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乳腺淋巴瘤超声检查误诊原因,总结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检查误诊的乳腺淋巴瘤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例均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超声图像不典型,治疗前超声检查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叶状肿瘤和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各2例,错构瘤、炎性乳腺癌和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各1例。误诊时间5 d~3个月。9例经粗针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或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淋巴瘤。4例行手术治疗后辅以化学治疗,5例采取化学治疗联合局部放射治疗好转出院。治疗后随访3~12个月,超声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乳腺淋巴瘤临床少见,超声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掌握典型超声表现,对可疑病灶及时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可降低乳腺淋巴瘤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腋窝副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合并乳腺癌的多原发癌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因发病率低且缺乏特征性影像学和临床表现,腋窝副乳腺癌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常常难以鉴别,容易被误诊。该文报道1例61岁女性患者,因发现右侧腋窝肿物半年余就诊,入院行超声检查提示可能为良性病变,为进一步诊治接受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为右侧副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导管内癌。1个月后患者发现右侧乳腺结节,辅助检查提示乳腺癌可能性大,术后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为乳腺浸润性癌。结合该例患者的诊治经验进一步回顾相关文献作总结,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误诊原因及减少误诊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术前误诊PBL患者乳腺彩超、乳腺钼靶X线、乳腺CT、手术组织病理等资料。结果 14例中以腋窝淋巴结肿大就诊2例,以皮肤红肿疑似乳腺炎就诊2例,以乳腺无痛性肿块就诊10例;术前误诊乳腺癌11例,乳腺炎性病变2例,乳腺纤维瘤1例;14例均行乳腺彩超检查,10例考虑乳腺癌,4例考虑乳腺纤维瘤;11例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8例考虑恶性,3例考虑良性;7例行CT检查,1例考虑乳腺纤维瘤,3例考虑乳腺癌,1例考虑乳腺增生,2例考虑炎性病变但不排除炎性乳腺癌;术前误诊为乳腺癌11例,乳腺炎性病变2例,乳腺纤维瘤1例;1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为PBL,均为B系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 PBL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确诊需依据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正>乳腺淋巴瘤可分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和继发性乳腺淋巴瘤,乳腺原发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1-3])。同时,乳腺原发淋巴瘤通常是以偶然发现乳腺结节或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与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因此容易误诊或漏诊~([4])。本研究通过分析22例乳腺原发淋巴瘤病例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合相关文献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其他疾病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s mononucleosis, IM)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10例其他疾病误诊为I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中7例因发热伴颈部肿块入院,其中1例伴精神差、食欲下降、消瘦和腹泻;2例因眼睑水肿入院;1例因发热伴咳嗽入院。10例均误诊为IM,误诊时间4~34(20.30±2.84)d。10例中经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4例和化脓性淋巴结炎2例,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经骨髓穿刺联合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确诊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4例中2例给予口服泼尼松治疗,2例未给予特殊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确诊为化脓性淋巴结炎2例给予抗感染治疗痊愈。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予以化学治疗后缓解出院。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予以化学治疗等后死亡。确诊为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给予化学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增大、肝脾增大、眼睑水肿、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为IM典型临床表现,但不是其特定独有表现,故临床上对其诊断除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各项检查,对与其相关疾病的知识也应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以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所获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为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主因发现双乳肿物一月余,行抗炎治疗后肿物无明显变化,临床以双乳肿物,初步考虑"乳腺癌"收入院。入院后行PET-CT及腹部CT发现:除了双乳高代谢肿物外,还可见腹盆腔、右肾、右侧髂肌及左侧肛提肌外旁等多发占位,病理穿刺结果开始考虑为乳腺低分化癌并多发转移,后经过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乳腺非霍奇金T细胞性淋巴瘤,类型为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论: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类型少见,易误诊为低分化癌,应加强对乳腺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并仔细分析病情,以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 OBC)的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超声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超声误诊OBC 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OBC中1例因食管高分化腺鳞癌术后2年常规超声检查发现左腋窝2枚增大淋巴结,超声误诊为食管癌相关转移性淋巴结;1例因右腋窝胀痛6个月来诊,超声检查发现右腋窝副乳腺并副乳腺边缘实性肿块,误诊为右腋窝副乳腺并副乳腺纤维腺瘤;1例因无意中触及左腋窝多个肿块1个月就诊,超声检查误诊为双乳纤维腺瘤,左腋窝淋巴结增大。1例经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左腋窝淋巴结清扫病理检查,1例经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1例经腋窝肿块部分切除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OBC。3例均行单侧乳腺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予规范化学治疗等,恢复良好。结论 OBC起病隐匿,易误诊。临床及超声医师要加强对OBC认识,掌握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建立科学诊断路径,并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相互验证,以降低误诊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漏诊原因,并总结防范漏诊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12月收治的曾漏诊的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阳性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均有乳房肿块,1例腋窝有刺痛,3例腋窝查体有淋巴结增大、质硬。15例均行腋窝常规超声检查,3例发现腋窝淋巴结稍增大伴或不伴皮质增厚、脂肪门消失;2例发现腋窝淋巴结皮质增厚伴或不伴脂肪门消失。乳腺X线、乳腺增强CT或乳腺增强MRI 7例有异常发现。入院后均根据腋窝超声检查及腋窝淋巴结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诊断同侧腋窝淋巴结阴性。漏诊时间3~7 d。15例均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确诊同侧腋窝淋巴结阳性,给予相应治疗均获得较好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同侧腋窝淋巴结阳性是否确诊对乳腺癌患者制订治疗决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对其进行判断,以减少或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9.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报导5例原发乳腺淋巴瘤(PLB)超声表现以提高认识。方法 复习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乳腺淋巴瘤的超声表现。结果 5例均为原发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超声均表现为单发低回声不规则结节,与乳腺癌表现相仿,但未发现有钙化。3例伴后方回声增高。结论 超声检查难以鉴别原发淋巴瘤与乳腺癌,对于乳腺癌内孤立不规则结节且伴后方回声增高时,原发淋巴瘤应在鉴别诊断之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浅表淋巴瘤的超声图像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准确度。方法 选择首诊并治疗的12例浅表淋巴瘤的患儿,均经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证实,总结超声图像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12例中仅4例(33.3%)超声提示淋巴瘤,1例误诊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误诊卡斯尔曼病(CD),1例误诊皮下软组织感染,余5例超声提示淋巴结增大。12例中1例为浅表软组织淋巴瘤,病理类型为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1例为结内淋巴瘤,包括2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4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伯基特淋巴瘤,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共22个肿大淋巴结(10个发生于颈部,6个腋窝,2个腹股沟,2个锁骨上窝,1个枕部,1个耳后),90.9%L/S比值≤2,68.2%门髓质消失,68.2%皮质回声低回声背景下点线状回声为主,45.5%包膜不完整,36.4%血流类型混合型,门型和中央型均为22.7%,边缘型为18.2%,45.5%血流密度Ⅳ级,31.8%Ⅲ级,22.7%Ⅱ级。结论 儿童原发浅表淋巴瘤,软组织淋巴瘤罕见,结内淋巴瘤常见,超声易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特殊类型乳腺癌的超声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20年8月曾误诊的4例特殊类型乳腺癌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率为22.2%。1例于哺乳期发现右乳肿块伴疼痛,误诊为积乳、乳腺炎,经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1例甲状腺癌术后检查发现右乳肿块,误诊为纤维腺瘤,术后病理确诊为乳腺黏液腺癌。1例体检发现右乳结节,误诊为良性结节,术后病理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1例左侧乳头瘙痒伴溃烂,未做出诊断,术后病理确诊为乳腺Paget's病。4例均行手术治疗,目前患者均健在。结论特殊类型乳腺癌有各自的声像图特征,并有特定的病理学基础,但缺乏超声特异性,需要临床医师加深对该类病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探讨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超声检查并穿刺活检对60例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乳腺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0例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检查显示乳腺原发灶长径比化疗前明显缩小、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42例乳腺癌原发灶Ⅱ~Ⅲ级血流,22例降为0~Ⅰ级(P〈0.05)。48例淋巴结异常中,13例完全消失(P〈0.05)。9例乳腺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乳腺原发灶、腋窝淋巴结大小、彩色多普勒血流、病理检查结果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为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简便、安全的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早期诊断中乳腺超声检查的漏诊、误诊病例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将乳腺超声检查诊断的乳腺癌假阴性(漏诊)、假阳性(误诊)患者128例纳入本研究,分析漏诊、误诊病例特征,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漏诊、误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28例患者中,乳腺癌假阴性(漏诊)、假阳性(误诊)患者分别为89例、39例.漏诊和误诊患者血流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呈周边型血供或者无血流、微钙化、腋窝淋巴结阳性为乳腺癌早期诊断中乳腺超声检查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流信号、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块和结节单一、炎性病变均为乳腺癌早期诊断中乳腺超声检查误诊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病灶呈周边型血供或无血流、微钙化、腋窝淋巴结阳性为乳腺超声检查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流信号、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块和结节单一、炎性病变为乳腺超声检查误诊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彩超诊断副乳腺癌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 ,43岁 ,二年前因左侧乳腺癌在外院行乳癌根治术。病理诊断 :左侧乳腺髓样癌 ,淋巴结转移 0 / 7。出院后未进行其他治疗及复查。近二个月来发现右侧腋窝内有一逐渐增大肿块前来就诊。查体 :慢性病容 ,消瘦 ,左侧胸壁平坦 ,左乳腺缺如 ,可见手术瘢痕 ,双侧腋下皮肤颜色如常。右侧腋窝内可扪及蚕豆大小结节 ,质地较硬 ,活动度欠佳 ,表面不光滑。超声检查 :右侧腋窝皮下脂肪层内见梭形类似乳腺组织回声团块 ,边界不整齐 ,无包膜 ,范围约 35 mm× 40 mm。其内见大小约 2 3mm×2 5 mm低回声肿块 ,形状极不规则 ,边缘毛糙 ,向周围呈蟹足样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1例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HE切片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11例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年龄49~8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弥漫性的睾丸肿大,病变部位右侧6例,左侧4例,双侧1例;组织学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9例,滤泡型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1例。结论中老年睾丸无痛性弥漫性肿大或肿块应首先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学上需要与睾丸精原细胞瘤、转移性低分化癌、肉芽肿性睾丸炎以及恶性黑色素瘤等鉴别,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误诊为淋巴结核的淋巴结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例首诊误诊为淋巴结核的淋巴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诊断经过。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淋巴结增大,可伴压痛,单一部位发病14例,多部位发病11例。15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考虑淋巴结核,余10例因合并肺结核或结核相关检查(胸部CT、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抗体、红细胞沉降率)结果而误诊为淋巴结核,误诊时间半个月~3年余。确诊方式:手术切除病理检查18例,淋巴结活检7例,诊断转移性鳞状细胞癌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及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各8例。结论淋巴结核与淋巴结恶性肿瘤临床特征有重叠,仅依赖临床、实验室及穿刺细胞学检查不易鉴别,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金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高频二维超声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情况、腋窝淋巴结情况等检查,记录超声声像图表现;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行淋巴结清扫,比较超声检查结果与淋巴结清扫结果。结果 86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均明确诊断,淋巴结清扫发现46例为淋巴结转移,40例为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者者毛刺征占比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分级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判断可疑淋巴结转移者比例明显高于非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检查中,肿块毛刺征、血流分级异常情况均有提示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可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p6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可表达,因此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p63阳性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尤其在淋巴结发生转移时。本研究报道1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高度怀疑肺恶性肿瘤并淋巴结转移。行右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显示p63阳性,提示为鳞状细胞癌,而完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后,最终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因此,认识p63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很有必要,可减小临床误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原发乳腺淋巴瘤超声表现、临床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分析9例(共11个病灶)经病理确诊的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超声、临床及病理特征。 结果 9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中,4例肿块位于右侧乳房,3例位于左侧乳房,2例位于双侧;其中8个肿块发生于外上象限。肿块大小1.5~9.0 cm,平均(2.87±2.09)cm。9例均为低回声,其中5例为极低回声,4例内部回声不均匀;6例形态不规则;5例边界不清;3例后方回声增强,9例均未见钙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6例血流丰富。术后病理大体形态学均表现为实性肿物、颜色灰黄或灰粉,组织学分型7例为非霍奇金弥漫性B细胞型淋巴瘤,1例为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为T细胞型淋巴瘤。 结论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检查中,低回声、外上象限、肿物后方回声增强、肿物内有丰富血流信号为主要特征,最终诊断需结合临床及术后病理,其预后与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8岁,主因"发现左腋窝无痛性肿块2周"就诊.彩超声见左侧腋窝多发低回声结节,大者3.2 cm×1.7 cm,中心回声增强,边界清(图1A),内部血流丰富(图1B);左侧乳腺内上象限见1.0 cm×0.9 cm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呈毛刺样(图2),内可见血流.超声提示:①左侧乳腺结节,不除外乳腺癌,建议活检;②左侧腋窝肿大淋巴结,不除外转移癌,建议活检.经皮左侧乳腺结节活检术后病理示浸润性导管癌(图3),遂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十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①左侧乳腺中分化浸润性导管癌,②左侧腋窝11枚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左侧乳腺前哨淋巴结7枚中3枚内见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