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 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 E,eIF4E)、C-myc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胃黏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02例,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胃癌97例(同时收集距肿瘤边缘2~3 cm的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标本中eIF4E、C-myc及CDK4的表达。[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均未检出eIF4E蛋白阳性表达;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逐渐上升(P0.01),且胃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者、进展期者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早期者(P0.01)。在胃癌癌旁黏膜组织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非癌对应黏膜组织(P0.01或P0.05);而且癌旁与相应癌灶eIF4E蛋白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r=0.343,P0.01)。C-myc和CDK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均未见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1);胃癌组与胃癌前情况各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52、0.494,P0.01),而胃癌前情况各组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亦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75、0.694,P0.01)。[结论]追踪胃癌前情况患者胃黏膜eIF4E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C-myc及CDK4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eIF4E高表达有关,为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慢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 收集我院胃镜及黏膜活检诊断为慢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105例, 分析其病理炎症程度分级、是否合并肠化, 同时分析其内镜特征及内镜下慢性胃炎分级,H pylori感染等. 31例患者于60 d后随访并复查胃镜.结果: 105例患者的病理诊断中, 轻度炎38例,中度炎55例, 重度炎9例, 萎缩性炎3例, 伴肠化30例. 105例患者内镜诊断中, 浅表性胃炎23例, 糜烂性胃炎72例, 出血性胃炎5例, 萎缩性胃炎5例. 慢性胃炎内镜分级诊断, 1级21例, 2级28例, 3级56例. 31例患者行重复胃镜及病检, 其中15例仅为慢性胃炎, 9例维持原诊断,7例为慢性胃炎伴腺瘤样增生. 所有患者的H pylori感染率为72.4%(76/105).结论: 内镜下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均可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内镜下炎症较重者发生率较高. 经治疗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具有可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ICE技术在胃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0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分为FICE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内镜下观察,FICE组先在常规内镜下观察,再在FICE技术下观察,针对病变形态、色泽、边缘、血管形态进行2组比较。[结果]FICE组50例中病理诊断胃癌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萎缩性胃炎22例、非萎缩性胃炎3例、食管癌3例、食管炎症或鳞状上皮增生4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2例、6例、16例、20例、0例、3例,除非萎缩性胃炎外,其他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CE技术可提高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提高病变与正常组织差异性,便于活检,提高胃镜检查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对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应用前景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95例隆起糜烂性胃炎伴黏膜粗糙患者进行分组,分别采取普通内镜下活检及CLE指导活检,比较2组的诊断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共聚焦结果进行评价。[结果]CLE组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组(P〈0.05),对比病理检查共聚焦诊断的敏感性为86.36%,特异性为95.83%。[结论]CLE在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为提高诊断效率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转归及其进展的相关因素,指导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方法]收集经首次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48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35例获得内镜及活检病理随访,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的相关因素。[结果]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下表现以胃黏膜粗糙糜烂型最为多见,主要发生部位在胃窦;合并萎缩、肠化、胃溃疡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更高。335例随访患者中,25例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发生癌变。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胃溃疡与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进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胃溃疡密切相关,对于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应定期复查内镜及病理活检,必要时早期行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沙参益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方法,对照组22例予摩罗丹治疗,治疗组22例予甘爱萍教授的经验方"沙参益萎汤"治疗。2组疗程为3个月。从中医证候、内镜炎症、病理方面比较疗效。[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为86%、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有效率分别为55%、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相当,内镜炎症有效率分别为3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沙参益萎汤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炎症程度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及后续胃复春、叶酸联合治疗对胃癌前病变的病理转归,分析其中定标活检及胃蛋白酶原检测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定标活检技术,选择经病理证实为胃癌前病变(包括萎缩、肠化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且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患者,予四联疗法根除Hp治疗,1个月后复查Hp根除失败者为A组(Hp未根除组);再选择Hp根除成功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B组(Hp根除组)不予后续治疗;C组(联合治疗组)予胃复春联合叶酸口服6个月;最后共纳入患者130例,A组40例,B组44例,C组46例,所有患者均在6个月后复查胃镜、病理,了解其病理转归;并在治疗前及随访结束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了解其变化。[结果]随访结束比较萎缩改善率,A、B、C 3组分别为10%、34.09%、65.22%;肠化改善率,A、B、C 3组分别为16.67%、22.86%、54.55%;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消退率,A、B、C 3组分别为5.26%、9.52%、43.48%;B组与A组在萎缩改善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化改善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分别与A、B组相比,萎缩、肠化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胃蛋白酶原Ⅰ、Ⅱ及二者比值在入组前及随访结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除Hp后能改善胃黏膜萎缩,但肠化改善不明显;而进一步联用胃复春、叶酸治疗能明显改善萎缩与肠化,部分消退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定标活检可保证随访时病理取材的相比性;而胃蛋白酶原检测对胃窦、胃角病变为主的癌前病变的筛查及随访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2组均给予中药基础方香苏散加减治疗,治疗组加用疏肝解郁胶囊,对照组加用黛力新,疗程均为2个月。对比观察2组的疗效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为92.68%,较对照组(78.05%)显著提高,2组症状积分,胃镜病理活检积分,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行中草药联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能改善胃肠症状,缓解焦虑、抑郁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复春联用叶酸治疗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临床转归。方法:收集上海市7所不同等级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共198例,应用胃复春联用叶酸的方案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及内镜复查,符合指征者行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及病理学检查,了解其疗效、转归及胃癌漏诊情况。结果: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主要位于胃窦(66.7%),镜下表现多样,主要为粗糙糜烂(37.9%)。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总改善率为76.3%。最终随访结果显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完全消退47例(23.7%),病理消退72例(36.4%),不变55例(27.8%),进展22例(11.1%)及腺瘤样变2例(1.0%),总消退率为60.1%。进展患者中符合漏诊者达50.0%。结论:胃复春联用叶酸能有效缓解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消退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定期胃镜随访有望早期检出胃癌病灶,部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同时存有癌变病灶,内镜短期、重复检查可减少胃癌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逐渐进展的过程,发生细胞学和结构异常的同时常存在某些分子表达的异常,涉及多种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目的:探讨Ki-67、p53、P504s在正常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44例正常胃黏膜、44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黏膜、4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35例早期胃癌组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p53、P504s表达。结果:Ki-67、p53、P504s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且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 0. 05)。结论:Ki-67、p53、P504s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参与了胃癌发生的早期过程,检测上述三种分子标记物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进展趋势,有利于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肠化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肠化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硒酵母片联合叶酸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化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具有疏肝理气健脾,活血化瘀功效,有改善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药摩罗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10月我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摩罗丹治疗,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糖衣片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2,P=0.032);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药摩罗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食管和胃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行内镜检查,经病理证实为食管或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21例患者纳入研究,经门诊行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其中食管部病变射频消融2次,胃部病变射频消融3次,术后采用Wa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分,治疗后1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 21例共计31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纳入研究。16例共计23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进行了复查,其中14例患者,21个病灶经射频治疗后消失,病灶消除率91.30%(21/23);2例患者2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出现残留,病灶残留率8.70%(2/23)。16例复查患者病灶治疗部位黏膜均愈合,术后腹痛为主要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食管和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安全、有效、并发症小、可门诊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智能染色内镜(flexible spectral imaging color,FICE)联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准确度,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5-03/2015-12行胃镜检查怀疑早期胃癌并行FICE下放大观察的内镜图片,根据放大内镜下胃黏膜表面微结构、微血管及有无边界线,制定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标准,通过此标准对胃内病变做出诊断,再与病理比较,得出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共有177例图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慢性炎症或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139例,FICE联合放大内镜诊断上皮内瘤变的敏感性为68.4%,特异性为87.8%,Youden指数为56.2%.诊断为早期胃癌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100%,Youden指数75.0%.结论根据我们制定的标准,FICE联合放大内镜可提高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中低位直肠的高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ESD治疗的29例中低位直肠的高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病理结果、术后症状改善、随访情况.[结果]切除病灶大小1.2 cm×2 cm~3 cm×4 cm,平均2 cm× 2.3 cm,操作时间50~180 min,中位时间95 min.并发穿孔2例(6.9%,2/29),经内镜下处理得到控制;所有病灶均一次性整块切除,治愈性切除率93.1%(27/29);术后无迟发性穿孔,迟发性出血率10.3%(3/29),但量均较少,经保守治疗得到控制;术后病理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55.2%,16/2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3例(44.8%,13/29).术后平均住院日7d,排便控制功能良好.随访3~36个月,无局部复发.[结论]ESD是治疗中低位直肠的高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之一,符合现代人们既切除病灶又保留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微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可行性、必要性及疗效。方法对50例内镜下有明确病灶,表现为浅表病变,活检病理为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行ESD切除病灶,对比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并内镜随访。结果 34例术前活检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ESD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黏膜内癌4例、黏膜下浅层癌2例。16例术前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ESD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肠上皮化生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黏膜内癌3例、黏膜下层癌7例。结论 ESD治疗内镜下有明确病灶的上皮内瘤变可及时发现早期胃癌,并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口服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数据库、VIP、Cochrane图书馆、Pubmed及手工检索,收集口服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文献进行筛选及定量合并分析。[结果]7篇文献纳入研究,共53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服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与西药对比,2者在总有效率、症状改善、病理改善、HP根除率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资料支持口服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方案,但因纳入文献数量有限且部分质量较低,结论尚不能确定,需高质量证据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石斛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患者13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8例。治疗组给予石斛养胃汤,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变化及胃黏膜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斛养胃汤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黏蛋白2(MUC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并行内镜活检的152例患者,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32例)、萎缩性胃炎组(3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24例)、高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上皮内瘤变或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EEC)患者内镜活检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差异。[方法]收集经内镜活检诊断的182处食管上皮内瘤变或EEC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后病理结果,分析患者临床及内镜特点,探索发生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活检提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43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112例,EEC27处。术前活检与金标准比较总体符合率为68.7%(125/182),病理升级率为31.3%(57/182);LGIN组符合率为37.2%(16/43),HGIN组为73.2%(82/112),EEC组为100%(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表面有结节、联合碘染色或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或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的靶向取检以及标本最长径与术后病理升级有关(P0.05)。[结论]内镜活检对于食管上皮内瘤变及EEC的病理诊断存在局限性,活检诊断LGIN发生术后病理升级较为多见,因此对于表面有结节及长径较长的病灶,联合碘染色或NBI或EUS进行靶向取检对提高术前评估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