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平均血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190例AMI患者,根据其平均血钾水平(mmol/L)分为5组:3.5,3.5~4.0,4.0~4.5,4.5~5.0,5.0。用Cox回归分析比较5组患者AMI发生后3年的病死率。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12±1.24)年。血钾3.5~4.0 mmol/L组病死率最低。结论:AMI患者的理想血钾水平可能是3.5~4.0 mmol/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48例AMI患者入院后即刻检测血清钾浓度,根据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5mmol/L)和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mmol/L),观察其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同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48例AMI患者低血钾者33例,低血钾组并发室性心律失常20例,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经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后,低血钾均能纠正。结论低钾血症与AM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应尽早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防止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入选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非重度以上肾功能不全且完成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心力衰竭患者1 007例。根据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将患者分为低钾血症组(血钾<3.5 mmol/L)、高钾血症组(血钾>5.5 mmol/L)及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 mmol/L);应用Lown分级(Ⅰ、Ⅱ、Ⅲ、Ⅳ、Ⅴ级)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又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分析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结果:1 007例患者中,低钾血症患者38例(3.8%),高钾血症患者9例(0.9%)。随着患者血钾水平降低,Lown分级级别呈升高趋势(P<0.001)。Lown分级Ⅳ级患者中,同时出现Lown分级Ⅲ级及Ⅳ级患者的血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表现为Lown分级Ⅳ级患者(P=0.048)。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呈负相关(r=-0.226,P<0.001)。1 007例患者中发生住院死亡63例(6.3%);死亡组患者血钾水平明显低于非死亡组(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钾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44),血钾每升高0.5 mmol/L,患者住院死亡风险降低26.8%。ROC曲线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均证实住院心力衰竭患者血钾控制的最佳切点为4.18 mmol/L。结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Lown分级呈负相关,可作为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钾血症能引起多种心律失常。本文共收集31例高钾血症所致的心律失常。 病例资料 患者31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7~78平均(57.2±18.6)岁。入选标准(除2例为慢性心房颤动外):既往无心律失常病史,高钾血症(血钾>5.5mmol/L)时出现心律失常,纠正高钾血症后心律失常消失。高钾血症的病因:①肾功能不全23例,其中14例因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而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安体舒通;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例;③挤压综合征3例;④重度溶血反应1例;⑤输入大量库存血液1例。 结果 心律失常期间患者血钾浓度:5.8mmol/L~7.11mmol/L16例,7.8 mmol/L~9.7mmol/L11例,10.12mmol/L~11.80 mmol/L4例。心律失常类型:①窦性心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内酯在门诊≥75岁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75岁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20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1例)给予常规治疗,螺内酯组(10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治疗,螺内酯组起始给予螺内酯20 mg/d口服,用药4周后,如血钾4.0 mmol/L且肾功能稳定,可增加螺内酯用量至40 mg/d。如监测期间血钾在5.0~5.5mmol/L,则减螺内酯用量为20 mg隔日1次。所有患者入选前及治疗后1周、1月以及随后的每3月监测血钾和肾功能。结果螺内酯应用的平均剂量为(22.78±9.33)mg。螺内酯组23例(22.1%)患者因不能耐受螺内酯治疗而停用,其中12例(11.5%)患者因高钾血症(血钾≥5.5 mmol/L)而停用。7例(6.7%)患者因肾功能恶化(血肌酐增长50%)而停用。螺内酯组出现严重高钾血症(血钾≥6.0 mmol/L)者4例,但研究中无患者因高钾血症而死亡。2组中均无因肾功能不全而需要透析者。螺内酯组4例(3.8%)患者发生低钾血症,而对照组有13例(1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75岁老年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严格监测血钾和肾功能的情况下,应用螺内酯20 mg/d是安全的,且可显著减少低钾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钾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69例AMI患者根据发病后血钾水平分为低钾组84例(血钾〈3.5 mmol/L)、正常血钾组147例(血钾3.5-5.5 mmol/L)及高钾组38例(血钾〉5.5 mmol/L),观察三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部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低钾组CK-MB水平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LVEF低于其余两组;低钾组前壁心梗、非ST段抬高心梗发生率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下壁心梗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或0.01);低钾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P〈0.01)。结论AMI后低血钾易并发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是判断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钾水平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324医院收治的老年男性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56例,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级组17例,Ⅲ级组24例,Ⅳ级组15例;根据血清B型钠尿肽(BNP)水平分为1级组14例(100~499μg/L),2级组17例(500~999μg/L),3级组25例(≥1 000μg/L)组;根据血钾水平分为低钾血症组22例(3.5 mmol/L),正常血钾组24例(3.5~5.5 mmol/L),高钾血症组10例(5.5 mmol/L)。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血清BNP水平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血钾水平,不同血钾水平患者预后。结果不同心功能分级、血清BNP水平患者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组患者血钾水平高于Ⅲ级组、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高于Ⅱ级组(P0.05);血清BNP水平3级组患者血钾水平高于2级组、1级组,2级组高于1级组(P0.05)。血清CRP水平与血钾水平无直线相关性(r=0.159,P=0.242)。高钾血症组患者生存率低于低钾血症组、正常血钾组(P0.05)。结论心功能分级差、血清BNP水平高的老年男性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血钾水平较高,且血钾水平较高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低钾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29例ST段抬高的AMI患者于入院时抽血测定血钾、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根据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5 mmol/L)和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 mmol/L),同时观察住院期间严重不良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为13.7%,下壁+后壁AMI的发生率最低(10.4%),明显低于下后壁+右心室、前间壁和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发病至抽血时间≤3 h的低钾血症发生率为17.3%,明显高于发病时间>3 h者;低血钾组的CK、CK-MB和cTnI峰值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低血钾组总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23.8%)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15.8%)。结论低钾血症与AMI患者的梗死时间、部位和面积相关,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硅酸锆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慢性高钾血症的疗效.方法:本项前瞻性、单中心、临床观察研究,纳入MHD患者中筛选期内短透析间期透前血钾>5.5 mmol/L者,进行患者教育和饮食管理.治疗剂量调整期(4周),环硅酸锆钠初始治疗剂量为非透析日5 g/d,最大剂量不超过15 g/d,治疗目标为透前血钾达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P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与心功能、冠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次日静脉FPG水平,将235例AMI患者分为2组:FPG正常组(n=72):FPG <6.1 mmol/L;FPG升高组(n=163):FPG≥6.1 mmol/L;比较2组入院时killips分级、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脉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住院30 d病死率. 结果 (1)基线情况无差异的2组入院时killip分级、1周LVEF无显著差异,FPG升高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FPG正常组;(2)相关分析显示FPG与LVEF呈负相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升高对于总体住院30 d病死率及溶栓治疗住院30 d病死率均有显著预测价值. 结论 FPG升高为院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可反映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及其季节分布特征和不同检测次数的高钾检出率,为高钾血症的防治及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纳入四川省2018年至2020年血液透析患者资料,以血钾≥5.0 mmol/L定义为高钾血症,计算高钾血症发生率及时间分布特征。结果(1)共纳入6618例至少有一次血钾检测记录的患者,包含24885次血钾结果,高钾血症发生率为28.2%。(2)第一至第四季度高钾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0.9%、29.2%、23.7%、28.6%。(3)血钾检测次数越多,高钾血症检出率越高。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较高,存在季节差异,增加检测频率可以显著增加高钾血症患者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正临床多种电解质紊乱中,高钾血症应属最危险情况,其不仅能危及患者生命,还能在几秒钟内病情骤变,险情发生,而应用药物预防这种情况发生的作法又不被提倡。另一方面,高钾血症的心电图改变和血钾水平常一致,故监测心电图的改变能帮助估测血钾实际水平。因此,及时识别和评估高钾心电图改变有着重要临床意义。而弦线理论有利于理解和记忆高钾心电图的特征。[高钾心电图特征]正常血钾为3.5~5.5mmol/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入院血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入院即刻、入院24、48 h血Na~+水平最低值将其分为正常组45例(血Na~+135 mmol/L)、轻度低钠组75例(轻度组,血Na~+120~135 mmol/L)、重度低钠组30例(重度组,血Na~+120 mmol/L),所有患者均完成介入治疗,比较各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面积等指标的差异,统计住院30d患者病死率。结果:3组空腹血糖、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CK-MB、cTnI水平高于正常组(均P0.05),重度组CK、CK-MB、cTnI水平均高于轻度组与正常组(P0.05)。正常组LVEF高于轻度组、重度组,且轻度组高于重度组(均P0.05)。重度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轻度组与正常组,且轻度组大于正常组(均P0.05)。重度组病死率高于轻度组与正常组,存活患者血Na~+水平高于死亡患者(P0.05)。结论:AMI患者低钠血症程度与CK、CK-MB、cTnI水平、心肌梗死面积、住院30 d病死率呈负相关,与LVEF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高钾血症最初发现于未经治疗的糖尿病酮酸中毒。有报道血钾浓度高于6.0或6.1mmol/L的病例分别为22%和32%。严重的高钾血症被认为是糖尿病酮酸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这种血钾浓度升高的一般解释是代谢性酸中毒使氢离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87例老年患者血流感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对60~74岁及≥75岁老年患者血流感染特点进行比较。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287例老年血流感染患者中,最多见的感染来源是呼吸系统(20.9%)。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9.4%),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12.7%),肠球菌(8.0%)。院内粗病死率为23.0%,归因于血流感染的院内病死率为16.4%。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OR3.151,95%CI 1.494~6.648,P=0.003)、白蛋白33 g/L(OR 5.609,95%CI 2.046~15.376,P=0.001)、血肌酐≥90μmol/L(OR 2.444,95%CI1.188~5.029,P=0.015)。合理抗生素治疗(OR 0.293,95%CI 0.144~0.597,P=0.001)是血流感染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75岁、白蛋白33 g/L、血肌酐≥90μmol/L是增加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抗生素治疗是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环硅酸锆钠散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高钾血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接受环硅酸锆钠散治疗高钾血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5~85(65.0±8.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10 g、3次/d的硅酸锆钠散治疗,分析药物降钾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环硅酸锆钠散治疗2 h后,血钾水平由5.68(5.46,5.85)mmol/L降至5.11(4.97,5.24)mmol/L,下降0.60(0.49,0.72)mmol/L。用药24 h后血钾水平为4.34(4.03,4.50)mmol/L,下降1.35(1.24,1.62)mmol/L。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24 h后血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用药24 h后发生低钾血症8例(19.0%),根据治疗后血钾水平分为低钾血症组、非低钾血症组,两组患者治疗前血钾水平[5.47(5.35,5.62)mmol/L比5.78(5.50,5.90)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9,P=0.011)。所有患者未见其他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环硅...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时白细胞增多与近期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AMI早期白细胞计数增高与其近期预后关系。结果表明,AMI患者早期白细胞>15×10~9/L者其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均较白细胞4×10~9~8.999×10~9/L为高(P<0.05~P<0.01),白细胞>15×10~9/L者较9×10~9~14.999×10~9/L者心衰、心源性休克、住院病死率高(P<0.01)。因此AMI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是估计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扑、室颤)与低血钾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AMI患者于发病后24至72小时内测血清钾,根据血钾浓度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6mmol/L.,44例).及血钾正常组(血钾为3.7-5.5mmol/L,68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低血钾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38例,占86.3%,血钾正常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8例.占11.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血钾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糖控制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住院时间均不低于5 d,以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同的平均血糖值(MBG)情况进行分组,MBG7.8 mmol/L为A组;7.8~11.1 mmol/L为B组;11.1 mmol/L为C组,观察血糖情况与预后关系。结果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住院天数、气管插管情况、病死率、下呼吸道感染等,其中病死率比较,B组要明显低于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糖控制在7.8~11.1 mmol/L间,其安全性较好,病死率低,在临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钾水平,探讨血钾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关系,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11例),主要包括一般资料、检验指标、院内死亡率、院内并发症等。根据入院血清钾水平分为三组,A组(血钾3.5 mmol/L);B组(3.5 mmol/L≤血钾≤4.5 mmol/L);C组(血钾4.5 mmol/L),探讨三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钾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A、B、C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7.8%、2.3%、7.1%,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4%、3.2%、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力衰竭新发或加重、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肌缺血方面,三组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钾水平在3.5~4.5 mmol期间,院内死亡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