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乳口腔涂抹对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极低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观察组给予初乳口腔涂抹组,比较两组患儿喂养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胎粪排空、开始经口喂养、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院内感染、败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极低体重儿给予初乳口腔涂抹能改善喂养状况,加快喂养进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口腔涂抹初乳对小于34周早产儿营养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小于34周早产儿1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86)和对照组(n=84)。试验组使用母亲初乳进行口腔涂抹,每3 h涂抹1次,每次总量02 ml,连续7 d。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涂抹,其余干预措施与试验组一致。收集并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期间营养指标,比较两组早产儿的禁食天数、开始肠内营养时间、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喂养不耐受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达到全肠胃道营养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出生体重天数早于对照组(P005),患儿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纯母乳喂养天数、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对照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乳口腔涂抹可改善小于34周早产儿的营养进程,缩短患儿静脉营养时间和达到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缩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降低NEC的发生,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天数更长,出院时纯母乳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表现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8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出生并入住NICU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早产儿随机分为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组、口腔运动干预组、对照组。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组接受3 min口腔刺激、2 min非营养性吸吮和2 min口腔支持;口腔运动干预组接受12 min口腔刺激和3 min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接受常规发育支持护理。观察记录并比较3组早产儿喂养表现、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后第1、2、3、4天的喂养效率和喂养成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3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口腔运动干预可以改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且不增加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乳口腔涂抹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NICU病房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接收的9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初乳口腔涂抹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初乳口腔涂抹干预后,干预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各项喂养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11%、2.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89%、15.56%(P0.05);干预组早产儿出生第5d的sIgA和LT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常规护理时给予初乳口腔涂抹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早产儿的免疫功能,降低喂养不耐受及院内感染发生,改善喂养情况,缩短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  相似文献   

5.
采集母乳在NICU中的实施及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集母乳对无法获得直接母乳喂养的早产儿的喂养效果。方法将2013年1-12月入住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分为早产儿配方乳组;2014年1-12月入住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分为母乳喂养组,通过采集母乳的方式对早产儿进行喂养。同时对两种喂养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通过采集母乳的实施,使早产儿的产妇在母婴分离时的母乳喂养率从原来的58%提高到94%;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由原来的35%降低到16%;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由原来的11%降低到1%;产妇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6%提高到96%。结论采集母乳提高了母婴分离的母乳喂养率,降低了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以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乳口腔涂抹配合按摩的护理干预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5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21年1月1日~10月31日收治的50例早产儿作为实验组,出生后48 h内开始给予初乳口腔涂抹配合按摩的护理干预,在口腔干预训练行口腔内部按摩时应用初乳。比较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晚发型败血症(LOS)发生例数、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全肠内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家长满意度。结果:实验组NEC、LOS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出生后早期给予早产儿初乳口腔涂抹配合按摩的护理干预可降低NEC、LOS的发生率,缩短早产儿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全肠内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在小胎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入住本院NICU胎龄≤32W,体重≤1500g的小胎龄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干预一组、干预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干预一组采用5分钟Lessen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干预两组采用常规喂养加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方法。比较三组患儿的喂养成效、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以及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1)干预一组喂养成效为(56.04±18.15)%、喂养效率(8.51±2.20)ml/min,摄入奶量比(57.45±19.33)%,干预二组喂养成效(54.05±17.01)%、喂养效率(7.65±2.23)ml/min,摄入奶量比(56.69±17.12)%,对照组喂养成效(40.66±14.19)%、喂养效率(7.05±2.41)ml/min,摄入奶量比(44.27±1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并发症情况:干预一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11例、败血症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干预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15例、败血症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11例、败血症4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例,三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败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ssen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有效改善小胎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技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口喂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10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初乳口腔免疫治疗)与对照组(常规处理)。比较两组一般情况、住院期间喂养及治疗情况、经口喂养情况(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率)以及干预后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得分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实验组开始喂养时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纠正胎龄得分、行为得分、口型得分、口腔反射得分、非营养性吸吮1 min及断喂养≥6 h次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采取初乳口腔免疫治疗进行口腔护理利于患儿尽快恢复正常体重,改善患儿喂养情况,使患儿住院时间降低,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对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效果,为初乳口腔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Up To Dat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有关早产儿初乳口腔免疫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5月31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初筛,并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可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RR=0.42,95%CI(0.26,0.68),P=0.000 4],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MD=-2.46,95%CI(-3.46,-1.45),P<0.000 01],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RR=0.48,95%CI(0.36,0.64),P<0.000 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可有效降低早产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早产儿达全肠道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促进经口喂养方案对于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3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对照组34例,干预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方案,干预组采用促进经口喂养的方案,比较两组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和经口喂养环节落实率。结果干预组极低出生体重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35.03±0.71)周低于对照组(36.09±0.96)周(P<0.01),完全经口喂养的纠正胎龄缩短了1周;初乳口腔滴注、口腔功能训练、安慰奶嘴训练吸吮落实率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促进经口喂养方案可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保证喂养安全性的前提下加快了喂养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日益增多,与此同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也呈现上升趋势,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吸吮-吞咽-呼吸不协调或因疾病原因不能经口喂养,通常早期需要肠外营养,从而失去了母乳对胃肠道的保护。有研究指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使用初乳进行口腔涂抹,能够使其胃肠道得到早期的保护。本文综述了初乳口腔涂抹实施的理论依据、实施的方法、胃肠道疗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应用初乳进行口腔按摩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4例胎龄29-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二组均给予管饲喂养、早产儿常规护理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初乳进行口腔按摩。观察二组早产儿从管饲饮食开始至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日均体重增长、住院天数、口腔感染、喂养不耐受情况(腹胀、呕吐、胃食管返流)。结果 ⑴干预组从管喂饮食开始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日体重增长、住院天数、喂养不耐受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⑵干预组口腔感染发生率6.45%,对照组发生率6.06%,二组早产儿住院期间口腔感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常规早产儿护理基础上,对早产儿应用初乳进行口腔按摩,能缩短管饲饮食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从而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同时满足爱婴医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母乳口腔运动联合母亲声音刺激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母乳口腔运动联合母亲声音刺激的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口腔运动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早产儿在干预开始时、干预1周和干预2周后的口腔运动功能评分情况,以及在干预过程中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口腔感染情况。[结果]干预1周和2周后,试验组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的正常形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失调形态和障碍形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早产儿呕吐、腹胀、口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口腔运动联合母亲声音刺激护理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有积极的意义,可提高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改善喂养不耐受及口腔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母乳添加剂联合双歧杆菌对改善低体重早产儿坏死性肠炎和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102例做为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5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母乳添加剂+双歧杆菌喂养)和对照组(n=5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母乳添加剂喂养),比较两组喂养情况、生长情况及坏死性肠炎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胃肠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胃肠半量及全量喂养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生长速度(体重、头围、身长)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NEC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添加剂联合双歧杆菌更有利于早产儿喂养和生长,可减少或防止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肠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化喂养管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管理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喂养管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医院内母乳喂养状况、喂养不耐受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首次接受母乳喂养的日龄早于对照组(P 0. 05); 1周内和2周内,观察组母乳喂养总量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败血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系统化喂养管理的实施可改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医院内的母乳喂养状况,减少喂养过程中不耐受情况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4105-4106
选取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鼻饲喂养,观察组进行重力喂养,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开奶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体重最大下降率、口饲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开奶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胃管留置时间、达全胃肠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口饲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呼吸暂停、感染、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护理中进行重力喂养可减少新生儿不耐受和并发症,并使其更快恢复出生体重,缩短口饲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始胃肠喂养的时间.[方法]将8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和晚开始胃肠喂养组,采用同一种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奶粉喂养.记录每日体重、奶量、达足量喂养日龄、住院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结果]早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0.5 d±7.7 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5.6 d±3.2 d、达足量喂养日龄24.2 d±7.2 d和住院时间27.9 d±4.8 d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6.8 d±9.6 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10.2 d±4.7 d、达足量喂养日龄36.2 d±13.0 d和住院时间36.7 d±15.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27.3%、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9.5%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72.7%)、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5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48 h内尽可能早开始胃肠喂养,有利于其胃肠道功能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获得较理想的体重增长,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母乳喂养和配方乳喂养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12月在我院出生且诊断为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120例,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予以母乳喂养。对照组予以配方乳喂养。对两组体格发育情况、黄疸消退时间、过渡至全胃肠营养的日龄、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日体重增长、周头围增长均高于对照组,体重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回升至出生体重的日龄、过渡至全胃肠营养的日龄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代谢性酸中毒、感染性疾病和消化不良性腹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母乳喂养在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喂养不耐受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效果均优于配方乳,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刘晓  朱珠  周晖  张爱霞 《护理研究》2014,(34):4286-4289
[目的]对28周~32周早产儿的喂养准备和喂养表现进行描述,以了解早产儿的一般喂养状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NICU收治的孕28周~32周出生的适于胎龄儿,采用鼻饲—经口喂养—全经口喂养的喂养方式,根据其胎龄、体重、口腔运动能力和疾病状况等决定管饲和经口喂养的开始时间、奶量、间隔时间和奶量的增加速度等;观察早产儿各喂养进程的开始时间、体重、奶量、口腔运动能力和喂养耐受情况等。[结果]胎龄越小,早产儿的健康状况相对越差,口腔运动功能协调性及早产儿喂养准备行为的出现越晚;出生(1.31±1.37)d后开始管饲喂养,口腔运动功能评分(5.75±5.14)分,(11.26±2.67)d开始经口喂养,(23.43±2.61)d达全经口喂养;随着日龄、体重的增加和经口喂养的锻炼早产儿口腔运动能力迅速提升,奶量增加,喂养不耐受情况减少。[结论]胎龄29周左右的早产儿已经可以耐受胃肠内喂养,喂养方式、开奶时间、加奶速度等需根据早产儿的胎龄、日龄、体重、口腔运动能力、喂养准备行为和疾病状况等条件做适当调整;体重较轻、胎龄小的早产儿应延长管饲喂养阶段,口腔运动能力低的早产儿应控制奶量的增加速度,以防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陈爽  张楠 《当代护士》2022,(6):47-50
目的探究母乳口腔运动结合声音刺激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效果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出生的10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运动护理,观察组采用母乳口腔运动结合声音刺激护理;对比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指标、口腔运动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过渡时间和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口喂养3天后的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1周和干预2周后的吮吸正常形态、失调形态、障碍形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呕吐、腹胀、口腔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母乳口腔运动结合声音刺激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可有效改善其喂养状况和口腔运动功能,同时降低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