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因"间断胸痛3个月,加重24h"于2017年12月7日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闷痛,休息10~20min后症状可缓解,未予诊治。入院前24h搬运重物过程中再次出现胸痛,伴左侧肩背部不适、大汗,持续约8h后缓解,当时未予诊治,后经家属劝说到医院就诊。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吸烟史20余年,每天20支;饮酒史2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冠状动脉自发再通 (SR)的预测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的 2 16例首次AMI患者 ,分组比较SR对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左室功能和临床转归的影响 ,并分析SR的预测因素。结果 ①分组 :有自发再通的A组 5 7例 (2 6 4 % ) ,无自发再通的B组 15 9例 (73 6 % )。②入院时Killip心功能分级A组低于B组 (P <0 0 5 ) ,CK及CK -MB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③左室射血分数A组明显低于B组(P <0 0 1) ,而室壁运动记分则A组明显低于B组 (P <0 0 1)。④PTCA术后TIMI血流 3级的比例A组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 ;总的院内心脏事件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⑤梗死前心绞痛 (P <0 0 1)、发病至治疗间期 (≤ 4h) (P <0 0 5 )和梗死相关动脉的侧支循环 (0~ 1级 ) (P <0 0 5 )是SR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AMI后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的患者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较好 ,其发生可能与梗死前心绞痛和发病至治疗的间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与左室附壁血栓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附壁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左室附壁血栓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血栓组30例,非血栓组36例,比较两组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基底直径、膨出直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1)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基底直径、室壁瘤膨出直径、左室射血分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血栓组显著大于非血栓组[(1.17±0.26)cm比(1.04±0.19)cm,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易发生附壁血栓,但左室附壁血栓与瘤体大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 ,48岁。因重症肌无力和胸腺瘤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突然出现胸痛伴胸闷、憋气。查体 :血压 60 /90mmHg( 1mmHg =0 .13 3kPa) ,双肺呼吸音粗 ,心率 98次 /min ,心尖区闻及Ⅱ /6级轻柔的收缩期杂音。心电图 :V1~V6导联见病理性Q波 ,ST段弓背上抬 ,Ⅱ、Ⅲ、avF导联ST段缺血性压低。心肌酶 :CK MB 3 0 .8ng/ml,肌钙蛋白T8.12ng/ml。 2h后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心室轻度扩大 ,左心室前壁、前间隔和下壁的心尖段运动消失 ,心肌厚度和回声基本正常 ,二尖瓣口见轻度收缩期反流。 4d后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心室前壁、前间隔和下壁的…  相似文献   

5.
左心室附壁血栓(left ventricular thrombus,LVT)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常可导致患者卒死,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防止血栓脱落,挽救患者生命甚为重要.本组对我院心肌梗死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的20例LVT患者的血栓发生部位和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0岁,因胸闷、气短半个月,突然呼吸困难、四肢发冷1 h收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模糊,血压测不到;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3R~V6R导联可见异常Q波(QRS波呈QR型)、T波倒置,ST段抬高不明显;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右心室心肌梗死.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心室腔明显增大,右心室前侧壁中间段至心尖段局部室壁变薄并向外膨隆,右心室腔内充满均匀中等回声物,无活动性,无血流信号,右心室流人道及流出道无狭窄,血流通畅;右心室收缩功能均减低(右心室舒张期内径与收缩期内径相差不大),房间隔凸向左心房侧,心包腔内可见积液.……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 男,63岁.有高血压病史15 a,无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本次因胸闷、活动气短、乏力10 d伴发作性头晕收住.入院前10d无任何诱因出现胸闷、活动气短、乏力,无发热、咳嗽.病程中有两次出现活动时头晕、无力、大汗并瘫软在地,但无神志丧失,休息后渐好转.X线胸片示:右肺下内带片状阴影,密度不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现象的研究成果,促进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进一步研究,为心脏血管组织工程相关研究提供信息,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0-01/2006-11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现象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farct related artery,spontaneous reperfusion(spontaneous recanalization)”。资料选择:纳入标准是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高度相关的文章,选择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相似内容则选择权威杂志发表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60篇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关系不大的文献,共30篇文献纳入分析。资料综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对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已引起广泛关注,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外,许多研究也试图寻找其他预测自发再通的方法,如心电图、核医学及超声技术等。结论:目前已有较多方法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自发再通,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冠状动脉痉挛、血栓自溶等可能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9.
前壁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中,左室附壁血栓形成率很高,尸检发现率为20~60%,是体循环栓塞的来源。作者研究了顺序住院的400例前壁AMI患者,其中出院前1~2日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附壁血栓者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36~72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A组,口服足量抗凝药(凝血酶原时间控制在1.6~2倍于正常值);B组,口服  相似文献   

10.
刘明  邓斌 《实用医学杂志》1998,14(12):934-935
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与左室功能密切相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是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AMI患者预后的重要决定因素,本观察旨在探讨溶栓后冠脉再通对左室功能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自1996年10月~1998年6月根据WHO制定的标准,确诊为AMI并已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9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5例,平均年龄56.5±12.4(48~72)岁,前壁或广泛前壁11例,下壁8例。1.2方法:静脉使用链激酶(SK)150万u半小时滴入,口服力抗栓0.25g,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以250ICU/kg,腹壁皮下注射,每天1次…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 ,59岁。以腹痛月余来院就诊。查体 :体温 3 6.5℃ ,心率 :65bpm ,血压 :1 7/1 1kPa。于腹部可扪及一搏动性肿块。超声所见 :腹主动脉上段内径 2 .5cm ,中段见梭形扩张 ,内径 3 .7cm ,管壁完整 ,内膜较粗糙 ,前壁可见实性低回声附着 ,边界尚清楚 ,表面不规整 ,厚度为1 .2cm ,长 4.7cm ,CDFI示瘤体近端彩色血流及频谱形态正常 ,瘤腔内血流为五彩相间并见充盈缺损 ,频谱形态为涡流(图见封三 )。超声诊断为 :腹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  讨论 腹主动脉瘤又称真性动脉瘤。多见于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约有95%由动脉粥样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室附壁血栓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动态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左室附壁血栓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特点,观察治疗前后血栓的变化情况。结果30例左室附壁血栓抗凝、溶栓治疗后22例血栓消失,8例减小。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及时检查左室附壁血栓,且可以动态观察血栓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3岁,因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入院。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Ⅳ/Ⅵ全收缩期粗糙的吹风样杂音,向心尖部及腋下传导,并触及细震颤。心电图:ⅡqR,Ⅲ、avFQS,Ⅱ、Ⅲ、avFT波倒置。应用Ultramark9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2.25MHz,二维超声切面图示:左室下壁心肌明显变薄,运动明显减弱;左室短轴二尖瓣口水平切面显示:左室下壁及后室间隔明显变薄的心肌形成室壁瘤突向右室侧,后室间隔部可见14cm回声失落,脉冲多普勒于该处右室侧测及收缩期高速分流信号,连续多普勒测及最大分…  相似文献   

14.
15.
<正>患者男,52岁,因脑梗死入院,入院时行超声检查:双侧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率70%~99%,左侧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率70%~99%。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2岁,间断性左中腹疼痛10d.1个月前左腹部被拳头击伤,伤处皮肤有淤血紫斑.查体:左侧中腹部轻压痛.腹部CT:脾脏体积轻度增大,脾实质腹内侧萎缩有凹陷并见钙化斑,脾脏上部实质内轴位呈类圆形、冠状位条带状密度减低灶,下部实质内轴位条带状、矢状位三角形低密度影,尖端指向脾门,底边贴脾包膜.脾门前方见截面约3.0 cm圆形血管影,强化后管腔内密度明显增高.管腔腹侧弧带状低密度影无增强,脾门区血管影增多增粗迂曲.印象:(1)脾门区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3)脾梗死.  相似文献   

17.
正[颈内动脉闭塞自发性再通较为罕见,研究甚少1,2]。本文对我科收治1例颈内动脉闭塞自发性再通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突发一过性昏迷伴右上肢活动不灵7小时入院。患者高血压病史3-4年,未规律口服降压药物,平时血压控制尚可。2型糖尿病病史5年,未口服降糖药物;否认心房纤颤病史。入院查体:嗜睡,言语缓慢;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2.5mm,双侧对光反射存在;右上肢肌张力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与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青年女性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急性心肌梗死”以及“青年女性”等关键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及万方数据库,筛选公开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以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例为青年女性,35岁,因间断胸痛就诊,心电图检查提示I、aVL及V2-V5导联ST段抬高,肌钙蛋白T升高(>2 000 ng/L),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左主干(LM)自开口可见夹层,延伸至左前降支(LAD)远段及回旋支(LCX)中段,管腔全程受压,近段血管部分不能显影,经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 IVUS)指导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随访1个月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罕见病因,其疾病特点及治疗方法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同,诊断具有...  相似文献   

19.
【病例】男,92岁。因突发全腹剧痛、寒战、四肢厥冷急诊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慢性胃炎35年,多发性脂肪瘤50年,高血压病17年,12年前出现阵发性房颤,平均每年发作2~3次,10年前转为持续性房颤,9年前复查心电图发现房颤合并长R-R间期,R-R间期达1.9秒,同年7月出现间断头晕,未发生阿-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5岁,因间断胸闷、气短、乏力伴颜面部轻度水肿3d入院。查体:心率70次/min,口唇发绀,颜面部轻度水肿,双肺未闻及哕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