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CT影像特征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但CT检查误诊的胃神经鞘瘤临床资料。结果5例均以上腹部不适、匕腹部肿块、黑便等就诊,均行七腹部CT扫描。CT影像表现为边界锐利的类网形均质肿块.与肌肉组织比较呈低密度,向腔内或腔外生长,病灶长径平均(6.2±2.3)cm,其中4例病变长径〉5.0cm。5例CT检查误诊为恶性胃间质瘤2例,胃平滑肌瘤、胃外肿瘤及偏良性胃间质瘤各1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榆奄确诊胃神经鞘瘤。结论对CT表现为胃肠道壁内均质性、边界清晰的肿块,且无出血、坏死和囊变时,应警惕胃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例腹膜后神经鞘瘤合并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 2010年12月收治1例女性患者,因呕血行CT检查发现胃体前壁及右肾上腺区占位入院,行胃楔形切除术及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鞘瘤合并胃神经鞘瘤,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腹膜后神经鞘瘤合并胃神经鞘瘤病例罕见且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可依靠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对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我院并通过免疫组化或病理证实的胃小神经鞘瘤22例和胃小间质瘤63例,均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分析两组肿瘤形状、形态、发病部位、生长方式、病灶内低密度影、强化方式与程度。结果:胃小间质瘤和胃小神经鞘瘤形态、发病部位、生长方式、病灶内低密度影、强化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形状、强化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小神经鞘瘤与胃小间质瘤相比,CT扫描多表现为腔内外或腔外生长、强化均匀、胃底发病,多排螺旋CT能较好的鉴别诊断出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与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及5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方式、强化特点等。结果:GS患者以女性多见,好发于胃体大弯侧,可向腔内外生长,呈轻中度均匀性渐进性强化,腔内隆起面可形成溃疡;GIST整体发病年龄较大,密度不均,可有囊变、坏死、钙化,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胃间质瘤及神经鞘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平扫及增强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s,GS)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原因,总结影像学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8年1月收治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G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因上腹疼痛、腹部触及肿块各2例,黑便及健康体检发现胃占位性病变各1例收入普外科住院治疗。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位于胃小弯侧3例,胃底2例,胃窦部1例,呈局限性结节或肿块型3例,巨块型2例,局限增厚型1例。本组中5例术前CT检查误诊,分别误诊为胃间质瘤2例,胃癌、胃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瘤各1例,未明确诊断1例。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GS 5例,恶性GS 1例。6例术后切口愈合后均出院,随访1年均未复发。结论 GS的CT影像学表现多样,易与多种胃部肿瘤混淆。临床医生应准确辨认GS的主要CT表现类型,不断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以减少影像学误诊。  相似文献   

6.
正胃血管球瘤非常罕见,绝大多数为良性间叶性肿瘤,常位于胃窦,诊断主要需与胃肠间质瘤、副神经节瘤和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相鉴别。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较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1材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腹部不适入院。CT检查示胃部有一占位性病变。内镜检查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提高超声内镜(EUS)对胃神经鞘瘤的检出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5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和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例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胃神经鞘瘤但经EUS误诊为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EUS的影像特征并文献复习。结果 4例胃神经鞘瘤均为女性且均为良性,胃镜下4例病灶均为单发,有3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底;EUS下病灶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病灶处呈低回声团块,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未见钙化灶或囊性变;2例病灶周围可见光晕现象。文献复习发现:胃神经鞘瘤好发于女性;周围光晕现象可能为胃神经鞘瘤的特征性表现;钙化、囊性液化改变在胃神经鞘瘤中较少见,在胃间质瘤中较常见。结论位于固有肌层的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EUS下很难区分;对病灶位于胃体、超声图像示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的女性患者,需仔细观察病灶内部回声是否有钙化、囊性变以及病灶周围是否有光晕现象,综合考虑,除需考虑胃间质瘤外还要排除胃神经鞘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胃肠镜、超声内镜(EUS)的结果,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GIST缺乏特异性症状或体征;88例行腹部彩超发现16例病变,腹部彩超仅能发现腔外、转移病灶和少部分腔内病灶,价值不大;46例行腹部CT发现32例病变,腹部螺旋CT检查可发现较大病灶并且有助于判断胃肠间质瘤的危险性,对有无转移也有明确的诊断价值,但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有一定困难;53例胃或结直肠病变的患者胃肠镜检查发现率为100%,但难以对病变进行定性;53例胃或结直肠病变的患者EUS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有6例,对GIST的定性和定位有较好的辅助价值,但与病理结果之间仍有一定的出入。结论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对明确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和超声内镜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患者的腹部CT及上消化道超声内镜资料。结果 8例胃神经鞘瘤中,1例位于胃底,5例位于胃体,2例位于胃窦。CT表现为起源于胃壁的外生性界清均质的实质性肿块,局灶性结节或肿块型7例、巨块型1例;肿块边缘细点状钙化1例,肿块内见小片状、细条状低密度囊变区4例,增强后8例病灶均见轻中度较均匀强化。7例胃神经鞘瘤超声内镜表现为胃壁肌层起源低回声团块。结论 CT和超声内镜检查可明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边界及肿瘤内部有无坏死、囊变或钙化,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治要点.方法 对我院1例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上腹部不适4个月、发现腹部包块20余天入院,实验室及相关医技检查均未明确诊断,拟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肠外间质瘤(高危险度),术后恢复顺利,未行靶向治疗.结论 胃肠外间质瘤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依据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临床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间质瘤与神经鞘瘤均可在腹部任何位置发生,两者影像表现有很多相似,但两者预后不同,间质瘤一般都有恶性倾向,神经鞘瘤恶变较少,笔者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腹部21例间质瘤及8例神经鞘瘤影像资料,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神经鞘瘤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神经鞘瘤11例,术前11例均行平扫加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结果 胃体部8例、胃角2例、胃窦部1例.病灶大小1.3~5.4cm,平均3.6 cm.向腔内、外同时生长6例,向腔内生长2例,向腔外生长3例.无淋巴结转移、无邻近组织器官侵犯、无远处转移及腹水征象.增强后呈均匀轻中度强化,并持续强化,无明显钙化及液化坏死.结论 多层螺旋 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检查胃神经鞘瘤的重要方法 之一,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s)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问叶组织的肿瘤,报道日渐增多,其中义以胃问质瘤占多数,而胃神经鞘瘤则较为罕见,并常误诊为胃问质瘤,作者自2006年10月至2013年2月回顾性分析6例胃神经鞘瘤与12例胃良性问质瘤的CT表现,并对比分析,以探讨CT对胃神经鞘瘤与胃良问质瘤问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CT资料,并与病理所见相对照。结果:肿瘤均为单发病灶,6例发生于胃体部,2例发生于胃窦,2例发生于胃底,肿块大小不一,但以<3 cm为主,其内密度均匀,呈等或稍低密度,1例密度略不均匀,均未见明确囊变、坏死区,2例可见溃疡面形成,增强扫描静脉期呈中度强化,4例行延迟期扫描,强化程度未见下降。结论: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但具体诊断仍需结合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0例为潜在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19例(67.9%),CD117阳性28例(100%),抗平滑肌抗体(SMA)和S-100均(-)。复发12例,再切除6例。结论对于腹部隐痛不适、反复消化道出血的中老年病人,如胃结肠内镜无阳性发现应高度怀疑本病。CT检查对术前确诊帮助较大,GIST的诊断依靠免疫组化分析。完整的局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心包内恶性神经鞘瘤的临床认识。方法:对我院治疗的1例心包内及后纵隔恶性神经鞘瘤合并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报告,并分析国内外文献报道的6例心包内恶性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心包内恶性神经鞘瘤以心包填塞为主要症状,心脏彩超及胸部CT检查是临床上诊断心包内肿瘤的主要手段,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肿瘤能缓解心包填塞症状。结论:心包内恶性神经鞘瘤临床罕见,预后较差,手术切除肿瘤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颈部神经鞘瘤1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总结颈部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11例被误诊的颈部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以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位于右侧8例,左侧3例.11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行B超检查.术前全部误诊,均经术后病理诊断为颈部神经鞘瘤.术后并发Honner征2例,喉返神经损伤、伸舌偏斜各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恢复.结论:仔细查体并结合B超和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颈部神经鞘瘤的早期诊断,正确的手术切除方法可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与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不同类型的肿瘤,在分类上也与后两者并列。GIST好发于胃和小肠(约〉90%),其中原发于胃的约占60%~70%,占全部胃肿瘤的1%~3%。胃间质瘤的症状无特异性,早期体积较小时(直径〈2cm)常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普通内镜和消化道钡餐检查的阳性率不高,超声内镜和CT有助于胃间质瘤的早期发现和识别,确诊依赖于病理活检。CT检查具有便捷性、无创性和定位准确等优点,在GIST诊断、分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被列为GIST术前的常规检查。新昌县人民医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间诊治了经CT提示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胃问质瘤患者,现将CT影像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胃间质瘤行内镜下切除致胃壁穿孔的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伴反酸、嗳气3个月入院。经胃镜及超声内镜等检查诊断为胃间质瘤,行内镜下消化道肿瘤全层切除术,术中分离过程中反复出血,分离时致胃壁穿孔巨大,难以内镜下修补,急诊行剖腹探查及胃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胃血管球瘤恶性潜能不能排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但因胃血管球瘤恶性潜能不能排除,现密切随访中。结论胃血管球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为胃间质瘤。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其认识,提高鉴别诊断能力,谨慎实施内镜下肿瘤全层切术,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0.
胃神经鞘瘤三期增强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36~55岁.5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1 例仅行动脉期增强扫描.结果 5 例胃神经鞘瘤主体全部位于胃大弯侧,位于胃体 3 例,胃底、胃窦各 1 例.5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均质病灶,除 1 例病灶较小呈结节状外,其他 4 例均表现为团块状;表现为腔内生长者 1 例,腔外生长者 2 例,腔内、外同时生长者 2 例;2 例肿瘤表面溃疡形成.5例均无胃周淋巴结转移及胃外浸润.CT动态增强扫捕肿瘤平均CT值分别为50.25、68.00和81.67 HU,呈明显渐进强化.结论 胃神经鞘瘤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该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