具有心肌特异性结构蛋白的心肌样细胞,同时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鉴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同种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移植组各25只。应用液氮冷冻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移植组梗死部位注入经5-氮胞苷(5-aza)诱导和溴氮胞苷标记的大鼠MSCs,对照组梗死部位注入等容量DMEM液。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周和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收缩期峰值速度(Vs)、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指标评价心功能。移植组于术后4周处死,移植心肌行溴氮胞苷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组(n=13)和移植组(n=15)相比,术前及术后1周的心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移植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移植部位免疫组化可见溴氮胞苷染色阳性细胞。结论经5-aza诱导的MSCs同种移植入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受损心肌后能存活并改善宿主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途径和不同浓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同种异体大鼠MSCs体外分离、纯化、扩增,4’,6-二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A、B、C和D组于心肌梗死后2周经尾静脉移植MSCs(A组:细胞数5×105、B组:细胞数1×106、C组:细胞数5×106、D组:细胞数1×107),E组:经心外膜注射MSCs(细胞数5×106),对照组:注入等量培养基。4周后测定左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1)经静脉和心外膜注射移植MSCs大鼠心肌组织中均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标记细胞α-肌动蛋白检测阳性,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左心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和梗死面积均明显缩小[分别为(45±2)%,(40±4)%和(41±3)%,P<0.05]。(2)与对照组比较,A组左心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B、C、D组左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C和D组优于B组(P<0.05)。结论MSCs经不同途径归巢至心肌梗死区,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杀伤效应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采用心外膜注射方法移植MSCs或PBS液,另取正常组、假手术组作对照。分别于手术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末提取脾脏淋巴细胞,并与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采用结晶紫法检测淋巴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手术后第2和4周末,AMI加PBS组脾脏淋巴细胞杀伤效应分别为(32.31±7.23)%、(47.20±5.13)%,较正常组[(21.95±4.65)%,(22.13±5.08)%]和假手术组[(22.21±5.43)%,(24.21±5.40)%]明显增强(均P<0.05)。相对于AMI加PBS组,AMI加MSCs组第2、4周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淋巴细胞的杀伤效应,分别为(26.14±5.15)%、(34.28±6.13)%,与AMI加PBS组的同时间比较,均P<0.05。结论:MSCs移植可抑制心肌梗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对心肌细胞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干细胞移植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同种异体大鼠MSCs体外分离、纯化、扩增,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并通过尾静脉于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入AMI大鼠体内,对照组则注射等量培养液。4周后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4周后,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冷冻切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标记细胞a-Actin肌动蛋白检测阳性。干细胞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SCs经静脉移植可以归巢至梗死心肌处,并能改善受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时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44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急诊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后随机分为AMI后第1周移植组(A组,10例)、AMI后第2、第3周移植组(B组,10例)、AMI后第4至6周移植组(C组,11例)和对照组(仅行PCI术,不进行骨髓穿刺或冠状动脉内输注,13例).各组于AMI后3 d、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采用99MTc-MIBI核素的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心肌灌注缺损指数明显下降.A组与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而C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未见明显差异.A组、B组、C组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AMI急诊介入术后行BMSCs移植是安全的.AMI后前3周行BMSCs移植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